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的戏剧性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gb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新镌笑林广记》里《圆谎》改编的《扒马褂》,是传统相声讽刺艺术的精品,笑话原文为移植改编提供了极高的艺术起点、极佳的审美结构和极广的表演空间。
  《圆谎》原文:有人惯会说谎,其仆每代为圆之。一日,对人说:“我家一井,昨被大风吹往隔壁人家去了。”众以为从古所无,仆圆之曰:“确有其事。我家的井,贴近邻家篱笆,昨晚风大,把篱笆吹过井这边来,却像井吹在邻家去了。”一日,又对人说:“有人射下二雁头上顶碗粉汤。”众又惊诧之,仆圆曰:“此事亦有。我主人在天井内吃粉汤,忽有一雁坠下,雁头正跌在碗内,岂不是雁头顶着粉汤。”一日,又对人说:“寒家有顶漫天帐,把天地遮得严严的,一点空隙也没有。”仆乃攒眉曰:“主人脱煞扯这漫天谎,叫我如何遮掩的来。”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张寿臣老先生讲:“相声不是戏,可处处不离戏,大多数相声都得有矛盾,这就是戏剧性。”《圆谎》移植改编的《扒马褂》,有某一类型人物,有矛盾冲突,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按照戏剧三要素人物、冲突和语言分析,《扒马褂》有很强的戏剧性。
  一、特定的人物关系及各自分工
  原作叙述了发生在主仆二人之间的一段笑话,仆人对主人是一种顺从关系,为维护主人的面子圆谎,尽管荒唐可笑,也是理所当然。人物是作品题材的主体,艺术要有感染力,就得把主仆一般关系处理为特定的人物关系,重新塑造人物身份。扯谎人是一个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败家子儿,信口开河有恃无恐的性格特点颇为鲜明。圆谎人是一个爱慕虚荣曲意逢迎的小市民,表现一种趋炎附势的性格缺陷。由于扯谎人、圆谎人是当事人,固定的人物角色,不能进入跳出多侧面表现,这就需要有个中间人领衔穿针引线,将扯谎和圆谎的变化经过接合起来,同时代表观众心理,保持正常评判。文艺理论家钟惦棐先生特别欣赏赵佩茹先生在《扒马褂》中发挥的作用,他在《无与伦比<扒马褂>》这篇文章中讲:“三个人中,赵佩茹领衔,开始我不大懂,越听下去,就觉得有道理。他口齿清楚、字正腔圆,在剧情发展上,起了轴心作用。只消一句之差,岔口就接不下去了。许多重要之处由他复述,不仅加深了听众的印象,在文学上,也是必要的重复。”经过改编后的特定人物关系,扯谎人索取马褂进行要挟,圆谎人借穿马褂为之效劳,领衔人在撮合相互关系的组织冲突中,利用突出、放大、夸张的艺术手法,强化事物的根本性质,三个人物的表演动作,有了心理活动体现出的个性特征,各自明白了应该做什么,为什么做的动因,在如何做上塑造人物形象。
  有冲突必有事件,在人物的行动方式和表现手段上,为什么要以“马褂”作为引发事件的核心?马褂原为清代满族的便服,为打仗方便,在马上穿的褂子,顾名思义就叫马褂,在民国时期升格为礼服。我曾经问过马志明老师,在早年间相声表演穿什么服装?马志明老师从马三立老先生那儿得知,并对我说:“专业的穿大褂,业余的穿马褂。”乾隆年间八旗子弟领“龙票”建票房,自编自演,消闲解闷儿,“票活”不取分文,仅为业余,俗名“清票”,又名票友。传统相声知识性较强的一些节目,大都出自八旗子弟之手。我理解马三立老先生所讲“业余的”,指的是当时曲艺票房子弟身份票演,以消遣为乐,不以卖艺为生,他们穿着马褂表演,代表着上流社会。“专业的”指的是指身为业、养家糊口的艺人,他们穿着青布、蓝布、灰布长衫大褂表演,经济实惠,四季皆用,属于社会底层。八大棍儿《张广泰学艺》中说到哈四大人赴任路过天津,叫知县找个唱八角鼓的,双目失明的先生给哈四大人唱了两段儿,哈四大人一高兴也唱了两段儿。他是旗人,京字京腔唱得好,双目失明唱曲的先生是艺人,从这就能分出当时“清门儿与混门儿”不同的门派。以后“清票”没有了钱粮俸禄,无以为生,遂卖艺谋求生计。《天津演唱》中《津门曲艺史漫话》提到与万人迷同台演出的高玉峰、谢芮芝就是北京“清票”出身,文章中讲“高、谢置身舞台,衣冠不改旧风,登台装束,与众不同:高着烟色团花绮霞缎长袍,外罩青团花绮霞缎马褂,缎鞋丝袜;谢穿蟹蓝巴黎缎长袍,礼服呢马褂,双道脸缎鞋,麻纱袜子”。票友下海与艺人两门儿合流后,表演穿装已没什么界限了,艺人表演也有穿马褂的,赵佩茹先生在相声《雇车》中有一句台词“过去相声演员上台还要穿马褂”。总之,早年间穿马褂和穿大褂表演曾有过区别,清门以消遣为乐,艺人以卖艺为生,穿戴不同引起对生活处境的感叹,受特定的刺激和启发,羡慕本身不存在的富贵,从生活中借穿马褂爱慕虚荣的表现,引发了创作灵感。相声《骗剃头挑》中有一句台词“我是给人家送份子去,我借的这么一件大褂”,那年头出门办事为体面,借穿衣服也是常有的事。《扒马褂》由羡慕人家穿马褂,爱慕虚荣借穿马褂,拿人家的向着人家为之圆谎,不情愿圆谎形成扯谎人要马褂,冲突中扒马褂,到最后圆谎者放弃圆谎脱马褂。马褂成为引发事件的核心,一条线索铺设而成,有关的印象活跃起来了,生活的习俗集聚起来了,角色的性格体现出来了,表演的欲望激发出来了。有马褂的没穿,没马褂的借穿,马褂成为人物的形象语言,概括了性格特征,渲染了场景气氛,贯穿了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创作过程。
  关于角色的分工,当年演出《扒马褂》时,李德扬(逗哏)扮演扯谎人,周德山(捧哏)领衔,马德禄(腻缝)穿着马褂扮演圆谎人。当年李德扬逗哏的版本包袱较多,起着主导作用。在后来的演出中,用谎话圆谎引人发笑的包袱越来越多,经过改编调整后,圆谎人为逗哏,领衔人为捧哏,扯谎人为腻缝。《天津演唱》1982年9期发表的赵佩茹、马三立、郭荣起《扒马褂》的演出文本,角色分工:郭荣起逗哏,马三立腻缝,赵佩茹捧哏。每次圆谎后在进入下一单元前,中间的空隙要进行搭桥和过渡。第一次“骡子掉茶碗里烫死”,圆谎后的台词,“这个意思对,这么解答得好,今儿没你砸了,马褂再穿两个月。大伙瞧我难过,要请我吃饭,我吃不下去,我想我那骡子……”进入下一单元。第二次“窗外飞进一只烤鸭子”,圆谎后的台词,“对对对,解释得很圆满,我也想这个理由非得这样不可了,马褂穿着你的,吃完饭我回家睡不着觉,我想我那骡子,正想着就听见窗户根儿底下……”进入第三单元。各单元之间的接合处需要填平空隙,取得联通关系,马褂和骡子的线索承上启下,承接搭线填补得贴切,过渡得顺畅,这样理解扯谎人“腻缝”也能说通。   二、矛盾冲突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从原笑话中获取到谎言圆谎的情节内容,改编后找到借穿马褂为之圆谎的行动目的,引发扯谎与圆谎的矛盾冲突。关于谎言圆谎的冲突事件,原笑话“我家一井,昨被大风吹往隔壁人家去了”,“井”是有形物体的固态,改为“骡子掉茶碗里烫死”,不是固体而是活物。“骡子”是饲养的家畜,沏碗“热茶”御寒保暖,蝈蝈是冬天养的秋虫。边喝茶边观赏,情理上接近生活,蝈蝈掉茶碗里烫死,从感觉上能理解到活动神态。“他拿那骡子换那蝈蝈,烫死蝈蝈不就如同烫死那骡子一样嘛!”圆谎者为解释符合事理生拉硬扯,听起来更加滑稽可笑。原笑话“有人射下二雁头上顶碗粉汤”,一句话一个错。改为“从窗外飞进一只烤鸭子,还没脑袋”,一句话三个错。生活中常说“到嘴的鸭子飞了”,“煮熟的鸭子飞了”,说鸭子飞是为了突出表现意想不到,而且又是烤鸭子还没脑袋,彰显了夸张的手法强化突出,为解释造成结果的引发条件增加了难度。扁担挂钩挂着送烤鸭,打架时用扁担抽人,鸭子脖子是糟的,抡起来断了,所以说成从窗户飞进来还没脑袋,根据现象强无作有地编造产生笑料。强迫解释增加了圆谎的难度,强化了人物冲突,三方都有各自的攻击目标进行辩驳争论,形成了互斥对立关系。表演艺术需要影响人的视觉和观感,以人物关系对立冲突的相互较量,形成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通过表现冲突中的人物行动,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矛盾冲突的设置需要特定的环境,圆谎内容的表现形式都是人们熟悉的社会生活,所共有的情绪和兴趣,相关的知识与趣味相融,既表现人际关系的某些本质,又有一定的文化含量。“骡子掉茶碗里烫死”,所提到的茶馆、蝈蝈、葫芦、骡子,表现出丰富的市井生活,反映了老北京的风俗物事。茶馆是有钱人消遣,生意人集会的场所,因为虫鸟在茶馆结识,大家都是座上常客,话剧《茶馆》的数来宝中有一句“有提笼、有架鸟,说蛐蛐蝈蝈也都养得好”。蝈蝈是老北京冬天养的秋虫,品着热茶,听着蝈蝈悦耳的叫声极有趣味。提到的“三河刘”葫芦,“三河刘”本名叫刘显庭,是清代咸丰年间,河北省三河县人,故而叫“三河刘”,他培养的葫芦相当名贵。骡子是当时的代步交通工具,电影《茶馆》中秦二爷到裕泰,就是骑着骡子来的。全聚德的挂炉烤鸭,便宜坊的焖炉烤鸭,都是为人们所熟悉的老北京明食。张寿臣老先生讲:“相声不能让听众费脑子。”选择大家熟悉的生活组织矛盾冲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提取所需要的,表现所反映的,对大众生活的理解认知,欣赏者吸收内化引发共鸣,情感反应激起联想。
  “骡子掉茶碗里烫死”和“从窗外飞进一只烤鸭子”,包袱设计属于“刨着使”,先有意料之外,听圆谎者解释如何使它发生在情理之中,结构上用先倒叙后顺叙的手法,将结局或结论放在开头,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变化经过,吸引观众带着难解的疑团细听下文,关注悬念的解决过程,以倒叙的整体式悬念精取主题。
  三、活的语言一碰就响
  相声属于对话交流式的自然语言,表现为通俗化、日常化和形象化。老舍先生讲:“我们既需从人民生活中找到喜剧的题材,更需从人民生活中学到活的语言。”活的语言口语鲜活,凸显人物个性,视听者能够触动、激发唤起形象在脑海中活起来。
  扯谎人利用马褂的所有权,言语行动带着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针对对方弱点要马褂时,表现得气势十足。“走行啊,你把马褂给我脱下来”;“什么叫没白穿,我‘赁’你的,我找你要钱啦?你把马褂给我”;“马褂脱下来,脱、脱,我撕了它也不给你穿”。台词是口语结构,有明确的行动目的,表现出心理活动的反映过程,从听觉中就能感觉到人物的表情神态和景物画面。活的语言来自地道的生活用语,目的明确,坦言直露,不受修辞限制,只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特点,有效地表达意思,鲜明的情感态度,带来的表演自然真实、简单足够。
  郭对“骡子掉茶碗里烫死”的说法表示否认时,马要扒马褂……
  郭:不是说好了,再穿俩礼拜嘛!
  马:说好了,我撕了它也不让你穿!
  郭:为什么呢?
  马:我们家那骡子掉茶碗里烫死,你不知道吗?
  郭:噢,这话是他说的?
  赵:没有。
  郭:有。
  马:怎么样?
  赵:这马褂的力量真不小啊!(翻包袱)
  当郭对“烤鸭子飞楼上”的说法表示否认时,马又要扒马褂……
  郭:你不说穿俩月嘛!
  马:我不等,现在就要。
  郭:为什么呢?
  马:烤鸭子飞楼上去了,你是不知道吗?
  郭:噢,这烤鸭子飞楼上是他说的?
  赵:没有。
  郭:有。
  赵:你自个儿买个马褂多好。(翻包袱)
  老舍先生讲:“喜剧的语言是要一碰就响,拉锯式的语言只能起催眠作用。”这两处赵先生俏皮地只讲了两个字“没有”,郭老先生紧凑地讲了一个字“有”,包袱大响。全段儿矛盾冲突、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浓缩成“没有”和“有”,三个字概括各自的行动目的,轻快且有节奏地承前引申。赵先生翻包袱充满意趣,概括对本质的揭示,观众会心的笑声证明了有同感。活的语言简短、明快、俏皮、紧凑,言语中行动幽默,词汇表达一碰就响。
  马述说“到饭庄子,楼上,雅座,把窗户打开,凉凉快快,刚坐着要想菜,就听‘啪啪啪啪、啪啪啪啪’,抬头一瞧啊,由这窗户外头,‘忽忽悠悠、忽忽悠悠’飞进一只烤鸭子来,一瞧,这可好啊!热气腾腾,打窗户外头,啪啪啪啪……”这里使用的象声词“啪啪啪啪”和形容词“忽忽悠悠”,即有说话的动作性,又有模拟的形象感,描述得活灵活现。活的语言为烘托气氛,说话中常常带出一种自然声响,象声词的音效增强说话的生动性、形象化和实地情景感。
  马叙说“骡子掉茶碗里烫死了”,赵:“这不像人话这就来了,说着、说着云山雾罩这就来了,行啦!别哭啦!这像话嘛!”第二段扯谎说“窗外飞进一只烤鸭子”,赵:“得得得得,您别说了,越说越没人话啦!烤鸭子还没脑袋,打楼窗外飞进来,你听这像话嘛!”对扯谎人信口胡说,产生不满的情绪带来冲动的激情,流露出有声有容的否定点批。活的语言受情感触动有感而发的倾诉顺嘴而出,一说就能投入激情。
  民间笑话移植改编的《扒马褂》有很强的戏剧性,内容清晰的故事,脉络完整的情节,特定的情景及人物心理内容,由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旧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部动作、台词、表情都能直观外现。《扒马褂》为我们学艺和创作提供了范本,只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解悟触摸到艺术的真谛,收获中得到艺术心智的源泉和动力。
其他文献
四川省彭州市天彭镇西郊小学,于1930年由留学归国的一代名儒刘鼎彝创办,历史悠久、办学底蕴深厚。学校以“同伴教育”为办学理念,把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让快乐教育贯彻课改、让德育精神融入实践、让艺体教育回归本位,推动曲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打造校园文化曲艺特色品牌。学校先后被评为“四川省曲艺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曲艺基地学校”等。  一、健全管理体制,保障曲艺教育开展
期刊
开栏语:近年来,中国曲协始终将行风建设放在关系曲艺事业繁荣发展的理论高度、战略高度、全局高度,精心谋划、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先试先行,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作出了艰巨努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  为了弘扬曲艺界优良传统,褒扬曲艺界好人好事,营造曲艺界凝心聚力、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本刊自第11期起特别开设《艺道馨声》栏目,策划刊登相关主题文章,以期与广大关心曲艺的读者形成纠建并举的沟通互动
期刊
我不是曲艺科班、更不是搞教育的,然而同行先进们却对我的教学颇为垂青,当中有接触过我学生的,总夸他们台上台下特别规矩,接着会问一句﹕“你学生‘质感’很好、那种‘文气’,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这问题触动了我,仔细想想,我生在台湾没能按照传统办法来习艺、传艺,这个缺憾或许也正是这股子新鲜感的来源。  非为谋生、不只传艺  传统授艺,师父教徒弟目标明确,就是规治徒弟做好专业艺人,而徒弟实指望出师后靠着这
期刊
6月5日晚,题为“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大逗相声四周年庆典演出在北京海淀剧院隆重上演。四周年,对于一个相声团队来讲似乎并不太长,然而作为以“北京孩子北京味”作为团队口号的大逗相声而言,这个四年值得庆祝,或许也应把此次庆祝看成是一次总结或者汇报,毕竟四年一路走来,他们不仅留下了不少别开生面的作品,同时更推出了李寅飞、叶蓬、董建春、李丁等小有名气,事业发展蒸蒸日上的青年相声才俊。接下来,如何在有序发展的同
期刊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9月23日至29日,中国曲协组织采风创作团走进广西兴安、灌阳,湖南宜章,江西瑞金、于都,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采风创作主题实践活动。所到之处,采风创作团成员自觉深入基层、深入生活,用心中的情去体会,用手中的笔去抒写,用饱含真情、鲜活生动的曲艺作品为纪念长征精神,为繁荣文艺百花园贡献属于曲艺人的智慧和色彩。本刊收集整理此次活动部分亲历者感言,纪念长征胜利,以飨读者。 
期刊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曲艺是一种以说唱为主要特征,最具民族性和大众性的艺术门类。综观全球,说唱艺术并非中国独有,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各具特色的民族说唱艺术形式,从这一角度来说,曲艺又是一门国际性开放性的艺术。曲艺要想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中华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那么组织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和传播推广必不可少。近些年来,在不断加强和深化曲艺对外交流演出的同时,中国曲协在英国、美国、德国、韩国、法国、日本、新
期刊
一根竹儿青又青,长在深山老林头;仙家制琴本贵重,诗与竹八音不同。“竹琴即道情,此琴同彼‘情’”,这是先生常说的话。记得刚刚拜入罗大春先生门下,先生便语重心长地教诲到:竹琴即道情,“忠、孝、仁、义、礼、智、信”便是竹琴的根本。以德服人,以情说理,学艺者必先学会做人,而后才能更好的承习四川竹琴这门古老的说唱艺术。的确,在跟随先生学习竹琴的岁月里,不管是对待自家徒弟,还是学校的学生们更或者是曲艺同仁、朋
期刊
马季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深受人民爱戴的相声表演艺术家,是相声界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是中国曲艺开拓创新的典范。在其50年艺术生涯中,他将自己钟爱的相声艺术同党的文艺事业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以与时俱进勇于探索的精神坚持继承创新的发展道路,珍重生活是创作源泉和长期不懈的艺术实践,对相声创作、表演、理论研究、收徒讲学创立了非凡的业绩。  我同马季先生一起工作、生活了几十年,他的为人作艺和敬业精神
期刊
如果您喜欢莲花落,对胡兆海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上世纪七十年代,他的一曲《三根扁担》不但成就了自己的艺术之路,也将绍兴莲花落从生死线上拽了回来。他一生满载殊荣,在莲花落的创新和育人方面成就卓越,堪称莲花落新一代领军人物!今天,让我们再度走近这位艺术家,聆听他不平凡的一生!  爱好——播下曲艺的种子  1949年10月,胡兆海出生在浙江绍兴。他从十岁开始就喜欢听绍兴地方曲艺,经常在老家门口的茶馆里听
期刊
往事历历,大师门下两父子  蓝海,就职于华润山东医药有限公司,20年兢兢业业拼搏的他,如今已是一名薪酬优厚的高层领导;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快书代表性传承人孙镇业之子,他还是一名山东快书艺术的践行者,幼年起山东快书艺术的种子便已在他的内心生根发芽。  谈起山东快书的学艺历程,蓝海满怀感慨地说:“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坐在小凳上看父亲教学生。”据家人说,蓝海3岁时,父亲孙镇业就为他定做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