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问题总是伴随着师生互动的始终;从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策略的探索、生活问题的解释与应用,以及师生、生生间交互生成的各种问题,成为贯穿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为教师,如何正确、合理解决课堂教学预设和生成性问题?是成为问题的代言人,还是扮演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成为问题解决的促进者,总之,教师“解惑”的途径有哪些,是我们关注的活题。
一、预设问题的解决途径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走向学生的“学”,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课堂答问便成了必然。事实上,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不是太难就是太简单;不研究教材内容,不分析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关联,预设的问题不能环环相扣、逐步推进,不能揭示知识发生过程;再加上教师不考虑提问的方式方法等等;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根本不知道怎样思考或怎样回答,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样的问题,不但起不了好的效果,有时还误导学生,甚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尊重主体需要,促进学生学习。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完整的生命个体。他们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生活阅历、文化背景,尤其是在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中所积淀下的“前数学经验”,使得他们每个人的数学背景都是如此丰富而独特。因此,真正的教育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实现的,即注重学生的经验和自我需要、兴趣,把学生主体活动的组织与创造视为教育活动的本质。有效的教学也必然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展开的。上课不是学生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也不是教师把教材规定的内容传递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引导学生进行经验的改造,用教材所体现的人类经验来扩充、丰富、发展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师备课时,首先要将自己放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如果我是学生,我怎么学习这部分内容,我怎么才能学得有效?在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希望教师给我提供什么帮助?……然后再考虑自己怎么教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只有这样关注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才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合作交流,激发创新情感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学习,并参与所学知识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或互相帮助去共同解决问题,以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它是现代学习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情感。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合作交流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地体现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它并不一定以单一的形式呈现。这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真正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完成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以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生自己已经会了的让学生自己讲,学生不会的由师生共同探究,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预设问题答案,实施分层导学。过去,我们组织教学时,常常把教学内容“嚼得过细”,把一个问题肢解成一个个细小的问题,课堂中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们也曾经把自己“高明”的“引导”本领而沾沾自喜。反思过去,问题过细过小。没有思维含量,学生在狭小的思维空间中唯以得到发展的机会。在教学中,我们要敢于对现行教材进行处理,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当然、问题的思考空间大了,难度大了,学生学习的困难应相应增加了,为此,我在教学设计时,采取了一些个性化的处理,对部分的预见,准备了一些“锦囊”,以确保每一个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生成性问题的解决途径
教育专家提出: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互动,随着师生、生生交流互动活动的增多,教师时常遇到学生提出的种种始料未及的问题,这时我们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应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去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
1、掌握问题尺度,灵活处理问题。教学是一门无止境的艺术。新课程下,我们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扎实的基本功,还必须具备敏捷的教学机智,要能灵活,合理地解决课堂中生成的各种问题。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丰富感性材料。课堂上,互动生成的问题,有多种原因,有些是由于学生对材料的感性认识不足,对于这类问题,我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不断丰富感性材料,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实行延时处理,指导查阅资料。在现实教学中,时常会遇到学生提出比较棘手的数学问题,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敢于承认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引导学生课后通过上网,去图书室查阅资料以及请教他人等多种方法寻找问题的答案。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数学教学需要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好在预设与生成种产生的种种问题,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整,追求动态生长,从而让数学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焕发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灌云县伊山中心小学 江苏】
一、预设问题的解决途径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走向学生的“学”,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课堂答问便成了必然。事实上,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不是太难就是太简单;不研究教材内容,不分析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关联,预设的问题不能环环相扣、逐步推进,不能揭示知识发生过程;再加上教师不考虑提问的方式方法等等;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根本不知道怎样思考或怎样回答,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样的问题,不但起不了好的效果,有时还误导学生,甚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尊重主体需要,促进学生学习。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完整的生命个体。他们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生活阅历、文化背景,尤其是在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中所积淀下的“前数学经验”,使得他们每个人的数学背景都是如此丰富而独特。因此,真正的教育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实现的,即注重学生的经验和自我需要、兴趣,把学生主体活动的组织与创造视为教育活动的本质。有效的教学也必然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展开的。上课不是学生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也不是教师把教材规定的内容传递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引导学生进行经验的改造,用教材所体现的人类经验来扩充、丰富、发展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师备课时,首先要将自己放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如果我是学生,我怎么学习这部分内容,我怎么才能学得有效?在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希望教师给我提供什么帮助?……然后再考虑自己怎么教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只有这样关注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才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合作交流,激发创新情感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学习,并参与所学知识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或互相帮助去共同解决问题,以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它是现代学习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情感。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合作交流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地体现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它并不一定以单一的形式呈现。这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真正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完成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以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生自己已经会了的让学生自己讲,学生不会的由师生共同探究,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预设问题答案,实施分层导学。过去,我们组织教学时,常常把教学内容“嚼得过细”,把一个问题肢解成一个个细小的问题,课堂中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们也曾经把自己“高明”的“引导”本领而沾沾自喜。反思过去,问题过细过小。没有思维含量,学生在狭小的思维空间中唯以得到发展的机会。在教学中,我们要敢于对现行教材进行处理,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当然、问题的思考空间大了,难度大了,学生学习的困难应相应增加了,为此,我在教学设计时,采取了一些个性化的处理,对部分的预见,准备了一些“锦囊”,以确保每一个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生成性问题的解决途径
教育专家提出: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互动,随着师生、生生交流互动活动的增多,教师时常遇到学生提出的种种始料未及的问题,这时我们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应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去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
1、掌握问题尺度,灵活处理问题。教学是一门无止境的艺术。新课程下,我们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扎实的基本功,还必须具备敏捷的教学机智,要能灵活,合理地解决课堂中生成的各种问题。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丰富感性材料。课堂上,互动生成的问题,有多种原因,有些是由于学生对材料的感性认识不足,对于这类问题,我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不断丰富感性材料,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实行延时处理,指导查阅资料。在现实教学中,时常会遇到学生提出比较棘手的数学问题,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敢于承认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引导学生课后通过上网,去图书室查阅资料以及请教他人等多种方法寻找问题的答案。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数学教学需要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好在预设与生成种产生的种种问题,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整,追求动态生长,从而让数学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焕发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灌云县伊山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