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的形式与目标
上学期末,区教研员在安排这个学期的教研工作时,提出了“主动性学习”主题下小团体滚动式研究的工作。初听起来,这项研究很新鲜。那么,究竟什么是“主动性学习”主题下小团体滚动式研究呢?在后来的工作会议上,经过教研员精心讲解,我得到了答案:“主动性学习”是要研究的目标;小团体滚动式则是教研活动的组织方式。与大型的教研活动恰好相反,这项教研活动由为数不多的几位教师自由搭配,组成一个个教研小组,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循环上课、听课和研讨。即选定一节课,第一次活动先请其中的几位教师来上。课后经过听课教师的讨论和交流,发掘问题、优化教案、改进教学流程。几天后举行第二次活动,请小组内另外几位教师再来上同样的内容。课后所有教师对照上次的活动再进行深入研讨与反思。教研员观摩整个教研活动过程并进行指导。经过这样几次教学研讨活动,最终实现以下目标:
1.使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之中,避免了因为活动团体过大,每位教师参与机会不多的难题。
2.通过每次的上课与评课交流,促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案的改进,提高教师上课的技巧,优化教学流程。
3.借助这个持续性的小团体滚动式教研活动,对如何在课堂中实现“主动性学习”进行探讨,让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主动性学习”的思想。
活动的安排与过程
通过自由组合,我们小组的成员主要来自六个学校。本学期第一次小团体滚动式研究的时间安排在三四月份各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授课内容为:第二册第14课《美妙的海洋世界》。
3月18日,由我和另外一位教师在慈城中心小学开启了第一次教学研讨活动。
角度一:作为执教者
我第一个出场。由于是借班上课,等学生在座位上坐好后,我先请班长介绍了一下他们班,随后向学生做了自我介绍。通过与他们交流,我简单掌握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风格。于是,对事先准备的教案适当微调后导入新课。在课的前半段,教学一直很顺利。在我讲到利用“百度图片搜索”搜索鱼的图片时,第一个问题出现了:虽然我已经讲过了“百度”网站怎么进入、“关键词”怎么输入,但还有相当多的学生不能正确打开网址和输入关键词。这一环节用了很长时间才完成。后来,在处理从网上下载的鱼的图片时,学生又在白色边缘的处理上花了大量时间。以致我尽管简化了教学内容,还不得不延长了几分钟才勉强结束本课。对于这节课,我原本胸有成竹,没料到学生会在上述两个环节中出现这么大的困难。我自己感觉这节课是上砸了,同时,也很关注接下来的第二位教师是怎么上的。也许我能从他那儿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角度二:作为听课者
课间活动后,第二位教师上场了。他也首先和学生进行了简短的交流。接着,他出示了一幅“美丽的海洋世界”图画,并向学生提问:对于完成这样一幅画,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提出了一些诸如鱼的大小、多少、泡泡怎么解决等问题。这个引入让我眼前一亮。这些问题不正是这节课的关键吗?如果让学生按照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来上课,不也正是主动性学习的体现吗?但遗憾的是,好像这位教师对教学节奏也没有控制好。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也出现了和上节课一样的问题——由于学生在输入网址和对图片白色边缘的处理上花了很长时间,教学内容也无法在课时内完成。
我们的教学出现了同样的问题,那会不会是我们安排的教学环节都不够合理呢?这种想法在我心中顿生。听完课后,我特别想就这些问题与第二位授课教师交流观点,同时,也非常想知道别的教师是怎么看的。
角度三:作为参与者
接下来,我们几位教师趁热打铁,马上进行了评课以及研讨。每位教师都针对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学环节的安排进行了发言。最后讨论的结果是,两位教师都没有按时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应该说是不成功的。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个问题: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留给学生的操作时间不足。大家的建议是将其分解为两个课时,把组合成一幅“海洋世界”图画的操作内容放到第二课时。我们还一致认为,第二位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的提问是非常好的导入设计,切中了在课堂教学中探索“主动性学习”的主题。
通过深入研讨,教师们还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如教学重点应是如何处理鱼的白色边缘部分等。几位在下次活动中要上课的教师也表示,要根据这次讨论的结果再次修改教案,争取在下次活动中上得更出色。参与讨论的每一位教师都切实感受到了这次教研活动带给自己的收获。当然,我也在讨论中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活动后的反思
首次教研活动结束后,我整理思路,形成了一些想法与同行们共享。
自组团 促参与
在我们平时的教研活动中,一般都采用指定一位或几位教师上课,再在听课后由各位教师进行评课和研讨的形式进行。每次活动的过程千篇一律,面对上课、听课和研讨模式的固定,教师们往往会出现缺乏兴趣的表现,最终导致教师参与程度不高,教研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这次是“自组团”,教师们自由组合而成“小团体”。组团的教师们有着大致相同的兴趣和爱好,所以参与的积极性比以往高。像在这次活动中,无论是授课还是研讨,教师们都表现得非常积极。此外,在活动中每位教师可以对执教者、听课者、参与者三个角色进行自由切换,大大增加了活动的灵活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们的参与兴趣。
小团体 增几率
在“小团体”活动中,每位教师参与活动的几率要比在那种大团体研究中参与的几率高。首先,每位教师必须在一次活动中体验执教者、听课者与参与者这三个角色。这样,教师完整参与活动的机会大为提高。其次,在活动后的研讨中,每位教师的发言机会也大大提高。以往在大团体活动后的研讨中,教师们的发言并不积极。原因有很多,有一点已得到大家的共识,那就是很多教师都担心自己在这么多教师面前说错话,面子上过不去,索性放弃了发表意见的机会。“小团体”则不然,一是人比较少;二是教师们比较熟悉,感觉即使说错也没有关系。正因为如此,教师们都能畅所欲言。
“滚动式”出效率
每一次教研活动都会针对某一个或几个问题得出结论。在以往,教师们虽然在教研活动中得到了许多的启发,也都会将研讨的结果应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但教研活动过后,针对相同内容的再次活动很少,这就缺少了对活动的后续探讨。活动研讨后所得出的结论到底好不好,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得合不合适,在短时间内很难评价。“滚动式”研究则增强了活动的持续性,能够对一个问题进行反复研讨,一遍不行,再来第二遍,而且第二次的活动紧跟在第一次活动之后,第一次得出的结论会很快在第二次活动中得到验证,大大提高了活动的效率,同时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保障。
多角色 扩视野
在往常的教研活动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最多有两种——执教者或听课者。在整个教研活动中,每位教师最多只能从两种视角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虽然活动中有教学的交流与研讨,但作为单个教师就很难理解处于执教者与听课者时的区别。用不同的身份来参与教研活动的过程,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与想法。小团体滚动式教研活动则让教师体验了用三种身份来参与活动,这也就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更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解决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江北区庄桥中心小学)
上学期末,区教研员在安排这个学期的教研工作时,提出了“主动性学习”主题下小团体滚动式研究的工作。初听起来,这项研究很新鲜。那么,究竟什么是“主动性学习”主题下小团体滚动式研究呢?在后来的工作会议上,经过教研员精心讲解,我得到了答案:“主动性学习”是要研究的目标;小团体滚动式则是教研活动的组织方式。与大型的教研活动恰好相反,这项教研活动由为数不多的几位教师自由搭配,组成一个个教研小组,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循环上课、听课和研讨。即选定一节课,第一次活动先请其中的几位教师来上。课后经过听课教师的讨论和交流,发掘问题、优化教案、改进教学流程。几天后举行第二次活动,请小组内另外几位教师再来上同样的内容。课后所有教师对照上次的活动再进行深入研讨与反思。教研员观摩整个教研活动过程并进行指导。经过这样几次教学研讨活动,最终实现以下目标:
1.使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之中,避免了因为活动团体过大,每位教师参与机会不多的难题。
2.通过每次的上课与评课交流,促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案的改进,提高教师上课的技巧,优化教学流程。
3.借助这个持续性的小团体滚动式教研活动,对如何在课堂中实现“主动性学习”进行探讨,让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主动性学习”的思想。
活动的安排与过程
通过自由组合,我们小组的成员主要来自六个学校。本学期第一次小团体滚动式研究的时间安排在三四月份各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授课内容为:第二册第14课《美妙的海洋世界》。
3月18日,由我和另外一位教师在慈城中心小学开启了第一次教学研讨活动。
角度一:作为执教者
我第一个出场。由于是借班上课,等学生在座位上坐好后,我先请班长介绍了一下他们班,随后向学生做了自我介绍。通过与他们交流,我简单掌握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风格。于是,对事先准备的教案适当微调后导入新课。在课的前半段,教学一直很顺利。在我讲到利用“百度图片搜索”搜索鱼的图片时,第一个问题出现了:虽然我已经讲过了“百度”网站怎么进入、“关键词”怎么输入,但还有相当多的学生不能正确打开网址和输入关键词。这一环节用了很长时间才完成。后来,在处理从网上下载的鱼的图片时,学生又在白色边缘的处理上花了大量时间。以致我尽管简化了教学内容,还不得不延长了几分钟才勉强结束本课。对于这节课,我原本胸有成竹,没料到学生会在上述两个环节中出现这么大的困难。我自己感觉这节课是上砸了,同时,也很关注接下来的第二位教师是怎么上的。也许我能从他那儿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角度二:作为听课者
课间活动后,第二位教师上场了。他也首先和学生进行了简短的交流。接着,他出示了一幅“美丽的海洋世界”图画,并向学生提问:对于完成这样一幅画,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提出了一些诸如鱼的大小、多少、泡泡怎么解决等问题。这个引入让我眼前一亮。这些问题不正是这节课的关键吗?如果让学生按照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来上课,不也正是主动性学习的体现吗?但遗憾的是,好像这位教师对教学节奏也没有控制好。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也出现了和上节课一样的问题——由于学生在输入网址和对图片白色边缘的处理上花了很长时间,教学内容也无法在课时内完成。
我们的教学出现了同样的问题,那会不会是我们安排的教学环节都不够合理呢?这种想法在我心中顿生。听完课后,我特别想就这些问题与第二位授课教师交流观点,同时,也非常想知道别的教师是怎么看的。
角度三:作为参与者
接下来,我们几位教师趁热打铁,马上进行了评课以及研讨。每位教师都针对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学环节的安排进行了发言。最后讨论的结果是,两位教师都没有按时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应该说是不成功的。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个问题: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留给学生的操作时间不足。大家的建议是将其分解为两个课时,把组合成一幅“海洋世界”图画的操作内容放到第二课时。我们还一致认为,第二位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的提问是非常好的导入设计,切中了在课堂教学中探索“主动性学习”的主题。
通过深入研讨,教师们还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如教学重点应是如何处理鱼的白色边缘部分等。几位在下次活动中要上课的教师也表示,要根据这次讨论的结果再次修改教案,争取在下次活动中上得更出色。参与讨论的每一位教师都切实感受到了这次教研活动带给自己的收获。当然,我也在讨论中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活动后的反思
首次教研活动结束后,我整理思路,形成了一些想法与同行们共享。
自组团 促参与
在我们平时的教研活动中,一般都采用指定一位或几位教师上课,再在听课后由各位教师进行评课和研讨的形式进行。每次活动的过程千篇一律,面对上课、听课和研讨模式的固定,教师们往往会出现缺乏兴趣的表现,最终导致教师参与程度不高,教研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这次是“自组团”,教师们自由组合而成“小团体”。组团的教师们有着大致相同的兴趣和爱好,所以参与的积极性比以往高。像在这次活动中,无论是授课还是研讨,教师们都表现得非常积极。此外,在活动中每位教师可以对执教者、听课者、参与者三个角色进行自由切换,大大增加了活动的灵活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们的参与兴趣。
小团体 增几率
在“小团体”活动中,每位教师参与活动的几率要比在那种大团体研究中参与的几率高。首先,每位教师必须在一次活动中体验执教者、听课者与参与者这三个角色。这样,教师完整参与活动的机会大为提高。其次,在活动后的研讨中,每位教师的发言机会也大大提高。以往在大团体活动后的研讨中,教师们的发言并不积极。原因有很多,有一点已得到大家的共识,那就是很多教师都担心自己在这么多教师面前说错话,面子上过不去,索性放弃了发表意见的机会。“小团体”则不然,一是人比较少;二是教师们比较熟悉,感觉即使说错也没有关系。正因为如此,教师们都能畅所欲言。
“滚动式”出效率
每一次教研活动都会针对某一个或几个问题得出结论。在以往,教师们虽然在教研活动中得到了许多的启发,也都会将研讨的结果应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但教研活动过后,针对相同内容的再次活动很少,这就缺少了对活动的后续探讨。活动研讨后所得出的结论到底好不好,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得合不合适,在短时间内很难评价。“滚动式”研究则增强了活动的持续性,能够对一个问题进行反复研讨,一遍不行,再来第二遍,而且第二次的活动紧跟在第一次活动之后,第一次得出的结论会很快在第二次活动中得到验证,大大提高了活动的效率,同时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保障。
多角色 扩视野
在往常的教研活动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最多有两种——执教者或听课者。在整个教研活动中,每位教师最多只能从两种视角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虽然活动中有教学的交流与研讨,但作为单个教师就很难理解处于执教者与听课者时的区别。用不同的身份来参与教研活动的过程,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与想法。小团体滚动式教研活动则让教师体验了用三种身份来参与活动,这也就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更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解决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江北区庄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