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教育家韩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容置疑地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了“师”的首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也曾说过:“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即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可见高尚、正直的情操对人生的影响不可估量。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只是学生全部精神生活、情感世界的一部分,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让其幸福地生活,这才是教育的理想。
新课标明确指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语文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呢?在笔者时间不长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唤醒学生人格心灵深处的“爱”,首先要让他们懂得感动,学会感动。
一、营造课堂情感氛围,引导学生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饱满丰富的激情创设感动的氛围。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再唯我独尊,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果教师能用情感教学代替纯知识灌输,教学效果必然事半功倍,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都认为“教育者的教育才干在于他善于以自己的感化力达到目的——使受教育者体验到应该体验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以饱满的激情创设良好的课堂情感氛围。若教师一味作学术报告式的讲解、缺乏激情的表述,那么课堂就没有了应有的生气,学生没有了应有的激情,这将在无形之中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创造力。
但若是课前设置一段饱含深情的导语,上课时挥一个富有激情的手势,读一节即兴发挥的小诗,来一段有感而发的真情流露……都将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感动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记得一次印象深刻的课前演讲,一位女同学用“她”第三人称向同学们讲述了一位小女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小学二年级就不慎摔跤致使关节移位,在家人的照顾和自己坚强的锻炼之下,她终于能和以前一样跑步跳绳,甚至参加学校运动会了。可是命运并未垂青于她,她那可敬的爸爸因病去世了,弱小的她抱怨过,绝望过,但最后挺过去了,坚强地继续和母亲生活着。这位女同学深情地叙述着,最后她说道:“这个小女孩就是我,我相信大家以后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能克服的,因为我都闯过来了,你们还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全班同学静静地听着,随之报以持久而热烈的掌声。我感动于这样的场面,便紧接着新课文《我与地坛》有感而发,讲述了自己曾经的一段亲情故事,而替换了早已准备好的导入词。不少学生的眼眶已是红红,随后的导读过程中,我注重了有感情的听读和领读,整个课堂自始至终流淌着浓浓的温情。这样的氛围感染着学生,事后的周记里学生写道:“我很感动,同学的坚强,史铁生的亲情,我永远不会忘记。”感动的暖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主动探索,使得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了对课文的阅读,得到了情感的熏陶。教育学家认为,情感具有感染和迁移的功能,它具有扩散和泛化的规律。因此教师应该适时地创设情境,用感动叩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潜力。
(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感动的情境。
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创设课堂情感氛围的另一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通过音乐、幻灯片、实物投影、影视DVD等,可有效地营造课堂情感氛围。一曲《游园惊梦》,婉转悠长,可为《牡丹亭·闺墅》奠定情感的基础,由此打动学生善感的心灵;一组优美动人的湘西凤凰美景,将学生带入了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边城》故事之中,随着人物的命运而心潮起伏;电影《祝福》中祥林嫂的寂然死去,最后的漫天飞雪渲染着浓浓的悲剧气氛,其场面的凄惨足以给学生以震撼,为学生阅读课文《祝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显然,若能结合学习的课文内容,借助多媒体,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课堂情感氛围,可以给学生以更为直观的感性体验,更易得到心灵的感动。
二、立足文本,延伸拓展,走进生活,寻找感动。
(一)根据课文,找寻生活与文本内容的契合点,引发感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丰富体验。
教材中选择的文章,当然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对训练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思想素养,不无裨益。但教材中的阅读量、体验的丰富性对中学生来说还是远远不够,教师还应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创设新的教学点,以丰富学生的情感认识。新教材必修一中有一板块为:体悟人生。作家杨子深情地写下了《十八岁及其他》,这篇课文直面母子两代人的情感矛盾、误解、困惑,对于当代的父母、孩子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于是我就根据课文后布置的家庭作业,破天荒地给父母布置了一篇作文:给自己孩子的一封信,然后让学生在课上交流。出乎我的意料,几乎每位家长都认真地写下了自己读完文章的感受,并真诚地用文字与孩子交流。在课上一位女同学声泪俱下地朗读了自己妈妈写的信,并激动地说:“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妈妈,我要永远爱她。”而其他学生也交流了自己父母写的信,深情地表示曾经对父母的误解是多么的不应该,整个课堂充满了浓浓的理解。后来的小作文里,一位同学写道:“感谢这堂语文课,让我对自己的母亲有了重新的认识,让我的心灵成长,更懂得理解、沟通的重要。”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爱与理解,宽容仁爱地对待周遭,难道不是比什么都重要吗?
(二)关照生活,寻找感动,丰富情感,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处处有令人感动的画面:一个鼓励的微笑,一次细心的搀扶,一滴温情的眼泪,一分一毛真诚的捐助,一顿善意的训斥……无不包容着爱,无不触动着心。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引导学生细心地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为之感动;让学生在对生活的感动中,提升思想境界;在对感动的记录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在学习《金岳霖先生》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寻找生动的细节描写,然后让学生比照着汪老所写的细节,在班级随意寻找一位同学或老师,尝试一段人物的细节描写,有三天的观察思考时间。最后当我翻看着这一篇篇描写人物的文章时,不由得被学生那鲜活幽默的笔调所逗乐,又不时被字里行间的呵护关心所感动,我能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笔下流淌的自然真切的感情。在交流这次小作文时,学生都说他们通过这次作文看到了他人的真诚,自己也要学会如何给予他人以宽容、友爱。我想这应该就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目的之一吧。
让感动成为一种养分。人格的形成依赖于情感的发展,如果一个人的情感品质得不到提高,只停留在自然和习俗的水平上,那他将会渐渐失去求知的渴望、道德的良心、审美的趣味、身心的健康。情知互促,情意互促,让我们用激情感染学生,用生活中的真、善、美触动学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与书本、生活的情感契合点,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感知辨识能力,让学生懂得爱,懂得如何去爱,增强学生对家庭、对社会、对生活的责任感,使学生学会做一个真正意义的人格完善的人。
新课标明确指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语文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呢?在笔者时间不长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唤醒学生人格心灵深处的“爱”,首先要让他们懂得感动,学会感动。
一、营造课堂情感氛围,引导学生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饱满丰富的激情创设感动的氛围。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再唯我独尊,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果教师能用情感教学代替纯知识灌输,教学效果必然事半功倍,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都认为“教育者的教育才干在于他善于以自己的感化力达到目的——使受教育者体验到应该体验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以饱满的激情创设良好的课堂情感氛围。若教师一味作学术报告式的讲解、缺乏激情的表述,那么课堂就没有了应有的生气,学生没有了应有的激情,这将在无形之中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创造力。
但若是课前设置一段饱含深情的导语,上课时挥一个富有激情的手势,读一节即兴发挥的小诗,来一段有感而发的真情流露……都将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感动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记得一次印象深刻的课前演讲,一位女同学用“她”第三人称向同学们讲述了一位小女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小学二年级就不慎摔跤致使关节移位,在家人的照顾和自己坚强的锻炼之下,她终于能和以前一样跑步跳绳,甚至参加学校运动会了。可是命运并未垂青于她,她那可敬的爸爸因病去世了,弱小的她抱怨过,绝望过,但最后挺过去了,坚强地继续和母亲生活着。这位女同学深情地叙述着,最后她说道:“这个小女孩就是我,我相信大家以后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能克服的,因为我都闯过来了,你们还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全班同学静静地听着,随之报以持久而热烈的掌声。我感动于这样的场面,便紧接着新课文《我与地坛》有感而发,讲述了自己曾经的一段亲情故事,而替换了早已准备好的导入词。不少学生的眼眶已是红红,随后的导读过程中,我注重了有感情的听读和领读,整个课堂自始至终流淌着浓浓的温情。这样的氛围感染着学生,事后的周记里学生写道:“我很感动,同学的坚强,史铁生的亲情,我永远不会忘记。”感动的暖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主动探索,使得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了对课文的阅读,得到了情感的熏陶。教育学家认为,情感具有感染和迁移的功能,它具有扩散和泛化的规律。因此教师应该适时地创设情境,用感动叩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潜力。
(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感动的情境。
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创设课堂情感氛围的另一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通过音乐、幻灯片、实物投影、影视DVD等,可有效地营造课堂情感氛围。一曲《游园惊梦》,婉转悠长,可为《牡丹亭·闺墅》奠定情感的基础,由此打动学生善感的心灵;一组优美动人的湘西凤凰美景,将学生带入了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边城》故事之中,随着人物的命运而心潮起伏;电影《祝福》中祥林嫂的寂然死去,最后的漫天飞雪渲染着浓浓的悲剧气氛,其场面的凄惨足以给学生以震撼,为学生阅读课文《祝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显然,若能结合学习的课文内容,借助多媒体,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课堂情感氛围,可以给学生以更为直观的感性体验,更易得到心灵的感动。
二、立足文本,延伸拓展,走进生活,寻找感动。
(一)根据课文,找寻生活与文本内容的契合点,引发感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丰富体验。
教材中选择的文章,当然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对训练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思想素养,不无裨益。但教材中的阅读量、体验的丰富性对中学生来说还是远远不够,教师还应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创设新的教学点,以丰富学生的情感认识。新教材必修一中有一板块为:体悟人生。作家杨子深情地写下了《十八岁及其他》,这篇课文直面母子两代人的情感矛盾、误解、困惑,对于当代的父母、孩子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于是我就根据课文后布置的家庭作业,破天荒地给父母布置了一篇作文:给自己孩子的一封信,然后让学生在课上交流。出乎我的意料,几乎每位家长都认真地写下了自己读完文章的感受,并真诚地用文字与孩子交流。在课上一位女同学声泪俱下地朗读了自己妈妈写的信,并激动地说:“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妈妈,我要永远爱她。”而其他学生也交流了自己父母写的信,深情地表示曾经对父母的误解是多么的不应该,整个课堂充满了浓浓的理解。后来的小作文里,一位同学写道:“感谢这堂语文课,让我对自己的母亲有了重新的认识,让我的心灵成长,更懂得理解、沟通的重要。”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爱与理解,宽容仁爱地对待周遭,难道不是比什么都重要吗?
(二)关照生活,寻找感动,丰富情感,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处处有令人感动的画面:一个鼓励的微笑,一次细心的搀扶,一滴温情的眼泪,一分一毛真诚的捐助,一顿善意的训斥……无不包容着爱,无不触动着心。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引导学生细心地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为之感动;让学生在对生活的感动中,提升思想境界;在对感动的记录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在学习《金岳霖先生》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寻找生动的细节描写,然后让学生比照着汪老所写的细节,在班级随意寻找一位同学或老师,尝试一段人物的细节描写,有三天的观察思考时间。最后当我翻看着这一篇篇描写人物的文章时,不由得被学生那鲜活幽默的笔调所逗乐,又不时被字里行间的呵护关心所感动,我能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笔下流淌的自然真切的感情。在交流这次小作文时,学生都说他们通过这次作文看到了他人的真诚,自己也要学会如何给予他人以宽容、友爱。我想这应该就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目的之一吧。
让感动成为一种养分。人格的形成依赖于情感的发展,如果一个人的情感品质得不到提高,只停留在自然和习俗的水平上,那他将会渐渐失去求知的渴望、道德的良心、审美的趣味、身心的健康。情知互促,情意互促,让我们用激情感染学生,用生活中的真、善、美触动学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与书本、生活的情感契合点,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感知辨识能力,让学生懂得爱,懂得如何去爱,增强学生对家庭、对社会、对生活的责任感,使学生学会做一个真正意义的人格完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