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诗歌自古以来就散发着淳香,以语言含蓄、用词精练、意境深远而传唱千年,至今仍深深吸引着现代人醉心其中。怎样学习古代诗歌,这成了我们教学的难点,须知毕竟古代诗歌离现在的时间太久远,语言晦涩难懂,学生的兴致并不高。笔者认为我们不妨从“文字、文言、文学、文化”来完成对古代诗歌的鉴赏。
一、文字与文言
1.抓重点词语
古诗的理解和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重点把难懂的词语意义搞清楚,其余就简单多了。比如不用解释的专有名词,像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国名、山川河流等,如学习《钱塘湖春行》中“孤山寺”是地名;《木兰诗》中“木兰、可汗”是人名;《春望》中“山河、草木”等表示事物名称,这些词语不必翻译。在文言翻译中叫“死”,而它的反面叫“活”,那就是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如学习《钱塘湖春行》里,“暖树、欲、才能、没(mo音)、行不足”,这些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同,不能按照现代意义揣摩,要指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古汉语词典来完成解释,只有意义搞清楚了,才可能进行诗歌的翻译,才能继续下面的鉴赏,这是基本功,绝对不可省略。
2.抓文言现象
翻译古诗歌除了借助工具来了解诗歌的意义,还需要及时梳理一下文言现象,积累下来,以备以后的不时之需。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我们要指导学生重点积累。
如学习《木兰诗》中“帖、火”就是通假字,“傍地走”的“走”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跑”。“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这是特殊句式,正确语序为“所思何、所忆何”,是宾语前置句。只有积累得多了,我们才可以在之后的古诗鉴赏学习上没有拦路虎,才不能因为一个词语的翻译失误,影响了整个詩歌的鉴赏指向。
如《暮江吟》一诗的鉴赏,要求通过最后两句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两句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有的同学把“可怜”理解错了,认为是“令人怜悯”,所以他体会到的情感是悲伤的,而实际上呢,这首诗作者的意思是在赞美,因为“可怜”是“可爱”的意思,他通过赞美九月初三夜晚的美景,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弯弯的月亮像弓一样优美,所以我们从这些内容中感受的是作者对秋景的赞美,表达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
我们要指导学生从最重要的文言词语、文言现象来抓古诗的理解和翻译,这是最初的基础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培养,所以我们要抓实,夯实基础,为下面的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文学
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那么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根据它的这种文学体裁来指导学生鉴赏,因为每一种文学体裁的鉴赏都有它独特的方法,虽说万变不离其宗,但文学体裁的不同,它鉴赏的方向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任何诗歌都可以从文学的角度来鉴赏。
如学习《过零丁洋》一诗,这首诗歌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名作,首先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类别,这是首叙事诗,诗人主要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借这首诗表达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国家和个人的命运,二是作者对国家的情怀。前四句说的是国家山河破碎,个人遭遇不幸。后四句表达的是形势严峻险恶,但自己绝不投降,以死明志。接着再讨论诗歌的主题,作者表现出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和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探究诗歌技巧,尤其是最后两句,我们可以直接从诗歌中感受出来,这种写法叫直抒胸臆。除了这种手法,三四句用的是比喻,“风飘絮、雨打萍”比喻山河破碎、个人的不幸遭遇;五六句语义双关,用“惶恐和零丁”两个词语既写了地形,又写了人物心理。最后探究文天祥的人物形象,从全文中体会作者的忠君爱国、矢志不渝、视死如归。
诗歌以景物描写为主的多些,诗歌鉴赏先抓意象和意境,而叙事类要注意从它叙述的特点入手,层层推进,就可从文学的角度找到鉴赏的技巧。
三、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古代诗歌蕴含了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我们不能仅仅止步于文学鉴赏,而要继续拓展延伸,探寻古代文化的底蕴。
如学习《木兰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诗歌的历史文化,这是很重要的创作形式——汉乐府民歌,它继承了《诗经》中“国风”的艺术特色,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和民歌的样式,开启了后世长篇叙事诗的先河。再有它的内容包含了古来有之的“孝”文化和保家卫国的传统文化,所以在民间这首诗流传甚广,童叟皆知。
再如学习李白的诗歌《月下独酌》,我们要指导学生了解李白这位大诗人的浪漫主义诗风,这种诗风上承屈原,在李白这里发扬光大,和同时代的杜甫的现实主义形成了两大诗风的巅峰对决。可以这首诗还有李白诗歌中重要的“酒文化和月文化”, 鉴赏古代诗歌从文字、文言、文学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才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探究古代诗歌中包含的深刻意蕴,这“四文融合”既解决了“双基”问题,又解决了探究的深度问题,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特殊教育中心(221300)
一、文字与文言
1.抓重点词语
古诗的理解和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重点把难懂的词语意义搞清楚,其余就简单多了。比如不用解释的专有名词,像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国名、山川河流等,如学习《钱塘湖春行》中“孤山寺”是地名;《木兰诗》中“木兰、可汗”是人名;《春望》中“山河、草木”等表示事物名称,这些词语不必翻译。在文言翻译中叫“死”,而它的反面叫“活”,那就是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如学习《钱塘湖春行》里,“暖树、欲、才能、没(mo音)、行不足”,这些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同,不能按照现代意义揣摩,要指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古汉语词典来完成解释,只有意义搞清楚了,才可能进行诗歌的翻译,才能继续下面的鉴赏,这是基本功,绝对不可省略。
2.抓文言现象
翻译古诗歌除了借助工具来了解诗歌的意义,还需要及时梳理一下文言现象,积累下来,以备以后的不时之需。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我们要指导学生重点积累。
如学习《木兰诗》中“帖、火”就是通假字,“傍地走”的“走”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跑”。“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这是特殊句式,正确语序为“所思何、所忆何”,是宾语前置句。只有积累得多了,我们才可以在之后的古诗鉴赏学习上没有拦路虎,才不能因为一个词语的翻译失误,影响了整个詩歌的鉴赏指向。
如《暮江吟》一诗的鉴赏,要求通过最后两句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两句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有的同学把“可怜”理解错了,认为是“令人怜悯”,所以他体会到的情感是悲伤的,而实际上呢,这首诗作者的意思是在赞美,因为“可怜”是“可爱”的意思,他通过赞美九月初三夜晚的美景,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弯弯的月亮像弓一样优美,所以我们从这些内容中感受的是作者对秋景的赞美,表达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
我们要指导学生从最重要的文言词语、文言现象来抓古诗的理解和翻译,这是最初的基础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培养,所以我们要抓实,夯实基础,为下面的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文学
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那么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根据它的这种文学体裁来指导学生鉴赏,因为每一种文学体裁的鉴赏都有它独特的方法,虽说万变不离其宗,但文学体裁的不同,它鉴赏的方向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任何诗歌都可以从文学的角度来鉴赏。
如学习《过零丁洋》一诗,这首诗歌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名作,首先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类别,这是首叙事诗,诗人主要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借这首诗表达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国家和个人的命运,二是作者对国家的情怀。前四句说的是国家山河破碎,个人遭遇不幸。后四句表达的是形势严峻险恶,但自己绝不投降,以死明志。接着再讨论诗歌的主题,作者表现出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和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探究诗歌技巧,尤其是最后两句,我们可以直接从诗歌中感受出来,这种写法叫直抒胸臆。除了这种手法,三四句用的是比喻,“风飘絮、雨打萍”比喻山河破碎、个人的不幸遭遇;五六句语义双关,用“惶恐和零丁”两个词语既写了地形,又写了人物心理。最后探究文天祥的人物形象,从全文中体会作者的忠君爱国、矢志不渝、视死如归。
诗歌以景物描写为主的多些,诗歌鉴赏先抓意象和意境,而叙事类要注意从它叙述的特点入手,层层推进,就可从文学的角度找到鉴赏的技巧。
三、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古代诗歌蕴含了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我们不能仅仅止步于文学鉴赏,而要继续拓展延伸,探寻古代文化的底蕴。
如学习《木兰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诗歌的历史文化,这是很重要的创作形式——汉乐府民歌,它继承了《诗经》中“国风”的艺术特色,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和民歌的样式,开启了后世长篇叙事诗的先河。再有它的内容包含了古来有之的“孝”文化和保家卫国的传统文化,所以在民间这首诗流传甚广,童叟皆知。
再如学习李白的诗歌《月下独酌》,我们要指导学生了解李白这位大诗人的浪漫主义诗风,这种诗风上承屈原,在李白这里发扬光大,和同时代的杜甫的现实主义形成了两大诗风的巅峰对决。可以这首诗还有李白诗歌中重要的“酒文化和月文化”, 鉴赏古代诗歌从文字、文言、文学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才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探究古代诗歌中包含的深刻意蕴,这“四文融合”既解决了“双基”问题,又解决了探究的深度问题,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特殊教育中心(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