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既是一个南、北分裂的时期,也是一个民族融合、思想活跃、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两汉时期在墓葬艺术中大放异彩的画像砖在这一时期继续得到延续与发展,尤其是自诩为华夏正朔的南朝,画像砖吸收了新的手工技巧,融入当时的审美风尚与精神追求,发展出有别于两汉画像砖的艺术特色,成为了中国画像砖艺术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深远。
出自匠人的南朝正宗画像
南朝画像砖,以当年南朝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为中心的周边区域数量最为丰富,另一个就是汉江中游的襄阳地区。在中原地区的邓州也有发现。总体而言,南朝画像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对研究南朝时期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雕刻、绘画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南朝画像砖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当时的绘画艺术,至今所能了解的南朝画像,传世的名家绘画作品寥寥无几,且多非原作,属后世唐宋时期画家的摹作。而南朝画像砖虽然由当时无名匠人制作,但却是正宗的南朝画像,为人们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关于南朝画像砖的发展源流,姚义斌在《六朝画像砖研究》中提出“四期说”。他认为,第一期是东吴到西晋,主要继承汉代的形制,多带有汉代的色彩;第二期是东晋到刘宋早期,继续发展,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色;第三期是刘宋晚期至齐,兴盛期;第四期,梁、陈时期,衰落期。
在内容题材方面,南朝画像砖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表现车骑出行的场面。以牛车为中心,包括具装盔甲战马、执棒武士、乐队舞蹈、供献仪仗、牛车、步辇、贵妇出游、仕女出行等。二为汉代以来流行的孝子画像。有“郭巨埋儿”等孝子故事。三是反映当时精神世界有关的内容。如代表宇宙四方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祥瑞的凤凰、麒麟、天马、珍禽等;代表道教神仙的王子乔、浮丘公、商山四皓、跨虎仙人、天人骑龙等;反映佛教题材的供养飞仙、伎乐天人等。
烙在砖上的魏晋风骨
作为死者墓室的装饰,南朝画像砖自然烙上了当时的主流审美——魏晋风度,这也是南朝画像砖的文化特色之一。魏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衣冠南渡。魏晋时期名士们追求清逸洒脱、行为怪诞的行为风格,表现出一派“烟水云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
南朝画像砖大多以洗练、流畅的线条勾勒人物,表现高士云淡风轻、避世山林的高逸气质。最为著名、典型的代表是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为大型拼镶画像砖,由200 多块画像砖组成,分为两幅,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 人占一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4 人占一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8 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 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砖上得到了充分表现。该画像线条挺拔、简约。对“竹林七贤”的人名、形象和事迹有所刻画,与史书互相印证,有高度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据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林树中考证,该砖画之墓可能是南京西善桥壁画墓,为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墓(成于景和元年,465 年)或后废帝苍梧王刘昱墓(成于元徽五年,477年),画的母版极有可能是六朝著名的宫廷画家陆探微,画中极具陆探微画作的“秀骨清像”的风格。
南京和丹阳地区目前一共出土并对外公布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有四座,包括南京西善桥宫山南朝大墓、丹阳胡桥南朝大墓、丹阳金家村南朝大墓、丹阳吴家村南朝大墓四座。
这些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画面人物姿态潇洒、衣带飘逸,具有东晋南朝时代特征。
而“南朝贵妇出游画像砖”也是十分著名的南朝画像砖,描绘的是贵妇盛装出游的情景,该画像砖为青灰陶质,长方体形,周边起凸棱,长38cm、宽19cm、厚6.3cm。画中四名女性上身穿裲(liǎng)裆衫,下穿长裙,足蹬高履,走在前面的是两位贵妇,身姿挺拔、发髻高耸、脸庞清秀、弯眉大眼、衣带飘举,似乎在享受郊外的微风。随其后的一位贵妇,带着一柄团扇。跟在贵妇后面的是两名侍女,发髻低垂,面庞稍圆,一位双手放在腰间,由衣衫挡住,另一位怀抱一张茵席,供贵妇休息坐垫之用。画面强调利用匀整而流畅的线条来表明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妇女,着力突出前面两位贵妇的雍容华贵、“秀骨清像”、矜持的表情。画像砖上的女性与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传仁智图》(摹本)中的仕女形象、风格有很多相似、相通之处,服饰线条飘逸灵动。
三教合一的艺术元素
与两汉时期相比,南北朝时期是佛教艺术大发展的时期,因此,南朝画像砖中的佛教艺术元素也是其特色。南朝的统治者多信佛教,宋文帝刘义隆,南齐萧子良,梁武帝萧衍,陈武帝陈霸先等都是佛教徒。佛教艺术也相应地发展蓬勃,佛教建筑、佛像壁画、佛像雕塑等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成为南北朝最富有特征的艺术思想表现。在许多南朝画像砖都包含了丰富的佛教艺术元素,如莲花、忍冬、狮子等。
佛道儒题材并存也是这一时期的画像砖艺术特征,南朝画像砖受魏晋玄学的影响更深,流行名士隐逸题材,有体现“佛玄合一”的内容。南北朝佛教日盛,冲击了中国本土之道教和儒家伦理,直接影响到封建世俗地主和统治阶层的利益,因而展开了佛道、儒佛之争。其中,南朝画像砖中的狮子图案及莲花、忍冬纹饰,反映出当时佛教盛行的状况;“四神”“千秋万岁”飞仙、羽人、王子乔吹笙引凤图等展示了道教的神仙追求;“文帝尝药”“闻雷泣墓”体现了儒教倡导的孝行思想;供养人、出行、鼓吹奏乐等则再现了世俗的生活。这些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反映出南朝好画像砖对佛、道、儒的题材皆有表现。也有画像砖在同一画面里一并表现的情况,例如胡桥南朝大墓中,墓室的东、西两壁还砌有砖印壁画“羽人戏龙”“羽人戏虎”“仪仗出行”等,最大的一幅是“羽人戏虎”,“羽人”腰系飘带,左手执麈尾,右手作捧麈尾动作,面向一只张牙舞爪的“大虎”,其右上角有两“飞天”,一持仙果,一作散仙果状,整个画面四周散刻莲瓣、卷云等装饰。整个画面具有典型的“佛玄合一”的艺术思想特征。
精细化的技法创新
南朝画像砖的筑造技法常采用拼镶壁画典型的制作形式,以一画多拼的装饰形式出现。画像砖都是预先设计,精工制作,砌缝紧密,画面构图紧凑。尤其是人物形像分为若干块长方形画像砖垒砌拼镶而成,如邓州南朝画像砖墓室东壁第六节凸壁,上部由五人乐队画像砖拼镶,中部和下部分别由人物画像砖五个部分拼镶而成。画像砖制作工序中的印模技术非常重要,根据墓壁的规格,将主题内容按照1∶1的比例勾画在绢布上,然后将墓壁所需画像砖的数量,对照构图画面进行分割编号,采用模胎绘塑结合的技法,制作出每一块画像砖的印模。然后把砖坯分别装入对应的印模中压印出图案后取出,入窑烧制。出窑后按照编号拼镶到墓壁上,再根据砖面物像描 绘红、绿、黑、灰等色彩的颜料。一砖一画面,画面为凸起浮雕,轮廓清晰,图像生动写实。从墓室凸壁拼镶的画像砖画面组合情况分析,邓州市南朝彩色画像砖墓的画像砖已经运用了单砖模印进行烧制,之后再按照主题内容的构图组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从雕刻技法来看,南朝画像砖比两汉画像砖手法更加熟练,篆刻更加精细。每块模印均精工制作,砌缝紧密,画面构图紧凑,尤其是人物形象的描绘,造型优美,姿态生动,很好地体现出南朝人物画“秀骨清象”的特征。
南朝画像砖多用浅浮雕的手法。这种手法多出现在河南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上,由此可见这批画像砖在技法上显然受到汉画像石技法的影响,用这种方法制作成的画像砖画面立体感很强。同时,中国古代艺术很讲究线条的运用,南朝画像砖刻准确,线条流畅,节奏感强,每一个画面呼应一个主题故事。另一方面,一些南朝彩画像砖还有着色的,虽然色彩多以平涂为主,却增加了画面的感染力。在南阳汉画像石中也有极少数是着彩的,但其色彩单一,出土后不久色彩大都脱落。而带彩绘的南朝画像砖出土时颜色如新,即使历经千年,依旧不褪色,保存完好。这也体现出南朝画像砖在制作工艺上的突破与进步。
总之,南朝畫像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它在沿袭两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时代特色,也为我们了解南北朝时期的艺术风格打开了一扇窗口。无论从考察当时的丧葬文化、社会礼俗,还是艺术风格等方面,南朝画像砖都是有力且不可或缺的一环。
(编辑/雷之焕)
出自匠人的南朝正宗画像
南朝画像砖,以当年南朝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为中心的周边区域数量最为丰富,另一个就是汉江中游的襄阳地区。在中原地区的邓州也有发现。总体而言,南朝画像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对研究南朝时期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雕刻、绘画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南朝画像砖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当时的绘画艺术,至今所能了解的南朝画像,传世的名家绘画作品寥寥无几,且多非原作,属后世唐宋时期画家的摹作。而南朝画像砖虽然由当时无名匠人制作,但却是正宗的南朝画像,为人们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关于南朝画像砖的发展源流,姚义斌在《六朝画像砖研究》中提出“四期说”。他认为,第一期是东吴到西晋,主要继承汉代的形制,多带有汉代的色彩;第二期是东晋到刘宋早期,继续发展,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色;第三期是刘宋晚期至齐,兴盛期;第四期,梁、陈时期,衰落期。
在内容题材方面,南朝画像砖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表现车骑出行的场面。以牛车为中心,包括具装盔甲战马、执棒武士、乐队舞蹈、供献仪仗、牛车、步辇、贵妇出游、仕女出行等。二为汉代以来流行的孝子画像。有“郭巨埋儿”等孝子故事。三是反映当时精神世界有关的内容。如代表宇宙四方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祥瑞的凤凰、麒麟、天马、珍禽等;代表道教神仙的王子乔、浮丘公、商山四皓、跨虎仙人、天人骑龙等;反映佛教题材的供养飞仙、伎乐天人等。
烙在砖上的魏晋风骨
作为死者墓室的装饰,南朝画像砖自然烙上了当时的主流审美——魏晋风度,这也是南朝画像砖的文化特色之一。魏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衣冠南渡。魏晋时期名士们追求清逸洒脱、行为怪诞的行为风格,表现出一派“烟水云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
南朝画像砖大多以洗练、流畅的线条勾勒人物,表现高士云淡风轻、避世山林的高逸气质。最为著名、典型的代表是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为大型拼镶画像砖,由200 多块画像砖组成,分为两幅,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 人占一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4 人占一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8 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 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砖上得到了充分表现。该画像线条挺拔、简约。对“竹林七贤”的人名、形象和事迹有所刻画,与史书互相印证,有高度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据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林树中考证,该砖画之墓可能是南京西善桥壁画墓,为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墓(成于景和元年,465 年)或后废帝苍梧王刘昱墓(成于元徽五年,477年),画的母版极有可能是六朝著名的宫廷画家陆探微,画中极具陆探微画作的“秀骨清像”的风格。
南京和丹阳地区目前一共出土并对外公布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有四座,包括南京西善桥宫山南朝大墓、丹阳胡桥南朝大墓、丹阳金家村南朝大墓、丹阳吴家村南朝大墓四座。
这些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画面人物姿态潇洒、衣带飘逸,具有东晋南朝时代特征。
而“南朝贵妇出游画像砖”也是十分著名的南朝画像砖,描绘的是贵妇盛装出游的情景,该画像砖为青灰陶质,长方体形,周边起凸棱,长38cm、宽19cm、厚6.3cm。画中四名女性上身穿裲(liǎng)裆衫,下穿长裙,足蹬高履,走在前面的是两位贵妇,身姿挺拔、发髻高耸、脸庞清秀、弯眉大眼、衣带飘举,似乎在享受郊外的微风。随其后的一位贵妇,带着一柄团扇。跟在贵妇后面的是两名侍女,发髻低垂,面庞稍圆,一位双手放在腰间,由衣衫挡住,另一位怀抱一张茵席,供贵妇休息坐垫之用。画面强调利用匀整而流畅的线条来表明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妇女,着力突出前面两位贵妇的雍容华贵、“秀骨清像”、矜持的表情。画像砖上的女性与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传仁智图》(摹本)中的仕女形象、风格有很多相似、相通之处,服饰线条飘逸灵动。
三教合一的艺术元素
与两汉时期相比,南北朝时期是佛教艺术大发展的时期,因此,南朝画像砖中的佛教艺术元素也是其特色。南朝的统治者多信佛教,宋文帝刘义隆,南齐萧子良,梁武帝萧衍,陈武帝陈霸先等都是佛教徒。佛教艺术也相应地发展蓬勃,佛教建筑、佛像壁画、佛像雕塑等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成为南北朝最富有特征的艺术思想表现。在许多南朝画像砖都包含了丰富的佛教艺术元素,如莲花、忍冬、狮子等。
佛道儒题材并存也是这一时期的画像砖艺术特征,南朝画像砖受魏晋玄学的影响更深,流行名士隐逸题材,有体现“佛玄合一”的内容。南北朝佛教日盛,冲击了中国本土之道教和儒家伦理,直接影响到封建世俗地主和统治阶层的利益,因而展开了佛道、儒佛之争。其中,南朝画像砖中的狮子图案及莲花、忍冬纹饰,反映出当时佛教盛行的状况;“四神”“千秋万岁”飞仙、羽人、王子乔吹笙引凤图等展示了道教的神仙追求;“文帝尝药”“闻雷泣墓”体现了儒教倡导的孝行思想;供养人、出行、鼓吹奏乐等则再现了世俗的生活。这些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反映出南朝好画像砖对佛、道、儒的题材皆有表现。也有画像砖在同一画面里一并表现的情况,例如胡桥南朝大墓中,墓室的东、西两壁还砌有砖印壁画“羽人戏龙”“羽人戏虎”“仪仗出行”等,最大的一幅是“羽人戏虎”,“羽人”腰系飘带,左手执麈尾,右手作捧麈尾动作,面向一只张牙舞爪的“大虎”,其右上角有两“飞天”,一持仙果,一作散仙果状,整个画面四周散刻莲瓣、卷云等装饰。整个画面具有典型的“佛玄合一”的艺术思想特征。
精细化的技法创新
南朝画像砖的筑造技法常采用拼镶壁画典型的制作形式,以一画多拼的装饰形式出现。画像砖都是预先设计,精工制作,砌缝紧密,画面构图紧凑。尤其是人物形像分为若干块长方形画像砖垒砌拼镶而成,如邓州南朝画像砖墓室东壁第六节凸壁,上部由五人乐队画像砖拼镶,中部和下部分别由人物画像砖五个部分拼镶而成。画像砖制作工序中的印模技术非常重要,根据墓壁的规格,将主题内容按照1∶1的比例勾画在绢布上,然后将墓壁所需画像砖的数量,对照构图画面进行分割编号,采用模胎绘塑结合的技法,制作出每一块画像砖的印模。然后把砖坯分别装入对应的印模中压印出图案后取出,入窑烧制。出窑后按照编号拼镶到墓壁上,再根据砖面物像描 绘红、绿、黑、灰等色彩的颜料。一砖一画面,画面为凸起浮雕,轮廓清晰,图像生动写实。从墓室凸壁拼镶的画像砖画面组合情况分析,邓州市南朝彩色画像砖墓的画像砖已经运用了单砖模印进行烧制,之后再按照主题内容的构图组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从雕刻技法来看,南朝画像砖比两汉画像砖手法更加熟练,篆刻更加精细。每块模印均精工制作,砌缝紧密,画面构图紧凑,尤其是人物形象的描绘,造型优美,姿态生动,很好地体现出南朝人物画“秀骨清象”的特征。
南朝画像砖多用浅浮雕的手法。这种手法多出现在河南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上,由此可见这批画像砖在技法上显然受到汉画像石技法的影响,用这种方法制作成的画像砖画面立体感很强。同时,中国古代艺术很讲究线条的运用,南朝画像砖刻准确,线条流畅,节奏感强,每一个画面呼应一个主题故事。另一方面,一些南朝彩画像砖还有着色的,虽然色彩多以平涂为主,却增加了画面的感染力。在南阳汉画像石中也有极少数是着彩的,但其色彩单一,出土后不久色彩大都脱落。而带彩绘的南朝画像砖出土时颜色如新,即使历经千年,依旧不褪色,保存完好。这也体现出南朝画像砖在制作工艺上的突破与进步。
总之,南朝畫像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它在沿袭两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时代特色,也为我们了解南北朝时期的艺术风格打开了一扇窗口。无论从考察当时的丧葬文化、社会礼俗,还是艺术风格等方面,南朝画像砖都是有力且不可或缺的一环。
(编辑/雷之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