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书声朗朗,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不是被老师烦琐的分析和提问占据大量时间。读书时间不够,读书次数和阅读量都不够,语言的吸收和积累太少,这必然影响到学生的表达。“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主线,是语文素养的储备积累和语文能力形成的主渠道。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1.培养朗读方法、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学生而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一定的难度。朗读并不是简单的抱着书读,学生只有掌握了技巧才能真正读出味道,课文读好了就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意思,这时教师有效地指导也就更为重要了。
1.1 对文本进行范读
范读最基本的功能是给学生提供读课文的榜样,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比如: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等等。我在教学前,都先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认真地练习朗读;在教学时,或自己范读;或请朗读好的范读;或利用多媒给学生听名家的范读。那会有更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学生经过一定的模仿,都能较好地掌握各种朗读的技巧。
1.2 感情导读
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因此侧重于投入感情地朗读,才能更好地吸取文章的精华。我在教学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指导学生调动感情因素去朗读文章,再加上朗读技巧的应用,学生很快在朗读中领略到文章的主旨:本文通过写主人公的爸爸对她严中有爱的教育和爸爸在去世时她的人生体验,表现了主人公对爸爸的崇敬和怀念,她也从中感悟到爸爸去世后自己虽然小,但应该承担起许多原属于爸爸的责任。
1.3 积累常读
凡事持之以恒,才有成效,朗读也如此。初中生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可塑性强,正是朗读、积累语言的最佳时期。事实证明,只有读多了,才能把握语言规则以及文章思路表达方式。这样,才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的培养、提高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2.朗读的形式多样化
2.1 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常用的也是很有效的方法。在教材中有不少的课文是涉及到多个人物的,文章往往对他们不同的语言进行生动的描写。对于此类课文的教学,我们就可以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角色中。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时,我以六人为小组,让他们先默读课文,了解文中各个人物的身份、所处的位置以及当时的心境,假设自己是文中的某个人物,从而走进课文中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分角色朗读使学生进入了课文的角色中,使自己的感情和课文中人物的感情有了很好的沟通,学生在分角色朗读后很快就能准确地分析出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对 “我”当时那种极度恐慌、绝望、六神无主的心态以及“我的父亲”鼓励和指导孩子的那种机智及沉着有了深刻的体会。
2.2 配上优美的音乐朗读
好的配乐能勾起朗读者对课文更浓厚的情感。恰到好处地在学生朗读之前配上歌曲更能激起学生的联想,把学生带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意境中去。进行配乐朗读时,应该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该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戏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
2.3 增设情景朗读
对于语言和意境比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教师可以事先创设朗读情景。教师可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改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也可以设计适当的课件,在学生朗读时播放课件作为朗读的背景。
3.朗读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循序渐进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重要原则。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有较高要求--有情感流畅地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以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洪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该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和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充分理解,且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巧技能,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读、诵读等,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4.拓展阅读范围
教学中只局限于课本内容的阅读,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我在教学《背影》时,就安排了课外读书。课前搜集有关朱自清的资料,收集一些关于亲情的诗句格言;课后读一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习惯,还能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我想:要让每次的语文阅读教学都在“读”字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读的实践中提高感悟能力。只有不断思考改进、完善教法,才能让学生乐读,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充分地,真正地读,才能把素质教育的精髓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细节中。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要充分摆正朗读的地位,重视朗读教学,明确每一次的朗读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层次,科学地指导学生朗读,让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浸润我们的课堂,那时朗朗的读书声就会在语文课堂上响起,学生们就会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1.培养朗读方法、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学生而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一定的难度。朗读并不是简单的抱着书读,学生只有掌握了技巧才能真正读出味道,课文读好了就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意思,这时教师有效地指导也就更为重要了。
1.1 对文本进行范读
范读最基本的功能是给学生提供读课文的榜样,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比如: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等等。我在教学前,都先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认真地练习朗读;在教学时,或自己范读;或请朗读好的范读;或利用多媒给学生听名家的范读。那会有更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学生经过一定的模仿,都能较好地掌握各种朗读的技巧。
1.2 感情导读
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因此侧重于投入感情地朗读,才能更好地吸取文章的精华。我在教学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指导学生调动感情因素去朗读文章,再加上朗读技巧的应用,学生很快在朗读中领略到文章的主旨:本文通过写主人公的爸爸对她严中有爱的教育和爸爸在去世时她的人生体验,表现了主人公对爸爸的崇敬和怀念,她也从中感悟到爸爸去世后自己虽然小,但应该承担起许多原属于爸爸的责任。
1.3 积累常读
凡事持之以恒,才有成效,朗读也如此。初中生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可塑性强,正是朗读、积累语言的最佳时期。事实证明,只有读多了,才能把握语言规则以及文章思路表达方式。这样,才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的培养、提高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2.朗读的形式多样化
2.1 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常用的也是很有效的方法。在教材中有不少的课文是涉及到多个人物的,文章往往对他们不同的语言进行生动的描写。对于此类课文的教学,我们就可以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角色中。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时,我以六人为小组,让他们先默读课文,了解文中各个人物的身份、所处的位置以及当时的心境,假设自己是文中的某个人物,从而走进课文中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分角色朗读使学生进入了课文的角色中,使自己的感情和课文中人物的感情有了很好的沟通,学生在分角色朗读后很快就能准确地分析出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对 “我”当时那种极度恐慌、绝望、六神无主的心态以及“我的父亲”鼓励和指导孩子的那种机智及沉着有了深刻的体会。
2.2 配上优美的音乐朗读
好的配乐能勾起朗读者对课文更浓厚的情感。恰到好处地在学生朗读之前配上歌曲更能激起学生的联想,把学生带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意境中去。进行配乐朗读时,应该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该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戏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
2.3 增设情景朗读
对于语言和意境比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教师可以事先创设朗读情景。教师可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改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也可以设计适当的课件,在学生朗读时播放课件作为朗读的背景。
3.朗读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循序渐进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重要原则。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有较高要求--有情感流畅地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以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洪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该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和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充分理解,且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巧技能,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读、诵读等,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4.拓展阅读范围
教学中只局限于课本内容的阅读,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我在教学《背影》时,就安排了课外读书。课前搜集有关朱自清的资料,收集一些关于亲情的诗句格言;课后读一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习惯,还能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我想:要让每次的语文阅读教学都在“读”字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读的实践中提高感悟能力。只有不断思考改进、完善教法,才能让学生乐读,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充分地,真正地读,才能把素质教育的精髓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细节中。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要充分摆正朗读的地位,重视朗读教学,明确每一次的朗读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层次,科学地指导学生朗读,让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浸润我们的课堂,那时朗朗的读书声就会在语文课堂上响起,学生们就会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