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基础知识在整个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处处贯穿着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本文主要阐述了语文老师在适应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等方面的转变。
关键字: 语文 新课程 改革 创新
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习、生活、工作的基础,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语文的改革是发展史必不可少的。所以,新课程中语文的改革将为社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发挥作用。语文老师如何适应新课程的改革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适应语文新课程的改革,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
1.1语文教师应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题,因此要求我们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激烈竞争的年代,创新的能力,绝处逢生的能力、面对挫折的耐力等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必备素质。
1.2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
语文教材有广泛的社会内容,教学时要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学有成效。语文教师除需具有很强的理解语言能力外,还需具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准确地把握思想内容。教育是用已有的知识去为未来培养人才,教师必须继承和借鉴前人所创造的知识,然后才有可能更好的履行传道的职责,但是知识绝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它不断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发生量和质的变化,所以教师桶中的水必须是流动的水,是和知识河相连,保持其更新、更替、更换的状态。
1.3教师要在生动中传递人文精神
语文教育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失去人文科学应有的特征。学生只有复制的功能,没有主动、自由的个性。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了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创造性被泯灭。
语文对于人来说是一种文化,它更重要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在于塑造人的个性发展。如:《斑羚飞渡》若单从知识方面来说,对文章理解无非是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要保护野生动物。这当然比单纯泛泛的说教和《动物》课本上的教育要形象生动得多。但是,这忽略了文章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如果我们用人文的眼光、人文的情怀去引导学生体会那种心情的沉着、灵魂的高尚、思想的光辉,肯定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强烈的震撼。那么,斑羚的灵动、神圣、悲壮及那种极富人情味的为了种族的延续,牺牲一半来挽救另一半的举动,就会成为学生心中永远的丰碑。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不仅要满足对学生认知的培养,更要使学生的技能、情感、个性、价值观等得到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者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使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能在个人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以达到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的关怀人生的终极目的。
2.教师的教学行为要趋向人文化,以人为本
2.1由教师权威的教授向师生平等关系的人文关怀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这种状态下的教学,势必事倍功半。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也是未来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2.2由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老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地丧失。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教师只是解决了自己的"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并不能保证取得满意的教育效果。教师只有同时重视"育",即以学生为中心,结合每个学生本身的情况,综合地协调利用各种因素来影响,来"培育"学生,以便让学生自己会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做自我发展的主人。
2.3由注重教学的结果向注重教学的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弊端。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甚至让学生去背诵“标准答案”,而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掌握知识、掌握规律。新课程倡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提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3适应语文新课程的改革
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碰到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议自信,激发其内在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考试不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改变纸笔测验为惟一的考试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应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压力。
4结语
语文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语文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我们语文教师。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诚心接受,热情投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钻研教材,敢于探索,努力实践。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树立决心、充满信心、建立自信、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尽快掌握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就一定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为语文新课改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字: 语文 新课程 改革 创新
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习、生活、工作的基础,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语文的改革是发展史必不可少的。所以,新课程中语文的改革将为社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发挥作用。语文老师如何适应新课程的改革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适应语文新课程的改革,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
1.1语文教师应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题,因此要求我们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激烈竞争的年代,创新的能力,绝处逢生的能力、面对挫折的耐力等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必备素质。
1.2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
语文教材有广泛的社会内容,教学时要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学有成效。语文教师除需具有很强的理解语言能力外,还需具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准确地把握思想内容。教育是用已有的知识去为未来培养人才,教师必须继承和借鉴前人所创造的知识,然后才有可能更好的履行传道的职责,但是知识绝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它不断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发生量和质的变化,所以教师桶中的水必须是流动的水,是和知识河相连,保持其更新、更替、更换的状态。
1.3教师要在生动中传递人文精神
语文教育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失去人文科学应有的特征。学生只有复制的功能,没有主动、自由的个性。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了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创造性被泯灭。
语文对于人来说是一种文化,它更重要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在于塑造人的个性发展。如:《斑羚飞渡》若单从知识方面来说,对文章理解无非是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要保护野生动物。这当然比单纯泛泛的说教和《动物》课本上的教育要形象生动得多。但是,这忽略了文章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如果我们用人文的眼光、人文的情怀去引导学生体会那种心情的沉着、灵魂的高尚、思想的光辉,肯定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强烈的震撼。那么,斑羚的灵动、神圣、悲壮及那种极富人情味的为了种族的延续,牺牲一半来挽救另一半的举动,就会成为学生心中永远的丰碑。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不仅要满足对学生认知的培养,更要使学生的技能、情感、个性、价值观等得到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者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使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能在个人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以达到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的关怀人生的终极目的。
2.教师的教学行为要趋向人文化,以人为本
2.1由教师权威的教授向师生平等关系的人文关怀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这种状态下的教学,势必事倍功半。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也是未来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2.2由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老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地丧失。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教师只是解决了自己的"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并不能保证取得满意的教育效果。教师只有同时重视"育",即以学生为中心,结合每个学生本身的情况,综合地协调利用各种因素来影响,来"培育"学生,以便让学生自己会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做自我发展的主人。
2.3由注重教学的结果向注重教学的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弊端。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甚至让学生去背诵“标准答案”,而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掌握知识、掌握规律。新课程倡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提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3适应语文新课程的改革
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碰到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议自信,激发其内在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考试不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改变纸笔测验为惟一的考试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应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压力。
4结语
语文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语文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我们语文教师。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诚心接受,热情投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钻研教材,敢于探索,努力实践。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树立决心、充满信心、建立自信、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尽快掌握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就一定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为语文新课改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