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中音乐教学方式创新的重要性
(一)音乐教学创新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音乐教学是审美活动的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是音乐创新教学的核心。从教学中在重视聚合思维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吉尔福特在1986年出版的《创造性才能——它的性质、用途和培养》一书中指出训练人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为此,教师要善于运用音乐教材中的发散素材、恰当选择发散点,通过联想生成各种知识链、方法链,通过音乐二度创造对问题进行引申和拓宽。教学活动的过程,不能没有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是音乐创新思维的先导。直觉思维是主体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迅速的判断和敏锐的想象,其主要特征是思维产生的突发和、思维结果的独创。为此,音乐教育中要注意不断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不断积累音乐知识:加强联想、智力激励(是世界普遍推广的一种创造技法,他以专题讨论会的形式,通过成分的扩散思维过程,进行信息催化,激发大量的创造设想,形成综合创造力)、类比模拟仗在学习中善于从己知的成果中,寻找与创造对象相类似的东西,加以模拟,创造出新的东西来)、探源索隐(在学习中,从事物的联系中思考)等方法的教学;努力提高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对音乐美的鉴赏力。
(二)音乐教学与创新能力提高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时间活动中能产生对其自身来说具有新价值的事物或新思维的能力。人的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除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外,还应包括理解、自学、探究等综合性的多种能力。音乐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它包括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能力。一般能力的高水平发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特殊能力的良好形成,为在专业活动中的发明创造提供可能和保证。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也就是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教学的主要任务,而音乐教学的目的则是从审美的角度来培养学生自身创新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听、唱、律动一般是教师授课的主要授课方式,音乐实践的每一环节都必须参与想象心理活动,作曲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表演是一种再造想象,欣赏是一种知觉想象,音乐的非语义性、不具象性的艺术特点,可以给人在广阔的想象天地中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美。音乐审美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是人类创造力的一种直接体现。
二、新课标要求下高中音乐教学方式创新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课堂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灌输者”,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东西,只要学生照单全收就可以在期末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是在新的时期,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改革的要求。学生作为课堂的重要参与者,已经从教师的“从属”上升到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作为高中生,本身已经有了形成具体想法的能力,但是在表达上可能会讷于开口。高中音乐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的鼓励,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学生的表述来判断课堂教学信息是否被学生所吸收,并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更新和改进。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首先应当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然后在进行点评与引导式的回答,从而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中来。
有一些教师通过音乐作品的节奏欣赏来加强课上的师生互动,并通过小游戏来强化互动效果。首先让学生们来欣赏一段曲子(节奏鲜明的),并在欣赏结束后指出这首曲子的节奏特点,并配合曲子的实际作用来一起讨论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节奏,使用当前节奏的作用和目的是什么。
如可带领学生欣赏《拉德斯基进行曲》,这是一首D大调,2/2拍,复三部曲式,由管弦乐队演奏的进行曲。虽然是一首进行曲,但是此曲子既有进行曲的节奏又比较轻松诙谐,它没有太多的军队战斗的进行曲特点,反而更接近幽默、欢乐的风格。这就要联系到其作者老约翰·施特劳斯炫耀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武力和拉德茨基的威风的作曲目的,进行曲的节奏可以颂扬拉德斯基的战斗力和老约翰心中的英雄性格,而幽默和欢乐的风格又可以表现出作者在回想拉德斯基战斗成果时的喜悦心情。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作曲背景和作家谱曲情绪方面进行多元化的讨论,提高学生欣赏兴趣和表达欲望。
(二)加强音乐教学交流,培养自学习惯
如果想要提高高中生在音乐领域的交流,那么最好不过的方式就是举行各式各样的音乐活动。如演说竞赛、音乐知识竞赛等。而教师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参与到学生的比赛当中,来放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然后让学生根据欣赏的过程,来对歌曲的特色、情感主张、编排特点作以说明,并着重表达歌曲在陶冶人情操和影响学生心境、情感方面的内容,提高歌曲欣赏的“熏陶”内容。在活动中注意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仅仅要交流学习和教学的方法,还要对学习音乐课程的感受进行讨论。这不仅仅能够把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内容应用到具体活动中,增强音乐学习的实践性,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和学生都站在了同一平台上,信息的交换也将更为畅通,教师也自然能从中掌握课堂上所掌握不到的教学信息。
由于以往对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自学仅仅是针对数理化史地政英等“大科”的,而针对音乐的预习基本上不存在。有计划的自学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领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今天我来讲一讲”的小活动,让学生在预习后对课堂上要欣赏的曲目进行简单的介绍,并谈一谈自己第一次听到这首乐曲时的感受。教师再随之来播放乐曲,与同学们一起感受歌曲中蕴含的感情和带给人直观的感受,看看每个人自己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哪些感受的生发是与歌曲编排中所使用到的理论内容是有关的,哪些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创造出来的意境。再结合作品的年代、作者的经历和演奏乐器的不同,来感受个人情感在乐曲编排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不同的乐器风格对曲风的影响。
(三)更新教学内容,满足教学需要
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实际的要求对課程内容进行补充甚至是重新编排。因为高中非专业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运用音乐来陶冶学生情操,而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歌唱家。所以对一些过于生僻难懂的曲目,教师可以选择性稍微欣赏一下就好。而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乐理知识,教师也可以用当下的流行歌曲来进行举例。当前的音乐教材中所列举的曲目大多是题材严肃的歌曲,无论是曲风还是内容上都不如流行歌曲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大,导致了学生对音乐课没有兴趣。而加入了流行歌曲欣赏的相关内容,可以让学生感觉到音乐教学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有用处有意思,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在教学内容更新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意在音乐的本身上来提升音乐的价值,在选择曲目的时候注意其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和教育功能,侧重选择那些歌颂美好生活、抒发爱国情怀、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积极向上的作品,使学生能够在音乐欣赏中培养艺术气质,得到人格的升华。
(一)音乐教学创新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音乐教学是审美活动的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是音乐创新教学的核心。从教学中在重视聚合思维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吉尔福特在1986年出版的《创造性才能——它的性质、用途和培养》一书中指出训练人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为此,教师要善于运用音乐教材中的发散素材、恰当选择发散点,通过联想生成各种知识链、方法链,通过音乐二度创造对问题进行引申和拓宽。教学活动的过程,不能没有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是音乐创新思维的先导。直觉思维是主体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迅速的判断和敏锐的想象,其主要特征是思维产生的突发和、思维结果的独创。为此,音乐教育中要注意不断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不断积累音乐知识:加强联想、智力激励(是世界普遍推广的一种创造技法,他以专题讨论会的形式,通过成分的扩散思维过程,进行信息催化,激发大量的创造设想,形成综合创造力)、类比模拟仗在学习中善于从己知的成果中,寻找与创造对象相类似的东西,加以模拟,创造出新的东西来)、探源索隐(在学习中,从事物的联系中思考)等方法的教学;努力提高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对音乐美的鉴赏力。
(二)音乐教学与创新能力提高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时间活动中能产生对其自身来说具有新价值的事物或新思维的能力。人的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除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外,还应包括理解、自学、探究等综合性的多种能力。音乐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它包括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能力。一般能力的高水平发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特殊能力的良好形成,为在专业活动中的发明创造提供可能和保证。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也就是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教学的主要任务,而音乐教学的目的则是从审美的角度来培养学生自身创新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听、唱、律动一般是教师授课的主要授课方式,音乐实践的每一环节都必须参与想象心理活动,作曲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表演是一种再造想象,欣赏是一种知觉想象,音乐的非语义性、不具象性的艺术特点,可以给人在广阔的想象天地中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美。音乐审美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是人类创造力的一种直接体现。
二、新课标要求下高中音乐教学方式创新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课堂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灌输者”,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东西,只要学生照单全收就可以在期末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是在新的时期,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改革的要求。学生作为课堂的重要参与者,已经从教师的“从属”上升到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作为高中生,本身已经有了形成具体想法的能力,但是在表达上可能会讷于开口。高中音乐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的鼓励,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学生的表述来判断课堂教学信息是否被学生所吸收,并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更新和改进。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首先应当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然后在进行点评与引导式的回答,从而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中来。
有一些教师通过音乐作品的节奏欣赏来加强课上的师生互动,并通过小游戏来强化互动效果。首先让学生们来欣赏一段曲子(节奏鲜明的),并在欣赏结束后指出这首曲子的节奏特点,并配合曲子的实际作用来一起讨论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节奏,使用当前节奏的作用和目的是什么。
如可带领学生欣赏《拉德斯基进行曲》,这是一首D大调,2/2拍,复三部曲式,由管弦乐队演奏的进行曲。虽然是一首进行曲,但是此曲子既有进行曲的节奏又比较轻松诙谐,它没有太多的军队战斗的进行曲特点,反而更接近幽默、欢乐的风格。这就要联系到其作者老约翰·施特劳斯炫耀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武力和拉德茨基的威风的作曲目的,进行曲的节奏可以颂扬拉德斯基的战斗力和老约翰心中的英雄性格,而幽默和欢乐的风格又可以表现出作者在回想拉德斯基战斗成果时的喜悦心情。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作曲背景和作家谱曲情绪方面进行多元化的讨论,提高学生欣赏兴趣和表达欲望。
(二)加强音乐教学交流,培养自学习惯
如果想要提高高中生在音乐领域的交流,那么最好不过的方式就是举行各式各样的音乐活动。如演说竞赛、音乐知识竞赛等。而教师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参与到学生的比赛当中,来放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然后让学生根据欣赏的过程,来对歌曲的特色、情感主张、编排特点作以说明,并着重表达歌曲在陶冶人情操和影响学生心境、情感方面的内容,提高歌曲欣赏的“熏陶”内容。在活动中注意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仅仅要交流学习和教学的方法,还要对学习音乐课程的感受进行讨论。这不仅仅能够把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内容应用到具体活动中,增强音乐学习的实践性,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和学生都站在了同一平台上,信息的交换也将更为畅通,教师也自然能从中掌握课堂上所掌握不到的教学信息。
由于以往对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自学仅仅是针对数理化史地政英等“大科”的,而针对音乐的预习基本上不存在。有计划的自学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领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今天我来讲一讲”的小活动,让学生在预习后对课堂上要欣赏的曲目进行简单的介绍,并谈一谈自己第一次听到这首乐曲时的感受。教师再随之来播放乐曲,与同学们一起感受歌曲中蕴含的感情和带给人直观的感受,看看每个人自己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哪些感受的生发是与歌曲编排中所使用到的理论内容是有关的,哪些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创造出来的意境。再结合作品的年代、作者的经历和演奏乐器的不同,来感受个人情感在乐曲编排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不同的乐器风格对曲风的影响。
(三)更新教学内容,满足教学需要
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实际的要求对課程内容进行补充甚至是重新编排。因为高中非专业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运用音乐来陶冶学生情操,而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歌唱家。所以对一些过于生僻难懂的曲目,教师可以选择性稍微欣赏一下就好。而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乐理知识,教师也可以用当下的流行歌曲来进行举例。当前的音乐教材中所列举的曲目大多是题材严肃的歌曲,无论是曲风还是内容上都不如流行歌曲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大,导致了学生对音乐课没有兴趣。而加入了流行歌曲欣赏的相关内容,可以让学生感觉到音乐教学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有用处有意思,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在教学内容更新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意在音乐的本身上来提升音乐的价值,在选择曲目的时候注意其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和教育功能,侧重选择那些歌颂美好生活、抒发爱国情怀、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积极向上的作品,使学生能够在音乐欣赏中培养艺术气质,得到人格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