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采语文课堂宝贵的元素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ner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育需要美。美是积淀在语文课堂中宝贵的也是充满活力的重要元素,蕴涵美的教学是成功的语文教学。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它的潜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魅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情趣 魅力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有限,因此教师需运用自身从文章中体会到的感情去熏陶、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引起学生或优美、或丑恶、或崇高、或卑劣、或悲痛、或可笑的感受,学生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陶冶,使美的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真正得到体现。
  
  一、在主动学习中产生美
  
  在学生成长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这就像雏鹰的翅膀是在飞翔中练硬的。在生活与学习中,学生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亲自试一试。教学应顺应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规律。因此,新课标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学习。
  教学需要美,传统的教学往往忽略了美的功能、美的力度,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必然是枯燥无味的。学生生来具有的审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而难以产生愉悦的情绪,产生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的“力”。要使教学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就得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产生一种愉悦之感,在主动学习中产生美。
  
  二、在充分活动中寻找美
  
  让活动进入学科课程,是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活动的前提条件,必然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固有角色,往往摆脱不了“被教授”“被接纳”的习惯性地位的羁绊。这种角色的消极状态,会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活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特定的而又是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角色的出现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为贴近,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去学习教材内容,朗读复述、报告见闻、演示操作、描画表演和主持裁决,都将促使学生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活动中学生扮演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学生兴奋不已。
  学习《哪吒闹海》时,我会让学生扮演心目中的小哪吒;学习《拉萨的天空》时,我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美景;学习《北大荒的秋天》后,我让学生描绘美丽的秋天……学生在情感驱动下,主动投入的那种“力”,几乎是无法遏制的。教学过程随着学生活动推进,再利用角色效应进行,比起单一的“灌注式”的教学就丰富多了。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活动,并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动,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所以将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而要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
  
  三、在主体感受中享受美
  
  教学活动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学生,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教育目标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
  《西湖》是一篇描写祖国河山美的散文。若仅仅是通过内容的分析,词语的解释这类抽象的缺乏美感的教学手段,来使学生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同时,获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陶冶,那是艰难的。而美感性的教学,运用艺术的直观,学生所得就丰富多了。当我创设“假想旅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西湖时,我配乐描述着:“到了西湖,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随即我出示一张放大的课文插图,学生带着追求美的目光欣喜地看着,人情地听着,我以导游的身份范读了课文。为了让学生感受西湖水的美,我把情境延续下去,并加以强化:“西湖中,有好些小船正等着我们呢!老师和你们一起坐上小船,轻轻地摇荡在西湖上,那真是‘荡舟湖上’,让我们眯着眼看看这图画般的美景,想象西湖仿佛是一面银镜。”我轻轻地播放了《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曲子,学生轻轻地哼起来,视觉感受的是美的图画,听觉感受的是优美的乐曲,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的想象悄然展开。稍后,我悄声地问:“你们听到西湖水流动的哗哗声了吗?”学生微笑着点头,在此柔美的情境中,已完全沉浸在西湖水之美的体验中了。课文的意境体验到了。课文语言的神韵感悟到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得到了一次陶冶。正由于美感的作用,学生兴致勃勃地读着课文,品尝着语感,主动地甚至是忘我地倾向教学过程,这种学习活动才是美的享受。
  教学实践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学生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一句话,“美”是积淀在语文课堂中宝贵的也是充满活力的重要元素,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它的潜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魅力。
其他文献
摘要 开放题使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用好教材上的开放题,更要善于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开放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领悟到再生知识的方法与数学发现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思维锻炼 开放题设计    数学开放题的解决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小学生的注意力却不能持久,容易转移。所以我们经常发现在开放题教学过
期刊
摘要 在实施活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各种活动形式和教学手段,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与理解上,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活动体验语言学习成功的愉悦。教师要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还要注重对教材的不同层次的把握。  关键词 小学英语 参与 体验 对话 生活 文本
期刊
摘要 知识源于生活,课堂与课外渗透延伸,用有限的时空来连接学生经历过的无限生活空问。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更美好、更丰富。  关键词 生活教育 语文教学 案例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联系现实生活,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在“新课程”的字典里,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室不是唯
期刊
摘要 美术主题作业,改变了一课一内容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有时间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意才能。通过美术作业的多元化设计,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最佳途径,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提高每个学生的美术素养及综合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美术课堂 作业设计 教学方式    作业是学生跟老师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和桥梁,同时又是巩固知识技能和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期刊
摘要 新课改要求小学品德学科课程的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品德 课程资源 开发优化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新课改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予了教师再创造、再设计的自主权,增强了
期刊
摘要 数学是一些符号与文字的结合,是抽象的、枯燥的。而生活却是丰富多采、充满情趣的。教师应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知识的内容引入课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进而激发学习兴趣,进行自主探究。  关键词 数学 生活化 自主 探究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
期刊
摘要 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素质,还可以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  关键词 生活经验 感受 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
期刊
摘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学习环境、恰当的教学内容、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因素,要处理好三者关系,使新课程下的小学教学课堂扎实、有效。  关键词 有效教学 学习环境 学习内容 学习方式    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有效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判
期刊
摘要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其本质是尊重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算法多样化教学有益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效地培养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算法多样化 个性发展 创新能力    一、算法多样化的实质与实施意义    算法多样化的实质不同于一题多解,不需要同一个学生有许多种解法,它是针对“计算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从各自的生活
期刊
摘要 朗读是开启语言理性思维的金钥匙,是沟通书面语与口头语、实现“语”“文”合一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帮助学生更快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关键词 整体感知 披文入境 品味欣赏 灵活练笔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不是理性的。所以,读,会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