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70年代兴起于美国,90年代传入我国。当前我国以班级为主要形式的教学中,学生成绩优秀,个性缺乏,缺少民主意识,会竞争,不会协作等问题突出,联想到美国是当今头号强国并始终保持强势,时时焕发生机,这种以学生为主,因材施教,注重個性,科学培养的教学模式让人振奋。本着拿来主义和我班实际,在我班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前提:科学划分小组;
我班56个人,我核定每组4人,分成14组。有人建议说组太多,每组人太少,建议每组7人,分成8组。我再三研究,保持原分组方式,因为一则偶数组不落单,免得有人有失落感,二则4人一组好沟通,免得形成小集团,三则可以两两成对,密切配合,提高效率。这样利于形成团队意识,克服唯我独尊的独生子女潜意识,便于组内协作。
具体来说,这14组是依据上学期期末成绩排名,按龙摆尾大循环排好4列后,每列14行,再依次按每行4人组合,即为各小组,共分为14组。即:先按1-14、28-15、29-42、56-43排成四列,再按每行的四个序号组成一组即:1、28、29、56为第1组;2、27、30、55为第2组……14、15、43、43为第14组。这样排成的小组学生平均成绩接近,资源均分,优势互补,互相帮助,比较客观。(组内异智,组间同智)
二、核心:确立组长的产生机制;
第一任组长由小序号自然产生,如1号为1组组长,2号为2组组长……14号为14组组长,任期固定为2周,下一个周期由其他组员轮流任职,即实行组长轮流坐庄制度。这样可以从小就培养孩子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组内分工由组长根据当期的学习任务、日常任务和科学实践等的需求自行安排,不设统一名称,不设框框,发挥组内成员自主创意。
小组产生后,学期内固定,不调整,不重组,防止有的学生在重组时挑选小团体成员,让学生把精力放在依现有情况,扬长避短,通过组内合作完成预定目标。
小组做为最基本单位,还随时依教学任务和教学设计临时组合成大组,如在本学期内实施的机电兴趣队、手工创意队和大力水手队等科学实践课,就将各小组组合成三个队,每队由几个小组组成,具体选择由小组自行决定,选好后,备案到班级,学校。之后按各实践队的任务要求,各小组自行研究,确定课题,再在小组内展开对抗比赛,看成绩,如机电组的比赛,看哪组的电路装得快,飞蝶最先飞上天。这样既能让小组内的成员开动脑筋,查找资料,通力合作,又能在组间展开激烈竞争,赛场如同战场,学生们勇争第一,充满了智慧和激情。这样学生们既有合作,又有竞争。
三、保障:丰富小组文化
在平时,听到很多“小组”,熟知的有党小组、团小组、村民小组和民兵小组,社会实践证明这种小组体制有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生机。在教学实践中要发展好小组合作机制,就要培育好小组合作学习特定文化。
首先:确立评价与激励机制,我与各小组长约定,在小组成绩、遵章守纪、内外卫生和文明礼貌等方面,制定了考评细则,由各小组互相监督、对号入座,共同评比。
其次:由组长牵头、组员参与,制定组徽、组牌、口号,确立奋斗目标,形成温馨环境和合作氛围。
一般情况下,第一任组长的气质决定了本组的气质,总体来讲,第一任组长是本班的前14名,学习成绩较好,表明小组要以学业为主,兼顾兴趣、爱好、品质、性格,形成平等合作、激励启迪、倾听分享、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氛围。
在半年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著名教育家盛群力总结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十大特点:“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目标依赖,利益一致;责任明确,义务感强;参与度大,沟通面广;集体奖励,共享成功;公平竞争,合理比较;角色轮换,分享领导;既有帮助,又有协同;过程评议,注重实效;学生为主,教师促进”。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小组合作学习在班级授课制下,使学生个体间竞争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由教师、学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创造了学生相互交流的条件,培养了听取别人意见的了品质,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善于思考,增强社会适应性,增强民主意识,通过集思广益,达成科学决策,这样从小就潜移默化的确立了民主集中制意识和理念。
同时也应该看到,发源于美国的小组合作学习,使美国的教育充满勃勃生机,但在我国能否达到预期目的,还要我们正视现实和不懈努力,我们的班型大,教师少,一个教师,50多个学生,相对于美国一个教师就仅几名学生,学生的主动性和被动性显然是不同的,以分数论英雄的高考体制,最终会不会制约这种新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或许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第一小学)
一、前提:科学划分小组;
我班56个人,我核定每组4人,分成14组。有人建议说组太多,每组人太少,建议每组7人,分成8组。我再三研究,保持原分组方式,因为一则偶数组不落单,免得有人有失落感,二则4人一组好沟通,免得形成小集团,三则可以两两成对,密切配合,提高效率。这样利于形成团队意识,克服唯我独尊的独生子女潜意识,便于组内协作。
具体来说,这14组是依据上学期期末成绩排名,按龙摆尾大循环排好4列后,每列14行,再依次按每行4人组合,即为各小组,共分为14组。即:先按1-14、28-15、29-42、56-43排成四列,再按每行的四个序号组成一组即:1、28、29、56为第1组;2、27、30、55为第2组……14、15、43、43为第14组。这样排成的小组学生平均成绩接近,资源均分,优势互补,互相帮助,比较客观。(组内异智,组间同智)
二、核心:确立组长的产生机制;
第一任组长由小序号自然产生,如1号为1组组长,2号为2组组长……14号为14组组长,任期固定为2周,下一个周期由其他组员轮流任职,即实行组长轮流坐庄制度。这样可以从小就培养孩子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组内分工由组长根据当期的学习任务、日常任务和科学实践等的需求自行安排,不设统一名称,不设框框,发挥组内成员自主创意。
小组产生后,学期内固定,不调整,不重组,防止有的学生在重组时挑选小团体成员,让学生把精力放在依现有情况,扬长避短,通过组内合作完成预定目标。
小组做为最基本单位,还随时依教学任务和教学设计临时组合成大组,如在本学期内实施的机电兴趣队、手工创意队和大力水手队等科学实践课,就将各小组组合成三个队,每队由几个小组组成,具体选择由小组自行决定,选好后,备案到班级,学校。之后按各实践队的任务要求,各小组自行研究,确定课题,再在小组内展开对抗比赛,看成绩,如机电组的比赛,看哪组的电路装得快,飞蝶最先飞上天。这样既能让小组内的成员开动脑筋,查找资料,通力合作,又能在组间展开激烈竞争,赛场如同战场,学生们勇争第一,充满了智慧和激情。这样学生们既有合作,又有竞争。
三、保障:丰富小组文化
在平时,听到很多“小组”,熟知的有党小组、团小组、村民小组和民兵小组,社会实践证明这种小组体制有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生机。在教学实践中要发展好小组合作机制,就要培育好小组合作学习特定文化。
首先:确立评价与激励机制,我与各小组长约定,在小组成绩、遵章守纪、内外卫生和文明礼貌等方面,制定了考评细则,由各小组互相监督、对号入座,共同评比。
其次:由组长牵头、组员参与,制定组徽、组牌、口号,确立奋斗目标,形成温馨环境和合作氛围。
一般情况下,第一任组长的气质决定了本组的气质,总体来讲,第一任组长是本班的前14名,学习成绩较好,表明小组要以学业为主,兼顾兴趣、爱好、品质、性格,形成平等合作、激励启迪、倾听分享、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氛围。
在半年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著名教育家盛群力总结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十大特点:“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目标依赖,利益一致;责任明确,义务感强;参与度大,沟通面广;集体奖励,共享成功;公平竞争,合理比较;角色轮换,分享领导;既有帮助,又有协同;过程评议,注重实效;学生为主,教师促进”。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小组合作学习在班级授课制下,使学生个体间竞争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由教师、学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创造了学生相互交流的条件,培养了听取别人意见的了品质,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善于思考,增强社会适应性,增强民主意识,通过集思广益,达成科学决策,这样从小就潜移默化的确立了民主集中制意识和理念。
同时也应该看到,发源于美国的小组合作学习,使美国的教育充满勃勃生机,但在我国能否达到预期目的,还要我们正视现实和不懈努力,我们的班型大,教师少,一个教师,50多个学生,相对于美国一个教师就仅几名学生,学生的主动性和被动性显然是不同的,以分数论英雄的高考体制,最终会不会制约这种新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或许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