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民结社权保护在农村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tongzhi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社自由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组织农会是亿万农民行使结社自由权得重要内容。引导中国法治建设最大的参与主体也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农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和实现其利益诉求和政治参与,使农民在公共参与的过程中建立起新的和谐关系,这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与农村法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结社权;农民组织;农村法治建设;制度性参与机制
  
  一、 农民结社权的语义和基本内涵
  
  结社自由权是个人为保护其政治、经济、文化、民主等权利,或为其他共同目的而在长时期内自愿地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自身活动有组织地表达意愿的一种权利[1]。
  结社自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一项公民基本权利,因而农民的结社自由应当受到保护,其中最基本的表现就是组织成立农民组织(农会)的权利。所谓农民组织,主要是由农民自发的,或者是农民在政府的推动下组织的,但参与主体主要由农民构成,目标在于更好地实现农民政治、经济利益或完成某种社会保障功能而组建的民间社团[2]。它是一种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自愿性和独立性的组织,是一种社会利益协商和整合的组织。
  
  二、 当前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和困境
  
  (一)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构成了农村法治建设的经济障碍
  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还是靠人力,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同时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设之中,农村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起来,这又极大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法治建设因缺乏必要的经济支撑而受阻。
  (二)农村立法滞后,农村、农业法律体系不健全,是农村法治建设的制度性障碍
  目前农村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农村法律体系, 农民基本权益的保障和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了法律规范的初步调整。但相对于社会其他领域, 我国农村法律制度仍然极不健全。一方面,在农村许多领域尚未得到法律的调整, 如农村产业调整、农业发展规划、农业投人、农村职业教育等方面都没有出台专门的法律;另一方面,已有的法律规范很不完备。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虽已出台,并对村民自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它的作用毕竟不能等同于村民自治法。有关村民自治的地方性法规的建立很不平衡,同时,有关村民自治的法律制度主要是实体性法律规范,缺乏程序性规定,不利于实践中的操作[3]。
  (三)农民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淡薄,农民农村法治建设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
  目前,我国农村农民受教育水平还比较低,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理解和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的培育和提高。许多农民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后不是诉诸法律而是寻求用非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消极守法多于积极维权。
  农民,是农村法治建设首要主体。如果在农村法治中, 农民始终作为管理客体存在, 而缺乏对其主体地位的认可和保障, 也就没有真正的法治[4]。由于我国现行立法对农民主体地位的认可和保障重视不够,同时在涉农立法和行政执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义务本位思想, 欠缺与农民主体地位相适应的权利本位意识,农民农村法治建设的主体地位仍未确立。
  (四)司法救济不力,农民权利缺乏法律的有力保障,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机制不完善
  司法是农民权利获得救济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维护社会公正、保障法律得以实施的关键一环。[5]而目前农村未能建立有效的农村执法检查和监督机制,现行司法体制也未能对违法犯罪行为起到足够的威慑作用。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执法司法领域的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农民权利的缺乏有力的保障。与此同时,一套健全的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机制仍未形成。当农民的利益诉求和政治参与在体制内总是无法表达和实现时,他们不是选择正常的渠道和通过法律手段来救济和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更多的是采用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制度性参与不畅,非制度性参与大行其道。
  
  三、 保护农民结社权在农村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法治的动力既来自国家, 也来源于社会, 而社会力量对法治进程的推动则更为根本和持久。……尤其是民间社会组织构成了当今民主法治的重要推力量。”[6]
  第一,保护农民结社权,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奠定农村法治建设的物质基础
  保护农民结社权,培育和发展农民组织,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和保障农民的经济权利,改变农民相对底下的社会地位,调动农民生产地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知识技能和生产组织化、协作性水平,提高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农民组织在协调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此更加奠定法治建设的物质基础。
  第二,保护农民结社权,有利于培育和增强农民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明确农民农村法治建设的主体地位
  农村组织在组织农民参与农村建设各项社会事务( 经济事务、政治事务、文化事务等)的实践过程, 也是农民个人投身于组织实践和受教育的过程。通过长期的组织实践, 一方面,有利于培育和增强农民的自治能力、民主意识、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法治观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利用农民组织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独立和完整的主体地位用现代理念激发农民自身的内在活力,培育和提高主体意识与主体观念, 使农民发展成为农村法治建设自觉主体。
  第三,保护农民结社权,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农民利益表达和制度性参与机制,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
  “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农村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与理论基础。”[7]农民组织以组织的形式来实现农民的政治权利要求以及由政治权利反映出的经济权利。它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把单个农民联合起来与强势交易主体进行谈判和协商,增强农民政治参与的话语权,使农民的利益和诉求得到整合和表达,最大程度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
  第四,保护农民结社权,有利于建立农民组织与基层政府及其他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维护转型期农村社会的稳定
  农民组织之间及其与其他利益集团之间的纠纷和冲突,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谈判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这种冲突是农民维权组织发展不充分、欠规范的结果。农民组织可以促进农村社会的多元合作,即通过与基层政府及其他利益集团之间的互补协商和合作对话, 进而建立益协调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协调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减少社会对话和市场交易的成本,引导农民理性对待和妥善化解各种利益纠纷和社会矛盾,有效维护转型期农村社会的稳定。
  
  四、 结语
  
  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保护农民的自结社自由权,既是增强和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确立农民主体地位,维护农民自身合法权益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会机制上保护农民能够有序表达和实现其利益和政治参与的组织保证,更是在程序意义上制度化落实结社自由宪法权利的必然选择。因此,只有充分尊重和保障农民的结社权,中国的农村法治建设才能得以促进推进,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才能逐渐走向深化。
  
  注释:
  [1] 刘复之:人权大辞典[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版
  [2] 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初探[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版
  [3] 熊哲文:试析农村法治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1.8
  [4] 薛刚凌等:农村法治建设探论[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
  [5] 易虹:我国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3.9
  [6] 马长山:民间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与法治秩序[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1
  [7] 石柏林:依法治国的基石:农村法治建设步骤与要素分析[J];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1.4。
其他文献
摘 要:新律师法将于2008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增加了监所检察部门办理监管场所职务犯罪工作和罪犯又犯罪批捕起诉案件的难度,监所检察应从加强对看守所管理律师会见活动的监督加强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能力和水平加强内部协作等方面加强自身素质和监督水平。  关键词:监所检察;新律师法;应对    新律师法将于2008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律师法的修订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与是我国法制与国
期刊
摘 要:公诉权是国家主动对犯罪进行追诉的一种权利,也是检察机关的主要职能之一。人权保障则是刑事诉讼活动的目的之一,是刑事诉讼中的重要理论问题,随着刑事诉讼方式由私人追诉为主向以国家公诉为主的转变,检察官所行使的公诉权日益受到重视,相应在公诉活动中的人权保障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公诉活动中人权的界定入手,论述了公诉活动中人权保障的必要性和公诉活动中人权保障的完善。  关键词:公诉权;检察;人
期刊
抢劫罪所侵犯客体是复合的,既包括侵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同时包括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权利,是一种严重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犯罪,是侵犯财产罪中危害性最大、性质最严重的犯罪,历来为我国刑法重点打击。抢劫罪的行为人当场采用旨在使被害人不能反抗或者不敢反抗的方法,当场占有其财物,是抢劫罪的手段行为和占有行为的两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特征。抢劫罪在世界各国中都是多发的犯罪,我国积累的司法实践是非常丰富的,但关于抢
期刊
对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的规定,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司法实践中都习惯称之为转化型抢劫罪。根据法条的规定,成立转化型抢劫罪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转化的前提条件——犯盗窃、诈骗、抢夺罪,转化的客观条件——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转化的主观条件——为窝藏脏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法条规定虽然明确,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存在适用上的很大争议,尤其是在转化的前提条件上。  由于盗窃、诈骗、抢夺罪均以“数额较大
期刊
一、当前行贿案件查处中遇到的问题    1.行贿案件立案少  目前贿赂犯罪十分猖獗,但检察机关以行贿罪立案侦查的案件普遍少见。立案侦查少,必然形成以通知谈话形式询问涉嫌行贿人居多的局面,而缺乏法律威慑力度,以至于涉嫌行贿人心理压力比较轻松,询问时间大大拉长,导致法定的十二小时以内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  2.侦查取证难  当前司法实践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是行贿人往往拒不作证,给办案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期刊
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管理”成为重要词语,管理所带来的隐性效益和直接效果也在逐步显现,企事业单位、机关等“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已成为共识。管理科学研究也得到了理论界的重视,逐步形成了学科齐全、分支细致的庞大的科研体系。检察管理科学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起步较晚,其研究在国内外尚未形成完整齐备的理论体系,国内基本上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专著。国外的检察制度与我国有所不同,因而对我
期刊
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面对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大发展的大好形势,无可避免地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检察保密工作同样也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保密工作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保密工作必须服从党和国家大局,服从改革、发展、稳定的指导思想,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抓住机遇促发展,充分发挥保密工作“保安全、保发展”的作用。
期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大批涌现,随之带来农村土地开发、土地批租的热潮,特别是近年来房地产开发热,使的农村土地价格飙升,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借机侵吞、占有、挪用公共财产,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影响到对此类案件的严肃处理,因而严重破坏了国家法令和政策在农村的实施,侵害到了农民的切身利益,极大地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群体性上访
期刊
司法会计鉴定,是指在刑事、民事案件诉讼过程中,侦查、审判机关为了查明案情,就案件中有关财政、财务、会计等专门性问题,委托国家鉴定机关或指定具有专门会计知识的人,根据会计学、审计学原理,运用有系统、有组织的审核和稽查方法,依照法定程序所进行的鉴别和判断。司法会计鉴定制度是司法鉴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诉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我国诉讼科学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司法会计鉴定理论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司法
期刊
摘 要:案件质量管理是检察业务工作的核心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案件质量管理机制,是检察机关提高办案能力和执法水平,促进现代法治进步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本文对案件质量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研究,促进案件管理机制科学、合理、协调运转。  关键词:案件;质量管理;功能;模式;探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的发展观。树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