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完善的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审慎经营的前提,是保证我国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的基础。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应构建良好的银行内部控制环境,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引进优秀的内部控制人才,加强内部控制活动的效力,构建全面的监督评审体系。本文探讨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商业银行
1.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内部控制体系有美国—日本内控体系,加拿大—中国香港内控体系,新加坡内控体系,英国内控体系等,他们都是随着世界范围的企业合并、资本国际化、贸易壁垒的逐渐消失以及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并结合自身实际国情而架构的。其中,美国的COSO框架是最为权威和最被广泛认可的,它曾出版了一本名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书。其中讲到:“内部控制指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企业员工实行的,为生产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信息资料的可靠性、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一系列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尽可能合理合法的保证的系统过程”。但该定义并非完全适用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对我国的商业银行作出如下规定:商业银行是经法律允许并设立的办理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一系列业务的企业法人。我国商业银行长时间实行的经营模式是分业经营模式。然而随着混业经营模式的不断发展,2003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决定》。新的《商业银行法》对原有商业银行法中规定的不允许商业银行进行混业经营的有关规定进行了部分修订,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证券业务和信托投资,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不得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主要是于199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框架》报告之后,开始探索属于商业银行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框架,虽然该报告根据银行业的特点提出了十三条指导原则,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仍没有给出更加符合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定义和准则。
2.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原则
独立性原则。银行内部控制的制定、执行、监督部门要与经营销售部门独立开来,内控部门与业务部门也要相互监督、相互控制。内部控制的制定、执行和监督部门之间也要既相互独立又有反馈沟通机制。内控部门可直接向管理层进行报告,管理部门不得干涉内控部门的正常运行。
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机制的运行必须要全面,要覆盖到银行的各个层面和各个业务流程和运营环节并涉及所有的机构和部门,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共同执行。
有效性原则。内部控制机制的运行要有充分的效力,内部控制的制度要有高度的权威性,任何机构和个人都不能超越内控,任何业务和事项的发生不能在内控范围之外,所以,银行的每一个组织部门和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并有效执行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始终以内控的标准为准绳,杜绝出现“控上不控下”和“内控真空”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审慎性原则。审慎经营是商业银行运行的根本出发点。所以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也应当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着眼点。“内控优先”的理念应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中有所体现。若只是追求效益最大化和生产规模化,而忽视对风险管理,其将难以获得长远发展。
及时性原则。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要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跟得上国际银行业业务的创新。同时,各类金融风险的出现要及时的上传下达,尽早的处理各类事件,降低对商业银行自身的不良影响。
3.商业银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建议
3.1完善风险测评体系,加强执行力的落实
商业银行想要实现其企业价值和企业目标,就必须有坚实的制度体系基础。在内部控制要素的分析过程中,每个内控措施都要有一个具体的制度规范或规章作为依据和支撑,使内部控制的工作可以在预先设定的计划和规范下有序的进行和完成,避免出现事后弥补的被动局面,从源头上杜绝可能出现的纰漏,在内部控制制度和规范的严格要求下,让漏洞的出现成为小概率事件,真正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内部控制的最终成果关键看执行的怎样,所以加强执行力的落实是商业银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中之重。
3.2加强内部控制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内部控制文化发展
商业银行应继续秉承“以内控文化为基础”的控制目标,加大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和学习,真正让内部控制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位工行员工心中,纠正那种“内控机制就是规章制度”的片面认识。从提高对建立健全科学严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重大意义的认识入手,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体现内控理念,将内控观念寓于日常经营管理中,对内部控制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剖析,从严管理,真正形成优秀的商业银行内控文化。
3.3重视科技内控,实现智能内控
商业银行应建立并应用多套智能信息系统,这样既可以方便处理日常的业务和事项,也方便了内部控制人员的监督的实施效力。提高IT审计的应用,提升内控的可信程度,优化和研发新的银行信息系统,实现对各类事项和银行业务的刚性控制需求,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人为操纵因素而且还能减少失控行为的发生。此外,还应加大科研的力度和科研费用的投入,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内控工具,最终实现健康稳定持续的智能内控。
3.4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融合
国际内部控制的发展从最初的财务控制到目前的与风险管理相融合,最终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目标都是将企业风险水平控制到最底。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内部控制环境与国外发达经济体对比相对缺乏和薄弱,所以必须先巩固和筑牢内部控制的基础,之后结合企业的风险管理才能取得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为此,商业银行应改进内控观念,将工商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与风险管理相整合,使二者融为一体、相互弥补,将企业的风险水平控制的最低。
不仅要使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相结合,还要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将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提前,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使得银行内部控制在实践中具有更好的可靠性和可执行性,提高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使工商银行能够更加稳健安全的轨道上的健康的运行。
3.5构建全面的监督评审体系
商业银行要想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必须建立一个全面和完善的的监督评价体系,通过银行内部监督审计部门和外部监督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确保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顺利进行。
加强银行内部监督、审计的独立性、促进内部控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和成熟;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特点制定科学、规范的监督制度和规范;积极接受外部监督管理主体的评审,最终构建全面的监督评审体系。
4.结论
现如今我国银行业正面临着全面的对外开放和國际金融危机余波未退之际,各商业银行应当加速自身健康持续发展,提高内外竞争力,这就需要各商业银行构建良好的银行内部控制环境,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引进优秀的内部控制人才,加强内部控制活动的效力,构建全面的监督评审体系。
【参考文献】
[1]贺艳丽.巴塞尔新协议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J].金融会计,2005,08.
[2]卢鸿.现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3]宋首文.论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构建要素[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0,01.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商业银行
1.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内部控制体系有美国—日本内控体系,加拿大—中国香港内控体系,新加坡内控体系,英国内控体系等,他们都是随着世界范围的企业合并、资本国际化、贸易壁垒的逐渐消失以及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并结合自身实际国情而架构的。其中,美国的COSO框架是最为权威和最被广泛认可的,它曾出版了一本名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书。其中讲到:“内部控制指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企业员工实行的,为生产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信息资料的可靠性、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一系列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尽可能合理合法的保证的系统过程”。但该定义并非完全适用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对我国的商业银行作出如下规定:商业银行是经法律允许并设立的办理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一系列业务的企业法人。我国商业银行长时间实行的经营模式是分业经营模式。然而随着混业经营模式的不断发展,2003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决定》。新的《商业银行法》对原有商业银行法中规定的不允许商业银行进行混业经营的有关规定进行了部分修订,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证券业务和信托投资,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不得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主要是于199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框架》报告之后,开始探索属于商业银行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框架,虽然该报告根据银行业的特点提出了十三条指导原则,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仍没有给出更加符合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定义和准则。
2.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原则
独立性原则。银行内部控制的制定、执行、监督部门要与经营销售部门独立开来,内控部门与业务部门也要相互监督、相互控制。内部控制的制定、执行和监督部门之间也要既相互独立又有反馈沟通机制。内控部门可直接向管理层进行报告,管理部门不得干涉内控部门的正常运行。
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机制的运行必须要全面,要覆盖到银行的各个层面和各个业务流程和运营环节并涉及所有的机构和部门,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共同执行。
有效性原则。内部控制机制的运行要有充分的效力,内部控制的制度要有高度的权威性,任何机构和个人都不能超越内控,任何业务和事项的发生不能在内控范围之外,所以,银行的每一个组织部门和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并有效执行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始终以内控的标准为准绳,杜绝出现“控上不控下”和“内控真空”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审慎性原则。审慎经营是商业银行运行的根本出发点。所以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也应当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着眼点。“内控优先”的理念应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中有所体现。若只是追求效益最大化和生产规模化,而忽视对风险管理,其将难以获得长远发展。
及时性原则。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要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跟得上国际银行业业务的创新。同时,各类金融风险的出现要及时的上传下达,尽早的处理各类事件,降低对商业银行自身的不良影响。
3.商业银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建议
3.1完善风险测评体系,加强执行力的落实
商业银行想要实现其企业价值和企业目标,就必须有坚实的制度体系基础。在内部控制要素的分析过程中,每个内控措施都要有一个具体的制度规范或规章作为依据和支撑,使内部控制的工作可以在预先设定的计划和规范下有序的进行和完成,避免出现事后弥补的被动局面,从源头上杜绝可能出现的纰漏,在内部控制制度和规范的严格要求下,让漏洞的出现成为小概率事件,真正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内部控制的最终成果关键看执行的怎样,所以加强执行力的落实是商业银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中之重。
3.2加强内部控制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内部控制文化发展
商业银行应继续秉承“以内控文化为基础”的控制目标,加大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和学习,真正让内部控制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位工行员工心中,纠正那种“内控机制就是规章制度”的片面认识。从提高对建立健全科学严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重大意义的认识入手,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体现内控理念,将内控观念寓于日常经营管理中,对内部控制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剖析,从严管理,真正形成优秀的商业银行内控文化。
3.3重视科技内控,实现智能内控
商业银行应建立并应用多套智能信息系统,这样既可以方便处理日常的业务和事项,也方便了内部控制人员的监督的实施效力。提高IT审计的应用,提升内控的可信程度,优化和研发新的银行信息系统,实现对各类事项和银行业务的刚性控制需求,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人为操纵因素而且还能减少失控行为的发生。此外,还应加大科研的力度和科研费用的投入,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内控工具,最终实现健康稳定持续的智能内控。
3.4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融合
国际内部控制的发展从最初的财务控制到目前的与风险管理相融合,最终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目标都是将企业风险水平控制到最底。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内部控制环境与国外发达经济体对比相对缺乏和薄弱,所以必须先巩固和筑牢内部控制的基础,之后结合企业的风险管理才能取得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为此,商业银行应改进内控观念,将工商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与风险管理相整合,使二者融为一体、相互弥补,将企业的风险水平控制的最低。
不仅要使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相结合,还要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将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提前,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使得银行内部控制在实践中具有更好的可靠性和可执行性,提高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使工商银行能够更加稳健安全的轨道上的健康的运行。
3.5构建全面的监督评审体系
商业银行要想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必须建立一个全面和完善的的监督评价体系,通过银行内部监督审计部门和外部监督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确保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顺利进行。
加强银行内部监督、审计的独立性、促进内部控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和成熟;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特点制定科学、规范的监督制度和规范;积极接受外部监督管理主体的评审,最终构建全面的监督评审体系。
4.结论
现如今我国银行业正面临着全面的对外开放和國际金融危机余波未退之际,各商业银行应当加速自身健康持续发展,提高内外竞争力,这就需要各商业银行构建良好的银行内部控制环境,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引进优秀的内部控制人才,加强内部控制活动的效力,构建全面的监督评审体系。
【参考文献】
[1]贺艳丽.巴塞尔新协议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J].金融会计,2005,08.
[2]卢鸿.现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3]宋首文.论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构建要素[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