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也相当明确。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
我们新的课程标准也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获取数学信息,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更加生活化。
一、 创设情景趋进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出
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笔者认为教师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能够使小学数学教育融入生活,这样,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拿了一个苹果引入,“同学们,今天中午来学校时老师手里就拿着这个苹果,结果被三年级老师看见了,于是我决定将这心爱的苹果送给她,可是英语老师也在她身边,她也想要,这一个苹果怎么分呢?你们帮我想一想该如何分这一个苹果呢?再说操场上当时有四位老师,我想把它分给这4个人又该怎么分呢?”(让学生在班里演示如何分)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调动了起来,很熟练的就解决了问题。
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我引用了下面的导入方法:话说花果山,那真是一块风景宝地,漫山的桃树,一天,猴王要给这群猴子分桃,于是便对小猴说“给你们6个桃,平均分给3只猴子。”猴子想了想不乐意了,就说:“大王,我们每人只得两个,不行,不行。”(学生们专注的看着老师,静静的听着。)大王想了想说:“那就分你们60只猴子,平均分给30只猴子吧。”小猴们想了好一会儿,又摇摇头。大王无奈的说:“干脆,给你们600个桃,平均分给300只猴子吧!”这回小猴笑了,猴王也笑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它们为什么笑吗?
同学们也笑了,纷纷举手发言。老师总结学生的观点:
6÷3=2
60÷30=2
600÷300=2
进而观察式子,寻求商不变的规律,就轻松多了。在这样的环节中,教师将枯燥而抽象的数学规律变为生动有趣,贴近儿童的生活故事情境中,逐步掌握了商不变的规律。
二、教学内容趋进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新教材更加体现了这一点,在我们的数学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比如六年级在学完数队后,就有让学生结合知识选择座位的问题,为此我特意将教室设计成了和电影院相类似的格局,让学生们自己选票就座,这种方式学生的收获大,记忆深。还有学完《圆柱和圆锥》后就有求圆柱形的蓄水池的容积问题,修蓄水池需要水泥的问题,求圆锥形小麦堆的重量问题等。所以引导的时候,就得让学生联系实际想,求圆柱形蓄水池的体积,使学生很容易得就知道我们得根据圆柱形蓄水池的内半径,内高度求容积;
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在学完乘法这一章后,涉及到了《果园收入预算》内容是:张叔叔的果园有48棵苹果树,到了丰收的季节,他们想知道这些苹果需要多少个包装箱?能卖多少钱?已知条件有,每棵果树约有780个苹果,6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一箱约装15千克苹果。
此题和我们的生活也是密切相连的,我认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因为这些农村的孩子,每家都有农副产品,这样对自己家的收入预算就更容易了。因此,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内容是熟悉常见的,但也是新鲜富有挑战性的。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应用,并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巨大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三、 教学方法趋进生活化
数学教学只有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就像,我们所说的鸟是数的花朵一样,因为鸟是富有生机的,在它的衬托下,本来枯燥的树也有了生机。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变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又如,在学习了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哪些部门是用24时记时法的,哪些地方、哪些部门又是用普通记时法的; 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学习了利息计算后,让学生计算: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怎样存款更合算;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形后,可以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物体的形状都设计成圆形,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在学了对称之后,可以让学生找找我们身边的那些物体是对称的;另外老师还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游戏完善我们的课堂,比如在教学可能性时,可以抛硬币,让学生说说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可以掷塞子说说各个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奇数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偶数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等。
四、 作业练习趋近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的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知识最重要的就是学以致用,数学知识更是如此,我们要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合理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服务于生活。
在学完统计这一部分的知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项作业“掉牙的统计活动”,指导方法:1、问问你们班级至少4名学生,他们掉了几颗牙,同时记录你自己掉牙的颗数。2、总结掉牙的总颗数。3、算出平均每人掉几颗牙?4、说一说你的做法,并和你的结论和别人探讨,你知道了什么?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直观的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与他们生活的联系。
在三年级下学期时,我们学过24时计时法,这一部分的内容是非常抽象的,学生很难理解,尤其是学完之后的巩固,更加困难,因此我将联系巩固之一板块与生活联系到了一起,搜集:大风车的演播时间;猫和老鼠的演播时间;智慧树的演播时间;新闻联播的演出时间;自己的起床、休息时间;要求不仅有12时计时法,还得有24时计时法。结果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很棒,还搜集了自己喜欢的电视的播出时间。坚持如此,24时计时法这一知识,学生掌握的就很牢固了。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应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如此的贴近,体会出学习数学是为实际生活服务的。这样,学生对学习数学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责任编辑:张子佳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
我们新的课程标准也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获取数学信息,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更加生活化。
一、 创设情景趋进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出
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笔者认为教师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能够使小学数学教育融入生活,这样,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拿了一个苹果引入,“同学们,今天中午来学校时老师手里就拿着这个苹果,结果被三年级老师看见了,于是我决定将这心爱的苹果送给她,可是英语老师也在她身边,她也想要,这一个苹果怎么分呢?你们帮我想一想该如何分这一个苹果呢?再说操场上当时有四位老师,我想把它分给这4个人又该怎么分呢?”(让学生在班里演示如何分)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调动了起来,很熟练的就解决了问题。
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我引用了下面的导入方法:话说花果山,那真是一块风景宝地,漫山的桃树,一天,猴王要给这群猴子分桃,于是便对小猴说“给你们6个桃,平均分给3只猴子。”猴子想了想不乐意了,就说:“大王,我们每人只得两个,不行,不行。”(学生们专注的看着老师,静静的听着。)大王想了想说:“那就分你们60只猴子,平均分给30只猴子吧。”小猴们想了好一会儿,又摇摇头。大王无奈的说:“干脆,给你们600个桃,平均分给300只猴子吧!”这回小猴笑了,猴王也笑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它们为什么笑吗?
同学们也笑了,纷纷举手发言。老师总结学生的观点:
6÷3=2
60÷30=2
600÷300=2
进而观察式子,寻求商不变的规律,就轻松多了。在这样的环节中,教师将枯燥而抽象的数学规律变为生动有趣,贴近儿童的生活故事情境中,逐步掌握了商不变的规律。
二、教学内容趋进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新教材更加体现了这一点,在我们的数学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比如六年级在学完数队后,就有让学生结合知识选择座位的问题,为此我特意将教室设计成了和电影院相类似的格局,让学生们自己选票就座,这种方式学生的收获大,记忆深。还有学完《圆柱和圆锥》后就有求圆柱形的蓄水池的容积问题,修蓄水池需要水泥的问题,求圆锥形小麦堆的重量问题等。所以引导的时候,就得让学生联系实际想,求圆柱形蓄水池的体积,使学生很容易得就知道我们得根据圆柱形蓄水池的内半径,内高度求容积;
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在学完乘法这一章后,涉及到了《果园收入预算》内容是:张叔叔的果园有48棵苹果树,到了丰收的季节,他们想知道这些苹果需要多少个包装箱?能卖多少钱?已知条件有,每棵果树约有780个苹果,6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一箱约装15千克苹果。
此题和我们的生活也是密切相连的,我认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因为这些农村的孩子,每家都有农副产品,这样对自己家的收入预算就更容易了。因此,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内容是熟悉常见的,但也是新鲜富有挑战性的。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应用,并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巨大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三、 教学方法趋进生活化
数学教学只有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就像,我们所说的鸟是数的花朵一样,因为鸟是富有生机的,在它的衬托下,本来枯燥的树也有了生机。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变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又如,在学习了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哪些部门是用24时记时法的,哪些地方、哪些部门又是用普通记时法的; 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学习了利息计算后,让学生计算: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怎样存款更合算;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形后,可以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物体的形状都设计成圆形,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在学了对称之后,可以让学生找找我们身边的那些物体是对称的;另外老师还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游戏完善我们的课堂,比如在教学可能性时,可以抛硬币,让学生说说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可以掷塞子说说各个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奇数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偶数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等。
四、 作业练习趋近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的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知识最重要的就是学以致用,数学知识更是如此,我们要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合理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服务于生活。
在学完统计这一部分的知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项作业“掉牙的统计活动”,指导方法:1、问问你们班级至少4名学生,他们掉了几颗牙,同时记录你自己掉牙的颗数。2、总结掉牙的总颗数。3、算出平均每人掉几颗牙?4、说一说你的做法,并和你的结论和别人探讨,你知道了什么?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直观的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与他们生活的联系。
在三年级下学期时,我们学过24时计时法,这一部分的内容是非常抽象的,学生很难理解,尤其是学完之后的巩固,更加困难,因此我将联系巩固之一板块与生活联系到了一起,搜集:大风车的演播时间;猫和老鼠的演播时间;智慧树的演播时间;新闻联播的演出时间;自己的起床、休息时间;要求不仅有12时计时法,还得有24时计时法。结果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很棒,还搜集了自己喜欢的电视的播出时间。坚持如此,24时计时法这一知识,学生掌握的就很牢固了。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应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如此的贴近,体会出学习数学是为实际生活服务的。这样,学生对学习数学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责任编辑:张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