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TVC,正在丧失传播力

来源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fjw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一个得罪人的话题,但是不要急,我们谈解决方案。
  我最明显的一次感受,还是去年春节时,仅我看到的,至少有10家以上品牌拍贺岁广告片,都是那种10分钟左右的长广告。
  但最终,就算苹果自己的也不算很出圈,但还有一些关注度,然后奔驰跨界王家卫算是有点声量。余下的,全军覆没。
  身处这个行业,应该有类似的感受。
  打开新片场,甚至打开观池的官网,看看最新制作的作品,有多少是有印象看过的?估计大部分人一片陌生。
  我仔细回想距离最近的刷屏TVC(电视广告影片)案例,好像今年一个都没有。
  为什么?很多人说制作费用动辄百万元起的TVC广告,不再有传播力了。



  我总结的原因,仍然在用户端,最近几年互联网在加速视频化,视频号的增长速度非常快,抖音的人均使用时长仅次于微信,快手的用户使用时长也在高速增长。
  越来越多的信息被视频化,视频成为互联网的主要界面。
  短视频不喜欢可以直接滑走看下一个,导致内卷化更严重,不管什么视频,3秒不吸引人马上滑走。在如此惨烈的竞争环境下,普通TVC很难具备传播力。

TVC广告两极分化


  先说结论,我们仍然需要TVC广告,TVC仍然是承载品牌信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问题是,我们需要怎样的TVC?
  TVC之于品牌的价值,对品牌进行高度总结梳理,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进行最大规模的高效传播。如果仅看信息传播效率,越简短的传播效率会越高。
  第一种最简单直接的15秒之内的TVC,但需要高预算投放做曝光。
  对于新品牌、新产品、新的增量信息,最重要的是告知,尽可能地做大规模曝光,让大众先知道某个信息。当品牌有这种需求时,15秒简单直接的硬广,仍然是最佳选择。
  第二种是事件型TVC,以品牌事件的逻辑做内容。
  创作要奔着成为事件的目的去做,比如容易引起讨论的社会话题,像《后浪》;比如极具特点的内容,曾经有一支品牌TVC,3分钟全是梁朝伟的眼睛;比如一些创新投放,买下独特的稀缺媒介资源;比如做用户共创……
  这一类内容是要进入社交舆论,一旦成为社交谈资,人们便有耐心看完几分钟的广告,让广告成为社交话题。
  所以,两种TVC广告仍然值得做,第一是简单直接的硬广,第二是极具事件性的创新内容,能够成为社交谈资。
  现在充斥大量不值得做的TVC,通常一两分钟,站在品牌立场,塑造品牌场景或者宣讲品牌宣言,看上去品质感很好,但几乎毫无特点。
  最离谱的是春节期间的贺岁片,每一支都10分钟左右,讲一个不咸不淡的慢节奏故事。这类内容在大内容生态中,完全没有任何竞争力。
  那有朋友就是说了,我们这是塑造品牌场景,讲述品牌故事,做品牌的必要内容。
  我们身处万物互联的社会,品牌内容不只TVC广告,还有很多更高效的形式,可以做活动、做跨界产品,哪怕做网红短视频或小视频,也是更能融入社交环境的内容。
  所以我的观点是:品牌仍然需要TVC,但要非常克制,目的非常明确。
  接下来我们谈谈案例,事件型TVC的尺度与方法。

内容共创的方法与尺度


  聊个略有争议的案例,前段时间在微信群看到一支广告,是王俊凯代言的汤达人TVC,视频中有一段是3D白模,没有渲染过的半成品,并且引來了一些争议与猜测。
  在其官方微博与B站上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活动。TVC有一部分留白,是为了让用户提建议,并在片尾创作人员中为用户署名。



  前几天,汤达人发布了完整版TVC,在片尾有近千人的创作署名,颇为壮观。
  这支由近千人共创的TVC,在微博信息流、微信朋友圈和B站焦点图进行付费投放,同时引起第二轮社交谈论。
  我们谈谈这个案例中的好与坏、方法与尺度。

TVC广告事件化


  汤达人这个广告,本质上是个比较普通的TVC站在品牌立场上,以代言人拍摄的硬广。
  但他们通过一些元素,让普通的TVC变成了事件化内容,提高了传播效率。如何将普通内容事件化,这是个传播问题。
  在汤达人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次操作。第一次是将未完成的作品发布出来,吸引一轮关注,不管大家有怎样的视频观看习惯,一支很像事故的未完成品,大家都会看一下。当形成一定的话题量后,很多人甚至主动找过去看。
  第二次是作品完成后,片尾有近千人的创作者署名,之前好像没有广告做过这种事,当我们去看那些署名时,也看完了汤达人这支以品牌卖点与场景为核心的TVC,也就达成了传播目的。
  当然,这支TVC也有15秒版本,用于传统媒体渠道的投放。
  事件化TVC也分两种,一种是内容本身就是事件化内容。另一种是汤达人这种,普通内容加事件化元素。

内容共创的尺度


  然后我们谈谈内容共创的尺度,因为确实在行业内引发了一些争议。
  我看到这个TVC,是有人在微信群发了视频文件,以“甲方被黑,制作公司流出版本”的话术发到群里的。
  因为视频确实是个3D白模的半成品,单纯看视频会容易造成误解。但看官方信息就会知道这是创意共创。   创意共创也是创意方法之一,之前也有知名案例,嘉士伯曾推出一款针对青年男性的柠檬酒精饮料,在营销上将brief(创意简报)作为海报直接出街,引发大量关注与讨论,并且获得很多创意奖项。还有一些是将空白海报贴到街头,由涂鸦艺术家自由创作。
  再回看汤达人的案例,此次传播引发一些争议与谣言的主要原因是3D白模版本看上去太像半成品。对于不明真相的用户,容易造成误解。
  如果是我来做这个项目,可能干脆将3D白模也去掉,只留下王俊凯在空白虚空中,然后由用户畅想王俊凯应该在什么场景中,这样可能更不容易造成误解。
  所以在汤达人的案例中,用户共创的策略没问题,因为本身是个正常的品牌TVC,很难有自传播属性。
  在用户共创的方法上,应该说还可以更好,至少可以不引起误会,还能做更具想象力的共创。

TVC要克制


  总结一下,拍TVC要克制,克制,再克制,不得不拍时再拍。
  当所有人都被抖音快手等信息流视频所驯化,当所有人习惯一条视频3秒不吸引人就滑走,当所有短视频创作者为了吸引流量极度内卷时,回头看看我们好几分钟的TVC广告,有多少人能耐着性子看完?
  现在的内容创意形式很多,仅仅是视频也有很多形式。我们做品牌内容,要融入进当下的内容生态中。在微博做话题热搜,在小红书做种草分享,在抖音做短视频,在不同平台去做适合其平台本身的内容。
  而TVC作为品牌硬广,最简单直接的是将品牌卖点表达清楚,然后去做大规模的投放曝光,完全放弃自传播的可能性。要么成为品牌事件性内容的承载,真的有内容,有观点。
  比如很多伟大的广告,苹果的《一九八四》、耐克的某些广告、《纽约时报》投放的“真相难寻”等。这些广告绝不仅仅只是创意,更是伟大的观点与立场,视频只是承载形式。
  在实际工作中,面对一个brief时,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拍个片,以拍片作为解决方案。
  我们在这种思维下,拍了很多没有传播力的TVC,这是极大的资源浪费。
  所以,当之后面对一个brief时,先排除TVC,能不能用别的内容形式?
  比如一个代言人签过来,不拍一条90秒的普通TVC,拍3条Vlog或者3条短视频行不行。甚至不拍广告,记录明星的一天,拍一集微综艺行不行。
  信息承载形式、用户接收与阅读信息的形式在变化,品牌创意的承载形式,也要跟着变化。
  (杨不坏,品牌策略人,探索互联网环境下的品牌策略與方法)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网易云音乐擅于通过“视听联动”的方式与用户互动,其经典的“乐评地铁”“年度听歌报告”等营销活动就是平台强社交性的体现。近期,网易云音乐又发起了一场涵盖了听觉、视觉与心灵的三方联动,强化歌与人的联结。  網易云基于对当前社会心理景观的分析,发现日渐繁重的社会压力与复杂的社会关系让人们对自我认知越发模糊,人们试图在各类心理测试中找到个人定位。对此,网易云发起了一场测试“人格主导色”的H5活动
期刊
现在很多品牌企业都在选择BC一体化,因为品牌企业产品最终是要卖给C(消费者)的,但是多年来品牌一直无法触达消费者、连接消费者。这让品牌方非常恐慌,一方面是担心消费者被别的竞争对手的品牌给连接去了,另一方面是担心消费者的喜爱发生变化,有一天不喜欢自己的品牌了。  所幸的是,现在还有各种SaaS工具、各种企业数字化的方法(比如外勤365),很多品牌企业不但连接自己的经销商B,还通过B2b工具连接上了小
期刊
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中,为市场营销做出了一针见血的阐释——“有利可图地满足需求”。  “有利可图”是营销的现实驱动,“满足需求”是营销的最终目的。  如果从结果倒推,“满足需求”又该通过怎样的路径实现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公司应该“通过提出价值主张——一组能满足这些需求的利益来解决客户需求”,无形的价值应该“由有形的供应物来实现,它可以是产品组合、服务、信息和体验”。  价值一方面立足于
期刊
刘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不是所有品牌都适合BC一体化运营。  2015年5月,我在粉丝研究院的分享中第一次提出“BC一体化”概念时,主题就是“BC一体化是营销的必然路径”。  至今仍坚持这个观点!  BC一体化运营,从最初业界的不理解、质疑,到现在广泛接受,有可能像深度分销一样成为快消品的基本模式。  BC一体化运营涉及几个概念:BC一体(BC技术关联)、用户运营、一体化运营。下面分别解析。
期刊
全球疫情之下,往日习以为常的消费行为成为奢侈。其中,无法境外游和海购是人们最突出的两个痛点。作为最大的跨境电商平台,天猫国际在“6·18”之际以“重连全世界”主题打造了身临其境的消费场景,以满足大众亟待释放的消费需求,重塑出境游生态。  为了诠释主题态度,一方面天猫国际在官微发布宣传片。视频中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都因一位中国消费者的订单而重新焕发生机。用订单激活全球的理念契合当前的社会语境,同时也向
期刊
因为防疫戴口罩,有人闷出了一脸痘,有人皮肤过了敏,而部分人则惊奇地发现——自己戴上口罩竟然有一股口臭味儿。  999还为此推出了一款“爆珠口罩”,内含两颗薄荷野菊花爆珠,提神醒脑。这也让人们开始使用清新口气类的产品,比如漱口水。《2020口腔护理行业最新趋势报告》指出,漱口水类目在疫情期间迎来了一拨增长高峰,且一直保持稳步增长趋势。数据显示,2020年天猫平台便携式漱口水的销量增速达200%。  
期刊
“你是不是经常这样打造品牌卖点?  第一步,盘点产品所有的卖点。  第二步,挑出最大的那个卖点。  第三步,把那个卖点扩展成一句话。  比如,一个代餐品牌,它的产品卖点有饱腹、营养均衡、热量低、口味好、便于携带、颜值高。然后提炼出一个关键卖点“饱腹”,再扩展成一句话叫“饱腹黑科技”。  这就是中国大部分品牌打造卖点的方法。  但如果竞品也打“饱腹”,你怎么办?如果“饱腹”这个卖点打出去后,发现不带
期刊
“在中国,有多少996父母,就有多少城市996儿童”,“996”似乎已经成为城市人的生存法则,甚至影响着下一代人。今年儿童节奥利奥联合腾讯公益,通过五个真实故事,让人们看到了城市中996家庭的挣扎与努力。  奥利奥以随机调研和信息调查作为数据支撑,深度剖析“钥匙儿童”现状,有理有力地展现了这一人间真实窘境。调研表明6~12岁城市儿童996家庭的占比高达85%,大多数中国城市父母面临着工作与家庭难以
期刊
消费升级愈演愈烈,咖啡这个赛道上的精彩故事也从未间断。  星巴克加快数字化步伐、瑞幸不倒、Tims逆势扩张、三顿半占领速溶咖啡场景、永璞后来者居上……  有这样一个互联网咖啡品牌,最初依托给星巴克等咖啡提供外送服务起家;早在2017年就高调入选《2017年最值得关注的100+消费升级新品牌》;2018年凭借“口袋咖啡馆”小程序刷屏,在8小时内让50多万人实现开咖啡馆的梦想,被冠以“咖啡+社交”的差
期刊
“你笑起来真好看”“跟所有的烦恼说拜拜,跟所有的快乐说嗨嗨”“所有女生,买它买它买它”……  如今各种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的火爆程度简直超乎想象,各种洗脑神曲BGM(背景音乐),爆笑出圈的画面在我们的脑海中盘桓三日都挥之不去,但是,你知道它們火爆背后都用了哪些勾人眼球摄人心魄的法则吗?  以下是“现代广告教皇”奥格威全新再版经典著作《奥格威谈广告》中给到的黄金法则,不得不感慨:原来这就是点赞50和5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