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心理学》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启动学生思维的机器,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那么,如何进行数学课堂的新课导入呢?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简单的谈谈看法。
一、首先导入语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他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小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所以教师在新课导入时设计的导入语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新授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讲述“角的认识”。“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但是,如果这样开头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我今天走几步路让大家看看,大家能否从老师的动作中猜测到今天要讲什么内容?然后,就边走边摆动双臂,并且故意让双臂跟身体成一个角度。还可以将成角度的动作定格让学生去领悟。或者,出示一张荡秋千图,并且在黑板上把荡成了一定角度的秋千跟竖直线画出来,然后向同学们提问:“老师的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什么概念?”类似这样的例子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学生为弄懂这些问题就会主动探讨问题,学习的兴趣自然会被激发出来。预习过的学生看到老师的示范动作或图,再联系课本就不难想像到今天是要讲“角”了。没有预习的同学也会积极地去思考,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这种以激趣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的办法,是解决枯燥数学概念教学的较好办法,学生的思维火花也会因有趣而自燃。
二、可以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导入新课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孔子云:“温故而知新。”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课堂导入时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联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出示旧知:①3 7 4;②5 5 5.提问比较①②两题有什么不同?比较后学生回答:第①题的三个加数不相同,而第②题的三个加数完全相同。教者过渡导入:像第②题这样由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题目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计算,用新方法计算这样的题目只要知道是“几个几相加”就能立即算出“和是多少”,比用加法简便得多,大家愿不愿意学习这种新的计算方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乘法”。如此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进行导入,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了其学习的内驱动力,同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比较分析的思维表达能力。
三、可以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实践表明,儿童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幽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美丽斑斓的图画,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教师可借助电化教学媒体渲染气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出示自行车飞快行驶的课件画面后,提问:①“谁知道,自行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稳?”(生答: “因为车轮是圆的。”)②“车轮做成其他形状的,如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行吗?”在学生的积极讨论交流之引入新课。
四、将实际情景应用到新课的导入中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当学生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备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例: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节内容时,一位教者设计如下导入: “兄弟俩一起做相框,各做了一个不同的长方形相框。哥哥做的相框是:长6分米,宽2分米;弟弟做的相框是:长4分米,宽3分米。他们一起来到玻璃店,为相框安玻璃,在付钱时,老板却让他们付同样的钱。这合理吗?为什么7请同学们评评理!”如此导入,有效实现了数学的生活化,生活的数学化,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让学生凭借生活的经验主动探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探索精神。
五、新课导入时间不易过长
导入新课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开门见山地直叙讲课内容,使学生心中有数,起到“安民告示”的作用。或者一开始就把中心摆出来,然后层层剥皮逐步阐叙。例如教学“小时、分、秒”时,可以这样导入:“师:今天老师带来一则谜语,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东西?兄弟两人同步走,摆一摆来走一步,一年到头走不停,没有走出玻璃铺。”学生不难猜出是“钟”。教师说:“对”。这节课就来学习“小时、分、秒”,揭示课题:这样导入新课总共不到三分钟,却因巧妙新奇,成功地点出了学生急切想知道的内容,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蔡群.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技巧刍议[J].新课程研究,2008.3
[2]李剑平.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新课导入例析[J].辽宁教有,2003.06
[3]杨亚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刍议[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07.
一、首先导入语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他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小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所以教师在新课导入时设计的导入语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新授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讲述“角的认识”。“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但是,如果这样开头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我今天走几步路让大家看看,大家能否从老师的动作中猜测到今天要讲什么内容?然后,就边走边摆动双臂,并且故意让双臂跟身体成一个角度。还可以将成角度的动作定格让学生去领悟。或者,出示一张荡秋千图,并且在黑板上把荡成了一定角度的秋千跟竖直线画出来,然后向同学们提问:“老师的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什么概念?”类似这样的例子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学生为弄懂这些问题就会主动探讨问题,学习的兴趣自然会被激发出来。预习过的学生看到老师的示范动作或图,再联系课本就不难想像到今天是要讲“角”了。没有预习的同学也会积极地去思考,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这种以激趣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的办法,是解决枯燥数学概念教学的较好办法,学生的思维火花也会因有趣而自燃。
二、可以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导入新课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孔子云:“温故而知新。”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课堂导入时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联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出示旧知:①3 7 4;②5 5 5.提问比较①②两题有什么不同?比较后学生回答:第①题的三个加数不相同,而第②题的三个加数完全相同。教者过渡导入:像第②题这样由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题目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计算,用新方法计算这样的题目只要知道是“几个几相加”就能立即算出“和是多少”,比用加法简便得多,大家愿不愿意学习这种新的计算方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乘法”。如此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进行导入,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了其学习的内驱动力,同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比较分析的思维表达能力。
三、可以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实践表明,儿童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幽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美丽斑斓的图画,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教师可借助电化教学媒体渲染气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出示自行车飞快行驶的课件画面后,提问:①“谁知道,自行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稳?”(生答: “因为车轮是圆的。”)②“车轮做成其他形状的,如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行吗?”在学生的积极讨论交流之引入新课。
四、将实际情景应用到新课的导入中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当学生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备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例: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节内容时,一位教者设计如下导入: “兄弟俩一起做相框,各做了一个不同的长方形相框。哥哥做的相框是:长6分米,宽2分米;弟弟做的相框是:长4分米,宽3分米。他们一起来到玻璃店,为相框安玻璃,在付钱时,老板却让他们付同样的钱。这合理吗?为什么7请同学们评评理!”如此导入,有效实现了数学的生活化,生活的数学化,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让学生凭借生活的经验主动探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探索精神。
五、新课导入时间不易过长
导入新课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开门见山地直叙讲课内容,使学生心中有数,起到“安民告示”的作用。或者一开始就把中心摆出来,然后层层剥皮逐步阐叙。例如教学“小时、分、秒”时,可以这样导入:“师:今天老师带来一则谜语,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东西?兄弟两人同步走,摆一摆来走一步,一年到头走不停,没有走出玻璃铺。”学生不难猜出是“钟”。教师说:“对”。这节课就来学习“小时、分、秒”,揭示课题:这样导入新课总共不到三分钟,却因巧妙新奇,成功地点出了学生急切想知道的内容,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蔡群.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技巧刍议[J].新课程研究,2008.3
[2]李剑平.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新课导入例析[J].辽宁教有,2003.06
[3]杨亚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刍议[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