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文化 超越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bin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是为人的。
  自从有了人类群居的社会,德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准则便应运而生。可见,有人才有德。尽管对个人而言,德常常意味着限制,但对于人类群体来说,德却意味着公平,意味着群体利益的最大化,亦意味着群体意义上个人利益的维护。
  德的价值不止于此,德还有助于实现人的超越。基于某种信念,人甚至可以舍生取义。如此,才会有超越生物意义和功利层面的人,才会让人有了高贵与低贱、崇高与俗常之分。
  可见,不管从利益的分配,还是从人性的超越上看,人,既是起点,又是归宿。换句话说,德育是属人的。
  帮助成长中的儿童完成这种超越,教育责无旁贷。
  但是,这种超越如何实现呢?
  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生命存在,人必定是文化中的人,他们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呼吸、濡染、浸润,最终成长为与特定地域文化内涵同構的社会人。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文化环境,便会有什么样的人。如此,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营造这样一个优良的文化场域,实现对学生的引领。
  为此,广州市花都区的教育决策者们开始了以文化人的路径求索。在他们看来,教育的发展要着眼于人的发展(以人为本),教育的发展要依靠人(包括教师在内的一切人力资源),教育发展的成果要为人共享(教育公平、均衡)。这就是说,区域教育要基于“人本发展”。
  在此前提下,他们又提出了“止于至善”的区域教育发展目标,即:以至善至美为终极目标,以“至善”的学校文化引领学生的发展,以人的发展推动区域社会的发展。
  基于这样的区域教育发展理念,花都区提炼出了“从心育德,崇善尚行”的德育理念,着力探索一条以“心”(人)为起点,以“善”为目标,以“文”为手段,通过人的超越来实现区域社会发展超越的区域德育路径。
其他文献
摘 要  指向法治思维的法治教育教学要从公德培养走向思维养成,开掘法治案例资源,引领学生经历严谨的事实与法理分析,从“法”的视角反思日常生活中的规则,学会理性思考,深入理解法治内涵,从维护社会公平与效率的视角拓展理解公正,促进法治精神的价值认同,养成法治思维,更好地落实法治教育。  关 键 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案例;法治思維;法治意识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审辩式思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小学中低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以实践性作业为载体,作业设计指向探疑解疑,作业指导注重包容异见,作业评价凸显力行担当,引导学生学会审问思考与论证分析、辩证思考与理性判断,促进审辩式思维的内化与外显,促进学生学会审辩思考,实现优质思维发展。  道德与法治;审辩式思维;实践性作业  G41  A  2095-1183(2020)10-00-04  审辩式思维也称“批判
李代贵,安徽省马鞍山市外国语学校校长,正高级教师,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安徽省第二届“教坛新星”。安徽省第一批中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工作室首席主持人,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三批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育硕士校外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兼职教授,参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出版社)。马鞍山市党代表,马鞍山市政协委员。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
摘 要教育是求真守道的事业。尊重儿童天性,构建知行合一的多彩课堂,坚持情境育人的校园文化,推行强化素质的多元评价,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能守住教育初心和育人本真。  关 键 词 守初教育;多彩课堂;校园文化;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12-00-03  小学生应如何因材施教,守护孩子在“人之初”的自然灵动、天真活泼
【个案背景】  读初一的小琳文静清秀,是个独生女,从小她的父母关系就不太好,经常当着她面吵架甚至打架。在小学三年级前,小琳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成绩在班上也是名列前茅,但随着父母关系的恶化,她的成绩开始下降,性格也变得内向。在学校她只有一两个要好的朋友,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在家她很少主动和父母说话,父母也很少干涉她的学习。作为语文课代表,她虽然学习很努力,但成绩处在中等水平。  【主述与问题】  小
摘 要 学科育人必须从课堂出发,以课堂的转型促成“学习的革命”。课堂转型的应然意涵在于学科教学从知识本位走向育人本位。而“能动课堂”作为学科育人的重要概念框架,意指从浅层的二维度学习走向深层的三维度学习。以“能动课堂”指导高中思政课议题教学,借助协同、探究等能动学习方法,有助于强化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和外化,激发其认知期待与学习动机;运用小组协同、合作探究等“深层学习”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考力、
【摘要】本文分析了智能手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给高中英语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讨了信息化时代新的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提出了利用现代新媒体促进高中英语教学提升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高中英语;英语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杨文静,淮北市第一中学。  作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英语的重要性得到广泛的认可,英语教育已经不是单纯的语言教育,成为提高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秋的黄浦江畔,尽管寒意渐浓,但满街的香樟仍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而另一种道旁树梧桐虽然已叶泛金黄,却不显一丝萧索,反而让人想起累累的硕果。  就是在这样一个收获的季节,记者在闵行三中简朴的校长室里,见到了慕名已久的颛孙长宗校长。由于学校正在改扩建,闵行三中不得不一分为二,高、初中部分别搬到兄弟学校借地办学。这时,颛孙校长刚从工地回来,电话中还在讨论工程事项。  尽管已年近六旬,但这位在淮河岸边成
摘 要  对比旧版《思想品德》教材发现,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生命教育作为贯穿课程学习整体之基调和底色,在编写立意、内容逻辑和活动设计上都注重为“青春”打好生命底色,给予生命成长以科学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理性面对生命命题,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念。  关 键 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理解;生命教育;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
时下,中学生出国读书热潮涌动,无数家长和学生被裹挟其中,让“出国读书”不仅成了一种风尚,更成了一种教育现象。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如何选择孩子的成长之路?中外文化究竟是如何碰撞和融通的?或许,这对母女的聆听和诉说会给我们以启发。  写下这个专栏的名字对于我来说有些小兴奋,因为“聆听”可谓是我做教育这么多年来,之所以能够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的一个“秘笈”。在我看来,聆听是一种态度、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