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本后面的阅读与思考或习题是许多教师与学生容易疏忽的地方,它既丰富学生的知识,又留下思考的余地,开拓学生的思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起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课后的阅读;习题;思考
众所周知,数学有千百年的历史。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奇妙无穷。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的弊端,使大部分的学生觉得数学是枯燥无味的,甚至厌烦它,而且还提出质疑:学数学有什么用。单单在“枯燥”的书本中就可以找出许多不一样的东西出来,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索的天空,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个性品质得到和谐发展。
一、 “最不起眼的地方”——课后的阅读与思考
课后的阅读与思考是许多教师与学生容易疏忽的地方,它既丰富学生的知识,又留下思考的余地,开拓学生的思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起一定的作用。
如人教版(A版)必修3P47的阅读与思考介绍了刘徽的割圆术,还用算法实现了圆周率的近似值求法,让我们了解历史之后,又感受到现代科技进步,不得不被数学的伟大所折服,而后又给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能否进一步完善“割圆术”程序。它的循循善诱及数学的伟大不得不让人有想去探索的冲动。
发现即使是算到圆内接正12288边形,圆周率离较高的精确值还有一定的距离,而且这个程序的不足之处在于要人为的输入圆内接正n边形的边数,且边数还有一定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观察发现,边数n越大,S2n越趋近于Sn,所以S2n-Sn越趋近于0,即d=12nxn(1-hn)越趋近于0,此时圆内接正n边形可以看成圆。
所以圆的周长=内接正n边形的周长,即2πr=nx,而r=1∴π=12nx
发现当n=402653184时,π=3.14159265358979,即利用“割圆术”,需要计算到圆内接正402653184边形,π的前15位与较精密值的前15位是一模一样的,可见精确度较高。受到这次成功的启发,可以进一步大胆的探索,如在必修5的P32阅读与思考中的斐波那契数列即兔子的繁殖问题。显然列表计算是麻烦的,可否用算法来实现目的?答案是肯定的,不仅可以算出50个月后的,而且还可以很快的算出任一个月份的兔子数,使乏味的学习变得像电子游戏一样趣味无穷,寓教于乐,让知识得到升华,使学生由接受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地位,转化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
二、 “最枯燥的地方”——课后的习题
如在人教版(A版)必修5里P47有这样一道习题:
数列1n(n 1)前n项和sn=11×2 12×3 13×4 14×5 … 1n(n 1)
研究一下,能否找到求Sn的一个公式。你能对这个问题作一些推广吗?
乍一看,就是几个数字,不怎么感兴趣,其实只要用心去探索,就会有收获。
我们来研究一下通项公式,发现an=1n(n 1)=1n-1n 1
∴Sn=11-12 12-13 13-14 14-15 … 1n-1n 1=1-1n 1=nn 1
能不能作推广呢,试着探索:若an=1n(n 2),则an=121n-1n 1。类似地,若an=1n(n k),则an=1k1n-1n 1,便可求数列1n(n k)的前n项和。
能够把1n(n 1)拆成1n-1n 1其实就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你会发现原来自己是这么聪明。学生如释放重负,却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而在数学里也有“以不变应万变,融会贯通”的处理方法,即运用同一方法和技巧解一类或不同类型的题目,对拓广学生的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按照以往的思路,直接求和有一定难度,像这样“变而不求,整体思维”,不仅虚晃一招,诱“敌”深入,而且还使人眼前一亮,感叹数学的无穷变换,甚至对学生思维品质要求较高,没有顽强的运算意志很难到达最后的结果,可谓“一箭三雕”,从而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三、 “最可怕的地方”——数学应用
在湘教版选修2-1(理科)P69有一个光学性质及其应用,应用向来是学生觉得最困难最可怕的地方,“最可怕的地方也是最可爱的地方”。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才会显其价值,展示其魅力。
学习了圆锥曲线,你一定会想这些漂亮的图形在生活中有何用处。只要稍微注意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会利用曲线的光学性质,即将圆锥曲线绕轴旋转得到的曲面作为反射镜面,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反射之后发出的光束的性质。
总之,数学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般枯燥乏味,它不是长篇的定理公式的累积,而是一种美的学科。数学之美,还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审视,而每一侧面的美都不是孤立的,她们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她需要人们用心、用智慧深层次地去挖掘,更好地体会她的美学价值和她丰富、深邃的内涵和思想,及其对人类思维的深刻影响。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能与数学家们一起探索、发现,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美的享受,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真正从题海战术中脱身出来,我们的学生才会感受到学习是多么的轻松愉快。
参考文献:
[1]人教版(A版)必修3、人教版(A版)必修5、湘教版选修2-1.
[2]《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2-20,CN22-1217/O1.
[3]李东海.现代教育技术[M].苏州大學出版社,1998:23-24.
作者简介:
沈雪华,福建省漳州市,诏安一中。
关键词:课后的阅读;习题;思考
众所周知,数学有千百年的历史。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奇妙无穷。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的弊端,使大部分的学生觉得数学是枯燥无味的,甚至厌烦它,而且还提出质疑:学数学有什么用。单单在“枯燥”的书本中就可以找出许多不一样的东西出来,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索的天空,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个性品质得到和谐发展。
一、 “最不起眼的地方”——课后的阅读与思考
课后的阅读与思考是许多教师与学生容易疏忽的地方,它既丰富学生的知识,又留下思考的余地,开拓学生的思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起一定的作用。
如人教版(A版)必修3P47的阅读与思考介绍了刘徽的割圆术,还用算法实现了圆周率的近似值求法,让我们了解历史之后,又感受到现代科技进步,不得不被数学的伟大所折服,而后又给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能否进一步完善“割圆术”程序。它的循循善诱及数学的伟大不得不让人有想去探索的冲动。
发现即使是算到圆内接正12288边形,圆周率离较高的精确值还有一定的距离,而且这个程序的不足之处在于要人为的输入圆内接正n边形的边数,且边数还有一定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观察发现,边数n越大,S2n越趋近于Sn,所以S2n-Sn越趋近于0,即d=12nxn(1-hn)越趋近于0,此时圆内接正n边形可以看成圆。
所以圆的周长=内接正n边形的周长,即2πr=nx,而r=1∴π=12nx
发现当n=402653184时,π=3.14159265358979,即利用“割圆术”,需要计算到圆内接正402653184边形,π的前15位与较精密值的前15位是一模一样的,可见精确度较高。受到这次成功的启发,可以进一步大胆的探索,如在必修5的P32阅读与思考中的斐波那契数列即兔子的繁殖问题。显然列表计算是麻烦的,可否用算法来实现目的?答案是肯定的,不仅可以算出50个月后的,而且还可以很快的算出任一个月份的兔子数,使乏味的学习变得像电子游戏一样趣味无穷,寓教于乐,让知识得到升华,使学生由接受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地位,转化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
二、 “最枯燥的地方”——课后的习题
如在人教版(A版)必修5里P47有这样一道习题:
数列1n(n 1)前n项和sn=11×2 12×3 13×4 14×5 … 1n(n 1)
研究一下,能否找到求Sn的一个公式。你能对这个问题作一些推广吗?
乍一看,就是几个数字,不怎么感兴趣,其实只要用心去探索,就会有收获。
我们来研究一下通项公式,发现an=1n(n 1)=1n-1n 1
∴Sn=11-12 12-13 13-14 14-15 … 1n-1n 1=1-1n 1=nn 1
能不能作推广呢,试着探索:若an=1n(n 2),则an=121n-1n 1。类似地,若an=1n(n k),则an=1k1n-1n 1,便可求数列1n(n k)的前n项和。
能够把1n(n 1)拆成1n-1n 1其实就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你会发现原来自己是这么聪明。学生如释放重负,却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而在数学里也有“以不变应万变,融会贯通”的处理方法,即运用同一方法和技巧解一类或不同类型的题目,对拓广学生的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按照以往的思路,直接求和有一定难度,像这样“变而不求,整体思维”,不仅虚晃一招,诱“敌”深入,而且还使人眼前一亮,感叹数学的无穷变换,甚至对学生思维品质要求较高,没有顽强的运算意志很难到达最后的结果,可谓“一箭三雕”,从而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三、 “最可怕的地方”——数学应用
在湘教版选修2-1(理科)P69有一个光学性质及其应用,应用向来是学生觉得最困难最可怕的地方,“最可怕的地方也是最可爱的地方”。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才会显其价值,展示其魅力。
学习了圆锥曲线,你一定会想这些漂亮的图形在生活中有何用处。只要稍微注意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会利用曲线的光学性质,即将圆锥曲线绕轴旋转得到的曲面作为反射镜面,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反射之后发出的光束的性质。
总之,数学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般枯燥乏味,它不是长篇的定理公式的累积,而是一种美的学科。数学之美,还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审视,而每一侧面的美都不是孤立的,她们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她需要人们用心、用智慧深层次地去挖掘,更好地体会她的美学价值和她丰富、深邃的内涵和思想,及其对人类思维的深刻影响。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能与数学家们一起探索、发现,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美的享受,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真正从题海战术中脱身出来,我们的学生才会感受到学习是多么的轻松愉快。
参考文献:
[1]人教版(A版)必修3、人教版(A版)必修5、湘教版选修2-1.
[2]《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2-20,CN22-1217/O1.
[3]李东海.现代教育技术[M].苏州大學出版社,1998:23-24.
作者简介:
沈雪华,福建省漳州市,诏安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