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考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应试心理意识的培养,以在高考中能得到满意的分数。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如钱梦龙老师的善导型教学风格,魏书生老师的民主型教学风格,于漪老师的情感型教学风格。或严谨,或轻快,或深奥,或灵动,或幽默,或踏实。因为个性和知识层面的不同,每个教师的课堂魅力也因人而异。在我看来,每个老师都是各种风格的综合体,但也总有个大体倾向,在这之中,我认为,做好一名情感型的语文教师,是关键,它能衍生和铺垫出许多其他的教学风格,并很好地辉映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光辉。在我看来,情感型的语文教师,不仅体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而且也体现在个人情感素养上,且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做好一名情感型的语文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沟通时应具备美好的情感品质
爱,是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品质。对学生拥有丰富爱心的老师,是成为好老师的前提。一位好老师,对学生人生的影响作用是极大的。苏霍姆林斯基也有一个很精彩的表述:“如果一个人没遇到好老师的话,他就可能是一个潜在的罪犯,如果一个人能够遇到一个好老师,他再坏也不会坏到哪里去。”回顾几年的教学历程,我发现我对学习弱势的学生,尤其是女生关注较多,她们脆弱敏感、缺乏自信,害怕被人揭到“疮疤”。在高三这个更为敏感的阶段,甚至不能公开从班级单独叫出找她们谈话,越是这样,越要融入她们内心,才能给她们力量。若有了你的关怀和爱,她们的情感和精神都会得以扶持修正,以更稳定的情绪投入学习,对将来的性格养成也是很重要的。同时,若是语文学习弱势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和辅导,他们马上有种被重视的感觉,也能化为学习动力。爱,是通往学生心灵的一条盈满花香之径。
尊重,也是应具备的。语文课堂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反应,尊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的尊重能引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乐趣。比如,在高三语文课堂试卷讲评时,我常鼓励学生对一些参考答案进行有根据的质疑并加以修正(当然不是那种哗众取宠、不假思索的“脱口秀”),尊重他们思考的结晶,并帮助他们理清思维逻辑,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探索的热情,这样,语文课堂不用刻意调动气氛,思维的火花自然能碰撞出别样的光芒。同样,我也尊重学生对我的教学的质疑,比如有些知识点的讲解,分析不够到位、表达不够准确的地方,学生可加以补充,这也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时若是课堂上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诚恳地和学生说明需要与其他老师讨论后再告诉他们。不要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而忽略了对学生、对知识的尊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避免将自己作为教学的主角,常把参考答案、参考用书上的理解作为学生问题的终极理解,以致忽视学生的个性思考,使学生思维僵化。若是这样,久而久之,将会使课堂及知识失去生机和活力。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结论,更重过程”,在教学环节中应时刻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与个性思考。这样才能教学相长,并更好地促进授课老师的成长。
分享。学会和学生一同交流分享,是成为一名好的语文教师的重要技能。美国谈话节目主持人奥普拉·雯费瑞女士,在有三十多个谈话节目竞争的二十年中独占主持人鳌头。她是四十多岁的黑人妇女,中等身材,其貌不扬,从未受过主持人专业训练,她凭借什么取得成功?她自己把成功经验归纳为两个字:“分享”。在节目中,与观众真诚地交流情感,敞开自己的心扉,并设身处地地体会他人处境。当然,作为老师,我们无需毫无保留地和学生分享生活经历,但是情感及价值观上的分享很重要,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们的学习情绪,分担他们学习上的困境和挫折,并共同树立短期的个人成绩及班级成绩目标;分享他们课堂上每一次有创见的表达和融入情境时的会心微笑或是黯然神伤;和他们共同分享每一次个人、班级进步的喜悦;和他们分享自己过去的语文学习经验;和他们分享考场上同题写作的下水作文或偶尔发表的小散文,甚至是博文。他们往往会有更浓厚的兴趣和更贴近切实的学习体验。很欣赏杨澜在《凭海临风》中的一句话:信息不仅是指硬性的数字,也包括情感的交流。感情所负载的信息量更直接,更能打动人心。因而,作为教师,不用刻意掉书袋表现自己的“渊博”面,或为了维护“师道尊严”有意地保持疏离感,和学生一起,用平实的方式交流分享,是一种更贴近且易被接受的信息方式。
二、做好一名情感型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和处理好人文情感的传达
对于“情感派”语文教学风格,藤英超先生在他的《中学语文教坛风格流派录》中,有这样的阐述:“有的人语音动听,感情充沛,有相当深和广的知识,有细腻准确的感受能力。讲起课来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绘声绘色,长于以声感人,以情动人,特别是讲授文艺作品,老师站在讲台上就如演员站在舞台上一般,无论是喜怒哀乐都能进入角色,使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还受到感染。故称‘感染派’或‘情感派’。”如“情感型”教学风格代表的于漪,她的教学总能“缘事而发,以情动人”,借助文学的载体,融入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置身于作品所渲染的气氛中,用富有情感的语句及肢体语言等把学生引导入氛围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体会,从而得到教育和启发,这样,无疑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与作品的审美距离,使他们获得了真切丰富的审美体验。
那么,在情感型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开展教学活动?我有如下几点自己的思考。
首先,做好一名情感型的语文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应善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渲染情境,完成情感的传达。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只有当学生为丰富多彩的智力兴趣和需要的氛围所包围时,当他与周围的交流活跃的求知意图和创造性探讨时,当他对待知识不是采取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态度时,他才会获得智力的培养。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学习和认识活动才会给他带来深深的愉悦感,满足感,激奋感,情绪感,高昂感。”这就要求我们应特别注意情境的渲染,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知识认知。比如,在诗歌教学中,教师拥有较好的朗诵功底,恰当运用配乐朗诵手段,注意情感的张弛,使诗境立体化,学生对诗的解读就易到位;再如,在教《哀江南》一课时,因为是戏曲,不好理解且学生不易感兴趣,但课文篇幅较为精简,总共只有六曲,在教学中,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诗歌组、图画组、音乐组、对联组、鉴赏组、联想组、评价组七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二至三曲,有直观形象的调动,也有深层底蕴的鉴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在各种形式的灵活运用中完成了对戏曲的充分解读,并充满探索和再创造的乐趣。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不能单一,立体化、多功能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教学,才能既提高文本的感召力,又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运用能力,从而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其次,做好一名情感型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注意把握好整体的情感价值倾向。
每一篇文学作品,有它主要的思想情感指向,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素养,能够深入领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把握好整体的情感价值倾向,竭力避免“泛人文化”或是其他失之偏颇的倾向。如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总有学生一看到写景抒情文,就很容易简单化地理解成“对大自然的喜爱”,这时若不注意加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体情感就无法把握到位,无法体悟到在那个时代,彷徨忧愁的朱自清,他的一颗不安敏感的心,是从大自然中获得了抚慰的力量。只有理解到这层,对文章中心才有深入的理解。同时,在这里,我也特别想强调作文教学上对学生的情感价值引导及把握。比如2008年福建语文高考作文,据了解,“假、大、空”的作文占据了一定比重。“假”,即缺乏真情实感,不是“我手写我心”,是一种造作的思想情感,为了征服阅卷老师而写;“大”,即篇幅开阔,但不知所云;“空”,内容空洞贫乏,如表现之一是陶渊明的“出镜率”最高,但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真切丰富的感受,形式上空呈文采,照搬开头结尾的“三三律”,甚至与文意毫无关联。“文学贵在有感而发,缘事而发。”但近年来不少老师在作文指导时,过于急功近利地强调高考作文“文化散文”的写作或考场作文的高分“模式”,不少无文化底蕴的学生由于自身积累不够,在考场上只能“照猫画虎”,一味地摹仿形式,死记文例典故,拼命堆砌,为引用而引用,并刻意构现文采,因而在写作时,矫揉造作、空华生涩的文章就占了相当的比重。相形之下,今年自然真诚、朴实隽永的文章倒是容易出彩,此类型的文章居于满分作文的前列。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写作,选择切合自己的文风(并非把文采斐然的小品文作为唯一首要标准),在情感导向上应强调写出自己对生活、人生的真切体验,有感而发,自然清新地表现出自己的审美认知情感。
再次,做好一名情感型的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达成上,应注意引导学生,培养其美好的审美情感价值取向。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学目标中特别提出一个德育目标,即通过文本感染熏陶学生,使之具备一定的对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的感知分辨能力。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对学生一些看似有创意、实则偏离作者情感意旨的想法加以纠正。比如,在教莫泊桑的《项链》,对结局进行讨论时,往往有学生质疑:舞会上部长不是注意到玛蒂尔德的迷人风采吗?项链丢失后,作者为什么不写她去找部长,却非要自己辛苦劳作十年?这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这种理解,是脱离文本内涵及作家思想倾向的随意发挥,这些理解中有浓重的世俗生活气息,却绝少欣赏作品的审美情趣,只有纠正学生的偏颇想法,学生的审美情趣才能得到提高。另外,教师也应善于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比如,在教苏轼的《前赤壁赋》时,苏轼的情感经历了由喜转悲为乐的波折,苏轼是如何转悲为乐的?这时,教师已将其中的人生观理解透彻,对苏轼末尾彻悟后的“乐”应作这样的理解: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对人生的智慧可以使我们对痛苦有了超越性的看法,苏轼了悟人生,因而对人生的挫折缺憾抱着淡定的心境,从而抚平了自己的创伤。进而,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对待逆境时应有的从容豁达,以培养学生坚定坦然、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作为一名情感型的语文教师,不仅应在教学舞台上善于渲染刻画情境,充满智慧和灵性的光辉,而且应善于借助课文或用自己的思想行为影响学生,为学生撑起一片晴天。用爱的目光点燃渴求知识的心,用真诚的汗水浇灌蓬勃的生长,用明朗的阳光照耀他们的人生长路,只有这样,文本的感召力才得以呈现,教师崇高的人格魅力才得以延续,同时,社会文明才能日趋澄静,语文的人文光辉也将如一颗耀眼的明星,在社会的夜空中焕发出永恒的璀璨光芒!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如钱梦龙老师的善导型教学风格,魏书生老师的民主型教学风格,于漪老师的情感型教学风格。或严谨,或轻快,或深奥,或灵动,或幽默,或踏实。因为个性和知识层面的不同,每个教师的课堂魅力也因人而异。在我看来,每个老师都是各种风格的综合体,但也总有个大体倾向,在这之中,我认为,做好一名情感型的语文教师,是关键,它能衍生和铺垫出许多其他的教学风格,并很好地辉映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光辉。在我看来,情感型的语文教师,不仅体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而且也体现在个人情感素养上,且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做好一名情感型的语文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沟通时应具备美好的情感品质
爱,是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品质。对学生拥有丰富爱心的老师,是成为好老师的前提。一位好老师,对学生人生的影响作用是极大的。苏霍姆林斯基也有一个很精彩的表述:“如果一个人没遇到好老师的话,他就可能是一个潜在的罪犯,如果一个人能够遇到一个好老师,他再坏也不会坏到哪里去。”回顾几年的教学历程,我发现我对学习弱势的学生,尤其是女生关注较多,她们脆弱敏感、缺乏自信,害怕被人揭到“疮疤”。在高三这个更为敏感的阶段,甚至不能公开从班级单独叫出找她们谈话,越是这样,越要融入她们内心,才能给她们力量。若有了你的关怀和爱,她们的情感和精神都会得以扶持修正,以更稳定的情绪投入学习,对将来的性格养成也是很重要的。同时,若是语文学习弱势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和辅导,他们马上有种被重视的感觉,也能化为学习动力。爱,是通往学生心灵的一条盈满花香之径。
尊重,也是应具备的。语文课堂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反应,尊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的尊重能引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乐趣。比如,在高三语文课堂试卷讲评时,我常鼓励学生对一些参考答案进行有根据的质疑并加以修正(当然不是那种哗众取宠、不假思索的“脱口秀”),尊重他们思考的结晶,并帮助他们理清思维逻辑,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探索的热情,这样,语文课堂不用刻意调动气氛,思维的火花自然能碰撞出别样的光芒。同样,我也尊重学生对我的教学的质疑,比如有些知识点的讲解,分析不够到位、表达不够准确的地方,学生可加以补充,这也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时若是课堂上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诚恳地和学生说明需要与其他老师讨论后再告诉他们。不要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而忽略了对学生、对知识的尊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避免将自己作为教学的主角,常把参考答案、参考用书上的理解作为学生问题的终极理解,以致忽视学生的个性思考,使学生思维僵化。若是这样,久而久之,将会使课堂及知识失去生机和活力。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结论,更重过程”,在教学环节中应时刻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与个性思考。这样才能教学相长,并更好地促进授课老师的成长。
分享。学会和学生一同交流分享,是成为一名好的语文教师的重要技能。美国谈话节目主持人奥普拉·雯费瑞女士,在有三十多个谈话节目竞争的二十年中独占主持人鳌头。她是四十多岁的黑人妇女,中等身材,其貌不扬,从未受过主持人专业训练,她凭借什么取得成功?她自己把成功经验归纳为两个字:“分享”。在节目中,与观众真诚地交流情感,敞开自己的心扉,并设身处地地体会他人处境。当然,作为老师,我们无需毫无保留地和学生分享生活经历,但是情感及价值观上的分享很重要,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们的学习情绪,分担他们学习上的困境和挫折,并共同树立短期的个人成绩及班级成绩目标;分享他们课堂上每一次有创见的表达和融入情境时的会心微笑或是黯然神伤;和他们共同分享每一次个人、班级进步的喜悦;和他们分享自己过去的语文学习经验;和他们分享考场上同题写作的下水作文或偶尔发表的小散文,甚至是博文。他们往往会有更浓厚的兴趣和更贴近切实的学习体验。很欣赏杨澜在《凭海临风》中的一句话:信息不仅是指硬性的数字,也包括情感的交流。感情所负载的信息量更直接,更能打动人心。因而,作为教师,不用刻意掉书袋表现自己的“渊博”面,或为了维护“师道尊严”有意地保持疏离感,和学生一起,用平实的方式交流分享,是一种更贴近且易被接受的信息方式。
二、做好一名情感型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和处理好人文情感的传达
对于“情感派”语文教学风格,藤英超先生在他的《中学语文教坛风格流派录》中,有这样的阐述:“有的人语音动听,感情充沛,有相当深和广的知识,有细腻准确的感受能力。讲起课来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绘声绘色,长于以声感人,以情动人,特别是讲授文艺作品,老师站在讲台上就如演员站在舞台上一般,无论是喜怒哀乐都能进入角色,使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还受到感染。故称‘感染派’或‘情感派’。”如“情感型”教学风格代表的于漪,她的教学总能“缘事而发,以情动人”,借助文学的载体,融入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置身于作品所渲染的气氛中,用富有情感的语句及肢体语言等把学生引导入氛围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体会,从而得到教育和启发,这样,无疑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与作品的审美距离,使他们获得了真切丰富的审美体验。
那么,在情感型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开展教学活动?我有如下几点自己的思考。
首先,做好一名情感型的语文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应善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渲染情境,完成情感的传达。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只有当学生为丰富多彩的智力兴趣和需要的氛围所包围时,当他与周围的交流活跃的求知意图和创造性探讨时,当他对待知识不是采取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态度时,他才会获得智力的培养。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学习和认识活动才会给他带来深深的愉悦感,满足感,激奋感,情绪感,高昂感。”这就要求我们应特别注意情境的渲染,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知识认知。比如,在诗歌教学中,教师拥有较好的朗诵功底,恰当运用配乐朗诵手段,注意情感的张弛,使诗境立体化,学生对诗的解读就易到位;再如,在教《哀江南》一课时,因为是戏曲,不好理解且学生不易感兴趣,但课文篇幅较为精简,总共只有六曲,在教学中,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诗歌组、图画组、音乐组、对联组、鉴赏组、联想组、评价组七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二至三曲,有直观形象的调动,也有深层底蕴的鉴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在各种形式的灵活运用中完成了对戏曲的充分解读,并充满探索和再创造的乐趣。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不能单一,立体化、多功能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教学,才能既提高文本的感召力,又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运用能力,从而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其次,做好一名情感型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注意把握好整体的情感价值倾向。
每一篇文学作品,有它主要的思想情感指向,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素养,能够深入领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把握好整体的情感价值倾向,竭力避免“泛人文化”或是其他失之偏颇的倾向。如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总有学生一看到写景抒情文,就很容易简单化地理解成“对大自然的喜爱”,这时若不注意加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体情感就无法把握到位,无法体悟到在那个时代,彷徨忧愁的朱自清,他的一颗不安敏感的心,是从大自然中获得了抚慰的力量。只有理解到这层,对文章中心才有深入的理解。同时,在这里,我也特别想强调作文教学上对学生的情感价值引导及把握。比如2008年福建语文高考作文,据了解,“假、大、空”的作文占据了一定比重。“假”,即缺乏真情实感,不是“我手写我心”,是一种造作的思想情感,为了征服阅卷老师而写;“大”,即篇幅开阔,但不知所云;“空”,内容空洞贫乏,如表现之一是陶渊明的“出镜率”最高,但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真切丰富的感受,形式上空呈文采,照搬开头结尾的“三三律”,甚至与文意毫无关联。“文学贵在有感而发,缘事而发。”但近年来不少老师在作文指导时,过于急功近利地强调高考作文“文化散文”的写作或考场作文的高分“模式”,不少无文化底蕴的学生由于自身积累不够,在考场上只能“照猫画虎”,一味地摹仿形式,死记文例典故,拼命堆砌,为引用而引用,并刻意构现文采,因而在写作时,矫揉造作、空华生涩的文章就占了相当的比重。相形之下,今年自然真诚、朴实隽永的文章倒是容易出彩,此类型的文章居于满分作文的前列。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写作,选择切合自己的文风(并非把文采斐然的小品文作为唯一首要标准),在情感导向上应强调写出自己对生活、人生的真切体验,有感而发,自然清新地表现出自己的审美认知情感。
再次,做好一名情感型的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达成上,应注意引导学生,培养其美好的审美情感价值取向。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学目标中特别提出一个德育目标,即通过文本感染熏陶学生,使之具备一定的对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的感知分辨能力。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对学生一些看似有创意、实则偏离作者情感意旨的想法加以纠正。比如,在教莫泊桑的《项链》,对结局进行讨论时,往往有学生质疑:舞会上部长不是注意到玛蒂尔德的迷人风采吗?项链丢失后,作者为什么不写她去找部长,却非要自己辛苦劳作十年?这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这种理解,是脱离文本内涵及作家思想倾向的随意发挥,这些理解中有浓重的世俗生活气息,却绝少欣赏作品的审美情趣,只有纠正学生的偏颇想法,学生的审美情趣才能得到提高。另外,教师也应善于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比如,在教苏轼的《前赤壁赋》时,苏轼的情感经历了由喜转悲为乐的波折,苏轼是如何转悲为乐的?这时,教师已将其中的人生观理解透彻,对苏轼末尾彻悟后的“乐”应作这样的理解: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对人生的智慧可以使我们对痛苦有了超越性的看法,苏轼了悟人生,因而对人生的挫折缺憾抱着淡定的心境,从而抚平了自己的创伤。进而,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对待逆境时应有的从容豁达,以培养学生坚定坦然、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作为一名情感型的语文教师,不仅应在教学舞台上善于渲染刻画情境,充满智慧和灵性的光辉,而且应善于借助课文或用自己的思想行为影响学生,为学生撑起一片晴天。用爱的目光点燃渴求知识的心,用真诚的汗水浇灌蓬勃的生长,用明朗的阳光照耀他们的人生长路,只有这样,文本的感召力才得以呈现,教师崇高的人格魅力才得以延续,同时,社会文明才能日趋澄静,语文的人文光辉也将如一颗耀眼的明星,在社会的夜空中焕发出永恒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