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生物教学可让学生获取关于生命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并通过熟悉知识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在学生初次接触这门学科的背景下,教师应该结合生物学的特点,遵循事物认知的规律,在传授生物理论知识时要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实际的案例中学习把握理论知识,从而更加深刻地接受生物学知识。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一、针对生活现象,解释生物原理
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现象,但这些往往最容易为学生所忽略。生物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生活中的现象几乎都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知识。如果能将这些生活现象与生物知识紧密结合起来,生物将是一门最有趣,也最容易学习的学科。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生物“食物腐败变质”一节时,我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食物腐败变质现象。因为生活中这类现象很普遍,也很常见,因此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发言,其中包括剩饭剩菜变馊、食物表面长一层“白毛”、水果蔬菜腐烂等。等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起来后,我再向学生解释:这类现象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细菌和真菌以食物为培养基,在适宜的环境下迅速生长繁殖,就会导致食物变酸、变臭、变色、变黏等,食物表面的白毛其实就是大量繁殖的真菌。而平日里我们将食物低温保存、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其实就是通过抑制微生物生长来防止食物腐败变质。有了具体的生活实例做背景,学生听起课来格外有精神,记忆的效果也自然事半功倍了。
二、选取恰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
初中生物在学生眼中,一直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生物学本身并不乏味,之所以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部分原因是生物学的专有名词太多,学生难以正确理解,更不用说记忆了。就拿细胞来说,对于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我们很难在脑中形成概念认知,但就是这样最微小的细胞,在生物学中仍被分成细胞核、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细胞器去讲解,细胞器还能再进一步划分。如此繁杂的生物体系,学生自然不乐意去深究。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应该寻找合适的模型或替代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生物上册“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节时,书中涉及食物链、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一级、二级、三级)、分解者、自养生物、异养生物、能量传递等一系列专业名词,学生很难弄清楚其中的关系。因此我在讲解这一章节时,特地找了诸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青虾,青虾吃泥巴”等一系列谚语去帮助学生理解食物链的概念。我还借助“我们用了几万年时间爬到食物链顶端,可不是来吃素的”这一则小笑话,告诉学生什么是杂食性动物,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穿插实践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初中生物课时较少,但涉及面广,教师为了完成教学量,对很多抽象概念的讲解一带而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实践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展示生物的魅力。例如,神经系统中的反射弧一般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这五个部分都很抽象。如果一味地去口头讲解,可以预见能将这一节课完整听下来的学生十中无一。但若能加入实践环节,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在讲到膝跳反射这一最简单的非条件反射时,我让学生将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用手轻轻地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学生惊讶地发现,只要敲对位置,小腿会产生急速前踢的反应。大部分学生乐此不疲地多次尝试,在我的提醒下才停止动作。前后大约只实践了五分钟,且只涉及传入神经、传出神经这两个部分内容,但学生的兴致却被大幅度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一扫阴霾,变得异常活跃了。
四、安排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参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验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的内容。例如,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时,如果单纯依赖书本,教师很难讲清楚心脏的功能,但是结合生活实例,如运动后会出现心跳、脉搏加速等现象,复杂的知识就变得简单易懂了。因此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我首先设计一个实验,在单位时间内,进行不同运动量的运动,并分别记录脉搏频率,制作成表。然后将此实验提供给学生参考,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并根据新方案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我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提醒学生控制好变量并详细记录好实验数据,并分析结果得出最终结论。虽然这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实验,但它能够以活跃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运动与脉搏的关系以及脉搏与心跳频率的一致性,也能提升学生亲自探索出生物奥秘的成就感,借此产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在学习任务如此繁重的今天,纯理论教学实在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作为教师,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指引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生物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我相信,只要教师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初中生物一定能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
一、针对生活现象,解释生物原理
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现象,但这些往往最容易为学生所忽略。生物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生活中的现象几乎都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知识。如果能将这些生活现象与生物知识紧密结合起来,生物将是一门最有趣,也最容易学习的学科。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生物“食物腐败变质”一节时,我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食物腐败变质现象。因为生活中这类现象很普遍,也很常见,因此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发言,其中包括剩饭剩菜变馊、食物表面长一层“白毛”、水果蔬菜腐烂等。等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起来后,我再向学生解释:这类现象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细菌和真菌以食物为培养基,在适宜的环境下迅速生长繁殖,就会导致食物变酸、变臭、变色、变黏等,食物表面的白毛其实就是大量繁殖的真菌。而平日里我们将食物低温保存、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其实就是通过抑制微生物生长来防止食物腐败变质。有了具体的生活实例做背景,学生听起课来格外有精神,记忆的效果也自然事半功倍了。
二、选取恰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
初中生物在学生眼中,一直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生物学本身并不乏味,之所以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部分原因是生物学的专有名词太多,学生难以正确理解,更不用说记忆了。就拿细胞来说,对于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我们很难在脑中形成概念认知,但就是这样最微小的细胞,在生物学中仍被分成细胞核、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细胞器去讲解,细胞器还能再进一步划分。如此繁杂的生物体系,学生自然不乐意去深究。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应该寻找合适的模型或替代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生物上册“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节时,书中涉及食物链、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一级、二级、三级)、分解者、自养生物、异养生物、能量传递等一系列专业名词,学生很难弄清楚其中的关系。因此我在讲解这一章节时,特地找了诸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青虾,青虾吃泥巴”等一系列谚语去帮助学生理解食物链的概念。我还借助“我们用了几万年时间爬到食物链顶端,可不是来吃素的”这一则小笑话,告诉学生什么是杂食性动物,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穿插实践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初中生物课时较少,但涉及面广,教师为了完成教学量,对很多抽象概念的讲解一带而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实践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展示生物的魅力。例如,神经系统中的反射弧一般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这五个部分都很抽象。如果一味地去口头讲解,可以预见能将这一节课完整听下来的学生十中无一。但若能加入实践环节,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在讲到膝跳反射这一最简单的非条件反射时,我让学生将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用手轻轻地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学生惊讶地发现,只要敲对位置,小腿会产生急速前踢的反应。大部分学生乐此不疲地多次尝试,在我的提醒下才停止动作。前后大约只实践了五分钟,且只涉及传入神经、传出神经这两个部分内容,但学生的兴致却被大幅度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一扫阴霾,变得异常活跃了。
四、安排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参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验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的内容。例如,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时,如果单纯依赖书本,教师很难讲清楚心脏的功能,但是结合生活实例,如运动后会出现心跳、脉搏加速等现象,复杂的知识就变得简单易懂了。因此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我首先设计一个实验,在单位时间内,进行不同运动量的运动,并分别记录脉搏频率,制作成表。然后将此实验提供给学生参考,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并根据新方案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我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提醒学生控制好变量并详细记录好实验数据,并分析结果得出最终结论。虽然这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实验,但它能够以活跃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运动与脉搏的关系以及脉搏与心跳频率的一致性,也能提升学生亲自探索出生物奥秘的成就感,借此产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在学习任务如此繁重的今天,纯理论教学实在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作为教师,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指引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生物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我相信,只要教师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初中生物一定能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