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要求要教师,要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切实贯彻“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教师应把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看待,重视实验教学,对于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可起到重要的作用.
针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本人谈几点体会.
一、实验要有目的性
物理实验的种类有“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无论哪一种实验,只有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观察,才能深入、细致、有效.
例如,在”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中,要求匀速向上提升物体同时要使绳索的自由端系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并且要尽可能竖直向上拉测力计,之后改变钩码的数量重做上述实验.这个实验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带着学生做一次,会算滑轮组机械效率就行了.现在我先利用的公式η=GhFs×100%提出设问,要测滑轮组机械效率需测哪些物理量?匀速提升的目的是什么?实践证明,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做实验,效果要比教师直接讲得多好.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围绕这个实验目的,把学生的观察活动引向正确的方向,强化学生“有意识的注意”,使观察有明确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实验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最好设计一些探究性、开放性的实验,在教师的适度引导下,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构建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慢慢喜欢上物理.
三、加强实验方法的指导
恰当的方法是实验成功的一半,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穿方法的指导,并且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实验效率,也使学生掌握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高效的实验方法、学习方法,为学生以后的动手能力夯实的坚实基础.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实验设计中应用最广,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某个因素的影响时,只改变这个量的大小,而保持其他量不变,从而确定这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
例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时,猜想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物体间接触表面的粗糙程度、压力和接触面大小有关,所以要了解与两物块下表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就需要控制同一木块,保证压力相同和接触面大小相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要了解与压力的关系,就需要改变压力大小,控制另外两个量不变;要了解与接触面大小的关系,就需要改变接触面大小,控制另外两个量不变.学生只有掌握实验方法,遇到类似实验才能进行灵活运用.
四、创造机会多做实验,体验科学
探究的一般步骤
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贯穿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只要有可能就让学生参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它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个性特色和协作精神.
例如,在学习电磁铁及其应用时,对于电磁铁磁性强弱课本只谈了一句:实验表明,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的匝数及线圈中的电流大小有关.线圈的匝数越多,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就强.这样抽象的表述不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新课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设计实验:①提出问题,②假设与猜想,学生相互议论:假设通过电磁铁的电流由1A增加到2A,电磁铁的磁性会怎样?如果电磁铁的电流不变,线圈由100匝增加到200匝,它的磁性又会怎样?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个实验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怎样比较电磁铁磁性的强弱?怎样改变和测量通过电磁铁线圈的电流?怎样改变电磁铁线圈的匝数?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按照教师的建议,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把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磁铁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当滑动变阻器取不同值时测量电流和电磁铁吸引小铁钉的数目.⑤分析与论证,各个小组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由此可以证实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多、电流越大,磁性越强.⑥评估,回顾以上操作,看看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当改变线圈匝数的时候,是否确实做到了线圈中电流不变?有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了实验结果?如果这些因素在实验中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实验的结果应该是可靠的.⑦交流与合作,各个小组把实验过程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并分别在班上报告本组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样设计可以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在比较电磁铁磁性的强弱时采用吸引小铁钉比旧教材用测力计测对铁块的拉力更直观,易操作.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所以创造机会多做实验,特别是多做探究性实验,有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
总之,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重视每一个实验,实验中的每一个环节,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健康发展.
针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本人谈几点体会.
一、实验要有目的性
物理实验的种类有“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无论哪一种实验,只有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观察,才能深入、细致、有效.
例如,在”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中,要求匀速向上提升物体同时要使绳索的自由端系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并且要尽可能竖直向上拉测力计,之后改变钩码的数量重做上述实验.这个实验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带着学生做一次,会算滑轮组机械效率就行了.现在我先利用的公式η=GhFs×100%提出设问,要测滑轮组机械效率需测哪些物理量?匀速提升的目的是什么?实践证明,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做实验,效果要比教师直接讲得多好.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围绕这个实验目的,把学生的观察活动引向正确的方向,强化学生“有意识的注意”,使观察有明确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实验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最好设计一些探究性、开放性的实验,在教师的适度引导下,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构建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慢慢喜欢上物理.
三、加强实验方法的指导
恰当的方法是实验成功的一半,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穿方法的指导,并且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实验效率,也使学生掌握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高效的实验方法、学习方法,为学生以后的动手能力夯实的坚实基础.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实验设计中应用最广,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某个因素的影响时,只改变这个量的大小,而保持其他量不变,从而确定这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
例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时,猜想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物体间接触表面的粗糙程度、压力和接触面大小有关,所以要了解与两物块下表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就需要控制同一木块,保证压力相同和接触面大小相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要了解与压力的关系,就需要改变压力大小,控制另外两个量不变;要了解与接触面大小的关系,就需要改变接触面大小,控制另外两个量不变.学生只有掌握实验方法,遇到类似实验才能进行灵活运用.
四、创造机会多做实验,体验科学
探究的一般步骤
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贯穿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只要有可能就让学生参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它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个性特色和协作精神.
例如,在学习电磁铁及其应用时,对于电磁铁磁性强弱课本只谈了一句:实验表明,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的匝数及线圈中的电流大小有关.线圈的匝数越多,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就强.这样抽象的表述不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新课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设计实验:①提出问题,②假设与猜想,学生相互议论:假设通过电磁铁的电流由1A增加到2A,电磁铁的磁性会怎样?如果电磁铁的电流不变,线圈由100匝增加到200匝,它的磁性又会怎样?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个实验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怎样比较电磁铁磁性的强弱?怎样改变和测量通过电磁铁线圈的电流?怎样改变电磁铁线圈的匝数?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按照教师的建议,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把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磁铁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当滑动变阻器取不同值时测量电流和电磁铁吸引小铁钉的数目.⑤分析与论证,各个小组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由此可以证实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多、电流越大,磁性越强.⑥评估,回顾以上操作,看看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当改变线圈匝数的时候,是否确实做到了线圈中电流不变?有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了实验结果?如果这些因素在实验中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实验的结果应该是可靠的.⑦交流与合作,各个小组把实验过程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并分别在班上报告本组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样设计可以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在比较电磁铁磁性的强弱时采用吸引小铁钉比旧教材用测力计测对铁块的拉力更直观,易操作.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所以创造机会多做实验,特别是多做探究性实验,有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
总之,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重视每一个实验,实验中的每一个环节,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