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努力实践和不断借鉴,使低成本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应用低成本实验可以不断改进学生实验,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
在物理实验中,不仅要求学生关注实验本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应用学生身边的器材做简易的随堂实验,可拓展实验空间,增加学生实验探究经历,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温度和温标”的教学中,原来的教学设计中老师只是拿些温度计让学生观察、使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能停留在对温度计的作用、结构和原理等浅层次的识记阶段,自主探究能力不能得到培养。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我给学生准备一个平底烧瓶、一根细长玻璃管、一些染成红色的水和刻度尺等这些常用的实验器材。通过老师的渐进性提问“如何用平底烧瓶和其他器材来比较两个烧杯中水的温度”“看到什么现象”“玻璃细管中的液柱为什么会先上升再下降或先下降再上升”“你能较准确地说出这两杯水的温度吗?你认为还需要什么器材”“你们手上的装置与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在结构上有什么类似”“你能将这个装置改进成一个简易温度计吗”。学生在将瓶中装满水,插入细管盖紧制成一个温度计的模型的实验过程中,不仅很容易理解有关温度、温标的概念,并且通过将模型改进成实用的简易温度计,经历了与往常不同的学习方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小小的一个平底烧瓶贯穿了整个教学内容,这样的低成本实验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又非常明显。
二、恰当的利用低成本实验器材,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新课标提出教学过程要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要求教师组织合理、有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优化教学内容结构,整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准备很多实验器材,但几乎每样器材只用一次就放置一边了,整节课忙得不亦乐乎。老师费时费力,学生的注意力也很容易经常被分散到老师取放实验器材的动作上去了。合理应用低成本实验,课堂教学即时效果会更好。
如“大气压强”教学中,我准备了一个拔火罐。可用它吸住并提起一块玻璃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可以让学生通过测量玻璃所受的重力和拔火罐的吸附面积大致估算大气压强的大小来说明“大气压强很大”;在分析“大气压强的应用”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拔火罐上的“小孔”并解释为什么这么设计。这样一个拔火罐贯穿大气压强的现象、大小和应用这条主线,教学节奏紧凑,课堂教学即时效果明显。
再如前面提到的平底烧瓶在“温度和温标”中的应用设计等等,都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三、应用低成本实验创造性地设计小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物理课本提供了基本的教学内容,但教师在教学时不应仅局限于课本所呈现的内容,而应在理解课本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低成本实验无疑是极好的一种手段。
例如,“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光学中的重点知识,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发现和归纳实验结论。通常作为物体的都是蜡烛,实验中烛焰的像是放大还是缩小、正立还是倒立等现象很直观,但一般情况下学生几乎很难自主发现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像“左右互置”这一特点。改用两节干电池和若干发光二极管做成一个可控发光的“上”字代替烛焰,则“物像左右互置”的实验现象更明显,学生基本上都能自主发现,归纳出成像规律更快捷、更完整。而且,这样既可以重复实验、节约资源,减轻实验老师因蜡烛燃烧的损耗需不断更换的工作量,还可以避免因大量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烟雾,可以更好地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
四、反思。
通过实践和借鉴,我对低成本实验也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1、低成本实验教具虽然成本低,但智慧不低、价值不低。利用和制作低成本实验,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自己要动手参与设计和制作,还需要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发明;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教师加强自身的知识更新和专业素质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2、低成本实验设计中更值得欣赏和提倡的不是实验器材的简单替代,而是实验装置的简化,特别是对一个原本已不太复杂的实验装置做进一步的简化,使实验现象更明了。
3、低成本实验的设计与改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探究,甚至可能做出来的器材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时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我常常在向同事和学生讲解设计意图和思路的过程中得到启发,从而完成实验。这对我,还有学生都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并使师生关系更融洽、平等。
4、不能把低成本实验仅仅看作解决设备不足问题的权宜之计,而应重视在新课程理念下低成本实验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
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低成本实验,构建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能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设计课外小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物理课外小实验、小制作的题材广泛,材料丰富,贴近生活,是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有益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动脑、动手,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虽然课外小实验在许多方面是粗糙不规范的,但是其教学功能强大,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高。实践证明,课外实验中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实验一旦有所收获、有所创新,就会使学生欣喜若狂,更加喜欢物理、热爱科学。
课外实验不同于实验室里的学生实验,它没有现成的仪器设备,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实验步骤,自己动手搜集材料、器材去完成,出现问题也要自己想办法排除。因此,学生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不可能完成的。这也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但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更应具备广泛的实验专业知识,以便随时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奇异问题,能够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假如学生的实验失败了,教师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只有通过反复的思考和实践,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
六、积极开展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外实验具有就地取材、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和独立操作的能力。因此对于课本安排的课外小实验,我要求学生逐一认真完成,并在课堂检查评比。我还利用各种课外活动的机会,开展实验活动。如在一次郊游时,正讲到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我带学生到湖边看到倒影,在平静的湖水边,只有一个方向能看到岸边某一物体的倒影,这是镜面反射。我让一个学生将一小石子投入湖中,激起一阵微波,湖面的平静被破坏了,倒影就乱了。但这时大家却在其他方向也看到了紊乱的倒影。这是由于平静的湖面变成了凹凸不平的湖面,镜面反射变成了漫反射。通过这个生动直观的现场实验,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应用低成本实验可以不断改进学生实验,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
在物理实验中,不仅要求学生关注实验本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应用学生身边的器材做简易的随堂实验,可拓展实验空间,增加学生实验探究经历,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温度和温标”的教学中,原来的教学设计中老师只是拿些温度计让学生观察、使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能停留在对温度计的作用、结构和原理等浅层次的识记阶段,自主探究能力不能得到培养。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我给学生准备一个平底烧瓶、一根细长玻璃管、一些染成红色的水和刻度尺等这些常用的实验器材。通过老师的渐进性提问“如何用平底烧瓶和其他器材来比较两个烧杯中水的温度”“看到什么现象”“玻璃细管中的液柱为什么会先上升再下降或先下降再上升”“你能较准确地说出这两杯水的温度吗?你认为还需要什么器材”“你们手上的装置与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在结构上有什么类似”“你能将这个装置改进成一个简易温度计吗”。学生在将瓶中装满水,插入细管盖紧制成一个温度计的模型的实验过程中,不仅很容易理解有关温度、温标的概念,并且通过将模型改进成实用的简易温度计,经历了与往常不同的学习方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小小的一个平底烧瓶贯穿了整个教学内容,这样的低成本实验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又非常明显。
二、恰当的利用低成本实验器材,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新课标提出教学过程要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要求教师组织合理、有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优化教学内容结构,整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准备很多实验器材,但几乎每样器材只用一次就放置一边了,整节课忙得不亦乐乎。老师费时费力,学生的注意力也很容易经常被分散到老师取放实验器材的动作上去了。合理应用低成本实验,课堂教学即时效果会更好。
如“大气压强”教学中,我准备了一个拔火罐。可用它吸住并提起一块玻璃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可以让学生通过测量玻璃所受的重力和拔火罐的吸附面积大致估算大气压强的大小来说明“大气压强很大”;在分析“大气压强的应用”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拔火罐上的“小孔”并解释为什么这么设计。这样一个拔火罐贯穿大气压强的现象、大小和应用这条主线,教学节奏紧凑,课堂教学即时效果明显。
再如前面提到的平底烧瓶在“温度和温标”中的应用设计等等,都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三、应用低成本实验创造性地设计小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物理课本提供了基本的教学内容,但教师在教学时不应仅局限于课本所呈现的内容,而应在理解课本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低成本实验无疑是极好的一种手段。
例如,“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光学中的重点知识,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发现和归纳实验结论。通常作为物体的都是蜡烛,实验中烛焰的像是放大还是缩小、正立还是倒立等现象很直观,但一般情况下学生几乎很难自主发现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像“左右互置”这一特点。改用两节干电池和若干发光二极管做成一个可控发光的“上”字代替烛焰,则“物像左右互置”的实验现象更明显,学生基本上都能自主发现,归纳出成像规律更快捷、更完整。而且,这样既可以重复实验、节约资源,减轻实验老师因蜡烛燃烧的损耗需不断更换的工作量,还可以避免因大量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烟雾,可以更好地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
四、反思。
通过实践和借鉴,我对低成本实验也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1、低成本实验教具虽然成本低,但智慧不低、价值不低。利用和制作低成本实验,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自己要动手参与设计和制作,还需要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发明;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教师加强自身的知识更新和专业素质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2、低成本实验设计中更值得欣赏和提倡的不是实验器材的简单替代,而是实验装置的简化,特别是对一个原本已不太复杂的实验装置做进一步的简化,使实验现象更明了。
3、低成本实验的设计与改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探究,甚至可能做出来的器材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时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我常常在向同事和学生讲解设计意图和思路的过程中得到启发,从而完成实验。这对我,还有学生都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并使师生关系更融洽、平等。
4、不能把低成本实验仅仅看作解决设备不足问题的权宜之计,而应重视在新课程理念下低成本实验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
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低成本实验,构建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能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设计课外小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物理课外小实验、小制作的题材广泛,材料丰富,贴近生活,是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有益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动脑、动手,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虽然课外小实验在许多方面是粗糙不规范的,但是其教学功能强大,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高。实践证明,课外实验中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实验一旦有所收获、有所创新,就会使学生欣喜若狂,更加喜欢物理、热爱科学。
课外实验不同于实验室里的学生实验,它没有现成的仪器设备,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实验步骤,自己动手搜集材料、器材去完成,出现问题也要自己想办法排除。因此,学生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不可能完成的。这也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但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更应具备广泛的实验专业知识,以便随时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奇异问题,能够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假如学生的实验失败了,教师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只有通过反复的思考和实践,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
六、积极开展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外实验具有就地取材、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和独立操作的能力。因此对于课本安排的课外小实验,我要求学生逐一认真完成,并在课堂检查评比。我还利用各种课外活动的机会,开展实验活动。如在一次郊游时,正讲到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我带学生到湖边看到倒影,在平静的湖水边,只有一个方向能看到岸边某一物体的倒影,这是镜面反射。我让一个学生将一小石子投入湖中,激起一阵微波,湖面的平静被破坏了,倒影就乱了。但这时大家却在其他方向也看到了紊乱的倒影。这是由于平静的湖面变成了凹凸不平的湖面,镜面反射变成了漫反射。通过这个生动直观的现场实验,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