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宝贵财富之一,其与众不同的写作形式、言简意赅的答意功能使得诗歌富有深厚悠长的生命力,并在千百年后依然保持着历史弥新、经久不衰的韧性和性质。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有其特殊的行文规范,学好诗歌是继承我国璀璨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学好中学语文的关键。【关键词】:诗歌;体裁;题材;艺术性;如果说作文占据了中学语文课程的半壁江山的话,那么诗歌就是中学语文课程里的万金油。因为诗歌既可以运用到写作中,一方面使得作文诗意盎然、妙趣横生;另一方面还可以显示出笔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其次,诗歌鉴赏作为语文考试中的一个高深莫测的难题,学好诗歌且能正确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出诗人所藏在诗中的思想情感就可以在考试中大放异彩,占领考试高地。诗歌就像是知识宝库中的一位耄耋老人,其悠远的历史渊源、高深的精神底蕴都值得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挖掘,本论文就从诗歌的的体裁、题材以及艺术性三个方面来介绍诗歌。一、诗歌的体裁诗歌体裁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四眼为主 的《诗经》以及后来的五言、六言、七言等杂体诗。直到唐朝诗歌才有了更为准确的分类标准,即以时间为主,唐代以前的诗歌叫做古体诗,唐代以后的诗歌叫做近体诗。古体诗包括唐以前的四言、五言、六言等杂体诗,近体诗主要包括唐以后的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有根据句数和字數的不同分为五律、七律和五绝、七绝。根据诗歌具体的划分标准我们可以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找到相应的律诗和绝句。例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全诗共四句,每句五个字是一首标准的五言绝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人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律诗。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唐人杜甫的《望岳》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是一首五言律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律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子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二、诗歌的题材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言志,歌咏言”的说法,诗歌作为最富有情感的文体,对诗歌的解读,最重要的不是“诗歌写了什么景,说了什么事”,而是领悟作者透过景与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情感特征和情感变化,是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重点。在本论文中笔者主要分析中学语文课程中的咏物诗和抒情诗。咏物诗一般是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同时又把个人的情感含蓄融合在诗歌中。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诗人在首联就先指出了地点“孤山寺北贾亭西”,之后此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的生机盎然,“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给读者呈现出一幅早春图。诗人前四句写湖上的春光,然后写景;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衔接的十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初春的怡然景色。抒情诗是诗人借景抒情的艺术成果,诗人希望把自己的感受隐藏在诗歌当中,靠着意象的主观选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诗歌中,“语义的情感表现性,不能靠逻辑分析来把握,古典诗歌中的“夕阳”与惆怅相对,“柳色”与送别相对,“西风”与悲哀相对,“大漠”与豪状,“明月”与思念,诗人靠直觉来选择情感词语,读者也靠着直觉来领悟语言的情感表现性”[1]。杜甫在《春望》中就抒发了自己爱国爱家,反对战争的强烈情感,诗歌开头就描绘出战乱中破败的国家景象,“国破”、“草木”一些衰败的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花溅泪”、“鸟惊心”、“烽火”、“家书”意象的对比表现出普通百姓生活得艰难困苦。诗人字字悲伤表达出和平的渴望。三、诗歌的艺术性诗歌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鉴赏,重视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诗歌作为语言艺术应该把对其豫园的欣赏玩味放在重要的位置。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独特的“意境”,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揣摩意境的重要性。情景交融和借景抒情是诗歌艺术性的两大法宝。宗白华曾经说:“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情的情,同时也透入更深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出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 [2].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就是一首情景交融的诗歌,诗人将月夜的静谧与自己的思乡之情联系起来,“中庭”“地白”、“冷露”、“桂花”等清冷意象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凄清的氛围,诗人直抒胸臆发问“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将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借景抒情怀念友人的诗,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月亮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清新,令人回味无穷。诗歌具有意境优美,语言凝练富有情感的特点,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情与美的结合。而情与美的结合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因此,学习诗歌要注重感悟而不是理性分析。诗人靠直觉来选择情感词语,读者也需要用直觉来领悟语言的情感表现性,进而更深刻地理解诗歌。参考文献:[1]余松:《语言的狂欢;诗歌语言的审美阐述》,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