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一篇我们谈到在新闻报道中颇有机会找到好点子。新闻是今天发生的事,那么昨天发生的事呢?那就是歷史了。从历史中也很能找到一些好点子。
不久前,我替一家报社做了一次语文活动,我出题目,然后征集小朋友的投稿。我出了两个题目:一个是童话改写,请小朋友根据某一个古典童话,重新创作一个故事;另外一个题目是“如果我是……”,请小朋友想象自己是某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然后设想在某一个情境中会怎么做。
这两个题目都是考验小朋友在阅读的时候有没有注入自己的思考。我们现在拿第二个题目来说,在来稿中,不少小朋友都写了“如果我是孔融”,写孔融如何巧分梨;有小朋友写“如果我是项羽”,写项羽最后如何不过江,重新振作,东山再起;有小朋友写“如果我是唐景崧”,写清末台湾巡抚唐景崧在紧要关头不应该逃走,应该带领大家决一死战……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个小朋友写“如果我是曹操”,写曹操不应该杀华佗,如果华佗不死,也许就能治好曹冲了。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假设,因为曹冲是一个神童,又心地仁厚,原本是曹操最属意的接班人,没想到在年仅十三岁的时候就病死了。曹冲死的时候,曹操非常伤心,还对曹丕、曹植等其他几个儿子说,这是你们的幸运啊。这话摆明是说如果曹冲没死,将来肯定就是由他来接班。曹冲和华佗都死于公元208年,“如果华佗没死就能替曹冲治病,曹冲可能就不会死”,这个假设或许是可以成立的。
我在今年暑假出版的四本“台湾少年寻根”系列小说,也都是根据一些真实的历史事件来创作的,比方说第一本《失落的头盖骨》,是以北京人头盖骨离奇失踪的事件作为基础。
1929年冬天,由裴文中等青年考古学家所领导的考古队,在北京西南角的周口店,发现了约60万年前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定名为“北京猿人”,当时震惊了全世界。可惜这么珍贵的头盖骨,竟然在二战期间因为战乱不知所踪,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早期曾有传言说是流落到了南洋(在2012年3月,出现了新的线索,说北京人头盖骨可能是埋在秦皇岛某处,不过还有待证实),我写的故事就是根据头盖骨流落南洋的传言来做发挥的。
其实,别说是找灵感了,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历史啊,要不然怎么会有“文史不分家”这样的说法呢?想想看,成语、俗语中有多少都是来自于真实的历史,譬如一饭千金、一鸣惊人、草木皆兵、破釜沉舟、指鹿为马、三顾茅庐、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唇亡齿寒等等,还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萧何月下追韩信”“二桃杀三士”“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等等,真是太多太多了。
所谓历史,都是既定的事、真实发生过的事、无法改变的事,我们今天读来不免会心生感慨,有时还会有些困惑,这都很正常。譬如,当读到民族英雄岳飞、抗清名将袁崇焕被杀的时候,凡是有爱国心、有正义感的人都会很难过吧。阅读就是要有感觉,有感觉就有可能找到好点子。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读历史一定要避免以古非今,尽管历史有时看来似乎是惊人地相似,但如果我们并不了解一些深层次的背景因素,轻易就拿发生在不同时空的事来做比对,这本身就很容易犯下先入为主的毛病,而且历史总是需要经历过一段时间以后才能看得比较清。
我们今天所要强调的只是两方面:一,语文想要学得好,一定要多读历史;二,在读历史时不要只是死记硬背,要多思考,这样不仅能获得启发,也有机会找到作文的好点子。
不久前,我替一家报社做了一次语文活动,我出题目,然后征集小朋友的投稿。我出了两个题目:一个是童话改写,请小朋友根据某一个古典童话,重新创作一个故事;另外一个题目是“如果我是……”,请小朋友想象自己是某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然后设想在某一个情境中会怎么做。
这两个题目都是考验小朋友在阅读的时候有没有注入自己的思考。我们现在拿第二个题目来说,在来稿中,不少小朋友都写了“如果我是孔融”,写孔融如何巧分梨;有小朋友写“如果我是项羽”,写项羽最后如何不过江,重新振作,东山再起;有小朋友写“如果我是唐景崧”,写清末台湾巡抚唐景崧在紧要关头不应该逃走,应该带领大家决一死战……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个小朋友写“如果我是曹操”,写曹操不应该杀华佗,如果华佗不死,也许就能治好曹冲了。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假设,因为曹冲是一个神童,又心地仁厚,原本是曹操最属意的接班人,没想到在年仅十三岁的时候就病死了。曹冲死的时候,曹操非常伤心,还对曹丕、曹植等其他几个儿子说,这是你们的幸运啊。这话摆明是说如果曹冲没死,将来肯定就是由他来接班。曹冲和华佗都死于公元208年,“如果华佗没死就能替曹冲治病,曹冲可能就不会死”,这个假设或许是可以成立的。
我在今年暑假出版的四本“台湾少年寻根”系列小说,也都是根据一些真实的历史事件来创作的,比方说第一本《失落的头盖骨》,是以北京人头盖骨离奇失踪的事件作为基础。
1929年冬天,由裴文中等青年考古学家所领导的考古队,在北京西南角的周口店,发现了约60万年前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定名为“北京猿人”,当时震惊了全世界。可惜这么珍贵的头盖骨,竟然在二战期间因为战乱不知所踪,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早期曾有传言说是流落到了南洋(在2012年3月,出现了新的线索,说北京人头盖骨可能是埋在秦皇岛某处,不过还有待证实),我写的故事就是根据头盖骨流落南洋的传言来做发挥的。
其实,别说是找灵感了,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历史啊,要不然怎么会有“文史不分家”这样的说法呢?想想看,成语、俗语中有多少都是来自于真实的历史,譬如一饭千金、一鸣惊人、草木皆兵、破釜沉舟、指鹿为马、三顾茅庐、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唇亡齿寒等等,还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萧何月下追韩信”“二桃杀三士”“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等等,真是太多太多了。
所谓历史,都是既定的事、真实发生过的事、无法改变的事,我们今天读来不免会心生感慨,有时还会有些困惑,这都很正常。譬如,当读到民族英雄岳飞、抗清名将袁崇焕被杀的时候,凡是有爱国心、有正义感的人都会很难过吧。阅读就是要有感觉,有感觉就有可能找到好点子。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读历史一定要避免以古非今,尽管历史有时看来似乎是惊人地相似,但如果我们并不了解一些深层次的背景因素,轻易就拿发生在不同时空的事来做比对,这本身就很容易犯下先入为主的毛病,而且历史总是需要经历过一段时间以后才能看得比较清。
我们今天所要强调的只是两方面:一,语文想要学得好,一定要多读历史;二,在读历史时不要只是死记硬背,要多思考,这样不仅能获得启发,也有机会找到作文的好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