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zp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告诉我们教育过程中需要情感来滋润,学习之事以乐为最佳途径。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学生感到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相当多的学生是迫于某种压力(如升学就业等)硬着头皮来学。特别是数学课,这是一门被学生认为最枯燥无味的课程。不仅抽象、难理解,而且面对茫茫题海,计算量大、烦琐、按部就班,让学生感到没有新意,这些都是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学生一旦对这门课感到厌烦,再想让他们学好这门课实在是太难了。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必须注意科学性,另一方面,还必须使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有浓厚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在轻松自在、愉快活泼的气氛中接受抽象的知识。
  兴趣是学生数学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对数学学习的作用,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兴趣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必须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学生易于也乐于接受的方法。下面从两个方面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的体会谈谈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教学内容
  数学教学内容应具有发散性,不能只停留于课本上的例题、练习,如果只讲解书上的内容,往往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所以我认为,在牢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不妨运用一些生动的例子来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但例子的使用应有助于教学内容的阐述,有助于学生的消化和吸收。所以在选择事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新”,即选择的事例要有时代感。在讲解必修3中的“基本算法语句”时,可引入数学教材选修3—2“信息安全与密码”为例,这部分内容虽不要求学习,但可以让学生了解其中部分内容,从而使学生了解代数和数论在现代信息理论、信息安全中的某些重要应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的认识,提高对数学的鉴赏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近”,选择的材料要与学生的生活、心理接近,平时就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更能让学生接受。例如,通过单摆、弹簧振子、圆上一点的运动,以及音乐、波浪、潮汐、四季变化等实例,使学生感受周期现象的广泛存在,认识周期现象的变化规律,体会三角函数是刻画周期现象的重要模型。还有在讲到“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时,可让学生在教室内找一些直线与平面的模型,并观察其位置关系,这样可将抽象的结论实物化,借助实物模型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三)“精”,典型的例题倒更能说明问题,更有助于学生吸收。有的老师事例讲了一大串,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可到头来问问他们如何解决问题,却连大体思路也说不出来,这就背离了我们的出发点。所以我们在选择例题时,并不需求多,而需要求精。例如在讲“曲线与方程”一节时,由于曲线方程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中,只需让学生通过已经学过的个别曲线的方程与曲线的关系进行概括(如圆的方程),不要在定义的两个方面作过多的解释,举过多的例子。只要求从感性上认识,对结论了解即可,并在后面的应用中(如求曲线交点)进一步理解。
  (四)“熟”,选择的事例要熟悉。熟悉的事例容易使学生理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例如抛掷硬币的试验是学生熟知的,在学习“概率”时引用《算法初步》中抛掷硬币的计算机模拟试验,赋予这一学生熟知的情节以新的处理方式,在几何概率部分设计计算机撒豆试验。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
  二、教学语言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教师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同一教案,有的老师上起来生动活泼,有的老师为什么会上起来刻板乏味?语言的艺术至关重要。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言的表述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我认为教学语言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准”,语言表达要准确,要能正确地表述你的意思,不能含糊其辞,不能词不达意,亦不能啰唆不清。简练、准确、富有逻辑性的表达才能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保证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吸收。
  (二)“声”,讲课时语调要有轻有重、有起有伏、有快有慢、抑扬顿挫,适时调整讲课的力度和速度,让同学们听了不但明确生动,而且有音韵感,使他们能在反映内容的同时,产生一种美感,勃发一种情趣,以其艺术的魅力,使听者受到精神的感染。切忌平铺直叙,平淡的语言容易让人感到疲劳乏味。
  (三)“情”,教师语言应有感情,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有迁移作用。没有真善美的赞誉,没有对假丑恶的愤慨,没有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又如何感动学生呢?教师本身的情感必须是真挚的、深厚的,这样才可能产生师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渗透强烈的情感色彩,这种教与学之间情感相撞的火花,对促进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记忆的持久,以及培养学生相应的情感和提高教学效率,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到以理动情,以情助理,以情达理。
  (四)“幽默”,用幽默的语言说出严肃的事实,比直截了当地指出更能为人所接受,更便于理解。比如在“矩阵乘法的简单性质”这一节中:讲到矩阵乘法不满足交换律,也就是说一个点(或向量)先发生变换a再发生变换b,与先发生变换b再发生变换a结果不一样时,好多学生不理解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给他们解释:这就好比你们早晨起床时先穿袜子再穿鞋子是一样的,顺序颠倒了,结果就不一样了。如果还不懂你就脱了鞋子感受一下吧。
  除此之外,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有些模块在教学中可采取讲故事,组织科普报告会,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展现方式可使用图片、幻灯片、录像课件等。力求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只要数学老师努力,数学课就可以生动起来,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喜欢上数学课。
其他文献
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新闻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是办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关键,是新闻战线一项紧迫的、长期的战略任务。新闻宣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数学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由“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转向“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数学教学不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还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中得到发展和提升,个性品质获得健康发展。  1.培
摘 要: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巧妙设计课堂教学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其乐学。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数学教学 问题设计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而兴趣则是构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浓厚的学习兴趣无疑会使
学位
摘 要: 当前,中职数学教育情况不容乐观,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中职学校培养技术人才的目标的实现。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职数学教育存在的几个常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改革措施来提高中职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中职数学教育 存在问题 课堂教学效率  二十一世纪,中职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素质比较高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有较强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实践能力。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
摘 要: 只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渗透进课堂。本文从几个方面出发,结合实例,对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作出了解答。  关键词: 初中生 数学创新思维 培养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教育部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改变教育观念,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要
摘 要: 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正确组织好学生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有着重大意义,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重视数学作业的设计。本文是作者对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初中数学作业 适量 分层次 批改方式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活动形式,是数
摘 要: 新课程标准给初中数学教学指明了新方向,在此背影下,传统的教学理念必须发生改变。本文深入探讨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理念的创新与转变。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数学教学理念 转变 创新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教学理念要紧跟新课程教学改革步伐,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适合素质教育发展规律、符合学生学习成长规律的教学理念。  一、新课程背景下实现教学
摘 要: 新课标要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努力把情感态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因此,情感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本文不仅分析了情感教育的必要性,而且从以情动人,建起师生沟通的“心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以致用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感悟数学之美,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培育情感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实施情感教育,从而
有人说:“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按大纲和课本,扎扎实实地去教就行了。这看法,那看法,杂念那么多,怎能把课教好?”你看,这位“不要看法”的先生,本身就提出一种看法,一种主张。人总是按一定的思想去行动,教学中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实践着自己的看法。面对新的课程,我们有太多的习惯将失衡,如我们已有的教育思想、教学经验、工作方式,甚至角色地位等都将受到巨大的冲击。因此,呼唤一线教师职业角色转型,要求我们要站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