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书法临摹与书法创作息息相关,具备一定的书法临摹基础和审美能力,才可以创作出更好的书法作品。如果一味的临摹,能力总是受到桎梏,只有创作才可以更好的找出自己的不足,提升书法水平。不同的人在创作过程中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与感受。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的环境之中创作出的作品也是不一样的。要善于观察古人留给我们的传世佳作,体会他们的心境,努力达到自己创作的最佳情境,从而创作出自己风格的书法作品。
关键词:书法;临摹;创作
一、善于观察,悟得笔法
学书初期,基本笔画的学习必然是枯燥的,但也是必不可少的,具备了一定的临摹基础之后,进行书法创作。实际上,不管是今人学习书法还是古人学习书法,都需多多观察。蔡邕,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相传他在鸿都门外见工匠用扫帚涂壁,受启发而创“飞白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草篆”,这种笔画中加白丝的写法,被许多书法家应用到行草书上,如王羲之、王献之、唐太宗等,武则天还创立了习艺馆,请老师教授“飞白书”。当然,观察的同时还需要自己的实践,只是想着工匠刷墙的样子,不免还是生硬,蔡邕不气馁,一次次的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琢磨,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等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1]”
张旭,性格豪放,相传他爱酒后挥毫作书,他的草书纵横驰骋,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他被后世誉为“草圣”,而“张癫”之称,正是对他创作状态的一种描述。张旭也是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用心者,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都对写字有所启发。“担夫争道”的典故也就是出自张旭对书法的感悟,张旭看到公主与担夫在小道上争道,从而领悟到书法上的章法结构。正是因为张旭善于观察,才使自己的草书神韵十足。古人观察生活,从而领悟学习书法的书法家还有很多,当今我们学习书法,因为有了古人的书法作品,我们可以直接学习他们的书法技法,因此,我们既要多多观察古人的作品,同时,也需要自己多加练习,只有熟能生巧,手上功夫提高了,审美自然也会有所进步。
二、创作需要真实的情感流露
创作要有自己的創作状态,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作环境,东汉蔡邕在 《笔论》 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 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2]”晋人具有潇洒脱俗的风度,王羲之具有萧散的情态,开创秀美书风。他书写的《兰亭序》,不仅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也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佳作,在书法艺术上占有着重要地位。这篇书法佳作也是王羲之在不经意间书写出来的。永和九年,岁次癸丑,王羲之与友人相约来到兰亭游玩,大家饮酒作诗,兴致浓厚,沉醉之际,推举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王羲之趁着酒醒,提笔挥毫,一气呵成作出了《兰亭序》,记叙了兰亭美景游玩之乐以及内心的愤慨之情,点画注重提按顿挫,变化多样,结字精巧严密,同一字形绝不重复,文字出现的二十几个“之”字,却各不相同,章法疏密得当、自然天成。全篇用笔挥洒自如、收放有度,点画从容而神气内敛,全无前代书家的古拙,是王羲之作品中最为流丽秀美的一件,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后代书法名家的临写,都不能达到王羲之的精妙之处,无法取得其真谛。酒醒之后,王羲之重新书写,但是再也写不出其中的神韵,这部杰作成为书法艺术史上难以企及的艺术珍品。可见个人心境与情境的变化对创作产生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笔、墨、纸、砚的不同,都会影响自己在书法作品中的发挥,如果是换了一个新的创作环境,可能写字时会没有灵感,不只是创作,临摹出的作品也会显得没有精神,所以,需要在合适的心境情境之下进行创作。
三、书法贵在“无意于佳乃佳”
学习古人作书,在具备了一定的书法技能基础之后,就要加上自己的东西,进行创新。一开始学书法,都是临摹的越细致、越精到越好,想要书法水平得到更好的提升,就不需要那么精益求精了,自己理解后加以创作,在不失传统的基础之上,让作品具有自己的神韵。书法创作讲究随性书写,对章法、结构、笔法、墨法有了一定把握之后,创作出自然的作品,不要刻意去做一些形式,让变化自己产生在书法作品之中。《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全文235字,涂抹34字,共计269字。是作者在悲愤的心情下创作出来的,侄子颜季明被杀害,通过笔墨来宣泄自己内心的痛楚。全文无意于书,只为宣泄,但是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此作品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渴涩生动的墨法,凝练而神采飞扬,涂涂抹抹,抒情达意,波澜起伏的情感孕育其中,悲愤的宣泄动人心魄,将作品的浓淡枯湿表现的淋漓尽致。《祭侄稿》的创作,一方面显示出创作心境与情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不要刻意追求一种效果,自然而然的书写状态是最重要的。创作初期,只是学习古人的技法,然后进行创作,创作出来的作品未免显得呆板刻意,显现出一种生疏的感觉。不要被某一点局限,对技法掌握娴熟之后,加上自己的审美感受,书家的情怀与创作实践是密切相关的,创作时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自己的作品中,对书法作品的创作也是一件好事。
四、吴昌硕《石鼓文》学习分析
吴昌硕一生都在临写石鼓文,但是临写时他又加入了自己的思想,所以,更可以看作是他创作的书法作品,其中体现着吴昌硕对石鼓文的独到理解。学习吴昌硕的《石鼓文》,首先学习古人去仔细观察,字形大都是长方形,线条圆转流畅,虽然圆实,但是线条硬朗扎实,用笔中锋用笔,也施以侧笔,显得老辣苍劲,又有韵律感。临摹熟练,熟悉用笔之后,开始进行创作。孙过庭在《书谱》理论中提到了“五乖五合”,可见创作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创作要尽量去避免“五乖”,迎合“五合”,在结构方面,吴昌硕的《石鼓文》有一种新的书法面貌,结构没有追求原碑刻的平整对称,而是偏长的结构字形,打破平衡且具有一种动态美。石鼓文创作作品,应该更大的加强其中的对比,使作品冲击力更强。用笔也是至关重要的,雄浑苍茫是其作品的第一感觉,他的作品绝不是秀美那一路的,所以写作之时,如果缺少侧笔的使用,整体就会缺少吴昌硕的苍茫感。用墨方面,吴昌硕浓墨铺毫,穷尽变化之妙,大胆作书,干湿的对比使作品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感,也是作品雄浑苍茫的重要因素,这些都是值得推敲运用的。
创作时,寻找灵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要去体会书法家的创作状态,体会他们写作时的心境,在状态好的时候进行创作,一旦有创作的冲动就抓紧作书,不要丢失契机,这样的条件下所写出的作品,会达到不一样的艺术效果。就书法学习而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集字创作熟练之时,可以加以创新,加入自己的思想,但必须遵从古法的基础之上,将技法融会贯通,自然而言的加以运用,否则写出的作品将会不伦不类,没有风采,只有遵从古意的作品,才可以展现出更好的书法美。
参考文献:
[1]詹腼.蔡邕偶创“飞白”[J].小学教学研究,2017(30):2.
[2]洪丕谟:《书论选读》[M],河南:河南美术出版社,1988 :1.
作者简介:术永华(1995.2——),女,汉族,籍贯:山东济南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书法。
关键词:书法;临摹;创作
一、善于观察,悟得笔法
学书初期,基本笔画的学习必然是枯燥的,但也是必不可少的,具备了一定的临摹基础之后,进行书法创作。实际上,不管是今人学习书法还是古人学习书法,都需多多观察。蔡邕,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相传他在鸿都门外见工匠用扫帚涂壁,受启发而创“飞白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草篆”,这种笔画中加白丝的写法,被许多书法家应用到行草书上,如王羲之、王献之、唐太宗等,武则天还创立了习艺馆,请老师教授“飞白书”。当然,观察的同时还需要自己的实践,只是想着工匠刷墙的样子,不免还是生硬,蔡邕不气馁,一次次的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琢磨,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等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1]”
张旭,性格豪放,相传他爱酒后挥毫作书,他的草书纵横驰骋,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他被后世誉为“草圣”,而“张癫”之称,正是对他创作状态的一种描述。张旭也是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用心者,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都对写字有所启发。“担夫争道”的典故也就是出自张旭对书法的感悟,张旭看到公主与担夫在小道上争道,从而领悟到书法上的章法结构。正是因为张旭善于观察,才使自己的草书神韵十足。古人观察生活,从而领悟学习书法的书法家还有很多,当今我们学习书法,因为有了古人的书法作品,我们可以直接学习他们的书法技法,因此,我们既要多多观察古人的作品,同时,也需要自己多加练习,只有熟能生巧,手上功夫提高了,审美自然也会有所进步。
二、创作需要真实的情感流露
创作要有自己的創作状态,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作环境,东汉蔡邕在 《笔论》 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 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2]”晋人具有潇洒脱俗的风度,王羲之具有萧散的情态,开创秀美书风。他书写的《兰亭序》,不仅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也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佳作,在书法艺术上占有着重要地位。这篇书法佳作也是王羲之在不经意间书写出来的。永和九年,岁次癸丑,王羲之与友人相约来到兰亭游玩,大家饮酒作诗,兴致浓厚,沉醉之际,推举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王羲之趁着酒醒,提笔挥毫,一气呵成作出了《兰亭序》,记叙了兰亭美景游玩之乐以及内心的愤慨之情,点画注重提按顿挫,变化多样,结字精巧严密,同一字形绝不重复,文字出现的二十几个“之”字,却各不相同,章法疏密得当、自然天成。全篇用笔挥洒自如、收放有度,点画从容而神气内敛,全无前代书家的古拙,是王羲之作品中最为流丽秀美的一件,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后代书法名家的临写,都不能达到王羲之的精妙之处,无法取得其真谛。酒醒之后,王羲之重新书写,但是再也写不出其中的神韵,这部杰作成为书法艺术史上难以企及的艺术珍品。可见个人心境与情境的变化对创作产生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笔、墨、纸、砚的不同,都会影响自己在书法作品中的发挥,如果是换了一个新的创作环境,可能写字时会没有灵感,不只是创作,临摹出的作品也会显得没有精神,所以,需要在合适的心境情境之下进行创作。
三、书法贵在“无意于佳乃佳”
学习古人作书,在具备了一定的书法技能基础之后,就要加上自己的东西,进行创新。一开始学书法,都是临摹的越细致、越精到越好,想要书法水平得到更好的提升,就不需要那么精益求精了,自己理解后加以创作,在不失传统的基础之上,让作品具有自己的神韵。书法创作讲究随性书写,对章法、结构、笔法、墨法有了一定把握之后,创作出自然的作品,不要刻意去做一些形式,让变化自己产生在书法作品之中。《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全文235字,涂抹34字,共计269字。是作者在悲愤的心情下创作出来的,侄子颜季明被杀害,通过笔墨来宣泄自己内心的痛楚。全文无意于书,只为宣泄,但是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此作品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渴涩生动的墨法,凝练而神采飞扬,涂涂抹抹,抒情达意,波澜起伏的情感孕育其中,悲愤的宣泄动人心魄,将作品的浓淡枯湿表现的淋漓尽致。《祭侄稿》的创作,一方面显示出创作心境与情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不要刻意追求一种效果,自然而然的书写状态是最重要的。创作初期,只是学习古人的技法,然后进行创作,创作出来的作品未免显得呆板刻意,显现出一种生疏的感觉。不要被某一点局限,对技法掌握娴熟之后,加上自己的审美感受,书家的情怀与创作实践是密切相关的,创作时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自己的作品中,对书法作品的创作也是一件好事。
四、吴昌硕《石鼓文》学习分析
吴昌硕一生都在临写石鼓文,但是临写时他又加入了自己的思想,所以,更可以看作是他创作的书法作品,其中体现着吴昌硕对石鼓文的独到理解。学习吴昌硕的《石鼓文》,首先学习古人去仔细观察,字形大都是长方形,线条圆转流畅,虽然圆实,但是线条硬朗扎实,用笔中锋用笔,也施以侧笔,显得老辣苍劲,又有韵律感。临摹熟练,熟悉用笔之后,开始进行创作。孙过庭在《书谱》理论中提到了“五乖五合”,可见创作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创作要尽量去避免“五乖”,迎合“五合”,在结构方面,吴昌硕的《石鼓文》有一种新的书法面貌,结构没有追求原碑刻的平整对称,而是偏长的结构字形,打破平衡且具有一种动态美。石鼓文创作作品,应该更大的加强其中的对比,使作品冲击力更强。用笔也是至关重要的,雄浑苍茫是其作品的第一感觉,他的作品绝不是秀美那一路的,所以写作之时,如果缺少侧笔的使用,整体就会缺少吴昌硕的苍茫感。用墨方面,吴昌硕浓墨铺毫,穷尽变化之妙,大胆作书,干湿的对比使作品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感,也是作品雄浑苍茫的重要因素,这些都是值得推敲运用的。
创作时,寻找灵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要去体会书法家的创作状态,体会他们写作时的心境,在状态好的时候进行创作,一旦有创作的冲动就抓紧作书,不要丢失契机,这样的条件下所写出的作品,会达到不一样的艺术效果。就书法学习而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集字创作熟练之时,可以加以创新,加入自己的思想,但必须遵从古法的基础之上,将技法融会贯通,自然而言的加以运用,否则写出的作品将会不伦不类,没有风采,只有遵从古意的作品,才可以展现出更好的书法美。
参考文献:
[1]詹腼.蔡邕偶创“飞白”[J].小学教学研究,2017(30):2.
[2]洪丕谟:《书论选读》[M],河南:河南美术出版社,1988 :1.
作者简介:术永华(1995.2——),女,汉族,籍贯:山东济南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