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方面,注重导入课文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全情投入等方法的运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学习积极性 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因素,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前提。特别在语文教学中,由于语文课内容丰富,语言博大精深,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兴趣作用更大,其学习往往随兴趣而迁移。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兴趣浓,学生就学得生动活泼,乐而忘返;反之,则沉闷,事倍功半。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抓住导入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会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住。
(1)引起悬念
“悬念”作为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如教《山间又响马铃声》一文,抓住题眼“又”字,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现在又响起马铃声,说明以前曾响过,那为什么中间有一段时间没响呢?这个问题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小河,学生踊跃地要求读课文,寻找答案。
(2)展现意境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规律及根据课文的特点,从直观、形象入手,为学生创设出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望,并通过设计一些形式新颖、吸引力强、方法多样、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学生身临其境学习课文,才会兴趣浓,积极性高。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课的开始,我先挂出周总理的遗像,用黑布做边框,同时播放哀乐,简要介绍周总理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这样,学生如临其境,学起来十分认真。
(3)激发感情
这种方法是用凝炼而深情的语言或其他手段,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他们的感情,借此来导入新课。如教《再见了,亲人》一文,课一开始,我先有表情地朗读了本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文章的思想感情高潮部分),然后提问:为什么志愿军如此留恋这块土地,留恋朝鲜的亲人?学生因激动、兴奋而自觉地进入学习情境,认真地阅读课文。
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
启发式教学,一向被认为是一个成功的教学原则。启发的关键在于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简单说来,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学生努力又能解决的学习任务。只有具有这种问题性的情境,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学习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如教《草船借箭》一文,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时,我巧问当时如果不是大雾弥江,而是天空晴朗,诸葛亮敢轻兵逼寨吗?诸葛亮是神仙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非常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便于学生思考。又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巧问:老奶奶为什么焦急呢?为什么又耐心呢?让学生对这对矛盾的词语产生质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要学生“跳一跳”才能真正理解的目的,这样也就容易促使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课堂上要有活泼的气氛,即有游戏,有幽默,有笑声,课堂气氛才会融洽。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需要,我将听录音、讲故事、演小剧等方法引入课堂。如教《狼和小羊》一文,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机播放狼和小羊的故事,再在黑板上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让学生看清羊先来下游,狼后来上游,为理解狼“故意找碴儿”作好铺垫。再让两个小学生戴上头饰或面具表演狼和小羊,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高、兴趣浓。
4.教师全情投入,广掘兴趣源泉
为激发学生对字词句的锤炼产生浓厚兴趣,我广泛搜集汉字演变、字谜、古人炼字的故事、传说中写错别字的趣闻等,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提高消灭错别字和推敲字词句的兴趣和能力;为激发小学生的听说兴趣,我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将知识点设计成深浅不同程度的应答式和跳跃式提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听说的兴趣和能力;我还在课堂上开辟三分钟节目,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畅谈自己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的趣事。为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我鼓励学生通过阅读、集邮、绘图、采访、小实验、小制作、小活动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给小学生学习语文带来持久的乐趣。
总之,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要想方设法地找途径,应不拘一格,形式灵活多样。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建敏.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学习积极性 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因素,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前提。特别在语文教学中,由于语文课内容丰富,语言博大精深,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兴趣作用更大,其学习往往随兴趣而迁移。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兴趣浓,学生就学得生动活泼,乐而忘返;反之,则沉闷,事倍功半。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抓住导入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会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住。
(1)引起悬念
“悬念”作为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如教《山间又响马铃声》一文,抓住题眼“又”字,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现在又响起马铃声,说明以前曾响过,那为什么中间有一段时间没响呢?这个问题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小河,学生踊跃地要求读课文,寻找答案。
(2)展现意境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规律及根据课文的特点,从直观、形象入手,为学生创设出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望,并通过设计一些形式新颖、吸引力强、方法多样、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学生身临其境学习课文,才会兴趣浓,积极性高。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课的开始,我先挂出周总理的遗像,用黑布做边框,同时播放哀乐,简要介绍周总理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这样,学生如临其境,学起来十分认真。
(3)激发感情
这种方法是用凝炼而深情的语言或其他手段,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他们的感情,借此来导入新课。如教《再见了,亲人》一文,课一开始,我先有表情地朗读了本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文章的思想感情高潮部分),然后提问:为什么志愿军如此留恋这块土地,留恋朝鲜的亲人?学生因激动、兴奋而自觉地进入学习情境,认真地阅读课文。
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
启发式教学,一向被认为是一个成功的教学原则。启发的关键在于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简单说来,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学生努力又能解决的学习任务。只有具有这种问题性的情境,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学习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如教《草船借箭》一文,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时,我巧问当时如果不是大雾弥江,而是天空晴朗,诸葛亮敢轻兵逼寨吗?诸葛亮是神仙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非常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便于学生思考。又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巧问:老奶奶为什么焦急呢?为什么又耐心呢?让学生对这对矛盾的词语产生质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要学生“跳一跳”才能真正理解的目的,这样也就容易促使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课堂上要有活泼的气氛,即有游戏,有幽默,有笑声,课堂气氛才会融洽。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需要,我将听录音、讲故事、演小剧等方法引入课堂。如教《狼和小羊》一文,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机播放狼和小羊的故事,再在黑板上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让学生看清羊先来下游,狼后来上游,为理解狼“故意找碴儿”作好铺垫。再让两个小学生戴上头饰或面具表演狼和小羊,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高、兴趣浓。
4.教师全情投入,广掘兴趣源泉
为激发学生对字词句的锤炼产生浓厚兴趣,我广泛搜集汉字演变、字谜、古人炼字的故事、传说中写错别字的趣闻等,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提高消灭错别字和推敲字词句的兴趣和能力;为激发小学生的听说兴趣,我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将知识点设计成深浅不同程度的应答式和跳跃式提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听说的兴趣和能力;我还在课堂上开辟三分钟节目,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畅谈自己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的趣事。为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我鼓励学生通过阅读、集邮、绘图、采访、小实验、小制作、小活动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给小学生学习语文带来持久的乐趣。
总之,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要想方设法地找途径,应不拘一格,形式灵活多样。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建敏.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