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辞、书是让人查证字词、明白事理、予人方便的最可靠的工具,但也有大谬不然者。由于工作关系,笔者翻看了几部学生常用的古汉语工具书,在“椎”、“椎鲁”条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古代汉语字典》(2005)“椎”字条义项③为“朴实,鲁钝”,引苏洵《六国论》:“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2004)“椎”字条义项④为“迟钝”,引苏洵《六国论》:“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古代汉语词典》(2003)“椎鲁”条引苏轼《六国论》:“其力耕以奉上者,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辞海》(1936,以下简称旧《辞海》)“椎鲁”条引苏轼《战国任侠论》:“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畔,而莫为之先。”又《辞海》(1980,以下简称新《辞海》)“椎鲁”条下引苏轼《六国论》:“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从上面几部辞书可以看出,引文中的作者与篇名多有出入而内容字句大体相同。这给需查阅参考的读者带来诸多不便。就以上几部辞书来看,最新的《古汉语字典》和《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引文有误。苏洵的确有《六国论》一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文言读本》(2000)就收入了该文(他书或为《六国》)。于是人们多知苏洵《六国论》,这也误导了两部字典的编纂者。其实,苏轼、苏辙也皆有名为《六国论》的文章,但内容不同。苏洵《六国论》讲六国割地赂秦而终遭亡国之祸,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苏辙《六国论》则论六国不知助紧接秦地的韩、魏联合抗秦,反而背盟败约,各贪眼前小利,使秦伺其隙,各个击破;苏轼《六国论》则论六国养士之风的好处,言天下“能人”被养了起来,会给社会带来安宁。六国之君“虐用其民”并不下于秦王,但“百姓无一人叛者”,其原因是“能干人”被养了起来,故“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可见正确的引文应是苏轼《六国论》中文字。
另外几部辞书引文篇名的不同,则牵涉到版本的问题,这也是辞书编纂者应该了解而读者也需要注意的。苏轼的诗文集在其生前就广为流传,即陈振孙等称的杭本、蜀本及麻沙本。明清亦有刊刻,同中有异。从其刻本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分集编辑本,如明成化四年(1468)程刻本及明嘉靖十三年(1534)江西布政司重印刻本的《东坡七集》。另一类为分类合编本,如南宋郎晔编《经进东坡先生文集事略》六十卷,明万历年间茅维编《苏文忠公全集》七十五卷,清初蔡世英刊刻本《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四库全书》即据蔡本著录,此外还有《东坡志林》;苏轼与他人的合集则有《三苏文粹》,明唐顺之撰《文编》、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清代沈德潜编《唐宋八大家文》,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等。因为版本不同,篇目名称亦略有出入,而多数辞书未注意到这点,没有标明出处,这就会使读者感到困惑。以苏轼《六国论》为例,《东坡七集》、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篇名为《论养士》;郎晔《经进东坡先生文集事略》篇名作《六国论》,新《辞海》、《汉语大字典》、《古代汉语词典》及《王力古汉语字典》引用了该版本,但均未注明出处,只有《辞源》注明来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十四;《三苏文粹》(内府藏本)、明唐顺之《文编》篇名为《战国任侠》;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篇名作《战国任侠论》,旧《辞海》采用该版本,但未注明出处;明代赵开美刊本《东坡志林》篇名又为《游士失职之祸》。辞书编纂者除了需具备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有对读者负责的精神,认真核对原著。如《古代汉语字典》“伺”字条下义项②引苏洵《六国论》:“秦人得伺其隙。”苏洵《六国论》中实无此句,应是苏辙《六国论》中的句子。原文是:“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此处以模糊方式处理,笔者认为也是对读者的不负责。如《学生古汉语常用词词典》(2004)“椎鲁”条下引文为:“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六国论》)”连作者都没有了,读者要查找都无从下手。笔者认为辞书引文应详细注明出处,以便读者查证。
我国文献典籍汉牛充栋,加上地广人众,各地刊刻风行,故同书异名者亦在所难免。如上文提到的《东坡志林》,宋时又称《东坡手泽》。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东坡手泽》三卷”下注说:“今俗本《大全集》中所谓《志林》者也。”明成化七年(1471)江西布政司刊本《东坡七集》亦称《东坡全集》。又如东汉班固《白虎通》又称《白虎议奏》、《白虎通义》;虞世南撰《北堂书钞》亦称《大唐类要》;叶梦得《石林诗话》又名《叶先生诗话》;娄机撰《班马字类》亦名《史汉字类》;谢榛撰《四溟诗话》又名《诗家直说》;《白蛇传》又名《义妖全传》;王钦若等撰《册府元龟》又名《历代君臣事迹》;王实甫《西厢记》又名《六才子》;郭象《庄子注》又名《南华真经》;关汉卿《拜月亭记》又名《幽闺怨》;冯梦龙《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又名《纪晓岚先生笔记》等等。有的甚至一书多名,如周宅仁编《西域记》又名《西域总志》、《西域闻见录》、《西域琐谈》、《异域琐谈》、《暇域琐谈》等。笔者认为,如遇一书两名或多名者,可适当说明。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2.《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
4.卢君安主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5.舒新城主编,辞海,上海:中华书局,1936
(责任编辑 郎晶晶)
另外几部辞书引文篇名的不同,则牵涉到版本的问题,这也是辞书编纂者应该了解而读者也需要注意的。苏轼的诗文集在其生前就广为流传,即陈振孙等称的杭本、蜀本及麻沙本。明清亦有刊刻,同中有异。从其刻本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分集编辑本,如明成化四年(1468)程刻本及明嘉靖十三年(1534)江西布政司重印刻本的《东坡七集》。另一类为分类合编本,如南宋郎晔编《经进东坡先生文集事略》六十卷,明万历年间茅维编《苏文忠公全集》七十五卷,清初蔡世英刊刻本《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四库全书》即据蔡本著录,此外还有《东坡志林》;苏轼与他人的合集则有《三苏文粹》,明唐顺之撰《文编》、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清代沈德潜编《唐宋八大家文》,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等。因为版本不同,篇目名称亦略有出入,而多数辞书未注意到这点,没有标明出处,这就会使读者感到困惑。以苏轼《六国论》为例,《东坡七集》、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篇名为《论养士》;郎晔《经进东坡先生文集事略》篇名作《六国论》,新《辞海》、《汉语大字典》、《古代汉语词典》及《王力古汉语字典》引用了该版本,但均未注明出处,只有《辞源》注明来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十四;《三苏文粹》(内府藏本)、明唐顺之《文编》篇名为《战国任侠》;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篇名作《战国任侠论》,旧《辞海》采用该版本,但未注明出处;明代赵开美刊本《东坡志林》篇名又为《游士失职之祸》。辞书编纂者除了需具备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有对读者负责的精神,认真核对原著。如《古代汉语字典》“伺”字条下义项②引苏洵《六国论》:“秦人得伺其隙。”苏洵《六国论》中实无此句,应是苏辙《六国论》中的句子。原文是:“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此处以模糊方式处理,笔者认为也是对读者的不负责。如《学生古汉语常用词词典》(2004)“椎鲁”条下引文为:“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六国论》)”连作者都没有了,读者要查找都无从下手。笔者认为辞书引文应详细注明出处,以便读者查证。
我国文献典籍汉牛充栋,加上地广人众,各地刊刻风行,故同书异名者亦在所难免。如上文提到的《东坡志林》,宋时又称《东坡手泽》。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东坡手泽》三卷”下注说:“今俗本《大全集》中所谓《志林》者也。”明成化七年(1471)江西布政司刊本《东坡七集》亦称《东坡全集》。又如东汉班固《白虎通》又称《白虎议奏》、《白虎通义》;虞世南撰《北堂书钞》亦称《大唐类要》;叶梦得《石林诗话》又名《叶先生诗话》;娄机撰《班马字类》亦名《史汉字类》;谢榛撰《四溟诗话》又名《诗家直说》;《白蛇传》又名《义妖全传》;王钦若等撰《册府元龟》又名《历代君臣事迹》;王实甫《西厢记》又名《六才子》;郭象《庄子注》又名《南华真经》;关汉卿《拜月亭记》又名《幽闺怨》;冯梦龙《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又名《纪晓岚先生笔记》等等。有的甚至一书多名,如周宅仁编《西域记》又名《西域总志》、《西域闻见录》、《西域琐谈》、《异域琐谈》、《暇域琐谈》等。笔者认为,如遇一书两名或多名者,可适当说明。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2.《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
4.卢君安主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5.舒新城主编,辞海,上海:中华书局,1936
(责任编辑 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