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秦汉时期的正卒是丁男的意思,即后来所说的正丁。材官骑士是从丁男中挑选出来的郡国兵。骑士选拔的标准要求是身体健壮,身手稳健,并且可提供一些家赀;材官挑选条件不受限于家赀,但是要具备引关蹶张的能力。材官骑士服满两年兵役为现役,其中一年需要在地方服完兵役,被称作“常兵”,一年需要到京师屯位,被称为“卫士”。在预备役时可以各行各业,但是有战争需要时,就要奔赴战场。正卒不需要到地方去服兵役,只需一年的戊边即可,社会治安的管理负责人选从骑士中的亭卒进行负责。
关键词:正卒;材官骑士;秦汉兵役制度
前言:秦汉时期的所承袭的兵役制度来自封国时代取兵于民的义务体系,挑选健壮的勇士作为材官骑士,并经过集中训练培养其专业的作战和攻防能力。这种制度以服从作为保障,用法律规定正卒的兵役徭役的基本任务。由于兵役徭役的记载比较散乱,并且有观点矛盾冲突,因此关于正卒和材官骑士等关系应结合具体言论,深入探究,获得更新的历史认知。
一、正卒与材官骑士
汉代史籍有关正卒兵役的记载有两个出处,一是董仲舒写在《限民名田疏》中所记载“又如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的议论,二是卫宏在《汉旧仪》中讲述西汉时记录“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而以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的文字。20世纪以来,对着两段记录的解读一直有争议分歧之处,有的学者认为句子的断开处在“为正”,认为其中“正”所指的是正卒兵役。有的则认为断开出在“一岁”后,有的言论主张断开出在“为正一岁”后。从中可以看出,最大的争议点是对“正”字含义的理解。第一种理解是把“正”的含义当做兵役的名词,后两种理解方式是把“正”理解为兵役的一种统称。此外,有学者对“正”与“正卒”进行了区分,其中“正”是年龄处在二十三到五十五岁之间的傅籍再录的“正丁”的含义,然后傅籍期间需要服满一年卫士与材官骑士,成为“正丁”,剩下的时间每年要完成一个月更卒徭役。即“正”所反映的是一种傅籍者身份的象征,而“正卒”是一种兵役。材官也叫做“材官卒”,秦汉时简称叫“发弩”。材官是从男丁中挑选出来的郡国兵,分为预备役与现役两个阶段它的发源起于战国,因为需要战争需要,各个国家都讲武习射。这种性质决定了材官必须要需要熟练技艺,才能被选拔提升,而不是所有的正卒都能成为材官骑士。地方兵的构成不仅有材官骑士,也有乘城兵与负责治安城防的县卒,材官的地位要高于普通县卒职位[1]。
二、材官骑士的选拔与服役
骑兵的这种独立兵种起源于战国,因为受到生产方式、自然环境等条件制约,到西汉时期才转向战略兵种。无论是战术骑兵抑或战略騎兵,其突击性与机动性的优势都是其他兵种不具有的。而且骑兵战斗力的养成是需要常年累月的训练达到的,所以,骑兵地位要高于正卒[2]。材官的选择条件是材力勇猛便可当选,没有家赀的要求,或是可以引强弓弩也有条件当选。因为材官的这些挑选条件,使材官自然形成一种高尚身份的代表,而且会享受到特殊的津贴待遇,每年材官都需要参加“各旬五日”的春秋射,在时间上是与正卒月更吻合,这种形式不但是对材官身份的肯定也是均齐役使民力的态度。因为在自身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材官还需要长时间训练,这种付出精神只有“春秋射”才能去抵充“更”。在郡国现邑的治安与防城体系中的“常兵”也是由材官组成,负责地方治安的亭卒也是由材官骑士中选拔出来的。
三、正卒、材官骑士与屯戊
“一岁屯戊”中服役地点分为戊边与戊卫京师已经是学界通识。但是,有关屯戊性质与戊卫京师、戊边者身份等等还有一些善待解决的问题。秦汉的防御体系是由宫廷禁军、京师诸官和屯守宫城构成。其中,南北军的征调方式采取番戊的方式。卫士的待遇以及军事修养较高,定期轮番应该不是普通正卒而是材官进行轮值,正卒的“一岁屯戊”指的是以戊边为主。或许这种说法缺少确凿的证据支撑,但是有间接的材料可以辅助证明。边界设防是政治独立的实体主权采取的一种边防防范做法。从战国时期开始各个诸侯国便在交通的重要枢纽上修建关梁、长城以及亭障,并安排重兵把守要塞。秦汉时期边防方式形式众多,而内郡国正卒的必要义务就是“一岁戊屯”,秦汉时期重要的防守边线是长城,并设立了严密的屯戊机构,这些机构的驻守仅靠民力会使边防效果差强人意,所以需调遣内地的正卒进行屯戊[3]。
汉代边防有候望系统与防御作战系统两种职能。防御作战起到驻守作战的效果,其由北边的骑士组成,并进行系统编制。候望体系担任警戒任务,其组成人员由戊卒构成,也要进行系统编制,但不同于防御作战体系。因为戊卒以候望方式为主,不需要有太多技巧,所以正卒轮流更换候望即可。根据的材料之一即是西北汉简里的至今认识很少见到的材官地位的戊卒,早期居延简中有几枚“校士”若干人等记录。昌邑是戊卒的征发地以外,其他的地方都是没有制度规定的田卒与戊卒发遣地。总之,西北汉简中的记录不能确实是否为“屯戊”性质。
参与候望任务的都是边郡骑士,没有内郡骑士。有文章提到骑士的籍贯为边郡人,只有少数的戊卒为边郡人,多数都是内郡人。从居延与肩水的汉简看来,两地骑士都是本地籍贯。相反,却没有内地材官骑士关于戊边一岁的记载。这使人不得不发出“一岁屯戊”是卫士而不是戊卒。
四、正卒、材官骑士屯戊方式与岁更
秦汉时期的屯戊以县邑作为单位征发,以郡国作为单位进行发遣,关东郡国对其定期轮番,并且郡国的戊卒有固有数量。调遣士兵要有专门的法另。具体流程是:县、侯国对戊卒进行征发,派令集中到郡国,郡国再安排人员共同送到戊所。县侯国的遣送没有具体的明文规定。戊田卒的的籍贯已遍布20多个郡国。从戊屯信息来看,关东郡国的情况或许是依照年度进行定期轮更,不需要每年发遣戊边。屯位京师也由关东郡国进行定期轮更,每年需要四五个郡国进行上蕃,知更蕃也要关东郡国进行轮更。无论是卫士或戊卒,自“令戊卒岁更”之后,服役期都是一年,服役期满后可成为罢卒。
结语:国家的本质实际上是阶级统治,其特性是防御外敌、维护社会稳定、抵御自然灾害、实现文化传承等性能。秦汉时期建立的兵役制度是体现国家公共性质的表现,这种基本义务具有后面隐藏着强大的暴力制度,是民众不得不服从,这与这种制度的合理性,在帝国时期没有论证的可能性。尽管如此,制度还使有其施展的限制,其底线是社会的承受能力。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这种制度是行之有效的,这也是铸造了秦汉辉煌地位的凭证。但是这种缺乏缓冲的制度,最终避免不了政治走向崩溃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彦辉.秦汉徭戍制度补论——兼与杨振红、廣濑熏雄商榷[J].史学月刊,2015,10:39-46.
[2]王彦辉.论秦汉时期的正卒与材官骑士[J].历史研究,2015,04:54-71+190.
关键词:正卒;材官骑士;秦汉兵役制度
前言:秦汉时期的所承袭的兵役制度来自封国时代取兵于民的义务体系,挑选健壮的勇士作为材官骑士,并经过集中训练培养其专业的作战和攻防能力。这种制度以服从作为保障,用法律规定正卒的兵役徭役的基本任务。由于兵役徭役的记载比较散乱,并且有观点矛盾冲突,因此关于正卒和材官骑士等关系应结合具体言论,深入探究,获得更新的历史认知。
一、正卒与材官骑士
汉代史籍有关正卒兵役的记载有两个出处,一是董仲舒写在《限民名田疏》中所记载“又如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的议论,二是卫宏在《汉旧仪》中讲述西汉时记录“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而以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的文字。20世纪以来,对着两段记录的解读一直有争议分歧之处,有的学者认为句子的断开处在“为正”,认为其中“正”所指的是正卒兵役。有的则认为断开出在“一岁”后,有的言论主张断开出在“为正一岁”后。从中可以看出,最大的争议点是对“正”字含义的理解。第一种理解是把“正”的含义当做兵役的名词,后两种理解方式是把“正”理解为兵役的一种统称。此外,有学者对“正”与“正卒”进行了区分,其中“正”是年龄处在二十三到五十五岁之间的傅籍再录的“正丁”的含义,然后傅籍期间需要服满一年卫士与材官骑士,成为“正丁”,剩下的时间每年要完成一个月更卒徭役。即“正”所反映的是一种傅籍者身份的象征,而“正卒”是一种兵役。材官也叫做“材官卒”,秦汉时简称叫“发弩”。材官是从男丁中挑选出来的郡国兵,分为预备役与现役两个阶段它的发源起于战国,因为需要战争需要,各个国家都讲武习射。这种性质决定了材官必须要需要熟练技艺,才能被选拔提升,而不是所有的正卒都能成为材官骑士。地方兵的构成不仅有材官骑士,也有乘城兵与负责治安城防的县卒,材官的地位要高于普通县卒职位[1]。
二、材官骑士的选拔与服役
骑兵的这种独立兵种起源于战国,因为受到生产方式、自然环境等条件制约,到西汉时期才转向战略兵种。无论是战术骑兵抑或战略騎兵,其突击性与机动性的优势都是其他兵种不具有的。而且骑兵战斗力的养成是需要常年累月的训练达到的,所以,骑兵地位要高于正卒[2]。材官的选择条件是材力勇猛便可当选,没有家赀的要求,或是可以引强弓弩也有条件当选。因为材官的这些挑选条件,使材官自然形成一种高尚身份的代表,而且会享受到特殊的津贴待遇,每年材官都需要参加“各旬五日”的春秋射,在时间上是与正卒月更吻合,这种形式不但是对材官身份的肯定也是均齐役使民力的态度。因为在自身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材官还需要长时间训练,这种付出精神只有“春秋射”才能去抵充“更”。在郡国现邑的治安与防城体系中的“常兵”也是由材官组成,负责地方治安的亭卒也是由材官骑士中选拔出来的。
三、正卒、材官骑士与屯戊
“一岁屯戊”中服役地点分为戊边与戊卫京师已经是学界通识。但是,有关屯戊性质与戊卫京师、戊边者身份等等还有一些善待解决的问题。秦汉的防御体系是由宫廷禁军、京师诸官和屯守宫城构成。其中,南北军的征调方式采取番戊的方式。卫士的待遇以及军事修养较高,定期轮番应该不是普通正卒而是材官进行轮值,正卒的“一岁屯戊”指的是以戊边为主。或许这种说法缺少确凿的证据支撑,但是有间接的材料可以辅助证明。边界设防是政治独立的实体主权采取的一种边防防范做法。从战国时期开始各个诸侯国便在交通的重要枢纽上修建关梁、长城以及亭障,并安排重兵把守要塞。秦汉时期边防方式形式众多,而内郡国正卒的必要义务就是“一岁戊屯”,秦汉时期重要的防守边线是长城,并设立了严密的屯戊机构,这些机构的驻守仅靠民力会使边防效果差强人意,所以需调遣内地的正卒进行屯戊[3]。
汉代边防有候望系统与防御作战系统两种职能。防御作战起到驻守作战的效果,其由北边的骑士组成,并进行系统编制。候望体系担任警戒任务,其组成人员由戊卒构成,也要进行系统编制,但不同于防御作战体系。因为戊卒以候望方式为主,不需要有太多技巧,所以正卒轮流更换候望即可。根据的材料之一即是西北汉简里的至今认识很少见到的材官地位的戊卒,早期居延简中有几枚“校士”若干人等记录。昌邑是戊卒的征发地以外,其他的地方都是没有制度规定的田卒与戊卒发遣地。总之,西北汉简中的记录不能确实是否为“屯戊”性质。
参与候望任务的都是边郡骑士,没有内郡骑士。有文章提到骑士的籍贯为边郡人,只有少数的戊卒为边郡人,多数都是内郡人。从居延与肩水的汉简看来,两地骑士都是本地籍贯。相反,却没有内地材官骑士关于戊边一岁的记载。这使人不得不发出“一岁屯戊”是卫士而不是戊卒。
四、正卒、材官骑士屯戊方式与岁更
秦汉时期的屯戊以县邑作为单位征发,以郡国作为单位进行发遣,关东郡国对其定期轮番,并且郡国的戊卒有固有数量。调遣士兵要有专门的法另。具体流程是:县、侯国对戊卒进行征发,派令集中到郡国,郡国再安排人员共同送到戊所。县侯国的遣送没有具体的明文规定。戊田卒的的籍贯已遍布20多个郡国。从戊屯信息来看,关东郡国的情况或许是依照年度进行定期轮更,不需要每年发遣戊边。屯位京师也由关东郡国进行定期轮更,每年需要四五个郡国进行上蕃,知更蕃也要关东郡国进行轮更。无论是卫士或戊卒,自“令戊卒岁更”之后,服役期都是一年,服役期满后可成为罢卒。
结语:国家的本质实际上是阶级统治,其特性是防御外敌、维护社会稳定、抵御自然灾害、实现文化传承等性能。秦汉时期建立的兵役制度是体现国家公共性质的表现,这种基本义务具有后面隐藏着强大的暴力制度,是民众不得不服从,这与这种制度的合理性,在帝国时期没有论证的可能性。尽管如此,制度还使有其施展的限制,其底线是社会的承受能力。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这种制度是行之有效的,这也是铸造了秦汉辉煌地位的凭证。但是这种缺乏缓冲的制度,最终避免不了政治走向崩溃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彦辉.秦汉徭戍制度补论——兼与杨振红、廣濑熏雄商榷[J].史学月刊,2015,10:39-46.
[2]王彦辉.论秦汉时期的正卒与材官骑士[J].历史研究,2015,04:54-7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