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人力投入问题

来源 :经济视角·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z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对于重庆市永川区来苏镇白果树村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进而基于该村各个时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人力投入情况,总结出不同时期人力投入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重点讨论了政策对于人力投入的影响。文章指出,现阶段农业对于农民重要性的下降以及水利设施的外部性是造成目前水利设施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人力投入
  中图分类号:F3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0-0020-04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供给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避免各种农业产量大幅波动的重要保证。人力投入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从建国时期到现在,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情况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建国初期、人民公社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两工时期、一事一议时期。不同时期中,影响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政策和其他条件差别很大,其中,对于人力供给的影响最大。因此,研究不同阶段人力投入的特点,比较不同政策的效果,将有助于通过政策改善来提高对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人力投入,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
  
  一、 研究现状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提供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之一。贾康、孙洁(2006)提出,我国农村公共物品和服务在区分了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和生产者后,由于供给主体单一,仅依靠政府,而基层政府的财权又与其事权不呼应,因此,提供不足;而且供给决策“自上而下”,造成不足与过剩并存的现象。因此,需要私人部门更多的参与,以提高供给水平与效率。张增国、贺暾(2007)则提出,由于我国农村的乡土性、非政府性,使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的动力机制和调控机制可以具有较大的自发性,而激励机制的适应性设计将有效激发这种自发性。
  一部分研究比较了以前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政策以及所造成的不同影响。张军、蒋琳琦(1997)提出,1949 年后,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状况与农村政策体制变迁紧密关联,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倪炎平、钱焕欢(2007)具体分析了不同时期的特点:建国初期,农村以“均田制”为基础,主要通过农户互助合作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人民公社时期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高潮时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公社体制有效地调动了农村资源,尤其是“工分制”分摊人力成本,使得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空前高涨,奠定了我国农田水利的框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由于集体的力量被严重削弱,而农户本身投资意愿与投资能力不足,因此,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主体呈现缺位状况,农田水利建设陷入低迷;两工时期(1991 年国务院颁布《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重要条例》规定,农村劳动力每年承担一定的积累工和义务工,以活劳动的形式分摊农村公共品的部分人力成本),由于强制人力资源供给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力资源的缺乏,使得这一时期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有所回升;而到了一事一议时期,随着两工的取消,以及一事一议并没有真正成为农村决策的有效手段,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又一次空缺,其状况停滞不前。
  针对动员过程中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也有一些文章进行了探讨。其中付萍、高颜等(2007)在临沂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认为应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组织方式。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民公社时期主要靠政府动员的行政手段,到20 世纪80 年代后期“两工”制度硬性规定农民投工,由于与农民的切身利益联系不够紧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要搞好新形势下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强民主议事,进一步发展民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要通过“一事一议”、“民主议事”的方式,以农民、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村组和基层水管单位为载体,引导农民变被动为主动,继续发挥农民主力军作用。
  在这些研究中,采用的多是宏观视角,较少从农民自身出发;另一方面,他们在考虑人力投入时没有详细分析各个时期的不同政策对于人力投入的不同影响。事实上,若要解决我国目前农田水利设施供给中的不足,政策的有效激励是十分关键的。因此,通过对于一个典型村的调研,比较不同的政策对于人力投入的影响,我们希望可以对目前的政策选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 基于调研的人力资源分析
  
  1、调研地点
  我们的调查地点选在重庆市永川区来苏镇白果树村(现观音井村前身之一)。作为我国西部的年轻直辖市,重庆市既是农业大市,也是水利大市。永川区位于长江上游北岸,地处重庆西部,属亚热带湿润区,具有春早霜期短、夏热多伏旱、晚秋多阴雨、冬短少严寒的气候特点。永川区是以农业为主的行政区,因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盛产水稻、小麦、玉米、高粱、油菜、豆类和薯类等作物,经济作物有柑桔、蚕桑、甘蔗等。
  来苏镇位于永川西南部,总面积9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41公顷,下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5.6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5.5万人。来苏镇水资源丰富,有长江支流永川河(上游称来苏河)流经境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齐备,有中型水库1座:关门山水库;小型水库2座:革命水库、团结水库;以及各种小型水利设施堰、塘、沟、渠几十余处,是永川农田水利设施发展较好的行政镇之一。
  白果树村(现观音井村前身之一)是来苏镇所有村中农田水利设施最发达、历史资料保存最完好的行政村。该村由10个村民小组(生产队)组成,共507户,1565人,面积约102.67公顷,其中农业用地1.1平方公里,以丘陵地带为主。全村共有水库1座:团结水库;堰、塘18口(道),其中私人9口(道),集体9口(道);灌溉渠约3300米;排洪渠约1200米;机灌站、电管站4座。
  2、调研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该村村民和村干部的访谈调查发现,1949年后,白果树村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政策以及不同社会环境下,投入资源的动员情况有着显著差异,其中以人力资源的投入差别最为明显。
  (1)建国初期(1949-1956)。这一时期白果树村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整修旧有堰塘上。由于是解放初期,土地“均田”,人们对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很高,因此,对于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也抱有很高的热情。对于公有堰塘,采取村组织号召、村民自愿参与的方式,因为村民极高的热情因此人力投入充足;而对于私人堰塘,由于农民自身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以及其与经济利益的直接挂钩,对于维修自家堰塘也较为积极。总体来说,这一时期较好地修缮了解放前留下的堰塘,人们自愿投入人力,积极性较高。
  (2)人民公社时期(1956-1983)。人民公社时期是白果树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主要时期,几乎所有大中型水利设施以及其配套设施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包括关门山水库、团结堰以及其配套的沟渠,小型堰塘,电灌站等。这一时期修建水利设施,基本上都是采用“劳动替代资本”的方式,以较少的资金投入和大量的劳动投入来完成建设工作。由于人民公社“工分制”的劳动计量方式与公共产品的分配相挂钩,而参与修建水利设施与进行农业生产计入的工分相同,同时工作较为轻松,对有一定技术的人,如“石匠”等,计入高于农业劳动的工分,因此,人力投入十分充足。另一方面,在人民公社初期,村民怀有一种淳朴的对于社会主义的热情,使他们非常愿意响应国家“大兴水利”的号召,积极参与到水利设施的修建中。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1983-1993)。这一时期,由于土地分归各家各户单独经营,水利设施的外部性凸显出来,分散经营的各个农户没有足够的动力去修建集体受益的农田水利设施,因此,白果树村在这一时期农田水利的修建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对于以前修建设施的维护也很少,村级组织号召农户集体出工修缮时,愿意出工的人很少,效率也较低下。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关门山水库由于城市用水的压力不再有规律地对农田灌溉进行放水,再加上沟渠损坏的比较严重,对于灌溉的帮助逐渐下降,不仅农民没有动力投入修缮,而且村级组织的号召也越来越少。在电灌站的使用上,采取了谁使用、谁缴费的方式,由村里统一收费。由于长期无人看管与维护,电灌站的设施逐渐被盗取或损坏,而村里又无钱维修和购置新的设备,电灌站逐渐停止了使用。
  这一时期,人力投入减少的主要原因在于水利设施作为准公共品的外部性,进行人力投入并不能得到这些投入带来的全部收益,大家都有搭便车的强烈动机,由于没有有效的组织手段,因此,人力投入缺口越来越大。此外,这一时期享受着人民公社时期留下的水利设施,前期对于农田生产基本够用,因此,投入建设的动机也就相应较弱。
  另一方面,私人修建的堰塘开始逐渐出现。虽然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堰塘修建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农业灌溉,而是养鱼等其他经济目的,但是在客观上帮助了农业灌溉的进行:堰塘周围的农田在缺水时会从堰塘中抽水进行灌溉,一般会使用堰塘主的抽水设备,并缴纳一部分费用。
  
  (4)两工时期与一事一议时期(1993—)。将这两个时期并在一起的原因,在于白果树村“两工”政策执行的并不好,不仅出工的比例不高,而且几乎没有义务工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仅有的义务劳动多用于修建村级公路。因此,在这两个时期中,人力资源投入的状况并没有较大变化,特点基本相同:对于水利设施人力资源投入的淡漠。在这段时间,水利设施的修建与修缮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相同,都是基本停滞。但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由于人民公社时期的基础,水利灌溉还是能够基本满足的。经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损毁以及水库本身停止供水,到两工开始时期,大型的水利及其配套设施几乎已经废弃,无法满足灌溉需要。因此,农业灌溉与水利设施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同时,在这个时期,私人修建的堰塘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公共大型水利设施的缺乏,下表中所示的私人堰塘,大部分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
  但是,私人堰塘在农田灌溉上的效率相比大型水利设施毫无疑问比较低下,并不节约农业成本。
  而且,在调查中,农民并没有表现出对于水利设施的强烈需求愿望,而是满足于在天气十分干旱时去堰塘中提一些水应付一下灌溉。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数农户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都已经不再是农业收入,而是打工收入或者其他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农户没有动力去提高土地的粮食产量,因此也就没有对于水利设施的强烈需求,自然也就不会积极投入人力资源修缮水利。这种缺乏性,已经超出了一般由于外部性造成的供给不足,而是农民自身需求量的下降,即使满足农民的需求,也没有达到社会最优。
  
  三、结论
  
  综合以上各个时期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农民的人力资源投入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如图:
  人力资源的投入从建国开始逐步提高,在人民公社时期达到高潮,而之后呈现迅速下降趋势,在两工取消一事一议的现状下,农民几乎不会提供人力资源。而相应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情况(Supply)和农民的需求(Private Demand)也呈现出以下特点:
  在不同时期,正是人力投入的不同导致了水利设施供给的不同,而目前,由于人力投入的不足,水利设施供给状况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状况了;更为严重的是,农民自身由于从事农业所能获得的收入相较于外出打工的收入较低,因此对于农业依赖的减弱,对于水利设施的需求也已经低于社会最优(Social Demand),后者考虑到农业对于整个国家的作用而持续增加。也就是说,即使解决了外部性问题,使得水利设施可以由于农民自身人力投入而满足自身需求,也无法满足社会最优需求。
  对于这一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式,就是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将过于分散的土地经营方式集中起来,使一部分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这样一来他们就有动力也有能力去提高水利设施的供给水平,主动提供人力资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
  (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农业部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07]4号)[EB/OL].http://www.gov.cn/zwgk/2007-01/26/content_509904.htm 2007-01-16.
  [2] 陈锡文.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制度:理论•政策•实证研究[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3] 刘铁军、郭洁、董晓绘.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缺位原因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2004,(08):57-58.
  [4] 倪焱平、钱焕欢.中国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制度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06):142-144.
  [5] 黄莹莹、朱凤琴.新农村建设视野中的农业基础设施研究——合肥郊县农业基础设施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3.
  [6] 马三群.加强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刻不容缓——对镇江市部分丘陵地区乡村水利基础设施状况的调查及思考[J].江苏农机与农艺,2001,(06):4-5.
  [7] 刘俊、龙长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建议[J]. 农业经济,2003,(12):11-12.
  [8] 张军、蒋琳琦.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变迁[J].世界经济文汇,1997,(05):3-14.
  [9] 王爱军.对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4,(06):15.
  [10]唐传义.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突破[J].中国水利 2006,(01):44-46.
  [11]顾敏君、谢家智.重庆市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浅见[J].重庆社会科学,2005,(05):19-22.
  [12]张志英、夏丽萍、张丽宇.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入民间资金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4,(03):66-68.
  [13]付萍、高颜、徐启涛、王丽芹、公臣.临沂市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对策探讨[J].山东水利,2006,(08):31-32.
其他文献
(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摘要:本文采用实地调研等数据,探讨转型时期土地对新疆昌吉市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程度。从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地的收益在降低,对昌吉市农民的生活保障作用在下降;但农民仍然视土地为自己很重要的保障手段。  关键词:农村土地;基本生活保障;农村社会保障  作者简介:杨红(1970-),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
期刊
摘要:美国总统竞选中,媒体总是少不了的角色。2008年奥巴马将总统竞选拓展到了虚拟的网络空间,让新媒体在这次竞选中大放异彩。与此同时,不少人却开始为传统媒体的命运担忧。尽管新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让它具备了新闻媒体的素质,并为奥巴马的成功当选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但面对缺乏公信力、信息超载等硬伤,定位在草根媒体的新媒体还不能与传统媒体相匹敌。本文回顾了传统媒体在奥巴马竞选中的重要作用,从奥巴马的“出道”
期刊
摘要:《联合国全程或部分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公约》(又称《鹿特丹规则》)顺应国际贸易和航运实践发展的新趋势,采取一系列兼具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制度设计,对《海牙——维斯比规则》所确立的船货利益关系作出重新调整,将对国际海上货物运输规范乃至我国海商法的理论及司法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鹿特丹规则》管辖权条款是一项不得不关注的重要内容。关键词:鹿特丹规则;管辖权条款;海商法  作者简介:郑志军,男,华东政
期刊
(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    摘要:霍城县旅游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逐步成为霍城县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中哈霍尔果斯国际合作中心的建成,霍城县旅游业将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霍城县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但在新的环境和形势下,必须克服原有的不利因素,突出优势,调整市场,才能确保霍城县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边贸优势;民族地区;旅游经济  作者简
期刊
(1.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2.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222)    摘要: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自建立以来取得了一定的绩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实施状况,分析了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取得的绩效,针对其在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和完善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土地;土地储备制度;土地市场 
期刊
(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山西阳泉045001)    摘要:绿色时代的到来,使人类生产和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众多国家和地区掀起绿色营销大潮,绿色营销逐渐成为21世纪营销的主流。本文主要介绍了绿色营销对传统营销的冲击,旨在帮助企业树立绿色营销观念,使企业通过谋求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统一,获取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目标。  关键词:绿色营销;传统营销;绿色消费  中图分类号:F7
期刊
摘要:有法必依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农村法制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果,农村立法体系基本形成,但是这些立法的实施状况不尽如人意。以社会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观察发现:农民对立法参与不够;立法对农村社会发展状况和农村法制文化传统的忽视;以及地方行政力量的不当干预是问题的根源。基于这些认识,我们以社会生态学观点提出了农村法制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生态;农村法制;实施  作者简介:
期刊
摘要:本文研究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实施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根据价值链相关理论,选取2001-2004年正式使用ERP的上市公司作为检验样本,以正式使用ERP管理系统的年份为基年,对实施前两年和实施后两年的企业绩效进行配对样本统计检验。检验结果发现:实施了 ERP 系统的公司业绩增长显著。这表明企业在引入ERP后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有了短暂的刺激,企业披露ERP使用的信息在资本市场上是一个好的信号
期刊
摘要:信息化给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带来了控制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征,信息化也给内部控制带来新的挑战。因此,探讨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中小企业;内部控制  作者简介:李伟(1968-),男,北京市人,北京联合大学生化学院经管系高级经济师、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企业信息化及企业管理;  邵东华(1964-),
期刊
(襄樊学院,湖北襄樊441053)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基础设施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甚至成为制约现代城市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在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投融资渠道不足。本文对传统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BOT、TOT、PFI以及新兴的ABS、PPP等形式进行比较研究,以对拓宽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进行探讨。  关键词:基础设施;城市;项目融资  作者简介:吴时舫(1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