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过程总是从有问题开始的,又以解决问题而告终。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想、去说、去做。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从实践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疑——创造的起步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金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遇事都问个为什么”。因此教学时,我们要设置教学情境,利用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从而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如教学《夜莺之歌》一课时,我先板书课题,然后借机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兴趣高昂,有的学生会问“夜莺指谁?夜莺唱歌要做什么?……”这样让学生抓住题目的矛盾入手,创设情境打开学生的思路,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他们产生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深厚兴趣。又如《捞铁牛》一文,捞“牛”前的准备工作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读重点段,先弄清准备工作是哪几方面,然后再引导学生探知领域,知其所以然。这时,可这样激起“在这些准备中,用到了哪些与捞铁牛有关的东西?对此,你有何疑问?”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准备两只木船?为什么船舱要装满泥沙?为什么船之间要搭一个架子?等學生通过思考讨论,理解到怀丙做这些准备工作的真正目的。
二、引疑——创造的钥匙
当学生各种疑点激发出来后,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很乱很碎,难以抓住重点,这时教师要善于选择有目的引导,不能采取否定的态度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熄灭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而要帮助学生学会探索去把握文本的主旨。一个好的问题,往往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有质量问题,往往会像金子埋在沙子中一样,需要教师去发现和挖掘,这就是引疑。引疑,不同的课文,要用不同的方式。如教学写人的记叙文《跳水》引疑的问题可以从课题入手,一课时可先设问:“谁叫谁跳水?为什么要跳水?孩子遇到什么危险?为什么有危险?”如写事的记叙文《飞夺泸定桥》,引疑的问题可以是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开头、经过、结果各是怎样的?状物写景的文章《三峡之秋》引疑的问题可以是课文写了什么景物?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通过上述引疑,训练学生判断、分析的 能力,使学生懂得怎样提问题,怎样提有价值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
三、设疑——创造的入门
学会设疑是创造的入门,设疑就是引导学生精思质疑,换句话说就是启发学生在无疑处见疑,进而能自己质疑。如何启发学生于无疑处见疑?教师必须为学生指点发问的
途径,教给学生发问的方法:从课题发问、从课文内容发问、从矛盾处发问、从空白处发问、从感情处发问。
四、解疑——创造的精髓
疑是发现,发现只是成功的一半,但毕竟还有另一半,只有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抵到成功的彼岸。解疑毕竟是手段,质疑才是目的。谁来解疑呢?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应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紧的。1)抓住看似矛盾的地方释疑。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往往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去探究,破疑解惑。如上《草船借箭》时一学生质疑道:诸葛亮明明是用欺骗的方法去骗取曹操的箭,为什么是“借”呢?应改为《草船骗箭》才合情合理。对此问题教师因势利导,让同学们再深入地读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经过深入地阅读课文并展开讨论,大家形成了共识:借人之物要有礼貌,诸葛亮借到箭后让士兵们高喊:“谢谢曹承相的箭。”如果是“骗”还用说“谢谢”吗?借人之物必须还,诸葛亮所借的30万支箭在随后的交战中不都射“还”给他们了吗?再说,作者是站在赞赏诸葛亮计策高明的立场上写这篇文章的,如果用“骗”字不就是贬抑诸葛亮了吗!经过大家的讨论,疑惑消释了,大家对课文用词的精妙感悟得更深了。2)利用简笔画释疑解难。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简笔画的作用作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这种在讲课过程中随手而就的图画,比现成的甚至比彩色的图画来讲都有很大的优点。”教学时,可利用简笔画帮助学生释疑解难,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
五、存疑——创造的追求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也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予以全部解决。教师要善于选择一些问题留给学生作进一步思考,这就是存疑。“学贵有疑”,存疑是为了进一步探索,将学习兴趣保持下去,并迁移到下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有的学生会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能移民到其他星球上去生活呢?面对学生的问题,我没有扼杀他们的积极性,而是直接回应:移民星球现在还不可能实现,未来说不定会实现。因此存疑是对知识追求的不满足,不满足就会有发现,就会有创造。
总之,在学习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正如陈献章所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老师要让学生做“问”的主人,让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疑,激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做到学中问,使质疑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莆田市秀屿区东峤后埭小学 福建】
一、激疑——创造的起步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金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遇事都问个为什么”。因此教学时,我们要设置教学情境,利用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从而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如教学《夜莺之歌》一课时,我先板书课题,然后借机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兴趣高昂,有的学生会问“夜莺指谁?夜莺唱歌要做什么?……”这样让学生抓住题目的矛盾入手,创设情境打开学生的思路,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他们产生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深厚兴趣。又如《捞铁牛》一文,捞“牛”前的准备工作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读重点段,先弄清准备工作是哪几方面,然后再引导学生探知领域,知其所以然。这时,可这样激起“在这些准备中,用到了哪些与捞铁牛有关的东西?对此,你有何疑问?”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准备两只木船?为什么船舱要装满泥沙?为什么船之间要搭一个架子?等學生通过思考讨论,理解到怀丙做这些准备工作的真正目的。
二、引疑——创造的钥匙
当学生各种疑点激发出来后,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很乱很碎,难以抓住重点,这时教师要善于选择有目的引导,不能采取否定的态度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熄灭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而要帮助学生学会探索去把握文本的主旨。一个好的问题,往往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有质量问题,往往会像金子埋在沙子中一样,需要教师去发现和挖掘,这就是引疑。引疑,不同的课文,要用不同的方式。如教学写人的记叙文《跳水》引疑的问题可以从课题入手,一课时可先设问:“谁叫谁跳水?为什么要跳水?孩子遇到什么危险?为什么有危险?”如写事的记叙文《飞夺泸定桥》,引疑的问题可以是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开头、经过、结果各是怎样的?状物写景的文章《三峡之秋》引疑的问题可以是课文写了什么景物?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通过上述引疑,训练学生判断、分析的 能力,使学生懂得怎样提问题,怎样提有价值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
三、设疑——创造的入门
学会设疑是创造的入门,设疑就是引导学生精思质疑,换句话说就是启发学生在无疑处见疑,进而能自己质疑。如何启发学生于无疑处见疑?教师必须为学生指点发问的
途径,教给学生发问的方法:从课题发问、从课文内容发问、从矛盾处发问、从空白处发问、从感情处发问。
四、解疑——创造的精髓
疑是发现,发现只是成功的一半,但毕竟还有另一半,只有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抵到成功的彼岸。解疑毕竟是手段,质疑才是目的。谁来解疑呢?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应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紧的。1)抓住看似矛盾的地方释疑。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往往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去探究,破疑解惑。如上《草船借箭》时一学生质疑道:诸葛亮明明是用欺骗的方法去骗取曹操的箭,为什么是“借”呢?应改为《草船骗箭》才合情合理。对此问题教师因势利导,让同学们再深入地读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经过深入地阅读课文并展开讨论,大家形成了共识:借人之物要有礼貌,诸葛亮借到箭后让士兵们高喊:“谢谢曹承相的箭。”如果是“骗”还用说“谢谢”吗?借人之物必须还,诸葛亮所借的30万支箭在随后的交战中不都射“还”给他们了吗?再说,作者是站在赞赏诸葛亮计策高明的立场上写这篇文章的,如果用“骗”字不就是贬抑诸葛亮了吗!经过大家的讨论,疑惑消释了,大家对课文用词的精妙感悟得更深了。2)利用简笔画释疑解难。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简笔画的作用作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这种在讲课过程中随手而就的图画,比现成的甚至比彩色的图画来讲都有很大的优点。”教学时,可利用简笔画帮助学生释疑解难,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
五、存疑——创造的追求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也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予以全部解决。教师要善于选择一些问题留给学生作进一步思考,这就是存疑。“学贵有疑”,存疑是为了进一步探索,将学习兴趣保持下去,并迁移到下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有的学生会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能移民到其他星球上去生活呢?面对学生的问题,我没有扼杀他们的积极性,而是直接回应:移民星球现在还不可能实现,未来说不定会实现。因此存疑是对知识追求的不满足,不满足就会有发现,就会有创造。
总之,在学习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正如陈献章所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老师要让学生做“问”的主人,让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疑,激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做到学中问,使质疑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莆田市秀屿区东峤后埭小学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