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了解小学高年级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以期为干预和转化学困生不良的心理因素,提高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 为提高学业成绩提供依据。采用《小学生人际关系问卷调查》与《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100名小学高年级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论是: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学习焦虑、过敏倾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师生、同伴、亲子的和谐关系是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学困生;心理健康干预;转化
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既有小学生的一般特点,也有该年龄段的独特性,如抽象逻辑思维有了一定发展,情绪稳定性提高;能较为持久地从事较复杂和困难的活动;独立發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能力增强;部分学生进入青春期,出现第二性特征,成人感开始萌生等。学习困难学生在学校中常被称为“差生”、“后进生 ”。比较典型的学习困难的解释有俞国良把学困生定义为:“差生是智力正常,由于消极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不良的习惯与技能,从而导致学习、思想、行为等多方面达不到标准,并且融合发生交互作用”。 同时对小学高年级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对比学困生和优等生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高年级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提高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相关实证支持和对策建议。
一、小学高年级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方法采用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所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共选取学优生50人、学困生50人,共计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为避免社会赞许效应和对学困生的不良心理暗示,问卷调查采取匿名单盲的方式进行,参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特定性学校技能发育障碍诊断要点和国内相关研究普遍采用的操作标准。
二、小学高年级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小学高年级学困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以总分≥65 为界,小学高年级学困生中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 6.89%。以各内容量表≥8分为界,各分量表的阳性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学习焦虑、过敏倾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和孤独倾向,其中学习焦虑的检出率最高,达 55.17%。
学困生与优等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通过对学困组与非学困组学生心理健康总分及各维度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学困组在MHT 总分上高于非学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困组在测验的各维度得分均高于非学困组,其中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 6 个维度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 P<0.01)。维度的差异讨论本研究显示,小学高年级学困生中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 6.89%。
三、小学高年级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结果
本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急需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关注。通过对心理健康问卷各维度进行分析发现,多达 55.17%的小学高年级学困生存在学习焦虑问题。过敏倾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检出率均超过 20%,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和孤独倾向检出率在 6.89%-10.06%之间。对学困组与非学困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也发现,学困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非学困组。
进入高年级后,学习困难学生对于诸多的学习事件,如作业、考试、回答问题等都有可能感到自信心不足或是无力应付,从而引发他们的紧张与焦虑情绪。学困生大多是学业上的自卑感与学习焦虑同时存在。长期的学习成绩落后,导致其形成一种定势思维———“我学习不好,即使努力我也学不好”或者“我脑子不如别人聪明,即使努力也无济于事”,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导致其出现自卑、失落的心理。学困生在较高学习焦虑的状态下很难有良好地学习心态,表现为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效率低、学习态度不端正和学习策略使用不恰当等。此外,学困生害怕与人交往,导致他们的感受性增强;怕被老师和同学看不起,导致他们对周围的环境特别敏感,有研究发现,与学优生相比,学困生对学不好进行归因时,具有较消极的归因倾向,要引导他们对学习成绩不佳进行合理归因,以提高学习困难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减轻焦虑心理。
本研究表明,学困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小学高年级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长和学校教育者必须充分意识到解决学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有研究发现,小学学困生具有以下特点:工作记忆加工速度慢,记忆水平低,思维起点低、模糊不清和缺乏逆向思维,逻辑推理能力低等,加之基础知识薄弱、掌握不牢固,对过去己有的知识不能很好的回忆、再认,即再认能力差。
四、小学高年级学困生心理健康转化策略
针对小学高年级学困生的特点,教师要从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对学困生进行辅导。有研究发现,采用“温情教育”(Multi Intervention for Learning Disability,MILD)的方式有助于学习困难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温情教育”又称“多元干预学困”,就是用爱温暖学困生、用情激发学困生。在对学困生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进行干预时,要调动家庭、学校和社会专业人员的力量,采取综合性整体解决方案,多方位、多层次、多维度、多路径、多学科共同努力,以期为所有学困生创造一个良好地成长成才环境。
同伴关系的干预层面;采用心理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活动的引导与分享。亲子关系层面干预的方法是:有效地和家长沟通,动员家长积极配合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赵 晶,陈传锋.学习困难:概念演变、认知表现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研究,2010,3(3):9-24.
[2]胥兴春.学习困难及其心理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3,(3):52-55.
[3]谢明初.学困生的转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4]孟万金.建立健全学习困难诊断标准与帮扶机制[J].中国特殊教育,2013,(12):65-69.
[5]学生考试心理特点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2):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学困生;心理健康干预;转化
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既有小学生的一般特点,也有该年龄段的独特性,如抽象逻辑思维有了一定发展,情绪稳定性提高;能较为持久地从事较复杂和困难的活动;独立發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能力增强;部分学生进入青春期,出现第二性特征,成人感开始萌生等。学习困难学生在学校中常被称为“差生”、“后进生 ”。比较典型的学习困难的解释有俞国良把学困生定义为:“差生是智力正常,由于消极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不良的习惯与技能,从而导致学习、思想、行为等多方面达不到标准,并且融合发生交互作用”。 同时对小学高年级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对比学困生和优等生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高年级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提高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相关实证支持和对策建议。
一、小学高年级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方法采用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所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共选取学优生50人、学困生50人,共计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为避免社会赞许效应和对学困生的不良心理暗示,问卷调查采取匿名单盲的方式进行,参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特定性学校技能发育障碍诊断要点和国内相关研究普遍采用的操作标准。
二、小学高年级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小学高年级学困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以总分≥65 为界,小学高年级学困生中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 6.89%。以各内容量表≥8分为界,各分量表的阳性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学习焦虑、过敏倾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和孤独倾向,其中学习焦虑的检出率最高,达 55.17%。
学困生与优等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通过对学困组与非学困组学生心理健康总分及各维度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学困组在MHT 总分上高于非学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困组在测验的各维度得分均高于非学困组,其中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 6 个维度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 P<0.01)。维度的差异讨论本研究显示,小学高年级学困生中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 6.89%。
三、小学高年级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结果
本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急需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关注。通过对心理健康问卷各维度进行分析发现,多达 55.17%的小学高年级学困生存在学习焦虑问题。过敏倾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检出率均超过 20%,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和孤独倾向检出率在 6.89%-10.06%之间。对学困组与非学困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也发现,学困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非学困组。
进入高年级后,学习困难学生对于诸多的学习事件,如作业、考试、回答问题等都有可能感到自信心不足或是无力应付,从而引发他们的紧张与焦虑情绪。学困生大多是学业上的自卑感与学习焦虑同时存在。长期的学习成绩落后,导致其形成一种定势思维———“我学习不好,即使努力我也学不好”或者“我脑子不如别人聪明,即使努力也无济于事”,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导致其出现自卑、失落的心理。学困生在较高学习焦虑的状态下很难有良好地学习心态,表现为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效率低、学习态度不端正和学习策略使用不恰当等。此外,学困生害怕与人交往,导致他们的感受性增强;怕被老师和同学看不起,导致他们对周围的环境特别敏感,有研究发现,与学优生相比,学困生对学不好进行归因时,具有较消极的归因倾向,要引导他们对学习成绩不佳进行合理归因,以提高学习困难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减轻焦虑心理。
本研究表明,学困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小学高年级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长和学校教育者必须充分意识到解决学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有研究发现,小学学困生具有以下特点:工作记忆加工速度慢,记忆水平低,思维起点低、模糊不清和缺乏逆向思维,逻辑推理能力低等,加之基础知识薄弱、掌握不牢固,对过去己有的知识不能很好的回忆、再认,即再认能力差。
四、小学高年级学困生心理健康转化策略
针对小学高年级学困生的特点,教师要从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对学困生进行辅导。有研究发现,采用“温情教育”(Multi Intervention for Learning Disability,MILD)的方式有助于学习困难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温情教育”又称“多元干预学困”,就是用爱温暖学困生、用情激发学困生。在对学困生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进行干预时,要调动家庭、学校和社会专业人员的力量,采取综合性整体解决方案,多方位、多层次、多维度、多路径、多学科共同努力,以期为所有学困生创造一个良好地成长成才环境。
同伴关系的干预层面;采用心理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活动的引导与分享。亲子关系层面干预的方法是:有效地和家长沟通,动员家长积极配合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赵 晶,陈传锋.学习困难:概念演变、认知表现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研究,2010,3(3):9-24.
[2]胥兴春.学习困难及其心理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3,(3):52-55.
[3]谢明初.学困生的转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4]孟万金.建立健全学习困难诊断标准与帮扶机制[J].中国特殊教育,2013,(12):65-69.
[5]学生考试心理特点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