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的牢笼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xmyua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所论牛汉“文革”诗,是指牛汉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创作的诗歌,共有30多首,大多收在诗集《温泉》里,另外,还散见于《海上蝴蝶》及《牛汉抒情诗选》等诗歌选集中。1969年至1974年,牛汉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生活了五年又三个月。最初两三年,从事繁重的劳役。“文革”后期l971年到l974年,管制放松,牛汉常游荡在干校附近的山林湖泊,咀嚼苦难,反刍人生。这一时期,牛汉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
  关键词:当代文学;牛汉;“文革“诗;内在局限
  一、苦难的牢笼:“囚禁我的灯盏”
  “我和我的诗所以这么顽强地活着,绝不是为了咀嚼痛苦,更不是为了对历史进行报复。我的诗只是让历史清醒地从灾难中走出来。”[1]以一个见证人的身份,表现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苦难,祈盼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再一次重复这样的大灾难,是牛汉诗歌创作的“自定义”。
  关于《华南虎》的写作,牛汉曾有这样的自述:1973年6月,我第一次去桂林时,写了一首《华南虎》。桂林动物园的这只虎,给我的灵魂以震惊的是它的那几只血淋淋的破碎的爪子,还有墙上带血的抓痕,一下子把我点爆了起来。当时,我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绝大部分学员都已回京或分配到别的城市,我是属于少数不能入京的“分子”之一。不待说,情绪是异常沉重的。在最后一排铁笼里,我们看到了这只华南虎。这四只虎爪已经足够使我的灵魂感到惭愧。我没有老虎那派不驯的气魄,不但自惭形秽,而且觉得心灵卑劣,于是,匆匆离开。我并没有听到虎啸,但企待着1951年在嫩江岸上听到过的东北虎那样的怒吼。回到干校时,当天就匆匆写了这首《华南虎》。写得比较长,大约在一百行上下。l979年,我整理誊清这首诗的时候,我删去枝枝蔓蔓的东西,剩下不到五十行。[2]
  在这首诗中,华南虎是一切受迫害的伟人的象征,而那些观众则象征着那些可悲的看客。作者借老虎这一意象展示了在那个荒唐的年代,“不羁的灵魂”的挣扎与反抗。“华南虎”就是诗人自我人格的象征,是处于劫难中的有血性的中国人的写照。可以说,“华南虎”就是诗人自己。
  (一)苦难是牛汉诗歌的内核
  “我不是依赖文化知识和理论导向写诗,我是以生命的体验和对人生感悟构思诗的。我的人和诗始终不成熟,不优雅,不规范。”[3]“我的诗和我这个人,可以说是同体共生的。没有我,没有我的特殊的人生经历,就没有我的诗。也可以换一个说法,如果没有我的诗,我的生命将气息奄奄,如果没有我的人生,我的诗也将平淡无奇。” “甚至可以说,没有伤疤和痛苦,也就没有我的诗,这当然是一种悲剧。”[4]
  从牛汉的自述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到这样的假设——如果牛汉没有经受苦难,就不会诞生现在这些诗作,即使有,也不会具有现在的创作高度。因此,笔者认为,苦难在成就牛汉的诗的同时,也囚禁了他的诗,使得他的诗成为了只有苦难内核的一种简单的叙事话语。苦难体验的确是优秀诗歌的一种必要精神内核,因此才有“国家不幸诗家幸”一说。但面对苦难,作品同样可以包含复杂的历史情境和独特的想象空间。因此,从这点来看,牛汉的书写更大程度上是出于宣泄的本能,是凭借个人对命运的悲苦体认和个人内心涌动的不屈的激情在写作,但这种写作状态对成熟的诗歌体式而言还属于一种“自发”行为。
  (二)牛汉写作的目的是消解苦难、寻求解脱
  “我一生写诗就是虔诚地希望从灾难和历史的阴影中突围出来。”[5]“直到现在,心神都没有真正轻松下来,冲出使我陷入其中的历史阴影。幸亏世界上有神圣的诗,使我的命运才出现了生机,消解了心中的一些晦气和块垒。如果没有碰到诗,或者说,诗没有找寻到我,我多半早已被厄运吞没,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诗在拯救我的同时,也找到了它自己的一个真身(诗至少有一千个自己)。于是,我与我的诗相依为命。”[6]
  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牛汉写作的目的就是“消解心中的一些晦气和块垒”,他所追求的只是借助诗使自己从苦难的命运中得到救赎,可以说,写诗是他在困境中的一种精神慰藉。但如此一来,便暴露了牛汉创作的一个重大缺陷。概括起来就是,牛汉的苦难人生在诗中得到了救赎,他的诗却囚禁在了他人生的苦难中。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他的《散文理论》中谈到:“艺术在本质上是超情感的、无同情心的,或者说是超越同情的,在考虑情感时必须从建构的角度去考虑。”[7]但我们看到,牛汉的诗,恰恰致命地缺少了这种建构。与杜甫的苦难诗相比,牛汉的诗所关注的焦点始终是一己的苦难,而没能扩展到他者的生存状态,更没有对更为广阔的历史情境给予自觉的关注。
  二、语言的牢笼:所谓“艺术原生态”
  牛汉一生不喜约束,曾说“我这个人太野,拒绝定型,不喜规范。”“对于诗人来说,生命纳入规范,必然被萎缩。诗不能关进美丽的盒子里,砸碎盒子时的咔嚓声,比关闭盒子时的韵脚更令人惊心动魄。”[8]牛汉认为,相比于十四行诗的格律谨严、约束繁多,自由体更能淋漓尽致地抒发诗情。
  牛汉还特别强调对精美的诗歌艺术的回避。牛汉认为精美的诗艺,好则好矣,但不能很好地表现伤疤和苦汁。精美的艺术,常常容易走向小巧,缺少震撼人心的力量感。他唯恐诗艺的过分打磨和冲洗,会减弱苦难的血汗气和生命的痛感。他坚信粗砺沉重的艺术原生态,最能保持和再现苦难的重量,也最能表现“苦难美”。
  笔者认为牛汉的这些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在为自己作品的缺陷辩护:
  首先,任何游戏都必须有游戏规则,否则游戏就不具有存在的合法性。诗歌也是如此,格律就是诗歌的一个游戏规则,如果没有格律,那诗歌与散文便没有分别。有学者称自由体是“没有游戏规则的文字游戏”。闻一多先生曾把格律诗的创作比喻为“戴着脚镣跳舞”,他认为“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才能跳得痛快。”至于牛汉所说“自由体更能淋漓尽致地抒发诗情”,这点笔者不敢苟同。
其他文献
为你献上这些诗篇  如果我对你的爱传播到永远  并在整个人间传播挚爱痴情一片  引起世人惊魂动魄呐喊激情无限  叫天神顿生嫉妒天怒人怨  为了我对你的爱充满醋意而现  激动喜欢羡慕言传这爱的诗篇  上天为了追忆你的爱将天门打开  人间为了追忆你的爱而关闭睡眠  我那拥抱你的爱抓住你的瞬间  我心着魔一样爱心大于天宫百般  我的魂我的魄我的爱我心之愿  无处可现高出可喊感地动天  大爱小爱海潮一般奉
期刊
啊,高贵而沉默寡言的你  啊,蕴藏着郁郁和泪水的你  你越是躲避我,美人啊  我越是离不开对你的爱  越是觉得你,我天上恋人的光彩啊  等待我地球引力般强健的双臂  与无际跨越的距离把你全身环绕  绕过你的腰、你的身体、你整个的人  我就越是爱你、爱你、真的好爱你!  我向你走进、在征途、在天际  我在天宫一号上看着你、爱你、好爱你  我正在想你、抱着你,一下一下的吻你  仿佛神九与天宫4号对接 
期刊
摘 要:“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这12个字代表着浙江精神,而位于浙江省北部、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杭州作为浙江的省会城市,也成为了实践浙江精神的典范。杭州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更是一座经济名城。杭州的一呼一吸都展现着其务实、诚信、勇敢的工作作风,在历史的长河中与时俱进。  关键词:杭州;浙江精神;历史;文化;经济  浙江人在2000年提炼出的浙江精神是16个字:“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
期刊
喜欢王开岭先生的文字,理性、尖锐而又不乏感性,雅致的笔意,带给人思想的震撼和直抵灵府的触动。读完先生的《古典之殇》,合上书,一个人静静地细品他笔下“原配的世界”中,那些于现代而言再也难觅的古典元素,那些曾经朴拙、简稚的东西,那些由美好的物象触发衍生的感动和回味,真的带给了自己一种珍贵的心灵体验。  古典之殇,即古典元素、场景,原始经历、记忆的伤逝。的确,这个时代变得太快,五色杂陈,来不及驻留,来不
期刊
摘 要:对于《复仇》,一直以来都有大量的研究。历来的研究者基本都会将其研究依据定在鲁迅先生“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但这种研究显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研究则从文本出发,并结合先生的生活背景来探究文中鲁迅先生在人生的低谷中依旧选择抗的状态。  关键词:复仇者;个体;抗争  《复仇》作为鲁迅思想中独具一格的散文,曾在学界引起过广泛的关注。今天我则试图从文本细读中理解鲁迅先生在人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三篇小说中提炼主题,简要分析作品主人作为知识分子的心理历程。许灵均和章永璘灵魂中都深藏着孤独的内核,表露的情感中不乏欲望的挣扎以及爱情的肉欲。  关键词:《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心理历程  古语常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句话放在新时期著名小说家张贤亮身上最是恰当。张先生是以诗人身份初入文坛的,身上自带有诗人特有的浪漫、奔
期刊
摘 要:老舍与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其作品中有很多关于知识分子形象与命运的书写,但深埋在背后的是对于生存哲学的反思。《牺牲》与《孔乙己》就是典型的文本,细读文本会发现两者存在很多共通性,同样以“我”为叙述视角及“老梅”这类对同胞的“旁观者”的眼光下书写了中国的“洋博士”与“古文人”们共同的悲剧命运,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又是在这三类人物的塑造中发掘深蕴其中的生存哲学。  关键词:老舍;鲁迅;
期刊
摘 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朦胧诗歌,对话者都是革命。张枣这一代诗人,空白感促使他们寻找诗歌语言和形式的建构。张枣意识到再造诗歌对话性的重要性,开始探索诗歌的内在对话结构。  关键词:张枣;元诗;对话;空间  欧阳江河曾在解读张枣的《悠悠》一诗时提出问题:“一个当代诗人在体制话语的巨大压力下,处理与现代性、历史语境、中国特质及汉语性有关的主题和材料时,文本长度、风格或道德上的广阔性往往起不了决定性
期刊
摘 要:《我与地坛》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是他生命经历中最艰难一段的忠实记录,是一篇袒露心曲、自我解析的“自白书”。文中融入了作者对人生的大量独特的思索和体验,可以说,理解了《我与地坛》也就真正理解了史铁生文学创作的全部意义。  关键词:史铁生;《我与地坛》;解读  史铁生是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
期刊
摘 要:《祝福》、《离婚》、《伤逝》三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别是祥林嫂、爱姑、子君,这三位女性都在重负之下走向妥协,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地位的中国女性,本文从分析文本中三位女性妥协的过程,尝试着认识鲁迅对于在中国社会启蒙进程中传统思想造成中国妇女沉痛的精神悲剧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精神重负;女性形象;悲剧  “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