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斯洛伐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部代表作。该篇文章旨在通过不同的人物角色阐明作者的表达内容,剖析作品的哲学内涵和意蕴,从而带来关于人生和世界的崭新思考,也为当代读者提供了新的审美视角。
关键词: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弗兰茨;卡列宁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18-0005-02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斯洛伐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部散文化小说,作品讲述了托马斯、特蕾莎、弗兰茨、萨比娜,以及托马斯和特蕾莎的宠物狗卡列宁的故事,四个人一只狗的生活随着时间向前流动,不知在哪一个路口,不同的生命就从形同陌路变成了肌肤之亲,后来的岁月里几段命运相互纠葛交叉,然后又在不知道何年何月何日人生的交结点又突然消失不见。在“偶然一次不作数”的历史里,每个人的生命却只有着不可重复的一次,于是在生命终结的时候,这不可重复的、只有一次的生命就变成了可以忽视的“轻”,它轻得好像人生的所有历程都是昙花一现,只存在于缥缈的记忆里。初读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在今年的暑假,闷热的夏天里,仿佛有一阵清凉的小雨从窗边细细撒下来,伴随着一阵轻悄悄的风吹进袖口,就像这轻悄悄的风,原本是生命历程中一种不足言道的轻微变化,却在那一瞬间让我感到与旧的生命产生链接的新鲜世界,这或许就像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最为细小最为轻微却是最不可或缺的东西。人的历程中不知有多少轻微而不足以言说的东西,却在日后回头的某一瞬间,让人感到被它牵绊住了心里最柔软的部分。
1 托马斯
最先出场的男主人叫做托马斯,他是一个生性浪荡,经常游走于众多陌生女人床榻的人,但是当他从车站接回发着烧的特蕾莎的那一天起,他孤独游荡的灵魂就有了一个影子,每当他在别的女人身上寻找着那“万分之一”的不同之处时,他的心里都会突然闯入那个“像是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而这孩子正好被他拾起”的特蕾莎,想起每晚入睡特蕾莎紧紧攥着自己的手的样子,他才发现原来正是特蕾莎对他爱的守候,才让他有了想要逃脱的感受,而每当他踏出逃脱的第一步,他又会因为特蕾莎的存在,而失去对其他女人的兴趣,或许有人认为他对特蕾莎的爱是一种同情,然而于作者而言,同情是“一种最强烈的感情想象力和心灵感应力,在感情的等级上,它至高无上”。当一个灵魂深切体会到另一个灵魂的孤独和伤痛,同情才会出现。在他身上,“轻”,便指的是一种舒适和享受,还有一种轻松与轻飘,这便是他在与别的女性进行着肌肤之亲的快感中体会来的,然而这种“轻”因为伤害到他的特蕾莎,于是变成了让他感到无法承受的重。于是关于到底何者为轻?何者又为重?这个问题的回答,放在人和灵魂的感知上,并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但却也由此形成了关于人性的深刻和玄妙之处。
2 特蕾莎
特蕾莎原本是一个乡下酒馆的女招待,机缘巧合地认识了布拉格的托马斯,并在没有预兆的一天进入了托马斯的生活,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女人的特蕾莎,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追逐托马斯的生活中去,但托马斯坚信着灵与肉的分离,于是这份爱给她带来了自卑感和危机感,在她看来自己不过是托马斯艳遇的许多女人中的一个,她不能相信自己是托马斯生命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甚至每一天都可能是最后一天,她充满了忧虑,甚至在托马斯离开的时间里突然地衰老和憔悴。特蕾莎的梦境里,她就是赤身裸体围着游泳池不停地走的那些女人中的一个,就是巨大棺材横尸女人中的一个,当她们美妙的身体、姣好的容貌放在一起时,已经别无二致,她们爱的力量已经被托马斯或者其他的男人消磨耗尽,只剩下留着知觉记忆的身体和已经死亡的灵魂。作者言:“忧虑是形式,幸福是内容,幸福充斥了忧虑的空间。”因为特蕾莎是爱他的,于是她有着托马斯其他情妇所没有的苦恼——这是关于爱的甜蜜负荷。当我们读到特蕾莎和托马斯之间的故事,虽然他们表面上是牵制着、忧心忡忡的,但是却给人一种安心的幸福感,“他们幸福,并不是全然没有忧伤,而是因为忧伤的缘故”。对于特蕾莎而言,这种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是一种轻视,是她对自己价值的轻视。
3 萨比娜
萨比娜是一个风情万种的女画家,她的父母死于“忠诚”,她享受着背叛的精神,那便是:“摆脱原位、投向未知。”她之所以喜欢托马斯,是因为托马斯的放荡不羁,她喜欢弗兰茨是喜欢他背叛妻子玛丽·克洛德的勇气,在托马斯身上她找到了一种可以对世俗不屑一顾的狂欢。“当心灵在说话,理智出来高声反对,是不恰当的。在媚俗的王国,实施的是心灵的专制。显然,由媚俗而激起的情感必须能让最大多数人来分享。”于是萨比娜戴着男士的半圆檐帽与男人寻欢,挑战着男人的权威,这无疑是一种很大的刺激和挑逗;于是她漠视参加所谓爱国的游行示威,在她看来,那是共同情感的一种专制,将人类放在一个集中营里,受着所谓的道德观念、所谓的宗教信仰、所谓的人伦纲常的审视,但这些只是人与人为了在集体社会中相处,而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规则,没有人考虑过这些规则是否是和人最根本的人性所冲突的,所以当人类在不断地“追求”那些与生命本不相关的,就陷入了“媚俗”之中。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便是以独立的形式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于是先有了许多独立的人,后才有了民族,当战争发生的那一刻,一个民族和另一个民族进行着歇斯底里的对抗,却忽略了民族的本质都是平等的、独立的人,一个民族向另一个民族烧杀淫掠,另一个民族便奋起了反击,接着攻击被愚弄的生命,这在萨比娜眼里就是“媚俗”。萨比娜的生命中所不能承受的“轻”,是她眼中的世俗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大多数的世俗社会的成员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媚俗,这种媚俗像空气一样充斥在世界里,轻得无迹可寻,却让萨比娜感到窒息。
4 弗兰茨
弗兰茨是萨比娜背叛的情夫之一,他为了萨比娜背叛了自己的妻子玛丽·克洛德,但是由于萨比娜的背弃,让弗兰茨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离婚后,自由自立的单身生活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了解萨比娜只是他对革命与冒险生活的精神追随。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茨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重击,在妻子的陪伴下,无言地死于病榻上,在他死后,他的妻子感到自己得到了正名,弗兰茨却终于明白何为爱的力量的丧失,“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相爱、结婚、生活、争执、相恨、甚至离婚,这是大多数人可能会经历的人生历程,人们总是无病呻吟着关于爱的疼痛感,但实际上却是因为自己有爱的欲望才会选择疼痛。真正的疼痛是像弗兰茨这样无以言说的、无法言喻的,这种疼痛存在于凡人都要经历的琐事之中,弗兰茨所执着的忠诚和守护一点点地遭到风蚀,最后被暴力地一击而倒,而那最不能承受的就存在于繁琐之中,一点点的剂量就让人感到天昏地厥。
5 战争和卡列宁
最后谈一谈战争和卡列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背景是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民主改革的气息转变为专制和蛮横,在那样一个压抑而又动乱的时代,作者表现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每个人选择自己爱的类型而相应地去承担爱的重量。战争是动乱的,人心是焦灼而又真实的,被欲望驱使着向前迈着生命的刻度,似乎每个人都是痛苦的,但在这部作品中,有一个牧歌般的存在——卡列宁。它是特蕾莎和托马斯所养的一只宠物狗,它嗜睡、爱吃羊角面包,喜欢主人便去撒娇讨好,甚至连死后都有那么深情的人为它选择坟冢,他没有俗世的追求,没有夜不能寐的烦恼,就那么微弱地来到这个世界,又轻轻地离开。那样的时代里,许多人选择了用死来结束痛苦,而在它死的那一瞬,却是微笑着,它还有想要活下去的欲望,在它的世界里,炮火或许只是远处点燃的烟花,情欲的争夺或许只是抢夺面包的游戏。在它的身上,突然明白所有生命都是向死而生,最后都是空无,都将是背枕黄土、面朝蓝天,而在漫漫一生中活下去的动力就是一种“信”:相信下一秒还有羊角面包,相信此时此刻爱的是对的,相信自己会不虚人间此行。这种“信”同样也是一种行动力,就像卡列宁在最后一秒仍去抢夺羊角面包,而不把生命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不交给媚俗的行动力。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于我而言,就像特蕾莎对于托马斯那样,是从未打过照面,也不知何时它就出现在我的书桌上的一本书,每次读过后都会有新的参悟,同时感到和旧的生命体验之间的链接,令我对未知之境感到安心、它是一本故事化的哲学读物,令我在体悟人物的同时,进入到一所静谧的哲学小屋。虽然这本书,于我这样单薄的年龄读起来还有些吃力,但我已从其中渐渐感知到了生命的意义。此时此刻,我为我能在二十岁左右,手中能翻动着这样深刻的文字,感到无比地感動。
关键词: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弗兰茨;卡列宁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18-0005-02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斯洛伐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部散文化小说,作品讲述了托马斯、特蕾莎、弗兰茨、萨比娜,以及托马斯和特蕾莎的宠物狗卡列宁的故事,四个人一只狗的生活随着时间向前流动,不知在哪一个路口,不同的生命就从形同陌路变成了肌肤之亲,后来的岁月里几段命运相互纠葛交叉,然后又在不知道何年何月何日人生的交结点又突然消失不见。在“偶然一次不作数”的历史里,每个人的生命却只有着不可重复的一次,于是在生命终结的时候,这不可重复的、只有一次的生命就变成了可以忽视的“轻”,它轻得好像人生的所有历程都是昙花一现,只存在于缥缈的记忆里。初读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在今年的暑假,闷热的夏天里,仿佛有一阵清凉的小雨从窗边细细撒下来,伴随着一阵轻悄悄的风吹进袖口,就像这轻悄悄的风,原本是生命历程中一种不足言道的轻微变化,却在那一瞬间让我感到与旧的生命产生链接的新鲜世界,这或许就像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最为细小最为轻微却是最不可或缺的东西。人的历程中不知有多少轻微而不足以言说的东西,却在日后回头的某一瞬间,让人感到被它牵绊住了心里最柔软的部分。
1 托马斯
最先出场的男主人叫做托马斯,他是一个生性浪荡,经常游走于众多陌生女人床榻的人,但是当他从车站接回发着烧的特蕾莎的那一天起,他孤独游荡的灵魂就有了一个影子,每当他在别的女人身上寻找着那“万分之一”的不同之处时,他的心里都会突然闯入那个“像是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而这孩子正好被他拾起”的特蕾莎,想起每晚入睡特蕾莎紧紧攥着自己的手的样子,他才发现原来正是特蕾莎对他爱的守候,才让他有了想要逃脱的感受,而每当他踏出逃脱的第一步,他又会因为特蕾莎的存在,而失去对其他女人的兴趣,或许有人认为他对特蕾莎的爱是一种同情,然而于作者而言,同情是“一种最强烈的感情想象力和心灵感应力,在感情的等级上,它至高无上”。当一个灵魂深切体会到另一个灵魂的孤独和伤痛,同情才会出现。在他身上,“轻”,便指的是一种舒适和享受,还有一种轻松与轻飘,这便是他在与别的女性进行着肌肤之亲的快感中体会来的,然而这种“轻”因为伤害到他的特蕾莎,于是变成了让他感到无法承受的重。于是关于到底何者为轻?何者又为重?这个问题的回答,放在人和灵魂的感知上,并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但却也由此形成了关于人性的深刻和玄妙之处。
2 特蕾莎
特蕾莎原本是一个乡下酒馆的女招待,机缘巧合地认识了布拉格的托马斯,并在没有预兆的一天进入了托马斯的生活,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女人的特蕾莎,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追逐托马斯的生活中去,但托马斯坚信着灵与肉的分离,于是这份爱给她带来了自卑感和危机感,在她看来自己不过是托马斯艳遇的许多女人中的一个,她不能相信自己是托马斯生命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甚至每一天都可能是最后一天,她充满了忧虑,甚至在托马斯离开的时间里突然地衰老和憔悴。特蕾莎的梦境里,她就是赤身裸体围着游泳池不停地走的那些女人中的一个,就是巨大棺材横尸女人中的一个,当她们美妙的身体、姣好的容貌放在一起时,已经别无二致,她们爱的力量已经被托马斯或者其他的男人消磨耗尽,只剩下留着知觉记忆的身体和已经死亡的灵魂。作者言:“忧虑是形式,幸福是内容,幸福充斥了忧虑的空间。”因为特蕾莎是爱他的,于是她有着托马斯其他情妇所没有的苦恼——这是关于爱的甜蜜负荷。当我们读到特蕾莎和托马斯之间的故事,虽然他们表面上是牵制着、忧心忡忡的,但是却给人一种安心的幸福感,“他们幸福,并不是全然没有忧伤,而是因为忧伤的缘故”。对于特蕾莎而言,这种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是一种轻视,是她对自己价值的轻视。
3 萨比娜
萨比娜是一个风情万种的女画家,她的父母死于“忠诚”,她享受着背叛的精神,那便是:“摆脱原位、投向未知。”她之所以喜欢托马斯,是因为托马斯的放荡不羁,她喜欢弗兰茨是喜欢他背叛妻子玛丽·克洛德的勇气,在托马斯身上她找到了一种可以对世俗不屑一顾的狂欢。“当心灵在说话,理智出来高声反对,是不恰当的。在媚俗的王国,实施的是心灵的专制。显然,由媚俗而激起的情感必须能让最大多数人来分享。”于是萨比娜戴着男士的半圆檐帽与男人寻欢,挑战着男人的权威,这无疑是一种很大的刺激和挑逗;于是她漠视参加所谓爱国的游行示威,在她看来,那是共同情感的一种专制,将人类放在一个集中营里,受着所谓的道德观念、所谓的宗教信仰、所谓的人伦纲常的审视,但这些只是人与人为了在集体社会中相处,而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规则,没有人考虑过这些规则是否是和人最根本的人性所冲突的,所以当人类在不断地“追求”那些与生命本不相关的,就陷入了“媚俗”之中。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便是以独立的形式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于是先有了许多独立的人,后才有了民族,当战争发生的那一刻,一个民族和另一个民族进行着歇斯底里的对抗,却忽略了民族的本质都是平等的、独立的人,一个民族向另一个民族烧杀淫掠,另一个民族便奋起了反击,接着攻击被愚弄的生命,这在萨比娜眼里就是“媚俗”。萨比娜的生命中所不能承受的“轻”,是她眼中的世俗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大多数的世俗社会的成员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媚俗,这种媚俗像空气一样充斥在世界里,轻得无迹可寻,却让萨比娜感到窒息。
4 弗兰茨
弗兰茨是萨比娜背叛的情夫之一,他为了萨比娜背叛了自己的妻子玛丽·克洛德,但是由于萨比娜的背弃,让弗兰茨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离婚后,自由自立的单身生活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了解萨比娜只是他对革命与冒险生活的精神追随。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茨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重击,在妻子的陪伴下,无言地死于病榻上,在他死后,他的妻子感到自己得到了正名,弗兰茨却终于明白何为爱的力量的丧失,“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相爱、结婚、生活、争执、相恨、甚至离婚,这是大多数人可能会经历的人生历程,人们总是无病呻吟着关于爱的疼痛感,但实际上却是因为自己有爱的欲望才会选择疼痛。真正的疼痛是像弗兰茨这样无以言说的、无法言喻的,这种疼痛存在于凡人都要经历的琐事之中,弗兰茨所执着的忠诚和守护一点点地遭到风蚀,最后被暴力地一击而倒,而那最不能承受的就存在于繁琐之中,一点点的剂量就让人感到天昏地厥。
5 战争和卡列宁
最后谈一谈战争和卡列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背景是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民主改革的气息转变为专制和蛮横,在那样一个压抑而又动乱的时代,作者表现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每个人选择自己爱的类型而相应地去承担爱的重量。战争是动乱的,人心是焦灼而又真实的,被欲望驱使着向前迈着生命的刻度,似乎每个人都是痛苦的,但在这部作品中,有一个牧歌般的存在——卡列宁。它是特蕾莎和托马斯所养的一只宠物狗,它嗜睡、爱吃羊角面包,喜欢主人便去撒娇讨好,甚至连死后都有那么深情的人为它选择坟冢,他没有俗世的追求,没有夜不能寐的烦恼,就那么微弱地来到这个世界,又轻轻地离开。那样的时代里,许多人选择了用死来结束痛苦,而在它死的那一瞬,却是微笑着,它还有想要活下去的欲望,在它的世界里,炮火或许只是远处点燃的烟花,情欲的争夺或许只是抢夺面包的游戏。在它的身上,突然明白所有生命都是向死而生,最后都是空无,都将是背枕黄土、面朝蓝天,而在漫漫一生中活下去的动力就是一种“信”:相信下一秒还有羊角面包,相信此时此刻爱的是对的,相信自己会不虚人间此行。这种“信”同样也是一种行动力,就像卡列宁在最后一秒仍去抢夺羊角面包,而不把生命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不交给媚俗的行动力。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于我而言,就像特蕾莎对于托马斯那样,是从未打过照面,也不知何时它就出现在我的书桌上的一本书,每次读过后都会有新的参悟,同时感到和旧的生命体验之间的链接,令我对未知之境感到安心、它是一本故事化的哲学读物,令我在体悟人物的同时,进入到一所静谧的哲学小屋。虽然这本书,于我这样单薄的年龄读起来还有些吃力,但我已从其中渐渐感知到了生命的意义。此时此刻,我为我能在二十岁左右,手中能翻动着这样深刻的文字,感到无比地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