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带雨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2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一个真实有趣的故事。
  为什么说它有趣呢?因为故事的主人公是个有趣的人。因为真实,权且把他叫作张三,当然他不是张三。
  从单位的一棵梨树说起吧。
  正是春天,百花齐放的季节,一树的梨花尽情绽放,将院子点缀得十分洁净。
  大伙儿觉得这棵梨树就是单位的一大宝。
  果然,果挂得多,密密实实的,一个个小拳头由小变大,由青变黄。院子里,弥漫着浓郁的果香。
  这中间,张三最是勤快,也最为认真。勤快就不说了,大伙儿都一样。单说他认真劲儿,单位里的人无人能比。没事儿的时候,张三数梨树上的果子。从挂果开始,到果子成熟,他用一个笔记本,一一记录在册。他计算得十分精准,挂了744个果,第一场雨,落了215个;第二场雨,落了75个……其间,麻雀叨了7个,冰雹砸毁23个……如此等等,幸存335个。前几天,张三感冒发烧请了假,李四偷了3个,他没发现,尚未记录。
  不用说,张三是个闲人,张三的单位是个闲单位。如果大伙儿都很忙,也不会生出有趣的事儿。
  单位的领导决定,分果子。大伙儿兴高采烈,每个人都拎了一大包回家。
  树上还剩下三个果子,由于长在高高的枝条上,一时没法摘下来。大伙儿给领导提议,这三个果子,就留给张三吧。领导高兴,连说同意同意。
  三个果子得风得雨得阳光,长得又大又亮,高高地挂在树上,如同三颗天上的月亮。
  张三天天看着它们,好像看着他的儿女一样,心里美滋滋的。
  又一场不期而至的雨,在夜里突然降临。梨树上的果子,落了两个。
  张三决定将最后一个果子弄下来。可是,怎么弄呢?
  李四说,张三张三你真笨。很简单的事儿,你怎么没想到呢。李四的想法是,将一块砖头拴在绳子上,再将砖头甩上去,砖头落在枝杈上,晃动绳子不就行了吗?
  让张三没有想到的是,树上不仅结了果子,还新住了一窝马蜂。
  张三按照李四的想法做了。当他晃动绳子的时候,一群受到惊吓的马蜂箭头一般地向他射过来。
  张三丢下绳子,妈呀妈呀的边叫边跑。张三跑到哪里,马蜂追到哪里叮到哪里。
  张三身上叮了多少口,没人去数,只是脸上身上肿得厉害。
  李四和大伙儿在摘果子的时候,就发现了有个马蜂窝,本来想看看张三的笑话,逗一逗他。没想到事情搞这么严重,笑只能憋在肚子里,或者顺着鼻孔慢慢溜出来,没好意思再弄出动静来。
  可怜的张三。
  大伙儿急中生智,说奶水能治马蜂毒。李四补充说,奶水的功效可大了,电焊打了眼,也有特效。大伙儿说,李四呀,奶水的事儿就交给你了,你还比大伙儿多吃3个梨呢。
  李四的脸瞬间红了。
  李四的办法多。不大一会儿,他便弄来一大杯奶水。李四端着尚有余温的奶水,笑眯眯地对张三说,好奶水,小媳妇长得俊,头胎。
  张三用奶水搽了头、脸、鼻、胸脯。反正,该搽的地方都搽了。
  剩下的奶水,大伙儿撺掇张三,喝了吧,多好的东西,别浪费了。
  张三真的喝了。而且,还咂了咂嘴,一副蛮享受的样子。
  这次,大伙儿笑起来,笑张三傻得可爱。李四更是觉得可笑,笑坐在地上,半天起不来。
  张三的蜂毒一天天消下去,恢复了本来的面目。不对,大伙儿觉得他比原来白了,胖了。
  张三的白胖,当然归功于一天一杯的奶水。张三喝了多少杯奶水,自己也记不清了。
  似乎,张三上了瘾,他还不忘三天两头往俏媳妇那里跑。
  俏媳妇的老公常年出差,事故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俏媳妇离了婚,張三离了婚,张三和俏媳妇结了婚,两口子过得很幸福。
  大伙儿喜欢往幸福的张三家跑,说过去的幸福事儿。
  大伙儿说,张三哪,你们两口子,得感谢马蜂!不,得感谢那棵梨树!
  张三和张三老婆都笑呵呵的。
  李四却说,得感谢那个院子!
  李四说这话儿的时候,那个院子已经拆迁了,现在矗立一座高楼。
  单位改制了,院子里的人散了,有一个曾经的同事,已经走三年了。
其他文献
我很后悔那天带周易出去。如果没带他,一切的一切都会不同。我常常搞不明白,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那是即将放暑假的前一天,上午九点就放学了,孩子们像撒欢儿的小马驹一哄而散。只有周易不慌不忙地收拾着东西,慢吞吞地走出教室。  我去办公室取了相机,下楼时接到子矜的电话,她说临时有要紧的事,不能和我一起去拍片了,看是否改个时间再去。  我告诉她这事儿不能再拖了,我打算一个人去。我和子矜的大富水摄影专集前期
期刊
钟小华应该算是一个文学新人,虽然他是个70后。  这几年,我们杂志对待新人的态度比较“野蛮”,用我们自己的话就是:恶狠狠地扑上去。所以当铜陵市文联李云主席把这篇稿子交给我的时候,我很慎重,和作者来回沟通了数次,请他反复修改。最后成型的稿子虽然感觉还是有些毛糙,但这正是一个新人特有的品质:粗砺,毛茸茸,却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东街少年》属于典型的成长小说。  小说起笔从绰号叫“丫头”的宋建挑战东街
期刊
一  外祖父要过六十五岁大寿,一家老小都期盼的大事,他自己并不在意。  他总说自己吃苦吃惯了的,最受不住一家人太重视。一家老小若是忙前忙后,他反而拘束了,嘱咐我们一切从简。  他说大寿秋天过,不用按照生日来。这么一来呢,可以通知所有人提前安排好时间;二来,他在春夏忙着做买卖,只有秋天才能空出一些时间。至于定饭店之类的琐事,也提前安排好了。那年是2004年,我13岁。  外祖父究竟有多少兄弟姐妹,我
期刊
大耳朵  聂耽的这个名字很特别,繁写的“聂”字是三个“耳”,加上“耽”字的一个“耳”,共有四只耳朵。当年写《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家聂耳,姓名中也是四只耳朵!  其实,聂耽最初叫聂丹,尽管著名电影演员有赵丹,但他总是觉得这个“丹”字太女性化了,不阳刚。他的耳朵大而长,读小学和初中时,伙伴们给了他一个绰号——大耳朵。他一点都不恼,“大耳朵”比那个“丹”字有气派。  聂耽性格内敛,不喜欢疯跑乱叫,好静,
期刊
1  我叫麦穗。麦是麦穗的麦,穗是麦穗的穗。  我这样说,你肯定说我是赶啥“屎茅”,学那个娘娘腔的小沈阳。其实我不是,“屎茅”有啥赶头,臭烘烘的。早还在爹娘怀里的时候,爹就抱着我这样说,并教我一字一句地学。  麦是麦穗的麦,穗是麦穗的穗。  我不知道爹在说啥,只感到他的嘴一张一合很好笑,便去伸手摸他的嘴,摸他嘴下的胡须。爹那时候还不会生气,只是任我的手拔他的胡须。有时还会开怀大笑,将我的手含在嘴里
期刊
读完刘鹏艳的《合欢》,忽生何欢之有的感叹!这部小说延续了作者机智灵动而又细腻精准的文风,以戏谑的口吻导入,一路插科打诨,随意撒豆成兵,自成蔚然气象。文字行云流水,故事却非一马平川,冷不防就把你推入荒凉旷寞之境。“我”与罗家平的伟大友谊是多么诱人的幌子,刚刚唤起读者对少年往事的共鸣,精于叙事的作者就迫不及待地狠下杀手,向你展示无可逃遁的童年创伤与庸常鄙俗的成人世界。叙述的酣畅,表达的快意,最终聚拢在
期刊
我在遠处就看见了他的眼睛,虽在树荫下,他的眼睛还是有一个很亮很亮的光点,散发着智慧和霸气。他肯定也看到了我,就像我看到了他一样,他笑了。他的眼睛传递着一种信息,就像他在相机里发现了他所期待的一样。  他叫戴维,是个媒体人。虽然是个媒体人,却长得像极了贝克·汉姆,有一副体育健将那样的身板。他远远向我招手,手臂散发出性感的魅力。花园里,玫瑰花香得正浓,青草软软的,明媚的阳光吸引着我踩了上去,我感觉自己
期刊
十多年前,我曾为俞礼云的小说集《浪漫生活》写过序。按理我是没有资格写的,我让他请名气大点的、有一定地位的人来写,他却说,你最了解我。一句话把我“搞定”了。  说我最了解俞礼云,我是不谦虚的。我和俞礼云几乎是同时起步创作的,年轻那会儿,我们一群人隔三岔五地便聚集在一起聊天、谈文学,相互切磋,相互鼓励,居然也曾弄出过一点“天长文学现象”的动静,所以熟得不能再熟。他的作品我大多都看过,他的处女作《书法大
期刊
因为要写一本小书,近来大读吴宓日记和竺可桢日记。两位先生的日记记得多、记得细,因而都篇幅宏大,吴先生的日记印出来有厚厚二十卷,竺可桢全集中,十四卷是日记。这么大的篇幅,不用说,会令人望而却步。可是,如果我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写几篇论文,得一个学位,更不是仅仅为了要靠读书来换 “黄金”,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下,每天读一点读一点,也许用不了多久,照样会把一些看起来吓死人的“大部头”读完。这样的阅读,
期刊
散文是俗世的历史,我们行走在俗世之中,我们的行走也是一种文字书写方式。  无论多么贴近,散文所表达的历史都只能是写作者眼中的历史。  历史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历史有真相吗?  无论行走其间,还是行走其后,写作者所看到和所书写的仅是写作者眼中的历史而已。  写作者仅能呈现一种自己看到或想象到的可能性,更多的可能性必须交给读者来完成。写作者是一,读者便是无穷,文学因此而多彩;写作者是九,读者便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