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齐白石与传统绘画中的草虫
“顾恺之论画以人物为上,次山,次水,次狗马,台榭,不及禽鸟。故张舜宾(彦远)评画以禽鸟为下,而蜂蝶蝉虫又次之。” 宋人董道《广川画跋》所言不仅记述了草虫在以往中国画史上的地位,而且表明了“蜂蝶蝉虫”之类的草虫在顾恺之时代,尚未形成中国画的一个类别,但至晚到了唐代,在论述当时绘画的时候已经独立成科。五代时期,在“徐黄体异”的时代表述中,与黄筌的珍禽瑞鸟、奇花怪石相应的是,徐熙的汀花野竹、水鸟渊鱼、芦雁鹭鸶、蒲藻虾鱼、丛艳折枝、国蔬药苗,表现出了江南处士的野逸风格。而在现存的黄筌的《珍禽图》(故宫博物院藏)中,除了禽鸟之外,还有天牛、蚱蜢、蝉、金龟子、蜜蜂、细腰蜂、胡蜂等草虫。正因为此,“若论花竹禽鸟,则古不及近”(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也就是说,“花竹禽鸟”在宋代已经表现出了超于前代的成就。此后,到了元人钱舜举的《草虫卷》,“三尺许,蜡蜒蜂蝶蜂蜢类皆点簇为之,物物逼肖,其头目翅足,或圆或角,或沁墨或破笔,随手点抹,有蠕蠕欲动之神,观者无不绝倒”(清·方薰《山静居画论》),草虫在中国绘画的审美体系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其影响所及,直至20世纪的齐白石。而齐白石在草虫绘画方面集大成的成就,则将这一领域的表现推向了一个后无来者的高度。在中国绘画史上,特别是到了宋元之后,许多擅长花卉的画家都工草虫,因为草虫能给春花秋卉以生意。然画史中的草虫只不过是蜂蝶蝉虫之属,而齐白石则扩展了草虫的范围,广及蝗虫、蟑螂、臭虫、苍蝇等为人们所厌恶的品种,可以说是只要他目之所及,皆无所不画。现在很难统计出齐白石一生画过多少种草虫,但是,北京画院所藏的齐白石的作品中有许多前人没有画过的草虫,它们有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有有益的,也有有害的。其中有许多在昆虫学家的眼里,亦是稀有的品种。
如果仅仅说无所不画,那可能只局限在“能品”的范围。对于现在具有科学造型基础的画家来说,见什么画什么并不难,画什么像什么也不难。难在栩栩如生,难在形神俱备,难在趣味盎然,难在将一种题材推向中国绘画史的极致。因此,将齐白石的草虫画放到整个中国绘画史中去考察,可入“神品”之列。
齐白石的乡间生活与题材选择
齐白石1864年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城南约50余公里的一个名为“杏子坞”的村庄,村东头有个充满传说的“星斗塘”。他成长在这个“星塘白屋不出公卿”的世代农家中,砍柴牧牛和读书写字兼而有之的童年生活,使他从小就能感受到“儿时牛背笛,归去弄斜阳。三里壕边路,藤花喷异香”的美的意境。1878年,齐白石15岁时开始学木匠,继而拜当地著名的雕花木工周之美为师,仍然没有脱离农家。1889年,齐白石拜胡沁园、陈少善为师,学习作诗写画。到30岁左右,齐白石已经能以画画为生。不同于文人画家的是,齐白石画什么是根据订件的要求,而他在如何画的时候,则是以一种能够满足或讨好客户要求的手法,因此,这一时期的齐白石属于具有乡间生活背景的最为普通的民间画工。
齐白石在35岁之前,活动的范围仅限于杏子坞附近的百里之内。35岁的时候,才第一次到了湘潭县城。后来,他离开老家到距星斗塘五里地左右的梅公祠,在百梅书屋外,“墙角种粟,当作花看”,在梅公祠门前的水塘内种莲藕,依然过的是农人的生活。1904年,齐白石40岁时应夏午治的聘请赴西安教画。开始了他“五出五归”中的第一次远游。此后,他遍历陕、豫、京、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名人雅士。直到1917年6月,为避地方土匪之扰而北上,定居北京。来到北京的齐白石,虽然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乡村,但是,心里还是惦记着“十载家园总辜负,芋苗黄瘦家花红”,还想到“以农器谱传吾子孙”(篆刻)。他还在诗中表达了对于往日生活的眷念,“新种葡萄难满架,复将空处补丝瓜”,“满园蔬菜绕门青”,“先人代代咬其根,种菜山园深闭门”。而这种感情更多的是反映到他的绘画之中。
齐白石像许多文人画家那样也接受过私塾的文人绘画的教育,也临摹过一些文人画家所遵循的画谱,可是,文人绘画中强调的“胎性”和书香门第,决定了他的后天教育难以摆脱他的世代农民出身的局限,以及他骨子里的民间画工的审美喜好。这些反映到他的题材选择上,尽管他也画文人画家们所热衷的梅兰竹菊,然而,他更酷爱蔬果、草虫以及柴爬、算盘这些他最为熟悉而又寄寓了特别情感的东西。这些在文人画家眼中是非常俗气的事物,在齐白石的笔下则显得是那么生动和自然,因为,这些对于他来说,则是他所经历的现实生活。“说话要说人家听得懂的话,画画要画人家看见过的东西”,齐白石正是在这样的思想下,选择了他所熟悉的题材以及与这些题材相适应的画法。
齐白石的乡间题材在都市中
居住在京城的齐白石,并没有脱离他出身农民的品性。在他的身上,不仅保留了许多农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而且在京城的生活中,还依然以这种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对待城市中的人和事,并以此建立起一种新的环境关系。在他的艺术世界中,不仅能够从生活中发现一些能和乡村生活相联结的东西,除了蔬果之外,就是草虫,而且还将这种乡间生活表现出符合文化人、城市人欣赏的需求,并演化为一种文人的审美趣味,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就草虫的特点而言,除了地域所决定的有无之外,无所谓乡村与城市的差别。它们作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生活其间的所有人都能对此发生兴趣,特别是一些类如苍蝇、臭虫、蝗虫等为人类所憎恶的蝇虫,其艺术魅力在干艺术家的发掘和表现。齐白石对于草虫的关注,一方面是对于乡村生活的留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京城养虫的传统,以及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灵的宠爱。齐白石的艺术表达,更多的是连接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就齐白石的出身而论,他的朴素和善良决定了他能够用艺术的方式倾注对生灵的关爱。在他的眼内,具有生灵的草虫没有是非、丑恶,有的是生活的情趣。在他的心中,自然性的丑与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笔下能否把自然性变为艺术性,把丑的恶的变为美的善的。齐白石创造了一种超于现实的生活,他把那些丑的、恶的,通常认为是不入画的东西搬上了画面,营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草虫世界。这是一个生态平衡的世界——没有憎恨,也没有残杀,有的只是一种艺术的情趣。
齐白石寓居京城后,其艺术进入到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的北京画坛,既是传统文人画的一统天下,又是西方绘画的传播中心,不管是相对于哪一个阵营,齐白石都是时代的另类。他的乡间题材,决定了他和文人绘画的品格相去甚远,而他的画法又与西方绘画格格不入。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的夹缝之中,齐白石的乡间题材在绘画上所表现出的 独特性,使得像陈师曾、徐悲鸿这样的文人画家和西画家也为之动情,为之惊奇。
在齐白石的草虫画中,画得最多的是蜻蜓、蝉、蝗虫、螳螂,显然,这种题材上的偏重,与他的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这是农家最常见的。齐白石所画的草虫与他的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没有这样的关系,在摄影术欠发达的时代,又无画谱的参考,要想画出结构严谨、姿态生动的草虫,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正因为有了与生活的关系,齐白石才画了那么多一般画家没有画、而一般人也难以指认的那么多品种的草虫。对于文人画家来说,他的写实性所表达的乡间情趣,正是文人画家所缺少的一种现实关怀,而那种惟妙惟肖的刻画,在技术的层面上也为那些不注重形的表现的文人画家难以企及。对于西画家来说,或者是相对于那些在中西论战中的非传统派画家来说,齐白石的艺术正是传统文人画的一种现实反叛,也是改良传统中国画的一种方式。
在时代文化的激荡中,处于文化边缘的齐白石,好像置身于新文化运动之外,可是,他的独特性和中间性却暗合了时代的发展和变化。随着时代的潮流,齐白石的乡间题材不仅进入到都市,而且进入到新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在这一层面上考量齐白石的草虫画,那么,其意义就超于草虫画的本体之外。显然,特殊时代中的齐白石以及他的草虫画,是特殊时代的选择,也是特殊时代的产物。
齐白石草虫画的艺术特色
从总体上看,齐白石的草虫,有工、写之分。通常工细者,先画草虫后补景;写意者,先画景后补草虫。而不管是工是写,齐白石都非常注重草虫的体态结构,反映了他极为细致的观察和表现能力。他画的草虫得其翻飞鸣跃之相,翻者折翅能见动作,飞者振羽如临风声,鸣者切股能闻音响,跃者挺身可视耀状。这种千姿百态的变化,反映了他深厚的具有中国特点的造型基础。
齐白石画草虫,有着较好的整体效果,又有着细致入微的细部刻画。草虫一般体态较小,而一些具体的结构就更小。一般能画出虫爪的结构已是不易,但他不仅画出基本的结构,还画出虫爪上的毛,真可谓细致入微,令人叹为观止,表现了极强的绘画功力。齐白石的画在注重草虫结构的同时,还注重质感的表现,画蜻蜓和蝉的翅膀极透明之能事,而画飞蛾通体蓬松的绒毛感觉一碰即落,其绘画语言的运用表现出了超于一般画家的能力。
刻画精细是齐白石草虫画的一大特色,但常人画得细,容易腻和板,甚至细得如标本而无生气;齐白石所画则于精细中求生意,严谨处富变化。如画蜻蜓翅膀中的网纹,一笔中有浓淡变化,更增加了翅膀的动感。画水中草虫的长足,线条挺拔又能表现出关节的结构。这一切都是笔笔写出,积淀了他数十年的绘画功夫和学养。
草虫的布景如点睛,是这一题材绘画的有机组成部分。齐白石善于运用工与写的对比手法,创造了一种艺术化的生态氛围。在他的草虫作品中,工致草虫的布景都比较简单,但必定是以写意的手法,画蟋蟀添一罐或几株小草;画水虫写几丝水纹;画蜻蜒图一根莲蓬。如此的简洁是为了烘托主体的形象,而写意的笔法也是为了主次形象的对比,工者更工,写者更写。在另一类幅面较大的以花卉为主的作品中,工虫往往是画面的点缀,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是以意笔写出,或工写结合。
画工虫需要有很好的眼力,可是,由于生理的原因,受到视力的限制,老年人“目昏隔雾”已无力去画工细的草虫。可是,在齐白石的存世作品中,却有明确纪年的70岁以后的工虫作品,人们往往大惑不解。对此,北京画院所藏的一批齐白石的未完成稿,却解开了这一疑团。为了防止老年时不能作工细的草虫,齐白石在60岁之后陆续画了一批工虫待以后补景。这种点睛补龙的手法是齐白石的一大创造,也反映了这位高寿画家的长远之计。在这些形象生动、刻画完美的未完成的草虫图稿中,那些还没有添景的空白部分可以引发人们的多种想象。基于传统审美方式的作用,空白之无和有的辩证关系决定了这里有着丰富的可能性,可以想象,这些草虫的周围是一个丰富的世界。所以,这些未完成稿所表现出来的意趣和审美的意义,使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现在完全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件完整的作品来对待。实际上,齐白石在画这些草虫时已经有了最初的构想,从具体的位置到草虫的姿态,都凝聚了老人的匠心。
齐白石的草虫画在题材和画法上,独具一格,开时代新篇。他更正了唐代以来“评画以禽鸟为下,而蜂蝶蝉虫又次之”的评画标准,提升了草虫画的品格,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奇葩。
“顾恺之论画以人物为上,次山,次水,次狗马,台榭,不及禽鸟。故张舜宾(彦远)评画以禽鸟为下,而蜂蝶蝉虫又次之。” 宋人董道《广川画跋》所言不仅记述了草虫在以往中国画史上的地位,而且表明了“蜂蝶蝉虫”之类的草虫在顾恺之时代,尚未形成中国画的一个类别,但至晚到了唐代,在论述当时绘画的时候已经独立成科。五代时期,在“徐黄体异”的时代表述中,与黄筌的珍禽瑞鸟、奇花怪石相应的是,徐熙的汀花野竹、水鸟渊鱼、芦雁鹭鸶、蒲藻虾鱼、丛艳折枝、国蔬药苗,表现出了江南处士的野逸风格。而在现存的黄筌的《珍禽图》(故宫博物院藏)中,除了禽鸟之外,还有天牛、蚱蜢、蝉、金龟子、蜜蜂、细腰蜂、胡蜂等草虫。正因为此,“若论花竹禽鸟,则古不及近”(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也就是说,“花竹禽鸟”在宋代已经表现出了超于前代的成就。此后,到了元人钱舜举的《草虫卷》,“三尺许,蜡蜒蜂蝶蜂蜢类皆点簇为之,物物逼肖,其头目翅足,或圆或角,或沁墨或破笔,随手点抹,有蠕蠕欲动之神,观者无不绝倒”(清·方薰《山静居画论》),草虫在中国绘画的审美体系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其影响所及,直至20世纪的齐白石。而齐白石在草虫绘画方面集大成的成就,则将这一领域的表现推向了一个后无来者的高度。在中国绘画史上,特别是到了宋元之后,许多擅长花卉的画家都工草虫,因为草虫能给春花秋卉以生意。然画史中的草虫只不过是蜂蝶蝉虫之属,而齐白石则扩展了草虫的范围,广及蝗虫、蟑螂、臭虫、苍蝇等为人们所厌恶的品种,可以说是只要他目之所及,皆无所不画。现在很难统计出齐白石一生画过多少种草虫,但是,北京画院所藏的齐白石的作品中有许多前人没有画过的草虫,它们有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有有益的,也有有害的。其中有许多在昆虫学家的眼里,亦是稀有的品种。
如果仅仅说无所不画,那可能只局限在“能品”的范围。对于现在具有科学造型基础的画家来说,见什么画什么并不难,画什么像什么也不难。难在栩栩如生,难在形神俱备,难在趣味盎然,难在将一种题材推向中国绘画史的极致。因此,将齐白石的草虫画放到整个中国绘画史中去考察,可入“神品”之列。
齐白石的乡间生活与题材选择
齐白石1864年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城南约50余公里的一个名为“杏子坞”的村庄,村东头有个充满传说的“星斗塘”。他成长在这个“星塘白屋不出公卿”的世代农家中,砍柴牧牛和读书写字兼而有之的童年生活,使他从小就能感受到“儿时牛背笛,归去弄斜阳。三里壕边路,藤花喷异香”的美的意境。1878年,齐白石15岁时开始学木匠,继而拜当地著名的雕花木工周之美为师,仍然没有脱离农家。1889年,齐白石拜胡沁园、陈少善为师,学习作诗写画。到30岁左右,齐白石已经能以画画为生。不同于文人画家的是,齐白石画什么是根据订件的要求,而他在如何画的时候,则是以一种能够满足或讨好客户要求的手法,因此,这一时期的齐白石属于具有乡间生活背景的最为普通的民间画工。
齐白石在35岁之前,活动的范围仅限于杏子坞附近的百里之内。35岁的时候,才第一次到了湘潭县城。后来,他离开老家到距星斗塘五里地左右的梅公祠,在百梅书屋外,“墙角种粟,当作花看”,在梅公祠门前的水塘内种莲藕,依然过的是农人的生活。1904年,齐白石40岁时应夏午治的聘请赴西安教画。开始了他“五出五归”中的第一次远游。此后,他遍历陕、豫、京、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名人雅士。直到1917年6月,为避地方土匪之扰而北上,定居北京。来到北京的齐白石,虽然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乡村,但是,心里还是惦记着“十载家园总辜负,芋苗黄瘦家花红”,还想到“以农器谱传吾子孙”(篆刻)。他还在诗中表达了对于往日生活的眷念,“新种葡萄难满架,复将空处补丝瓜”,“满园蔬菜绕门青”,“先人代代咬其根,种菜山园深闭门”。而这种感情更多的是反映到他的绘画之中。
齐白石像许多文人画家那样也接受过私塾的文人绘画的教育,也临摹过一些文人画家所遵循的画谱,可是,文人绘画中强调的“胎性”和书香门第,决定了他的后天教育难以摆脱他的世代农民出身的局限,以及他骨子里的民间画工的审美喜好。这些反映到他的题材选择上,尽管他也画文人画家们所热衷的梅兰竹菊,然而,他更酷爱蔬果、草虫以及柴爬、算盘这些他最为熟悉而又寄寓了特别情感的东西。这些在文人画家眼中是非常俗气的事物,在齐白石的笔下则显得是那么生动和自然,因为,这些对于他来说,则是他所经历的现实生活。“说话要说人家听得懂的话,画画要画人家看见过的东西”,齐白石正是在这样的思想下,选择了他所熟悉的题材以及与这些题材相适应的画法。
齐白石的乡间题材在都市中
居住在京城的齐白石,并没有脱离他出身农民的品性。在他的身上,不仅保留了许多农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而且在京城的生活中,还依然以这种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对待城市中的人和事,并以此建立起一种新的环境关系。在他的艺术世界中,不仅能够从生活中发现一些能和乡村生活相联结的东西,除了蔬果之外,就是草虫,而且还将这种乡间生活表现出符合文化人、城市人欣赏的需求,并演化为一种文人的审美趣味,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就草虫的特点而言,除了地域所决定的有无之外,无所谓乡村与城市的差别。它们作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生活其间的所有人都能对此发生兴趣,特别是一些类如苍蝇、臭虫、蝗虫等为人类所憎恶的蝇虫,其艺术魅力在干艺术家的发掘和表现。齐白石对于草虫的关注,一方面是对于乡村生活的留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京城养虫的传统,以及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灵的宠爱。齐白石的艺术表达,更多的是连接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就齐白石的出身而论,他的朴素和善良决定了他能够用艺术的方式倾注对生灵的关爱。在他的眼内,具有生灵的草虫没有是非、丑恶,有的是生活的情趣。在他的心中,自然性的丑与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笔下能否把自然性变为艺术性,把丑的恶的变为美的善的。齐白石创造了一种超于现实的生活,他把那些丑的、恶的,通常认为是不入画的东西搬上了画面,营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草虫世界。这是一个生态平衡的世界——没有憎恨,也没有残杀,有的只是一种艺术的情趣。
齐白石寓居京城后,其艺术进入到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的北京画坛,既是传统文人画的一统天下,又是西方绘画的传播中心,不管是相对于哪一个阵营,齐白石都是时代的另类。他的乡间题材,决定了他和文人绘画的品格相去甚远,而他的画法又与西方绘画格格不入。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的夹缝之中,齐白石的乡间题材在绘画上所表现出的 独特性,使得像陈师曾、徐悲鸿这样的文人画家和西画家也为之动情,为之惊奇。
在齐白石的草虫画中,画得最多的是蜻蜓、蝉、蝗虫、螳螂,显然,这种题材上的偏重,与他的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这是农家最常见的。齐白石所画的草虫与他的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没有这样的关系,在摄影术欠发达的时代,又无画谱的参考,要想画出结构严谨、姿态生动的草虫,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正因为有了与生活的关系,齐白石才画了那么多一般画家没有画、而一般人也难以指认的那么多品种的草虫。对于文人画家来说,他的写实性所表达的乡间情趣,正是文人画家所缺少的一种现实关怀,而那种惟妙惟肖的刻画,在技术的层面上也为那些不注重形的表现的文人画家难以企及。对于西画家来说,或者是相对于那些在中西论战中的非传统派画家来说,齐白石的艺术正是传统文人画的一种现实反叛,也是改良传统中国画的一种方式。
在时代文化的激荡中,处于文化边缘的齐白石,好像置身于新文化运动之外,可是,他的独特性和中间性却暗合了时代的发展和变化。随着时代的潮流,齐白石的乡间题材不仅进入到都市,而且进入到新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在这一层面上考量齐白石的草虫画,那么,其意义就超于草虫画的本体之外。显然,特殊时代中的齐白石以及他的草虫画,是特殊时代的选择,也是特殊时代的产物。
齐白石草虫画的艺术特色
从总体上看,齐白石的草虫,有工、写之分。通常工细者,先画草虫后补景;写意者,先画景后补草虫。而不管是工是写,齐白石都非常注重草虫的体态结构,反映了他极为细致的观察和表现能力。他画的草虫得其翻飞鸣跃之相,翻者折翅能见动作,飞者振羽如临风声,鸣者切股能闻音响,跃者挺身可视耀状。这种千姿百态的变化,反映了他深厚的具有中国特点的造型基础。
齐白石画草虫,有着较好的整体效果,又有着细致入微的细部刻画。草虫一般体态较小,而一些具体的结构就更小。一般能画出虫爪的结构已是不易,但他不仅画出基本的结构,还画出虫爪上的毛,真可谓细致入微,令人叹为观止,表现了极强的绘画功力。齐白石的画在注重草虫结构的同时,还注重质感的表现,画蜻蜓和蝉的翅膀极透明之能事,而画飞蛾通体蓬松的绒毛感觉一碰即落,其绘画语言的运用表现出了超于一般画家的能力。
刻画精细是齐白石草虫画的一大特色,但常人画得细,容易腻和板,甚至细得如标本而无生气;齐白石所画则于精细中求生意,严谨处富变化。如画蜻蜓翅膀中的网纹,一笔中有浓淡变化,更增加了翅膀的动感。画水中草虫的长足,线条挺拔又能表现出关节的结构。这一切都是笔笔写出,积淀了他数十年的绘画功夫和学养。
草虫的布景如点睛,是这一题材绘画的有机组成部分。齐白石善于运用工与写的对比手法,创造了一种艺术化的生态氛围。在他的草虫作品中,工致草虫的布景都比较简单,但必定是以写意的手法,画蟋蟀添一罐或几株小草;画水虫写几丝水纹;画蜻蜒图一根莲蓬。如此的简洁是为了烘托主体的形象,而写意的笔法也是为了主次形象的对比,工者更工,写者更写。在另一类幅面较大的以花卉为主的作品中,工虫往往是画面的点缀,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是以意笔写出,或工写结合。
画工虫需要有很好的眼力,可是,由于生理的原因,受到视力的限制,老年人“目昏隔雾”已无力去画工细的草虫。可是,在齐白石的存世作品中,却有明确纪年的70岁以后的工虫作品,人们往往大惑不解。对此,北京画院所藏的一批齐白石的未完成稿,却解开了这一疑团。为了防止老年时不能作工细的草虫,齐白石在60岁之后陆续画了一批工虫待以后补景。这种点睛补龙的手法是齐白石的一大创造,也反映了这位高寿画家的长远之计。在这些形象生动、刻画完美的未完成的草虫图稿中,那些还没有添景的空白部分可以引发人们的多种想象。基于传统审美方式的作用,空白之无和有的辩证关系决定了这里有着丰富的可能性,可以想象,这些草虫的周围是一个丰富的世界。所以,这些未完成稿所表现出来的意趣和审美的意义,使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现在完全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件完整的作品来对待。实际上,齐白石在画这些草虫时已经有了最初的构想,从具体的位置到草虫的姿态,都凝聚了老人的匠心。
齐白石的草虫画在题材和画法上,独具一格,开时代新篇。他更正了唐代以来“评画以禽鸟为下,而蜂蝶蝉虫又次之”的评画标准,提升了草虫画的品格,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