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高中音乐教育工作以来,我每年都上高一的音乐鉴赏课,深深的感觉到,课前的备课环节对于上好一节鑒赏课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但是课前的准备工作往往要花上几天甚至是一周的时间,依据学生现状,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一、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每年高一级的第一节音乐鉴赏课我用来和学生聊天互动。因为每个班的学生的知识构架都不同,不能用一个教案去适应每个班级。一般我会先了解哪些学生有音乐特长,比如歌唱得好的、会弹钢琴的、会拉小提琴的、会跳街舞的、会民族器乐的。我登记好这些学生的信息,在以后的课堂上如有需要,可以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针对鉴赏课的教材,我设计了一份表格给学生填写。内容包括:你对教材的哪些章节感兴趣?你自己的音乐爱好在哪些方面?你心目中的音乐鉴赏课是怎样的?怎样看待音乐鉴赏课的教材?
二、选择性地使用教材内容
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节是《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我感觉课本提供的音乐作品很典型,但是太少了。我从音乐要素出发,选择了学生熟悉的音乐作品,包括当下流行的通俗音乐,让学生从更多的作品中体会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调式等音乐元素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比如,我选择学生每周升国旗都会演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通过速度和调式的变化,让学生体会二者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中,我加入了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四种演唱方法,并播放具体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四种唱法。民歌方面,我选了青歌赛中陈笠笠演唱的《老鼠嫁女》,学生看了觉得非常有意思,从来不听民歌的学生也开始对民歌感兴趣了。教材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讲述的是中国古代的民族传统音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我将该课程提前到《欧洲民间音乐》和《拉丁美洲音乐》,通过中西方音乐的对比,给学生宏观的认识,更深地体会中西方音乐文化。
三、搜集资料,聆听分析音乐作品
音乐教师要想上好音乐课必须占有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音响资料、视频资料、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等。课本配套了一些内容和教师用书,但这些远远不够,许多资料要靠音乐教师平时留心积累起来。记得我大学四年级去上海见习,听过一节《欧洲音乐》。课堂上老师拿出了一些平时都没见过的小乐器,还有一些没听过的音乐。她说那是她有一年出国的时候专门淘宝淘回来的,而且平时也很喜欢搜集好听的经典的音乐CD,上课时可以信手拈来。所以教师不能在上课的时候才想到备课准备资料,一个好的音乐教师也一定是一位搜集音乐资料的有心人,一定是音乐资料的大量拥有者。
音乐教师要上好课,还需要大量、反复、仔细地听音乐。在聆听的过程中要对照搜集到的所有相关资料,分析作品的结构、题材、调式、调性等,在头脑中将文字资料与音像资料建立联系。课堂上也不能忽视学生对作品的聆听,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来聆听作品。音乐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需要情感的参与,而情感的培养,需要通过大量的听觉感受来培养,这样的音乐才能对心灵产生震撼,学生也只有在熟悉作品的前提下更好的掌握和分析作品,产生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四、找出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有效途径
鉴赏课虽然是以聆听为主,但是为了学生更好地了解体会作品,也可以在课堂上加入多种形式。在《高亢的西北腔》一课中,我说陕北民歌音调高亢嘹亮,旋律朴实,朗朗上口,这些学生依靠聆听只能有表面的感性认识。我选择了《三十里铺》第一段四个乐句教学生演唱,在演唱中学生就可以直接感受到陕北民歌旋律的高亢悠扬、舒展自由。对于西方的古典、浪漫时期的音乐,学生平时接触较少,怎样引导他们主动对作品产生兴趣成了难题。在《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一课中,作品篇幅较长,又是交响作品,学生很难理解。我就将《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作品的主题位置的乐句分解出来,打乱顺序,给出每句的音响,让学生根据音乐的发展来排列顺序。学生也可以当一回作曲家了,大家都很认真地听,回答问题也很踊跃,不同意见的学生还各派出代表来分析他们划分的依据。最后由我公布德彪西的划分,从速度、力度、旋律走向等音乐要素来分析作者的创作依据。
责任编辑魏文琦
一、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每年高一级的第一节音乐鉴赏课我用来和学生聊天互动。因为每个班的学生的知识构架都不同,不能用一个教案去适应每个班级。一般我会先了解哪些学生有音乐特长,比如歌唱得好的、会弹钢琴的、会拉小提琴的、会跳街舞的、会民族器乐的。我登记好这些学生的信息,在以后的课堂上如有需要,可以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针对鉴赏课的教材,我设计了一份表格给学生填写。内容包括:你对教材的哪些章节感兴趣?你自己的音乐爱好在哪些方面?你心目中的音乐鉴赏课是怎样的?怎样看待音乐鉴赏课的教材?
二、选择性地使用教材内容
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节是《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我感觉课本提供的音乐作品很典型,但是太少了。我从音乐要素出发,选择了学生熟悉的音乐作品,包括当下流行的通俗音乐,让学生从更多的作品中体会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调式等音乐元素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比如,我选择学生每周升国旗都会演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通过速度和调式的变化,让学生体会二者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中,我加入了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四种演唱方法,并播放具体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四种唱法。民歌方面,我选了青歌赛中陈笠笠演唱的《老鼠嫁女》,学生看了觉得非常有意思,从来不听民歌的学生也开始对民歌感兴趣了。教材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讲述的是中国古代的民族传统音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我将该课程提前到《欧洲民间音乐》和《拉丁美洲音乐》,通过中西方音乐的对比,给学生宏观的认识,更深地体会中西方音乐文化。
三、搜集资料,聆听分析音乐作品
音乐教师要想上好音乐课必须占有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音响资料、视频资料、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等。课本配套了一些内容和教师用书,但这些远远不够,许多资料要靠音乐教师平时留心积累起来。记得我大学四年级去上海见习,听过一节《欧洲音乐》。课堂上老师拿出了一些平时都没见过的小乐器,还有一些没听过的音乐。她说那是她有一年出国的时候专门淘宝淘回来的,而且平时也很喜欢搜集好听的经典的音乐CD,上课时可以信手拈来。所以教师不能在上课的时候才想到备课准备资料,一个好的音乐教师也一定是一位搜集音乐资料的有心人,一定是音乐资料的大量拥有者。
音乐教师要上好课,还需要大量、反复、仔细地听音乐。在聆听的过程中要对照搜集到的所有相关资料,分析作品的结构、题材、调式、调性等,在头脑中将文字资料与音像资料建立联系。课堂上也不能忽视学生对作品的聆听,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来聆听作品。音乐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需要情感的参与,而情感的培养,需要通过大量的听觉感受来培养,这样的音乐才能对心灵产生震撼,学生也只有在熟悉作品的前提下更好的掌握和分析作品,产生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四、找出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有效途径
鉴赏课虽然是以聆听为主,但是为了学生更好地了解体会作品,也可以在课堂上加入多种形式。在《高亢的西北腔》一课中,我说陕北民歌音调高亢嘹亮,旋律朴实,朗朗上口,这些学生依靠聆听只能有表面的感性认识。我选择了《三十里铺》第一段四个乐句教学生演唱,在演唱中学生就可以直接感受到陕北民歌旋律的高亢悠扬、舒展自由。对于西方的古典、浪漫时期的音乐,学生平时接触较少,怎样引导他们主动对作品产生兴趣成了难题。在《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一课中,作品篇幅较长,又是交响作品,学生很难理解。我就将《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作品的主题位置的乐句分解出来,打乱顺序,给出每句的音响,让学生根据音乐的发展来排列顺序。学生也可以当一回作曲家了,大家都很认真地听,回答问题也很踊跃,不同意见的学生还各派出代表来分析他们划分的依据。最后由我公布德彪西的划分,从速度、力度、旋律走向等音乐要素来分析作者的创作依据。
责任编辑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