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探究搜集资料的方法,将课堂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出来;
2.在对内容的质疑与建构过程中,体悟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批判精神;
3.通过调查采访,培养学生对书籍的感情。
【教学重点】
资料搜集方法的质疑与建构。
【课前准备】
与学生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和优秀的同学们相比,我有很大的差距。在上学时,我有三怕:一怕写大字(板书:字)。因为我的字老写不好。二怕上美术课。因为我画不好茶杯,画不好苹果(板书:画)。三怕写作文。上初二时,我的一篇作文被语文老师拿到班里读了。不是因为写得好,而是因为写得烂。那次的作文题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搜索枯肠,怎么也找不到一件有意义的事可写。怎么办?编(板书:编)。我编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地主到生产队里偷东西,被我本家大哥发现了。地主请求我大哥放过他,还许诺了许多好东西。我大哥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他,将他扭送到大队部。老师把我的作文拿到台上读的时候,我虽然不至于无地自容,却也特别难受,特别难堪。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写作文时,我为什么要编?
(明确:没有资料可用)
(屏显:怎样搜集资料)
二、质疑探讨
1.质疑之一:文题和内容的错位。
(屏显:我思故我在——本次综合性学习讲述了哪些内容?它们和“怎样搜集资料”这个题目能“准确”对接吗?)
(明确:内容讲的是资料的搜集,还有资料的整理,而题目说的是搜集资料的方法,题目和内容对接不上,产生了错位)
(要求:根据内容,重新设计题目)
(屏显:收获总在研究后——《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新沂市钟吾中学八(5)班学生,新沂市阿湖中学冷学宝)
师:冷老师为什么要把“新沂市钟吾中学八(5)班学生”和自己的名字展示出来?
(明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这个题目是大家智慧的结晶,有权署名)
2.质疑之二:三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屏显:我思故我在——文中介绍了几种搜集资料的方法?将它们并列在一起合适吗?)
(明确:①文中介绍的搜集资料方法:到图书馆查找、实地调查采访、上网查找;②图书馆、阅览室、网络只是知识、信息存在的媒介,可以把它们归并为借助媒介查找;③课本中的搜集资料方法实际上有两种:借助媒介查找,实地调查采访)
3.质疑之三:搜集资料方法的欠缺。
(屏显:我发现,我快乐——除了借助媒介查找和实地调查采访,搜集资料还有别的方法吗?)
(明确:搜集资料,可以不到图书馆、阅览室、网络上查找,也不必面对面地调查采访,更多的时候,应该在平时留心观察生活。如果大家能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搜集资料的途径将更多。实际上,借助媒介查找,就是我们常说的向书本学,而实地调查采访和平时留心观察,就是向生活学。或者再换一种说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资料的整理。
(屏显:我思故我在——下面三种整理资料的方法,分别照应了综合性学习里的哪几个关键词?在一篇文章中,它们分别对应什么?写作时,我们要解决的相应问题是什么?)
(方法:围绕主题取舍、分门别类梳理、注意内在联系)
(明确:它们分别对应的关键词是:简洁,分类,有条理、有层次。在一篇文章中,分别对应:思想、内容、结构。写作中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何写,写什么,怎样写)
师:搜集资料,占有了材料,加以整理,将其写出来,可以让别人分享你的智慧,甚至会让你名垂千古。
三、拓展延伸
1.确定主题:阅读与成长。
2.调查采访对象:上课师生(互相)。
3.方法:调查采访,留心观察。
(屏显:敞开心扉话阅读——冷老师,我问你。要求:小组讨论出最感兴趣的问题,一人代表小组提问。希望:快速记下采访关键词和回答要点!)
4.现场采访:学生采访老师。
5.学生整理采访内容,准备说给大家听。
6.教师提示:由“三怕”到自信,阅读功不可没。
7.学生述说。
8.教师评点。
(屏显:敞开心扉话阅读——冷老师,你来问。小学阶段,你大约读过多少本书?进入初中后,你读过几本书?你是利用什么时间读书的?哪些书给你的印象较深刻?你能记住书中的精彩情节吗?阅读中,你有记录的习惯吗?阅读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收获?你是怎样看待阅读与成长的关系的?你对自己的阅读现状满意吗?如果不满意,你有什么打算?在你的阅读过程中,家长,还是老师,或是其他人,谁给你的影响更大?)
9.现场采访:老师采访学生。
10.帮助老师:替老师整理采访的内容,说给其他同学听。
11.教师点评。
四、总结
1.思考:上学时,我的“三怕”真的那么可怕吗?
(明确: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我们没有必要放大自卑,要学会自信)
2.思考:编出来的作文,真的那么“可恨”吗?
(明确:编的另一种说法是创作。而创作,离不开想象。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要让自己的想象力得到发挥,并且是充分地发挥)
3.结束语。
【教学反思】
综合性学习内容的文本里有很多教学资源可以利用,利用好的前提是有所发现。要想发现,必须精读。精读文本,可识文脉、知意旨,进而找到解读文本的最佳角度,引领学生察优劣、辨真伪。
教学本课时,我就受益于对“文本”的认真阅读。借助阅读,我既发现了内容上的不完整,也窥见了逻辑上的不严密。将这些发现展示出来,让内容本身吸引学生,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让学生领悟到语文学习的方法。
当然,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也要巧妙预设,用一根线串联一堂课。本节课的教学,我在引入阶段讲述了上学时的“三怕”,并在后面的学习中多次使用,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其价值:在探究搜集资料的方法时,让学生明白平时留心观察的重要性;在采访阶段,让学生知道它可算作采访内容的前置;在整理采访内容时,又可以由“三怕”说起,突出阅读在一个人成长中的作用;总结时,由“三怕”引出“自卑”,再引出“自信”。至此,各教学环节实现了有效的衔接。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固然重要,但鼓励学生质疑,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呵护并生发他们的想象更为重要。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于此,是想跳出“技法”的一隅,走向“综合”的多面。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阿湖中学)
1.探究搜集资料的方法,将课堂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出来;
2.在对内容的质疑与建构过程中,体悟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批判精神;
3.通过调查采访,培养学生对书籍的感情。
【教学重点】
资料搜集方法的质疑与建构。
【课前准备】
与学生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和优秀的同学们相比,我有很大的差距。在上学时,我有三怕:一怕写大字(板书:字)。因为我的字老写不好。二怕上美术课。因为我画不好茶杯,画不好苹果(板书:画)。三怕写作文。上初二时,我的一篇作文被语文老师拿到班里读了。不是因为写得好,而是因为写得烂。那次的作文题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搜索枯肠,怎么也找不到一件有意义的事可写。怎么办?编(板书:编)。我编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地主到生产队里偷东西,被我本家大哥发现了。地主请求我大哥放过他,还许诺了许多好东西。我大哥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他,将他扭送到大队部。老师把我的作文拿到台上读的时候,我虽然不至于无地自容,却也特别难受,特别难堪。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写作文时,我为什么要编?
(明确:没有资料可用)
(屏显:怎样搜集资料)
二、质疑探讨
1.质疑之一:文题和内容的错位。
(屏显:我思故我在——本次综合性学习讲述了哪些内容?它们和“怎样搜集资料”这个题目能“准确”对接吗?)
(明确:内容讲的是资料的搜集,还有资料的整理,而题目说的是搜集资料的方法,题目和内容对接不上,产生了错位)
(要求:根据内容,重新设计题目)
(屏显:收获总在研究后——《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新沂市钟吾中学八(5)班学生,新沂市阿湖中学冷学宝)
师:冷老师为什么要把“新沂市钟吾中学八(5)班学生”和自己的名字展示出来?
(明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这个题目是大家智慧的结晶,有权署名)
2.质疑之二:三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屏显:我思故我在——文中介绍了几种搜集资料的方法?将它们并列在一起合适吗?)
(明确:①文中介绍的搜集资料方法:到图书馆查找、实地调查采访、上网查找;②图书馆、阅览室、网络只是知识、信息存在的媒介,可以把它们归并为借助媒介查找;③课本中的搜集资料方法实际上有两种:借助媒介查找,实地调查采访)
3.质疑之三:搜集资料方法的欠缺。
(屏显:我发现,我快乐——除了借助媒介查找和实地调查采访,搜集资料还有别的方法吗?)
(明确:搜集资料,可以不到图书馆、阅览室、网络上查找,也不必面对面地调查采访,更多的时候,应该在平时留心观察生活。如果大家能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搜集资料的途径将更多。实际上,借助媒介查找,就是我们常说的向书本学,而实地调查采访和平时留心观察,就是向生活学。或者再换一种说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资料的整理。
(屏显:我思故我在——下面三种整理资料的方法,分别照应了综合性学习里的哪几个关键词?在一篇文章中,它们分别对应什么?写作时,我们要解决的相应问题是什么?)
(方法:围绕主题取舍、分门别类梳理、注意内在联系)
(明确:它们分别对应的关键词是:简洁,分类,有条理、有层次。在一篇文章中,分别对应:思想、内容、结构。写作中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何写,写什么,怎样写)
师:搜集资料,占有了材料,加以整理,将其写出来,可以让别人分享你的智慧,甚至会让你名垂千古。
三、拓展延伸
1.确定主题:阅读与成长。
2.调查采访对象:上课师生(互相)。
3.方法:调查采访,留心观察。
(屏显:敞开心扉话阅读——冷老师,我问你。要求:小组讨论出最感兴趣的问题,一人代表小组提问。希望:快速记下采访关键词和回答要点!)
4.现场采访:学生采访老师。
5.学生整理采访内容,准备说给大家听。
6.教师提示:由“三怕”到自信,阅读功不可没。
7.学生述说。
8.教师评点。
(屏显:敞开心扉话阅读——冷老师,你来问。小学阶段,你大约读过多少本书?进入初中后,你读过几本书?你是利用什么时间读书的?哪些书给你的印象较深刻?你能记住书中的精彩情节吗?阅读中,你有记录的习惯吗?阅读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收获?你是怎样看待阅读与成长的关系的?你对自己的阅读现状满意吗?如果不满意,你有什么打算?在你的阅读过程中,家长,还是老师,或是其他人,谁给你的影响更大?)
9.现场采访:老师采访学生。
10.帮助老师:替老师整理采访的内容,说给其他同学听。
11.教师点评。
四、总结
1.思考:上学时,我的“三怕”真的那么可怕吗?
(明确: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我们没有必要放大自卑,要学会自信)
2.思考:编出来的作文,真的那么“可恨”吗?
(明确:编的另一种说法是创作。而创作,离不开想象。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要让自己的想象力得到发挥,并且是充分地发挥)
3.结束语。
【教学反思】
综合性学习内容的文本里有很多教学资源可以利用,利用好的前提是有所发现。要想发现,必须精读。精读文本,可识文脉、知意旨,进而找到解读文本的最佳角度,引领学生察优劣、辨真伪。
教学本课时,我就受益于对“文本”的认真阅读。借助阅读,我既发现了内容上的不完整,也窥见了逻辑上的不严密。将这些发现展示出来,让内容本身吸引学生,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让学生领悟到语文学习的方法。
当然,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也要巧妙预设,用一根线串联一堂课。本节课的教学,我在引入阶段讲述了上学时的“三怕”,并在后面的学习中多次使用,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其价值:在探究搜集资料的方法时,让学生明白平时留心观察的重要性;在采访阶段,让学生知道它可算作采访内容的前置;在整理采访内容时,又可以由“三怕”说起,突出阅读在一个人成长中的作用;总结时,由“三怕”引出“自卑”,再引出“自信”。至此,各教学环节实现了有效的衔接。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固然重要,但鼓励学生质疑,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呵护并生发他们的想象更为重要。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于此,是想跳出“技法”的一隅,走向“综合”的多面。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阿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