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指出了当前学校体育在转变体育教学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学校体育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 观念 转变
[作者简介]朱志斌(1972- ),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李文学(1974- ),男,河北邯郸人,河北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张伟(1979- ),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大学体育部,助教,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018)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4-0130-02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使人体完善发展、增强体质的任务,它与德育、智育、美育一起构成了全面教育的整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校体育自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关键问题在于,我们要摒弃传统教育观中那些已与现代社会要求相去甚远的陈旧的思想认识,继承和发扬教育传统观念中的精华部分,树立新的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体育教学观念。
一、转变体育教学观念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
1.“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国家面向学校教育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是为了加强学校体育与学生健康的联系,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到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去,增强他们对体育的理解和兴趣,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健身和娱乐中,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身体、心理和社会交际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真正成为体育教学中的主体。
2.“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观就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的发展,强调对学生价值的尊重,以学生的最基本需求为中心,体现了广大学生的最基本的需求和最基本的心理愿望。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从“人”的角度去理解体育教学的真正含义,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观,遵循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出发,从学生的特点或实际出发,“要体现人性,要考虑人情,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要重视学生的个性,使其在身体活动和运动活动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和自然的表达。体育教学带给学生的应该是由身及心的愉悦与快乐,一种人性的自然流露,一种情感的自由宣泄和尽情释放。
3.“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受到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身心愉快、终身受益。“终身体育”思想是从人的生涯角度对体育问题的理性认识,以人为出发点,探讨人、体育、社会三者的关系,旨在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充实人生和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体育运动对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功能。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体育发挥两个功能:一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二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转变体育教学观念面临的几个问题
1.应试教育仍是最大的障碍。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倡多年,但高考、中考指挥棒的作用依然十分强势。部分学校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或是影响力,将精力放在追求升学率上面,对学校体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甚至以应试教育代替素质教育,以“升学第一”代替“健康第一”。人们对学校体育的价值观,决定了学校体育的发展观。在对待体育的态度上,学校和社会都表现了不同程度的轻视。因而,有的学校对学生是否参加体育活动并没有什么要求,而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成了一种奢望。虽然有的地方在中考中增加了体育考试,加强了学生体育活动的考核,也调动起了部分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但由于目前中考测试项目技术含量低,许多学校平时不抓,临到考试突击搞体育。
2.体育教师素质有待提高。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改进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将遵循体育学科自身的内在规律,把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健身性、娱乐性、时代性强的体育素材选入其中,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教学内容有所区别,实施“选择性教学”。特别是在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上,更加注重融科学性、灵活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这些都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各级学校体育教师的素质并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目前各级学校体育教师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专业体育院校和师范类体育院系,他们往往对体育竞技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多,而对体育文化、体育社会学、体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由于受知识结构不合理的局限,造成了许多体育教师对现代教育观念理解的偏差。第二,学历层次不高。学历层次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当前,各级学校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跟不上时代的情况越来越明显。第三,继续教育得不到保证。继续教育是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交流体育教学教改经验、传播先进的体育信息的有效途径。但很多学校对此缺乏重视。
3.体育教学内容缺乏创新。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开始研究体育教学内容的体系问题,这些研究为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路。在体育教学内容的确定和选择方面曾出现过许多不同的观点,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学内容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体育教学内容内在的逻辑关系不强。体育教学内容的划分通常只是以运动项目来进行,划分后的教材之间又都是平行和并列的关系。同一体育运动内容,可以在小学开始,也可以在中学或大学开始,甚至出现了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到大学不断重复同一项目的现象。第二,体育教学内容竞技化。一直以来,竞技运动项目充当着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由于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又一味地按照竞技体育的标准要求学生,出现了学习内容枯燥、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第三,教学内容忽视了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统一。人们比较忽视理论基础知识的精选与传授,认为体育教学就是上实践课。
三、转变体育教学观念,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
1.调整体育课程结构,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服务。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明确各类课程的比例和要求,组合和调整各类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其视野和知识领域,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这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根本保证。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那种重视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轻视非竞技类的体育项目;重视基本技术的练习,轻视理论知识的传授;重视必修课,轻视选修课的做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多样化、社会化,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服务。
2.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缺乏学生的主体参与,很多知识都是在教师一厢情愿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的自主性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严重抑制状态,教学中产生的兴奋、激情很少,这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品质的培养。我们要敢于打破这种旧的教学理念,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积极学习,增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积极引导学生剖析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发展个性优势,矫正个性偏差;既要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进行个性化引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体育教师应鼓励学生用不平常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哪怕其结果并不完善;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提倡学生不畏教条,标新立异,在实践中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为止,并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学会举一反三的能力。比如,在篮球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对技术动作的观察、讨论获得的反馈信息,对完整的技术动作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学习中,学生既有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过程,也有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主动与教师或同学探讨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问题,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在探索中升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解决问题中积累。
4.改善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当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很多压力,其中因毕业生骤增所造成的就业竞争,使学生们承受了前所未有的生理与心理上的压力,使不少学生陷入了心理误区。心理上的障碍也导致了学生的生理疾病,有的学生不堪重负放弃了学业,甚至走向了绝路。因而,如何缓解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而体育的本质就是为了人的健康,这种健康既包括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与体育比赛,可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消除心理紧张,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从而维持人的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因此,体育能够做到在“笑声与汗水”中让学生体验快乐的情绪,使不良的心理得到调适。
5.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运动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在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技术动作的观察、分析获得反馈信息,对完整的技术动作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中查找到自身技术动作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在集体类运动项目中,良好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如球类运动项目,只有观察到对方的弱点,并根据对方的情况分析指定自己的战术,才有可能在比赛中击败对手,取得最后的胜利。其实,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实践、提高对事物认知能力的过程。一旦这种能力变成习惯,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必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6.创建宽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体育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它要求体育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互动,重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密切沟通,这种沟通不仅指教师和学生在言语上的应答,知识上的切磋,还包括思想和行为上的互动,它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敞开”和“接纳”,由单向传递变为双向交流。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尊重、交流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表现欲、发展欲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不断提高,使体育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刘智运.论以人为本的涵义及其在高教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1(15).
[3]陈空清.“以人为本”教育观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
[4]姚学进,朱爱民.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6).
[5]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育出版社,2001.
[6]喻坚.从课程研究的视角谈体育教育学建设[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9,
15(7).
[关键词]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 观念 转变
[作者简介]朱志斌(1972- ),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李文学(1974- ),男,河北邯郸人,河北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张伟(1979- ),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大学体育部,助教,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018)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4-0130-02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使人体完善发展、增强体质的任务,它与德育、智育、美育一起构成了全面教育的整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校体育自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关键问题在于,我们要摒弃传统教育观中那些已与现代社会要求相去甚远的陈旧的思想认识,继承和发扬教育传统观念中的精华部分,树立新的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体育教学观念。
一、转变体育教学观念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
1.“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国家面向学校教育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是为了加强学校体育与学生健康的联系,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到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去,增强他们对体育的理解和兴趣,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健身和娱乐中,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身体、心理和社会交际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真正成为体育教学中的主体。
2.“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观就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的发展,强调对学生价值的尊重,以学生的最基本需求为中心,体现了广大学生的最基本的需求和最基本的心理愿望。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从“人”的角度去理解体育教学的真正含义,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观,遵循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出发,从学生的特点或实际出发,“要体现人性,要考虑人情,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要重视学生的个性,使其在身体活动和运动活动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和自然的表达。体育教学带给学生的应该是由身及心的愉悦与快乐,一种人性的自然流露,一种情感的自由宣泄和尽情释放。
3.“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受到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身心愉快、终身受益。“终身体育”思想是从人的生涯角度对体育问题的理性认识,以人为出发点,探讨人、体育、社会三者的关系,旨在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充实人生和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体育运动对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功能。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体育发挥两个功能:一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二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转变体育教学观念面临的几个问题
1.应试教育仍是最大的障碍。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倡多年,但高考、中考指挥棒的作用依然十分强势。部分学校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或是影响力,将精力放在追求升学率上面,对学校体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甚至以应试教育代替素质教育,以“升学第一”代替“健康第一”。人们对学校体育的价值观,决定了学校体育的发展观。在对待体育的态度上,学校和社会都表现了不同程度的轻视。因而,有的学校对学生是否参加体育活动并没有什么要求,而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成了一种奢望。虽然有的地方在中考中增加了体育考试,加强了学生体育活动的考核,也调动起了部分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但由于目前中考测试项目技术含量低,许多学校平时不抓,临到考试突击搞体育。
2.体育教师素质有待提高。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改进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将遵循体育学科自身的内在规律,把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健身性、娱乐性、时代性强的体育素材选入其中,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教学内容有所区别,实施“选择性教学”。特别是在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上,更加注重融科学性、灵活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这些都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各级学校体育教师的素质并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目前各级学校体育教师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专业体育院校和师范类体育院系,他们往往对体育竞技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多,而对体育文化、体育社会学、体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由于受知识结构不合理的局限,造成了许多体育教师对现代教育观念理解的偏差。第二,学历层次不高。学历层次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当前,各级学校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跟不上时代的情况越来越明显。第三,继续教育得不到保证。继续教育是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交流体育教学教改经验、传播先进的体育信息的有效途径。但很多学校对此缺乏重视。
3.体育教学内容缺乏创新。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开始研究体育教学内容的体系问题,这些研究为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路。在体育教学内容的确定和选择方面曾出现过许多不同的观点,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学内容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体育教学内容内在的逻辑关系不强。体育教学内容的划分通常只是以运动项目来进行,划分后的教材之间又都是平行和并列的关系。同一体育运动内容,可以在小学开始,也可以在中学或大学开始,甚至出现了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到大学不断重复同一项目的现象。第二,体育教学内容竞技化。一直以来,竞技运动项目充当着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由于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又一味地按照竞技体育的标准要求学生,出现了学习内容枯燥、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第三,教学内容忽视了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统一。人们比较忽视理论基础知识的精选与传授,认为体育教学就是上实践课。
三、转变体育教学观念,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
1.调整体育课程结构,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服务。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明确各类课程的比例和要求,组合和调整各类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其视野和知识领域,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这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根本保证。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那种重视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轻视非竞技类的体育项目;重视基本技术的练习,轻视理论知识的传授;重视必修课,轻视选修课的做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多样化、社会化,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服务。
2.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缺乏学生的主体参与,很多知识都是在教师一厢情愿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的自主性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严重抑制状态,教学中产生的兴奋、激情很少,这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品质的培养。我们要敢于打破这种旧的教学理念,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积极学习,增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积极引导学生剖析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发展个性优势,矫正个性偏差;既要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进行个性化引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体育教师应鼓励学生用不平常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哪怕其结果并不完善;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提倡学生不畏教条,标新立异,在实践中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为止,并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学会举一反三的能力。比如,在篮球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对技术动作的观察、讨论获得的反馈信息,对完整的技术动作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学习中,学生既有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过程,也有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主动与教师或同学探讨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问题,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在探索中升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解决问题中积累。
4.改善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当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很多压力,其中因毕业生骤增所造成的就业竞争,使学生们承受了前所未有的生理与心理上的压力,使不少学生陷入了心理误区。心理上的障碍也导致了学生的生理疾病,有的学生不堪重负放弃了学业,甚至走向了绝路。因而,如何缓解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而体育的本质就是为了人的健康,这种健康既包括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与体育比赛,可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消除心理紧张,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从而维持人的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因此,体育能够做到在“笑声与汗水”中让学生体验快乐的情绪,使不良的心理得到调适。
5.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运动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在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技术动作的观察、分析获得反馈信息,对完整的技术动作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中查找到自身技术动作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在集体类运动项目中,良好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如球类运动项目,只有观察到对方的弱点,并根据对方的情况分析指定自己的战术,才有可能在比赛中击败对手,取得最后的胜利。其实,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实践、提高对事物认知能力的过程。一旦这种能力变成习惯,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必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6.创建宽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体育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它要求体育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互动,重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密切沟通,这种沟通不仅指教师和学生在言语上的应答,知识上的切磋,还包括思想和行为上的互动,它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敞开”和“接纳”,由单向传递变为双向交流。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尊重、交流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表现欲、发展欲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不断提高,使体育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刘智运.论以人为本的涵义及其在高教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1(15).
[3]陈空清.“以人为本”教育观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
[4]姚学进,朱爱民.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6).
[5]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育出版社,2001.
[6]喻坚.从课程研究的视角谈体育教育学建设[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9,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