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的主题不是爱情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ong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恨歌》因为写得太凄美了,感天动地,曲尽情致,使特殊的男女情事,获得了普泛性的意义,而让人当成一种表现美丽爱情的“风情”来欣赏了。本意并非美化李杨而歌颂爱情的《长恨歌》,也因为其“侈丽宏衍”的审美特质,而让人误读为一首爱情诗,一首歌颂爱情的诗,认为“爱情是《长恨歌》的第一主题”。
  为什么《长恨歌》不是爱情主题的诗呢?
  /看创作初衷/
  白居易创作初衷是“欲惩尤物”,或者就是说,是作为讽谕诗来写的。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806)的冬天,诗人时任盩厔县尉。其时,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时,他们相约,以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素材创作,陈鸿写一篇传,而白居易则作一首诗。关于这一点,陈鸿在《长恨歌传》的最后还作了特别说明:
  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以传文得知,白居易成诗在前,陈鸿作传于后,陈鸿自称他作本传以和白居易之歌。
  陈鸿的《长恨歌传》,有几个传本,文字各有异同,以载于《文苑英华》的较好,选入《唐宋传奇集》和《唐人小说》里。《唐诗三百首》本,曾以陈传载于白诗之前,二作衔接处如:“至宪宗元和元年,县尉白居易为歌以言其事,并前秀才陈鸿作传,冠于歌之前,自为《长恨歌传》。居易歌曰: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长恨歌传》与《长恨歌》相得而益彰,相辅而行,流传颇广。
  而在这段传文中,明确告诉读者,他们的创作初衷是警世讽喻,无论是传还是诗,都是政治批判的主题。明代张纶言亦有点赞,他指出:“白乐天《长恨歌》备述明皇、杨妃之始末,虽史传亦无以加焉。盖指其覆毕,托为声诗以讽时君,而垂戒来世。”(《林泉随笔》)
  因此,无论是从作前的初衷与预期看,还是从作后的自我评估看,抑或从后人的认知与评赏看,《长恨歌》不是歌颂性质的,不是爱情主题的,而是“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之警世讽喻的。
  /看作者背景/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806)的冬天,白居易时年三十五岁。是年春,白居易罢校书郎,与元稹居华阳观,闭户累月撰成《策林》七十五篇,批判社会弊端,力主改革时政,对其时各种社会政治问题发表了许多建设性的见解。白居易同年授盩厔(周至)县尉。
  我们将此时期,归在白居易讽谕诗创作期。是其讽喻诗写作高潮到来之初期,或为讽喻诗创作的准备期。白居易存诗三千余首,为唐朝诗家存诗之首。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四类,其中最有价值的,也是他自己特别看重的就是讽谕诗,是白居易“兼济天下”政治抱负的具体体现,也是他新乐府诗歌理论的具体实践。他的讽谕诗数量并不太多,仅有170首左右。这些诗主要创作于元和初年(806)至元和四年(809)。宽泛点说,约自其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开始,到元和六年(811)四月丁母忧回乡守制为止。这段时间里,白居易参政热情异常高涨。《长恨歌》即作于此时,作于诗人讽谕热情高涨期。写作《长恨歌》后之次年,白居易调往京城,授左拾遗、充翰林学士,他更是“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指陈时政,甚至面折廷诤,写作了大量的讽谕诗如《秦中吟》《新乐府》等。
  《长恨歌》作于其大量写作讽谕诗的前期,可谓其《秦中吟》《新乐府》组诗创作前的热身。换言之,《长恨歌》作于白居易对其时社会政治的各种时弊大加笔伐与规谏时,作者是断然不至于将这个应该批判的题材而写成歌颂主旨的。写作《长恨歌》后的两三年,白居易所完成的《新乐府诗》五十篇里,也有多首写到杨贵妃。或者说,是他意犹未尽,仍然念念不忘那个特殊的爱情题材。如《胡旋女》中把杨贵妃与安禄山相提并论,认为杨贵妃也应该对酿成祸乱负责:“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如《李夫人》中指责杨贵妃“尤物惑人”,诗中写道:“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国色。”而其《上阳白发人》,则是写李隆基的荒淫无度给无数宫女带来了悲剧性命运的。其中“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之类,也只是“三千宠爱在一身”之另一种表达。可见,白居易作《长恨歌》与作《新乐府》时的历史观是一致的,只是后来对杨贵妃、对李杨爱情的批判更加直接与深刻罢了。
  作为写作于白居易讽喻诗创作高潮到来时的《长恨歌》,这个用诗来叙述的故事,应该不会是爱情主题。白居易的讽喻诗近于诗中的杂文,泼辣尖刻,狠重猛烈,宋人张舜民说“乐天《新乐府》几乎骂”。白居易自己说就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长恨歌》与他的这些讽喻诗所不同的是,采用了“主文而谲谏”的婉讽,类似汉赋“劝百讽一”的写法,仍然是批判的主题,属于政治性的批评主题,而绝非歌颂性质的爱情诗。
  /看艺术表现/
  白居易自己对《长恨歌》也相当满意,十分自赏,他在《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诗中写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有人则据此而将《长恨歌》误判为“风情”诗,甚至直接解释为“是作者与湘灵(白居易的初恋)刻骨铭心的爱情长恨”。也有人直斥其诗格调不高,败在“风情”上。唐汝询就说:“‘一篇《长恨》有风情’,此自赞其诗也。今读其文,格极卑庸,词颇娇艳;虽主讥刺,实欲借事以骋笔间之风流。其称‘风情’,自评亦当矣。《品汇》收《琵琶行》而黜此,为其多肉而少骨也。”(《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评也在理,只是夸大了騁笔风流的负面效应,而忽略了婉讽讥刺的批判性深意。风者,讽也。风者,刺也。风情者,风雅兴寄之风致也。白居易诗将“风情”与“正声”同举,互文见义,互辞相释也。“正声”者,雅正之乐声也。意谓《长恨歌》与《新乐府》同,皆是为承“诗三百之义”也。如果这样解,结论就是:《长恨歌》不仅不是格调低下的雪月风花诗,而且也是一种“正声”,是近乎《新乐府》的讽喻诗。   首先看语言。诗人于题上即曰“恨”,且为“长恨”,寓于无限的讽喻讥刺意味。其首句直斥唐玄宗云:“汉皇重色思倾国”。此七字笔力千钧,一篇之纲,提挈全篇,奠定了全篇基调,也揭示了悲剧的渊源与讽喻的意义。其中之诗句如“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等,讽刺辛辣,出语沉痛。最大讽刺是借托蓬莱仙山盟誓爱情,畅述长恨,虚无缥缈而荒诞不经。诗人这样“美丽”地向我们讲述悲剧故事,讲述悲剧的主人公原来就是悲剧制造者的故事,难道不是在讽喻而却是在歌颂吗?爱情误国的政治悲剧,一个是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是娇媚恃宠的妃子,这种误国爱情岂有什么美丽可言?误国爱情即便是再美丽,也没有可颂之理。欲不可纵,乐不可极,乐极生悲,长恨无尽。这才是诗人的创作初衷,才是诗人所要讽喻君王、正告世人的道理。《长恨歌》的最后“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有的美丽,全落实在一个“恨”字上,而且是“长恨”,无休无止,没完没了,哀艳之至,亦讽刺之极也。像这样的语言表述,揶揄戏谑,冷嘲热讽,以至于尖酸刻薄,应该不会是歌颂爱情的主题吧。
  其次看情节。《长恨歌》的情节荒诞不经,貌似歌颂,对李杨生死不渝“爱情”的歌颂。陈鸿《长恨歌传》写李杨的“爱情”故事,先述开元时杨妃入宫,迄天宝末缢死于马嵬坡的始末,后写玄宗自蜀还京后思杨不已,方士为之求索贵妃魂魄,李杨再见之于海上仙山而“好合如旧”。白居易的诗,情节与传大致相同,只是为情而作,非为事而作,用想象和虚构手法,以及戏剧化和神话化的描写,浓墨重彩,极具浪漫色彩,使得全诗风情摇曳,极富艺术感染力。白居易笔下的李杨的爱情传奇,感天动地,从人间发展到天上,似乎二人也完全免除了宫廷荒淫所应该担负道义责任,而显得非常的纯洁与崇高。殊不知,越是将他们的传奇写得越传奇,而这种不切实际的浪漫,也就越能够强化爱情的悲剧性,越具有讽刺性。
  再次看作法。《长恨歌》采用的是类似汉赋“劝百讽一”的作法,典型的汉代讽喻文学的作法。所谓“劝百讽一”,语出扬雄《法言》,扬雄认为,汉赋总是以极宏大的篇幅和极夸饰的辞藻来铺叙极奢侈的享乐生活,而只是在最后稍加讽喻,用隐约的言辞谏劝而不直言过失而点到为止。李隆基和杨玉环虽然也是人,也有常人的爱情,但毕竟不是一对普通男女,作为唐朝子民不宜也不应直言君王之过失。以“劝百讽一”之作法,就是白居易“为尊者讳”的一种智慧了。《长恨歌》恣肆铺叙,奢辞侈丽,即具有百“劝”之“美”。“劝”是手段,“讽”是目的,是一种欲讽先劝、寓讽于劝的“劝百讽一”的典型作法。正因为是“劝百讽一”的作法,百“劝”而一“讽”,其规讽之辞远不及颂美之辞的美丽,甚至美丽得让人把握不准其批判主旨而误以为是歌颂的了,譬如他把杨贵妃塑造为爱情女神的形象,譬如他极力渲染唐玄宗对贵妃死后的思念,譬如他升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盟誓等。这种作法,欲讽反谀,淹没了讽谏主题,即便是有所讽喻而作用也是有限的。但是,再怎么说,白居易也不会以爱情为主题,因为这样的爱情也不至于崇高到要去歌颂的,这种误国爱情的放縱也不足以歌颂。
  白居易在自编诗集时,将《长恨歌》编入“感伤”类,而非“讽喻”类,这也是让人对其主题凭生歧义的原因,而以为是爱情主题或自伤主题。白居易自编诗集时,正处于其人生的“感伤”期,是“江州司马青衫湿”的低潮期。而此诗中对李、杨爱情所给予的无限“感伤”之同情,抑或也引起了自伤身世的悲怨。或许是,他自己后来也觉得,诗中的同情与感伤多于讽喻了。但是,这不等于说具有了强烈同情与感伤色彩的《长恨歌》就不具有政治批判性。本意并非美化李杨而歌颂爱情的《长恨歌》,其爱情的动人表象掩盖了讽刺与讽喻的实质,这也更说明了采用“劝百讽一”作法之《长恨歌》具有非常特殊的艺术魅力。然而,即便是《长恨歌》也有“违背初衷”而同情多于批评之处,而让读者觉得具有“多重主题”,我们也仍然认为,《长恨歌》的第一主题是讽喻,而不是爱情。
  (作者系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的关键是应用,并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做出判断和选择。作为校长,在利用信息技术管理和改造学校以适应现代化时代要求的过程中,不仅要想得好,还要想得妙,要充分体现信息化的特征,不断增加传统学校教育产品、教育资源的附加值,不断创造新的教育产品与教育资源,不断创造新的教育流程与教育智慧,以不断适应未来信息化、个性化、民主化、开放型时代。  为什么有的学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举步维艰?为什么信息技术在有些学
小常识   PowerPoint中控件的添加、属性设置、VBA程序的编制与运行    右击“工具栏”空白区,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控件工具箱”添加相应工具栏。单击其中的、等按钮后,再单击幻灯片中需要放置相应文本框或按钮的位置即可添加相应控件。  右击任一控件,选择“属性”命令即弹出相应控件的“属性”对话框,然后可以进行属性的下列基本参数设置(请参考案例):建议对文本框设置BackColor(背景色)
从城市与街道的喧嚣中步入府学胡同小学,我忽然产生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那红与灰搭配的古代建筑充满了庄严与厚重之感,仿佛一下将人带入历史的长河中。府学胡同小学兴建于元末,依据孔庙形式建造,其建筑古色古香,之中的庙(大成殿)、堂(明伦堂)、阁(奎星阁)、祠(文天祥祠)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穿过古代建筑区,进入学生学习的教学楼,我立刻被另一种感觉紧紧抓住:现代化的教室、现代化的设备、现代化的布置,使
1979年上映的电影《小花》取材于长篇小说《桐柏英雄》,讲述了两位“小花”的传奇故事:1930年桐柏山區的一户姓赵的贫困人家,将不满周岁的女儿小花卖给了人家,当晚伐木工人何向东将地下党员董向坤和周医生的女儿董红果寄养在赵家;因董红果和小花同岁,于是改名也叫小花。多年后,解放军进入桐柏山区,已经18 岁的赵小花(陈冲饰)到部队寻找两年前为躲避抓壮丁投奔革命队伍的哥哥赵永生(唐国强饰),却没想到赵永生
在信息时代,如果您现在还让学生以纸笔方式进行自测练习,是不是显得有些笨拙?既然知道计算机的快速处理能力超强,为何不让它们这些特点为教学服务?在Word中利用控件和VBA程序编制交互式自测练习,可以自动批改客观题的答题结果,并为主观题提供参考答案,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一、自测练习文档交互界面与功能简介    自测练习题目选自笔者的“Intenet网络及其应用”课程的期末考试题。W
崔浦的奇幻漂流与《漂海录》  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朝鲜成宗十八年的正月三十日,正奉王命在济州岛出差的朝鲜济州三邑推刷敬差官(五品)崔浦(1454—1504)接到了父亲病逝的消息。闰正月三日,崔浦并从者42人打算从济州岛渡海回罗州奔丧,不料途中遭遇海难。此后的14天内,崔浦一行人“随涛上下,莫知所适”(朴元熇:《崔浦〈漂海录〉校注》,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版,P5),在茫茫大海中无助漂流,
老子思想是中国先民在“轴心时代”于人类精神领域取得的一项创造性成果,不但长期滋养着中华文明,为中国人提供了日用不觉的哲学智慧,而且还通过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成为了全人类共享的思想资源。然则在老子思想的传承和传播过程中,普通读者乃至专业学者往往因为《道德经》内容与结构的晦涩而难以准确理解老子思想的丰富内涵,以至于该思想中所蕴含的许多跨越时空的智慧经常得不到充分的认识和运用。有鉴于此,德国著名汉学家汉斯
《在网页中插入图片》的授课内容是教师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信息技术》第六册第15课《美化网页》为蓝本,结合时代热点和学生对FrontPage软件有一定基础的学情,创造性地提炼而成的。目的是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并引导学生关注时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在网页中插入图片,初步感知插入图片能够美化网页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运用插入图片的
活动的形式与目标    上学期末,区教研员在安排这个学期的教研工作时,提出了“主动性学习”主题下小团体滚动式研究的工作。初听起来,这项研究很新鲜。那么,究竟什么是“主动性学习”主题下小团体滚动式研究呢?在后来的工作会议上,经过教研员精心讲解,我得到了答案:“主动性学习”是要研究的目标;小团体滚动式则是教研活动的组织方式。与大型的教研活动恰好相反,这项教研活动由为数不多的几位教师自由搭配,组成一个个
2019年7月,对各位同学来说,注定是个特殊的月份。未来这个月份会和清华大学一起,反复出现在各位填写的表格中,刻画在各自的记忆中。此刻的荣光背后是无数日子的付出。每位的人生中都有不少这样的重要时刻:出生、上学、毕业、结婚、工作、晋职等,这些将铺排成个人履历中的亮点,联结这些高光时刻的,是朝九晚五、三点一线的寻常岁日,是青灯黄卷、焚膏继晷的苦读。这样的日子太多、太过平常,已无从分辨,请不要轻忽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