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经验 促数学思维发展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ihua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我是一名上海的小学数学教师,3月份,我接到一个通知,需要上一节公开课,执教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沪教版)一年级下册《24时计时法》这一节课。对于一向喜欢高效课堂的我认真准备。我认真研究教材,并上网查阅资料,发现这个内容在其他教材中几乎都是三年级的学习内容,那么为什么上海教材这么靠前,这对我以及我的学生都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二、设计说明
  1.教材、学生分析
  在仔细阅读了教材后,我又研读了其他版本的教材。以苏教版为例,首先出示一张节目预告单,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一般在电视节目中,都是用这种计时法来预告节目;接着通过时间尺以及对应的情境图,用两种方法来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认知24时计时法;接着通过一个钟面一个情境图强化对24时计时法的认知;最后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一个钟面想一想,这时你可能在做什么。
  沪教版的教材更为简单,就是出示小胖的一天,通过小胖的一天来认识《几时几时半》以及《24时计时法》。怎么办?这怎么学?无数个问号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我再次阅读教材,并与其它版本教材对比,寻找共性。发现不管哪个版本的教材,其实都是希望学生通过结合自己熟悉的情境来认识计时法,这也是编者告诉我们,数学的学习离不开生活经验,必须以生活经验,促进数学学习。
  2.教学目标
  ①在具体的情境中,知道一天有24小时,知道一天中的某一具体时刻也可以用24时计时法表示。
  ②利用生活情境,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发现并归纳24时计时法表示某一具体时刻的方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一天中某一具体时刻。
  ③在探索过程中,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用24时计时法表示生活中的某一具体时刻。
  教学难点:1、掌握24时计时法表示某一具体时刻的方法。
  2、分段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互换。
  三、案例描述
  教学片断一:认知冲突,引发新课
  师: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几时、几时半,我们先来复习一下。
  你能根据情境图说一说“小胖什么时刻在干什么?”
  生1:小胖上午7时在起床。  生2:小胖下午3时在踢球。   生3:小胖下午5时半在看电视。
  (出示10时钟面圖)
  师:这是几时?你在干什么?
  生1:上课、看书                       生2:睡觉
  师:你说的上课是什么10时呢?         师:你说的睡觉是什么10时呢?
  时间和时刻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我结合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几时、几时半。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能清楚地说明“什么时刻,谁在干什么。” 学生对于分段计时法(这时候还没揭示分段计时法的概念)比较熟悉,能用分段计时法准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具体时刻。这时只给一张钟面图,问学生这时你们干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法不一, 利用这一矛盾冲突,设疑“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将2个10时区分开”,引出学习24时计时法的必要性。
  教学片段二:
  师:每天都是从0时开始,1小时1小时地数, 谁来告诉大家现在钟面上的时刻?
  生1:上午6时                        生2: 6时
  师:你能用一个数字表示现在时刻吗?    师:这个6时是上午的6时,也就是上午6时。
  生:6时。
  师:对呀,从0时开始,经过了6个小时,就是6时。
  时间摸不着,看不见。对于钟面上的6时,学生只是利用上一节课习得的方法认识钟面,这是教师巧妙的用一句“从0时开始,经过了6个小时,就是6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用时针的运动规律来观察,教师规范的数学语言,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教学片段三:
  师:从中午12时开始,再经过1小时,就是?你能用24时计时法表示现在时刻吗?
  预设1:生:13时。
  师:这个13你是怎么想的呀?
  生1:数的,12后面就是13。
  生2:12+1=13
  师:你能告诉大家12是什么意思,1是什么意思吗?
  生:12时又往后走了1小时,就是13时。
  师:你说得真棒!你们听明白了吗?谁也能像他那样说一说?
  生……
  师总结:是呀,从中午12时开始,又经过了1小时,就是13时。
  追问:能不能就写1时呢?
  生…
  师:是呀,凌晨1时是从一天的开始0时开始,刚走了一个小时,就是1时。而下午1时是时针在钟面上已经走了一圈,已经走了12个小时,再走第二圈,如果再用1时表示,很容易混淆,所以我们用13时表示。13时就是下午1时。
  预设2:生1:1时。  生2:13时。如果写1时会跟凌晨1时混淆。   师:是呀,你真个会动脑筋的小朋友!凌晨1时是从一天的开始0时开始,刚走了一个小时,就是1时。而下午1时是时针在钟面上已经走了一圈,再走第二圈,如果再用1时表示,很容易混淆。那应该怎么表示呢?
  生:13时。
  师:13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12时又往后走了1小时,就是13时。
  师:听明白了吗?谁也能像他那样说一说?    生……
  师总结:是呀,从中午12时开始,又经过了1小时,就是13时。13时就是下午1时。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体验为基础的,能力时在学校过程中形成的,方法时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的。在上午时间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体验了6时,8时……的由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掌握了从时针的运动规律角度思考问题这一方法,所以在下午时间段学习的过程中采用独立说、同桌说等多种形式,不断渗透这种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中感悟方法,加深对24时计时法理解。通过对两种计时法的比较沟通、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联系,从而实现自如转换。
  教学片段四:练习巩固,再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将分段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
  上午10时       晚上10时
  2、用24時计时法表示钟面上的时刻。
  3、说一说:这是古猗园的开放时间,上面写着6时半——18时半,老爷爷没有学过24时计时法,你能告诉他就是从上午几时半——下午几时半古猗园开放吗?
  4、昨天李老师在上班的路上拍了一张照片,仔细观察,你觉得这样写对吗?
  练习巩固是一节课中消化理解的重要一环。层层递进的练习,前后知识的呼应,逆向思维的培养,实际生活的应用,不断的唤起学生的认知,同时也一次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案例思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了24时计时法对学生而言是教抽象的,如何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需要教师巧妙设计,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巧用生活情境设冲突引思考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节课开始我设置了一个情境冲突,同是10时,怎么有人在上课,有人在睡觉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顺理成章的引出24时计时法。
  2、巧用生活情境感受一天的时间
  利用动画,在时针转动的同时配上天色变化和老师的讲解,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时间和情境中直观经历了一天24小时的变化情形,这样直观性较强,学生体验了24时计时法的形成过程,并知道一天时间很短暂,要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巧用生活情境逐步体验方法
  当动画中太阳的上升和下降,钟面上时针分针的转动,到整点时动画停住,教师激趣设疑,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不断体验,感悟学习方法,促进思维发展,最终形成数学能力。
  《24时计时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加强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生活实例为素材来学习知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上努力为学生营造开放、自主的学习氛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其他文献
现在的初中数学课堂,大部分教师运用传统的授课模式进行教学,把概念、定理直接“抛”给学生,这样虽然看似节约了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也按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却会使学生在学习上“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要摆脱这一困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逐渐渗透“再创造”教学方法。  一、利用“再创造”的数学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为接受学
期刊
摘要:2011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试行)中提到: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现阶段高中生的学习几乎都放在高考科目备考上,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本文将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意识 培养 能力  一、信息意识的重要性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最早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
期刊
口语交际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人们运用口头语言,我说你听,你说我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双向互动的言语活动。口语交际的目的是交流沟通。良好的口语交际不仅在庄重严肃的场合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校讲学要促进学生思维,要有丰富的趣味性,要将被动变主动,要有多样的数学角度,要让学生自由发挥,有广阔的空间去想象. 因此,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显得极为重要.我们必须仔细专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精心选择问题,有效增强小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大胆想象,并进行多角度反思。使学生数学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
期刊
一、小组评价的具体内涵  所谓小组评价是指将小组中的所有成员都看作一个整体,在关注整个小组成绩的基础上,对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均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优势是较之传统的评价方式范围更小,对成员的关注度更精准,更高。小组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让各个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在合作、关心和团结的态势下去获得更多的竞争力。实践证明,通过使用小组评价能够促进团队中成员的有效合作。  二、小组评价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期刊
一、教育信息化和信息素养的诠释  教育信息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把提高信息素养纳入教育目标,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二是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与科研,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是一种涵盖面较广,以获取、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基于思想意识、文化积淀
期刊
目前高考命题越来越倾向于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是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而高考复习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的再重复讲一次旧知识,学生也容易产生听觉疲劳,因此复习方式的选择很重要,其中很有效的一种就是利用概念图,我通过多年尝试,在很多章节知识的复习中,将概念图引入高考复习过程,收到了一定成效。  概念图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教授等人为了帮助教师和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一再强调:凡是教师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和教学工作。确实,当一名教师三分靠内才,七分靠口才,身为班主任更需要在语言修养方面下功夫。苦口婆心地激励同学们为最初的梦想而奋斗需要语言;孜孜不倦地教导调皮生要收回游离在学习海洋外的心思需要语言;时时处处耐心处理学生间发生的突发情况还是需要语言;费尽心思告诫学生不为班级抹黑依然需要语言……处在这样复杂丰富的“说话”环境中,班主任
期刊
培养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仅是矫正他们生理和心理的缺陷,更是满足智障儿童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要。生活自理实际上就是人的生存需要,诸如密切联系着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随着个体生理的逐渐成熟而逐步达到在不需要别人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去完成。对于智障儿童来说,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目的就是补偿不同程度缺陷并使他们基本具备生活自理的能力,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一、生活自理
期刊
口语交际是人们进行日常交际、思想交流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是读写能力的基础,而且是一种生存技能,它将伴随人的终生。小学低年级作为语言发展的启蒙期,口语交际的训练 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方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对学生进行“听、读”训练,让学生“学”说;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练”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