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感动成为一种养分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xin_gk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教育家韩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容置疑地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了“师”的首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也曾说过:“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即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可见高尚、正直的情操对人生的影响不可估量。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只是学生全部精神生活、情感世界的一部分,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让其幸福地生活,这才是教育的理想。
  新课标明确指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语文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呢?在笔者时间不长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唤醒学生人格心灵深处的“爱”,首先要让他们懂得感动,学会感动。
  
  一、营造课堂情感氛围,引导学生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饱满丰富的激情创设感动的氛围。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再唯我独尊,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果教师能用情感教学代替纯知识灌输,教学效果必然事半功倍,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都认为“教育者的教育才干在于他善于以自己的感化力达到目的——使受教育者体验到应该体验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以饱满的激情创设良好的课堂情感氛围。若教师一味作学术报告式的讲解、缺乏激情的表述,那么课堂就没有了应有的生气,学生没有了应有的激情,这将在无形之中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创造力。
  但若是课前设置一段饱含深情的导语,上课时挥一个富有激情的手势,读一节即兴发挥的小诗,来一段有感而发的真情流露……都将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感动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记得一次印象深刻的课前演讲,一位女同学用“她”第三人称向同学们讲述了一位小女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小学二年级就不慎摔跤致使关节移位,在家人的照顾和自己坚强的锻炼之下,她终于能和以前一样跑步跳绳,甚至参加学校运动会了。可是命运并未垂青于她,她那可敬的爸爸因病去世了,弱小的她抱怨过,绝望过,但最后挺过去了,坚强地继续和母亲生活着。这位女同学深情地叙述着,最后她说道:“这个小女孩就是我,我相信大家以后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能克服的,因为我都闯过来了,你们还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全班同学静静地听着,随之报以持久而热烈的掌声。我感动于这样的场面,便紧接着新课文《我与地坛》有感而发,讲述了自己曾经的一段亲情故事,而替换了早已准备好的导入词。不少学生的眼眶已是红红,随后的导读过程中,我注重了有感情的听读和领读,整个课堂自始至终流淌着浓浓的温情。这样的氛围感染着学生,事后的周记里学生写道:“我很感动,同学的坚强,史铁生的亲情,我永远不会忘记。”感动的暖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主动探索,使得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了对课文的阅读,得到了情感的熏陶。教育学家认为,情感具有感染和迁移的功能,它具有扩散和泛化的规律。因此教师应该适时地创设情境,用感动叩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潜力。
  (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感动的情境。
  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创设课堂情感氛围的另一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通过音乐、幻灯片、实物投影、影视DVD等,可有效地营造课堂情感氛围。一曲《游园惊梦》,婉转悠长,可为《牡丹亭·闺墅》奠定情感的基础,由此打动学生善感的心灵;一组优美动人的湘西凤凰美景,将学生带入了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边城》故事之中,随着人物的命运而心潮起伏;电影《祝福》中祥林嫂的寂然死去,最后的漫天飞雪渲染着浓浓的悲剧气氛,其场面的凄惨足以给学生以震撼,为学生阅读课文《祝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显然,若能结合学习的课文内容,借助多媒体,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课堂情感氛围,可以给学生以更为直观的感性体验,更易得到心灵的感动。
  
  二、立足文本,延伸拓展,走进生活,寻找感动。
  
  (一)根据课文,找寻生活与文本内容的契合点,引发感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丰富体验。
  教材中选择的文章,当然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对训练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思想素养,不无裨益。但教材中的阅读量、体验的丰富性对中学生来说还是远远不够,教师还应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创设新的教学点,以丰富学生的情感认识。新教材必修一中有一板块为:体悟人生。作家杨子深情地写下了《十八岁及其他》,这篇课文直面母子两代人的情感矛盾、误解、困惑,对于当代的父母、孩子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于是我就根据课文后布置的家庭作业,破天荒地给父母布置了一篇作文:给自己孩子的一封信,然后让学生在课上交流。出乎我的意料,几乎每位家长都认真地写下了自己读完文章的感受,并真诚地用文字与孩子交流。在课上一位女同学声泪俱下地朗读了自己妈妈写的信,并激动地说:“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妈妈,我要永远爱她。”而其他学生也交流了自己父母写的信,深情地表示曾经对父母的误解是多么的不应该,整个课堂充满了浓浓的理解。后来的小作文里,一位同学写道:“感谢这堂语文课,让我对自己的母亲有了重新的认识,让我的心灵成长,更懂得理解、沟通的重要。”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爱与理解,宽容仁爱地对待周遭,难道不是比什么都重要吗?
  (二)关照生活,寻找感动,丰富情感,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处处有令人感动的画面:一个鼓励的微笑,一次细心的搀扶,一滴温情的眼泪,一分一毛真诚的捐助,一顿善意的训斥……无不包容着爱,无不触动着心。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引导学生细心地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为之感动;让学生在对生活的感动中,提升思想境界;在对感动的记录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在学习《金岳霖先生》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寻找生动的细节描写,然后让学生比照着汪老所写的细节,在班级随意寻找一位同学或老师,尝试一段人物的细节描写,有三天的观察思考时间。最后当我翻看着这一篇篇描写人物的文章时,不由得被学生那鲜活幽默的笔调所逗乐,又不时被字里行间的呵护关心所感动,我能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笔下流淌的自然真切的感情。在交流这次小作文时,学生都说他们通过这次作文看到了他人的真诚,自己也要学会如何给予他人以宽容、友爱。我想这应该就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目的之一吧。
  让感动成为一种养分。人格的形成依赖于情感的发展,如果一个人的情感品质得不到提高,只停留在自然和习俗的水平上,那他将会渐渐失去求知的渴望、道德的良心、审美的趣味、身心的健康。情知互促,情意互促,让我们用激情感染学生,用生活中的真、善、美触动学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与书本、生活的情感契合点,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感知辨识能力,让学生懂得爱,懂得如何去爱,增强学生对家庭、对社会、对生活的责任感,使学生学会做一个真正意义的人格完善的人。
其他文献
站在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登高望远,“沉沉一线穿南北”的灌输式教学早已恨水东逝,“茫茫九派流中国”的教学教法改革则如钱塘春潮滔滔汩汩而来,令人惊喜地看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春气象。然而,深入正在进行中的语文课堂扪心追问:课堂改革固然催生了教学园地的万紫千红,但身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五光十色之中,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规律、方法和最终归宿到底是什么?真正有价值的语文课堂又是什么样子?朱
期刊
苏教版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第六专题有一篇钱钟书的散文《论快乐》。这篇课文语言的哲理性很强,思维也很开阔,理解有一定难度。我在备课时着实费了一番脑筋,最后我把重点放在整理课文思路和鉴赏语言片断上。钱老的语言简洁幽默,深刻睿智,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多有警句,那么在课堂上应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鉴赏语言呢?我除了让学生朗读、评点之外,还设计了一道仿写练习。  课文第十三段有这么一段话:“快乐在人生
期刊
情感是个体对客体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和预期所产生的一种体验,是情绪、感情和情操的综合反映。学生的情感是构成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总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独特的色彩,绘染出这段充满青春活力的人生历程和生动画卷。教育之没有情感,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所以语文课中的情感教育对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情境,教育者的情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倾注真情    “
期刊
什么是线索?线索是把作品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分析、研究、清理和掌握记叙文的线索,既是搞清结构、把握文章故事脉络的需要,也是掌握人物性格特点、挖掘作品主题思想、领会其审美意义的必要途径和手段。线索,是文章的纲,纲举则目张;线索,是衣服的领子,挈领则袖顺;线索又是一根主干,无论是直贯结局的顺序,还是枝蔓扶苏、旁逸斜出的穿插补充,它都把情节的绿叶与鲜果一一串连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有
期刊
爱情是人类社会普遍和永恒的内容,也是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咏唱赞美的主题。中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之一舒婷,她在上世纪70年代创作的《致橡树》就是一首备受人们推崇的优美的爱情诗。诗人通过带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组合,大胆而热烈地表达了她作为新时期女性对爱情的理解和对理想爱情的不懈追求。以下就是笔者在解读舒婷《致橡树》时所领会到的种种不同爱情观,纯属个人的浅陋之见,或许有失偏颇。  舒婷在《致橡树》中对爱情作出了
期刊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怀人、咏物、悼亡、自伤身世、寄托君臣遇合、诗集自序开宗明义、政治寓意等诸说,面对扑朔迷离的诗歌意境和一大堆纷纭异说,一时不知如何理解,但细加琢磨,却在迷离中有踪迹可循。此诗约作于唐宣宗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当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经历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蒙眬,
期刊
在高考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应试心理意识的培养,以在高考中能得到满意的分数。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如钱梦龙老师的善导型教学风格,魏书生老师的民主型教学风格,于漪老师的情感型教学风格。或严谨,或轻快,或深奥,或灵动,或幽默,或踏实。因为个性和知识层面的不同,每个教师的课堂魅力也因人而异。在我看来,每个老师都是各种风格的综合体,但也总有个大体倾向,在这之中,我认为,做好一名
期刊
众所周知,作文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尺度,因而成为古今所有高级考试借以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更是决定高考成败的关键因素。同时,高考作文与平时的习作大有不同,它有紧张的临场氛围、严格的时间限制和规范化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思维深度、知识储备、文化修养和书面语言能力,即完整的心理结构。虽然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良好的作文心理意识和应试技巧还是能帮助学生解决临场应试的许多具体问题
期刊
昆明旅交会召开前,市内街头出现这样一条引人注目的标语——“您昆明了吗?”,对于这条标语,争议颇多。有专家认为其“是一个不符合汉语语法规范的病句,表达意思不明确。”①而《春城晚报》就这句话在昆明街头作的一个随机采访却显示“大约5成以上市民表示能够理解”②。据笔者调查的资料显示,这类句式在目前报刊杂志上、网络空间里,甚至生活口语中却是频频露面的。比如:“今天,你动画城了吗?”“今天,你彩信了吗?”“你
期刊
现行中学教材选入了大量的古典诗词,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新课标背景下的古代诗词阅读鉴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志趣、品格、情操等方面的熏陶。我们在指导学生鉴赏时,平仄对仗、锤词炼字、绘景状物、意象意境、言志抒情等思想艺术方面的分析鉴赏固然是重点,而修辞的品鉴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此浅谈常见的“叠字”这种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所谓叠字,就是把某些字重叠起来使用。严羽《沧浪诗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