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的祖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认识到一些药物对人体有毒,将中药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3级,并认为中药毒性有广义之毒和狭义之毒之分。近代,人们对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及中毒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中药肾毒性的认识。影响中药毒性的因素较多,主要有品种、炮制、剂量、配伍及环境等因素。
关键词:中药;中药毒性
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在人类战胜疾病,走向健康的征途中中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药应用得越来越广泛,近年来对常用中药的不良反应的报道也越来越多。中药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不仅存在于药物本身的毒性,也在于用药不当所造成的损害,可以说凡是药品就会有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药的要求亦日益严格。公众从关心医药的作用后,现在更关心医药引起的毒副反应。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毒性反应与副作用不同,它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
认识中药的毒性:凡是具有强烈作用,可能引起某些不良反应的药物以及具有毒理作用,可能导致中毒的药物,都属于有毒性的。一般所理解的中药毒性是广义的:泛指药性的一部分;古代本草及药典所标明的“大毒”、“有毒”、“小毒”就是指狭义的中药毒性。
(1)药物都各有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凡是用来治病的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
(2)中药的毒副作用就是“毒”。凡加工炮制毒性中药,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炮制规范》的规定进行,对毒性药品必须按照医嘱要求,并由配方人员及具有药师以上技术职称的复核人员签名盖章后方可使用。
(3)中药的毒性成分是“毒”。在临床应用时必须加以注意,只要恰当准确的应用,中病即止,则不会发生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故有以毒攻毒之說。
中药毒性的特点有三方面:一是其复杂性,二是其相对性,三是其可控性。
(1)复杂性。中药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多成分的特点,因而复杂性是中药毒性的重要特点之一。其毒性可以分为内环境的复杂性和外环境的复杂性。内环境的复杂性是指中药本身的毒性大小的特点以及对机体多途径、多靶点、多成分作用引起的毒性反应。外环境的复杂性指药物炮制、配伍、剂型以及患者疾病特点和体质差异等,导致服药后引起的毒性反应。
(2)相对性。中药有毒无毒以及毒性强弱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凡是药物均有一定的药理活性,用之得当,可以调偏扶正,产生治疗作用;用之不当,则可产生一定的毒副反应,甚者有致命的危险。药物的毒性具有普遍性,其“效”与“毒”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中蕴含着辩证法思想。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3)可控性。中药的毒性具有可控性。由于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在炮制、配伍、剂量、煎煮方法及剂型等多因素影响下,其毒性可以减轻或消除,具有可控性。
引起中药毒性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药物因素、人为因素和机体因素。
(1)药物因素。品种。中药品种复杂或一物多个来源或名实不符。如贯众无毒,甚至可解毒,如误用绵马贯众则有毒。这直接影响到药材的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其原因有的是因为古人错用而历代沿用至今,有的是因为品种之间相互代用而致。
产地。植物的化学成分是新陈代谢的产物,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株龄的同一种植物,所含化学成分也不尽相同。
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现象。药物的种属不同导致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近百品种混乱而引起中毒。如木通,有木通科植物木通和马兜铃科植物关木通之分。木通科植物木通无毒,而马兜铃科植物关木通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2)人为因素。剂量。剂量是开方遣药的精髓。一些中药,尽管安全范围小,在正常剂量或疗程内服用,很少发生药害,但反之会引起急性或亚急性中毒,如铅、汞等,在体内分解排泄较慢,长期使用会发生蓄积性中毒。
炮制方法。中药经过适当的炮制可以提高疗效,或者减轻毒性,去除副作用等,不当的炮制也会是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上升。
配伍。“药有效也有偏,方有利而少弊”临床中配伍得当准确,可以发挥出单味药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如果配伍用药不恰当,会引起不良反应甚至死亡。因此用药应遵循中医中药的配伍禁忌,充分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除了掌握十八反十九畏,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及妊娠禁忌外,也应注意到某些中药与西药注射液配伍应该谨慎。
剂型和给药途径。中药不同剂型与给药途经不同,不良反应有异,一般规律是糊丸<小丸<蜜丸<散剂<煎剂<酊剂<肌注剂<静脉注射剂,但也会有例外的,如乌头类煎剂毒性降低或小于糊丸等。
(3)机体因素。生理状态。生理状态通常是预防保健用药量。机体有体质强弱、性别、年龄等差异,承受药物的最大治疗量有所不同,对药物的毒副作用的敏感度也有区别。
病理状态。中药发挥药效和机体所处的状态有关,即“有病则病当之、无病则体受之”。正常机体用少量洋金花即可发生口干舌燥等反应,而用于温脾时,适当应用则不会出现上述反应,而过量应用时又会出现抽搐、躁狂、谵语、幻觉、幻视、幻听等毒副作用,甚至死亡。
不少中药具有毒性,使用不当,危害甚大。但是,药物的毒性也是可以克服的,甚至能够变害为宝,发挥其正面作用。因此,对这些具有毒副作用的药物需采取合理的配伍,严格炮制、先煎等方法来减轻或消除中药毒性。
炮制减毒。尽管有毒中药具有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但临床上又常常必须利用某些药物的特殊功效,来治疗或控制某些疾病,这些药物的毒性往往又是治病的有效成分。因此,对此类药物需经加工炮制,以达到减轻或消除药物毒性的目的。有许多有毒动植物经过适当加工,可以成为疗效优良的中药。
延长煎煮时间及掌握药物正名。药物毒性大小与煎煮时间长短密切相关, 因为煎煮可使某些毒性成分发生变化。
结论
中药主要由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组成,属于天然性药物,总体来讲比化学性药物(西药)的毒副作用要低得多,但也有一定的毒性。个别中药也有较大的毒性作用,如砒霜、斑蝥等就有剧毒,误服可以危及生命。现代《中药学》中,常将有毒的药物分为大毒、有毒及小毒三类。中草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入药后不仅原有毒性成分起作用,而且部分成分在炮制过程中还相互作用,在体内又可能形成新的成分。因此某一特定中药所致的不良反应可能并非单一的毒性成分所致,还可能与其他的非毒性成分相关。
总之随着中医药研究的发展,单味及其复方制剂的中药在临床应用日益增多,中药在临床使用中出现的毒副作用甚至引起死亡的病例,必须引起重视。加强中药的实验研究并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提高其疗效,减少其毒副作用,是作为医药工作者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中药;中药毒性
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在人类战胜疾病,走向健康的征途中中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药应用得越来越广泛,近年来对常用中药的不良反应的报道也越来越多。中药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不仅存在于药物本身的毒性,也在于用药不当所造成的损害,可以说凡是药品就会有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药的要求亦日益严格。公众从关心医药的作用后,现在更关心医药引起的毒副反应。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毒性反应与副作用不同,它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
认识中药的毒性:凡是具有强烈作用,可能引起某些不良反应的药物以及具有毒理作用,可能导致中毒的药物,都属于有毒性的。一般所理解的中药毒性是广义的:泛指药性的一部分;古代本草及药典所标明的“大毒”、“有毒”、“小毒”就是指狭义的中药毒性。
(1)药物都各有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凡是用来治病的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
(2)中药的毒副作用就是“毒”。凡加工炮制毒性中药,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炮制规范》的规定进行,对毒性药品必须按照医嘱要求,并由配方人员及具有药师以上技术职称的复核人员签名盖章后方可使用。
(3)中药的毒性成分是“毒”。在临床应用时必须加以注意,只要恰当准确的应用,中病即止,则不会发生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故有以毒攻毒之說。
中药毒性的特点有三方面:一是其复杂性,二是其相对性,三是其可控性。
(1)复杂性。中药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多成分的特点,因而复杂性是中药毒性的重要特点之一。其毒性可以分为内环境的复杂性和外环境的复杂性。内环境的复杂性是指中药本身的毒性大小的特点以及对机体多途径、多靶点、多成分作用引起的毒性反应。外环境的复杂性指药物炮制、配伍、剂型以及患者疾病特点和体质差异等,导致服药后引起的毒性反应。
(2)相对性。中药有毒无毒以及毒性强弱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凡是药物均有一定的药理活性,用之得当,可以调偏扶正,产生治疗作用;用之不当,则可产生一定的毒副反应,甚者有致命的危险。药物的毒性具有普遍性,其“效”与“毒”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中蕴含着辩证法思想。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3)可控性。中药的毒性具有可控性。由于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在炮制、配伍、剂量、煎煮方法及剂型等多因素影响下,其毒性可以减轻或消除,具有可控性。
引起中药毒性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药物因素、人为因素和机体因素。
(1)药物因素。品种。中药品种复杂或一物多个来源或名实不符。如贯众无毒,甚至可解毒,如误用绵马贯众则有毒。这直接影响到药材的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其原因有的是因为古人错用而历代沿用至今,有的是因为品种之间相互代用而致。
产地。植物的化学成分是新陈代谢的产物,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株龄的同一种植物,所含化学成分也不尽相同。
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现象。药物的种属不同导致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近百品种混乱而引起中毒。如木通,有木通科植物木通和马兜铃科植物关木通之分。木通科植物木通无毒,而马兜铃科植物关木通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2)人为因素。剂量。剂量是开方遣药的精髓。一些中药,尽管安全范围小,在正常剂量或疗程内服用,很少发生药害,但反之会引起急性或亚急性中毒,如铅、汞等,在体内分解排泄较慢,长期使用会发生蓄积性中毒。
炮制方法。中药经过适当的炮制可以提高疗效,或者减轻毒性,去除副作用等,不当的炮制也会是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上升。
配伍。“药有效也有偏,方有利而少弊”临床中配伍得当准确,可以发挥出单味药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如果配伍用药不恰当,会引起不良反应甚至死亡。因此用药应遵循中医中药的配伍禁忌,充分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除了掌握十八反十九畏,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及妊娠禁忌外,也应注意到某些中药与西药注射液配伍应该谨慎。
剂型和给药途径。中药不同剂型与给药途经不同,不良反应有异,一般规律是糊丸<小丸<蜜丸<散剂<煎剂<酊剂<肌注剂<静脉注射剂,但也会有例外的,如乌头类煎剂毒性降低或小于糊丸等。
(3)机体因素。生理状态。生理状态通常是预防保健用药量。机体有体质强弱、性别、年龄等差异,承受药物的最大治疗量有所不同,对药物的毒副作用的敏感度也有区别。
病理状态。中药发挥药效和机体所处的状态有关,即“有病则病当之、无病则体受之”。正常机体用少量洋金花即可发生口干舌燥等反应,而用于温脾时,适当应用则不会出现上述反应,而过量应用时又会出现抽搐、躁狂、谵语、幻觉、幻视、幻听等毒副作用,甚至死亡。
不少中药具有毒性,使用不当,危害甚大。但是,药物的毒性也是可以克服的,甚至能够变害为宝,发挥其正面作用。因此,对这些具有毒副作用的药物需采取合理的配伍,严格炮制、先煎等方法来减轻或消除中药毒性。
炮制减毒。尽管有毒中药具有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但临床上又常常必须利用某些药物的特殊功效,来治疗或控制某些疾病,这些药物的毒性往往又是治病的有效成分。因此,对此类药物需经加工炮制,以达到减轻或消除药物毒性的目的。有许多有毒动植物经过适当加工,可以成为疗效优良的中药。
延长煎煮时间及掌握药物正名。药物毒性大小与煎煮时间长短密切相关, 因为煎煮可使某些毒性成分发生变化。
结论
中药主要由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组成,属于天然性药物,总体来讲比化学性药物(西药)的毒副作用要低得多,但也有一定的毒性。个别中药也有较大的毒性作用,如砒霜、斑蝥等就有剧毒,误服可以危及生命。现代《中药学》中,常将有毒的药物分为大毒、有毒及小毒三类。中草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入药后不仅原有毒性成分起作用,而且部分成分在炮制过程中还相互作用,在体内又可能形成新的成分。因此某一特定中药所致的不良反应可能并非单一的毒性成分所致,还可能与其他的非毒性成分相关。
总之随着中医药研究的发展,单味及其复方制剂的中药在临床应用日益增多,中药在临床使用中出现的毒副作用甚至引起死亡的病例,必须引起重视。加强中药的实验研究并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提高其疗效,减少其毒副作用,是作为医药工作者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