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而培养数感的主要路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即数的不同表示方法;二是让学生了解数的功能,即数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本文以“因数与倍数”一课为例,探讨了小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因数与倍数;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0)20-0020-02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首先是激发小学生的数学潜能,其次是依照新课标要求,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而实现这两个任务的基本出发点,都可概括为一个方面:即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因此,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意义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强他们与生俱来的数感意识,发掘他们的数学潜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以加大对数的概念认知来培养数感
什么是数?什么是数学?它们具有哪些特征?如何去准确描述和应用它们?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意识尚且浅薄,他们对于数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尚未真正了解,因此,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常常机械、呆滞地完成课堂学习,影响了学习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可以培养数感作为每堂课隐含的教学目标,以增强小学生对数的概念认知来培养数感,从而让他们真正地透析数学,掌握数学的学习规律和思想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如“因数与倍数”一课的教学设计,在导人新课环节,笔者从学生的已学知识人手,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的概念,并借此确立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首先播放英国BBC制作的纪录片《数学的故事》视频片段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其次提出问题:通过视频片段,我们看到了数的神奇,而之前同学们已系统学习过数学的基础知识,那么回忆一下之前我们学习过哪些“数”的概念,如“小数”。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并概括:学习过分数、小数、整数、多位数、负数等。
设问:可否回顾一下多位数和负数的概念?
学生探讨交流:自然数数位的个数叫作位数,小于0的数叫作负数。
导人新课:很好,今天我们仍然采用这种简练语言的方式,来学习和概括两种新数的概念一一因数和倍数。
在讲授新课环节,首先设问:我们之前学习过乘法,那么,整数乘法的概念是什么?
学生探讨交流:乘法是用乘号来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如4×2=8,4是乘数,2也是乘数,8是积。
设问:以12为例,可以列出几组乘法算式?
学生合作探究:2×6、3×4……
设问:如何用乘法的概念来描述两组算式与12之间的关系?
学生合作探究:12是2×6的积,也是3×4的积。
导人概念:假如我们换一种说法,也可称之为12是2的6倍,是3的4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数的概念之一,倍数。
设问:怎样分别从乘法和除法的角度,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倍数的概念?
学生合作探究:一个整数乘另一个整数的积,叫作两个整数的倍数;一个整数能够被另一个整数整除,那么它就是这个整数的倍数。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教材并进一步展开合作探究,对“因数”的概念进行归纳,最后得出“整数乘法中两个乘数都可称为因数”这一结论。
如此,在本课的前期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学知识,以多位数、负数和整数乘法作为学生学习本课的切入点,同时紧扣“数学概念”这一主题,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加大对数的概念认知,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感,并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以加强对数的功能了解来培养数感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反映客观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发掘数学的工具性功能,让小学生感知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对培养他们的数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都处在较低的水平,教师可适当缩小范围,从“由数学开始”转化为“由数开始”,首先让小学生感知数的工具性,养成数感,进而再扩大范围,加强力度,从而设计出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因数与倍数”一课的第二个环节,此时学生已充分了解了因数与倍数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实践的视角来加大概念认知。首先播放香港TVB制作的纪录片《计算文明》视频片段,让学生通过观看短视频,一方面了解数学的起源与发展,另一方面对数的功能产生初步认识。其次设问: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那么,它的工具性体现在哪里?
播放课件:
图片1:工人师傅要将一扇门搬进电梯运到楼上,但门的高度大于电梯門的高度,怎么办?
图片2:一整箱酸奶的价格是36元,有几种方法能确定每箱酸奶的包装数量和单价?
带着问题,在课件创设的情境下,教师让学生根据上一环节所归纳的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来分析两个实际问题。当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发现第一个问题不仅需要运用到数学的乘法,同时还涉及平面几何的面积,以及因数与倍数问题,由此,了解了实际生活中数的应用价值;进而通过第二个问题,缩小数学的涉及范围,运用乘法和因数与倍数来解决酸奶包装数量和单瓶的定价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对数的感知,体验到生活中数的无所不在,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数感。
因此,以课堂教学为媒介,引导小学生找准“数”感,解密“数”码,是一线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杨曦.概念教学中突显学生数感的培养——“倍数和因数”教学片断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7(6).
(责编 杨菲)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因数与倍数;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0)20-0020-02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首先是激发小学生的数学潜能,其次是依照新课标要求,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而实现这两个任务的基本出发点,都可概括为一个方面:即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因此,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意义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强他们与生俱来的数感意识,发掘他们的数学潜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以加大对数的概念认知来培养数感
什么是数?什么是数学?它们具有哪些特征?如何去准确描述和应用它们?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意识尚且浅薄,他们对于数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尚未真正了解,因此,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常常机械、呆滞地完成课堂学习,影响了学习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可以培养数感作为每堂课隐含的教学目标,以增强小学生对数的概念认知来培养数感,从而让他们真正地透析数学,掌握数学的学习规律和思想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如“因数与倍数”一课的教学设计,在导人新课环节,笔者从学生的已学知识人手,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的概念,并借此确立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首先播放英国BBC制作的纪录片《数学的故事》视频片段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其次提出问题:通过视频片段,我们看到了数的神奇,而之前同学们已系统学习过数学的基础知识,那么回忆一下之前我们学习过哪些“数”的概念,如“小数”。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并概括:学习过分数、小数、整数、多位数、负数等。
设问:可否回顾一下多位数和负数的概念?
学生探讨交流:自然数数位的个数叫作位数,小于0的数叫作负数。
导人新课:很好,今天我们仍然采用这种简练语言的方式,来学习和概括两种新数的概念一一因数和倍数。
在讲授新课环节,首先设问:我们之前学习过乘法,那么,整数乘法的概念是什么?
学生探讨交流:乘法是用乘号来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如4×2=8,4是乘数,2也是乘数,8是积。
设问:以12为例,可以列出几组乘法算式?
学生合作探究:2×6、3×4……
设问:如何用乘法的概念来描述两组算式与12之间的关系?
学生合作探究:12是2×6的积,也是3×4的积。
导人概念:假如我们换一种说法,也可称之为12是2的6倍,是3的4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数的概念之一,倍数。
设问:怎样分别从乘法和除法的角度,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倍数的概念?
学生合作探究:一个整数乘另一个整数的积,叫作两个整数的倍数;一个整数能够被另一个整数整除,那么它就是这个整数的倍数。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教材并进一步展开合作探究,对“因数”的概念进行归纳,最后得出“整数乘法中两个乘数都可称为因数”这一结论。
如此,在本课的前期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学知识,以多位数、负数和整数乘法作为学生学习本课的切入点,同时紧扣“数学概念”这一主题,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加大对数的概念认知,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感,并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以加强对数的功能了解来培养数感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反映客观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发掘数学的工具性功能,让小学生感知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对培养他们的数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都处在较低的水平,教师可适当缩小范围,从“由数学开始”转化为“由数开始”,首先让小学生感知数的工具性,养成数感,进而再扩大范围,加强力度,从而设计出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因数与倍数”一课的第二个环节,此时学生已充分了解了因数与倍数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实践的视角来加大概念认知。首先播放香港TVB制作的纪录片《计算文明》视频片段,让学生通过观看短视频,一方面了解数学的起源与发展,另一方面对数的功能产生初步认识。其次设问: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那么,它的工具性体现在哪里?
播放课件:
图片1:工人师傅要将一扇门搬进电梯运到楼上,但门的高度大于电梯門的高度,怎么办?
图片2:一整箱酸奶的价格是36元,有几种方法能确定每箱酸奶的包装数量和单价?
带着问题,在课件创设的情境下,教师让学生根据上一环节所归纳的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来分析两个实际问题。当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发现第一个问题不仅需要运用到数学的乘法,同时还涉及平面几何的面积,以及因数与倍数问题,由此,了解了实际生活中数的应用价值;进而通过第二个问题,缩小数学的涉及范围,运用乘法和因数与倍数来解决酸奶包装数量和单瓶的定价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对数的感知,体验到生活中数的无所不在,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数感。
因此,以课堂教学为媒介,引导小学生找准“数”感,解密“数”码,是一线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杨曦.概念教学中突显学生数感的培养——“倍数和因数”教学片断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7(6).
(责编 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