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多种方法 培养学生语感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很多时候都会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揣摩、体会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感意识。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了“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的要求。这种对文本语言的感知,需要学生在大量语言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体悟。
  一、关注朗读,在聆听声韵中提升语言的敏感意识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一个人的语感,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看他在朗读一段陌生的文字时,断词断句、节奏掌控、重音分配等处理得是否恰到好处。相同的道理,培养一个人的语感,也应该从朗读和聆听的方式展开。我们的母语本身就带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其中还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元素,这些都需要通过声音的变化来呈现。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朗读训练,这不仅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文本意蕴的需要,更是学生在聆听自身朗读的过程中积淀汉语言内在气韵的需要。
  以统编本六年级上册《夏天里的成长》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除了关注单元语文要素之外,还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设计了“快速阅读”“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这两个附带性目标。为此,教师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所表达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着这个中心,作者分别罗列了哪些与此相关的事例素材。如此一来,学生就能用最短的时间,对课文的内容和所传递出来的情感进行体悟,教师只需要稍作点拨和引导,学生就能对文本中所蕴藏的情感与自身的生活实际进行联系,形成对文本语言的深入感知。此时,如果学生朗读并没有到位,教师就可以四两拨千斤,指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中的重音,甚至是可以从情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揣摩朗读时的语气语调,从而将朗读的方式与体悟到的情感相辅相成。以朗读第3自然段为例:“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教师尝试将课文中的语句断成诗行,在富有节奏的朗读过程中,为学生架构通向文本意蕴和作者内在意识的桥梁,有效地引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共鸣,让文本所要表达的内涵在学生朗读的声音、语调、节奏、韵律中真实得以体现。
  这篇文章以“夏天里是万事万物生长”为主题,因此整篇文本中以短语句为主,将夏天中万事万物富有节奏的生长展现了出来。教师通过改变文本语言展现的形式,以诗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就更加契合文本语言所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在朗读中形成语感,快速地与文本内蕴形成匹配和契合之势。
  二、情境再现,在模拟对话中提升语言的敏感意识
  语言的敏感意识还包含对文本语言运用时的流畅度和准确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悉心体悟、积极体验来洞察文本语言表达的精妙。当学生能够游刃有余地调动自己内在储备的素材和语言,并精准而规范地进行表达时,则表明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言意识;如果学生能够在精准和规范的基础上,能够诗意、美化和富有创意地将自己的观点、情感自由而轻松地表达出来,那学生就具备了较高的语感能力。因此,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语言文字训练中,而需要以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感知文本、习得方法。
  如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盼》一文第4自然段的教学,教师鼓励学生调动自己生活中的体验,罗列大暴雨到来之际的一些自然现象,树木被风儿刮得东倒西歪、乌云黑压压的一片、树枝会沙沙作响……此时,教师相机提炼出相关的关键性词语,如“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厚墩墩”“飘游过来”等,激发学生对文本语句描写的期待和好奇,并揣测和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对比人物与常人不同的心理后,凸显文本表达的主题,即想穿上新雨衣对下雨的“盼”之情,同时也借助文本的典型描写,感受到环境描写对于展现人物内心情感变化所起到的表达作用,从而为学生后续进行叙事记人类文本的学习奠定基础。之后,作者为了能够在雨天穿上新雨衣,与妈妈之间的对话更是写得精妙绝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对话的内容,还需要从中洞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妈妈为什么要千方百计阻拦。再如,作者奔进厨房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不直接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告诉妈妈,以求得妈妈的同意,而是要转弯抹角地来说?……随后,教师可以创设对话情境,组织学生以虚拟对话的方式再现母女对话的过程,使得文本语言皆若處于现时现景,从而提升学生对语言表达的敏感意识。
  通过这样的阅读理解、洞察揣摩,学生就会有丰富的收获,不仅从文本理解的角度学习了文本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感受到了文本表达的内在意趣和独特的含蓄风格,从而对文本之人、文本之事、文本之情产生了浓郁的兴趣和动力,促进其语言思维、阅读感悟和外显表达能力的协同发展,真正推动了语感意识的形成。
  三、开展活动,在实践参与
  中提升语言的敏感意识
  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定位。任何语文能力的形成都需要借助大量的语言实践,语感的形成自然也不能例外。因此,教师要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文本自身的特点,在联系文本和学生原始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多维的认知渠道,为学生语言实践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如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穷人》是一篇典型的小说,作者对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刻画堪称经典,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桑娜将西蒙两个孩子抱回来之后“脸色苍白,神情激动”的语段,将一个内心坚定而又纠结的真实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学时,教师没有停留在原始的阅读理解层面,而是设计了三项实践活动:首先,还原人物语言背后的内在心理。桑娜内心独白的表层意思学生一读就懂,但这并不表明学生就真正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紧扣人物的“独白”语言,如“他会说什么呢”“不,还没来”“嗯,揍我一顿也好”等,还原人物独白背后所蕴藏的真实话语。这样的设计旨在通过批注的语言实践活动,悉心揣摩人物语言背后的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世界中徜徉,借助文本典型的语言描写来推动学生语感的强化。其次,实践对话,再现语言。学生读懂了语言的表层意思和内在情韵,很多教师都会自然而然地采用多种方式强化朗读,这样的教学无可厚非,但究竟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就很难讲了。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实践活动的方式,鼓励学生角色扮演,伴随着文本的语言内容,配合动作、表情与神态,形成相得益彰的表现效果,更好地推动学生的语言提升。最后,迁移运用。这种纠结与矛盾的心理状态所有人都会经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回忆自己什么时候也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尝试着运用课文语段中的写作方法,将自己当时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实现文本写作方法的迁移和实践,提升学生内在的表达意识,高效提升学生的语感。
  语文能力和语感都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就能习得的,而需要借助形式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本案例中,教师就通过还原语言内涵、角色体验表演和迁移实践练笔等不同形式,更好地推动了学生内在言语素养的发展。
  语感的培养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文本的范例作用,引导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品味、积累、内化,在高效朗读、积极揣摩、实践运用的过程中,真正促进学生语感意识的形成、发展和升华。
  (作者单位:浙江东阳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但是,课堂提问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课堂提问的效果不能达到教师的教学预期,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成为目前教师主要思考的问题。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首先对课堂提问进行相应
语文课程是非常重视学生体验和语感培养的实践性课程。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改变传统语文阅读课课内积累、课外内化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置于课前,内化运用放进课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才能真正得到提升。现以《小蝌蚪找妈妈》(统编本二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实践与思考。  一、课前学习:赋予学生自主展示权利  很多时候,教师都喜欢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课
“交流平台”是统编本高年级教材中设置的一个栏目,旨在让学生通过开展交流活动,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作简要的回顾,对学习重点进行简短的梳理,并总结学习收获。统编本教材非常重视单元整组教学,“交流平台”作为单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它的作用,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全局,加强各个方面的联系。笔者以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具体谈一谈如何用好“交流平台”这个栏目助力语文教学。  一、与单元导语相衔接  单元导语位于每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需要建立思维对接意识,观照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的差异。只有重视学生学习思维的基础,才能进行最为得当的文本解读引导,成功调动学生的阅读思维。对接学生阅读兴趣取向、对接学生认知基础、对接学生课外阅读、对接学生思维想象,都能够形成丰富互动的力量。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主体的实际需求,对文本展开对应解读,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对接学生兴趣取向解读文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
表达能力是指通过语言、文字和表情等方式来表现人物的想法、意图以及思想情感,有助于读者理解的一种能力。为了使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利用丰富的语言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实践教学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由于缺乏逻辑思维,导致无法进行有逻辑性的表达,导致表达的内容不够清楚。为此,教师应通过组织有效的语言学习活动来开展写话训练,进而让学生把握主题,形成具有逻辑性的表达,从而有效推动学生提升个
小古文是一种简短易懂的文言文,语言精练,内容活泼,非常适合儿童诵读。从小学阶段开始阅读一定量的小古文,学生可以获得最纯正的文言文启蒙教育,提升语言素养,实现中小学文言文学习的无缝对接。针对人教版教材中文言文学习起步晚、篇目少的状况,我校将二年级作为学习小古文的起始年级,从《世说新语》等中国古典丛书中精选出数十篇形式多样、情节生动的小古文,借机引入课堂。  对于入学一年的学生来说,相较于白话文,小古
看到四大名著的节选编入教材,我和同事们都异常兴奋。每位爱阅读的人,心中都有一份“经典”情怀。教师要求学生读名著不再成“空口白话”,便可有凭有据。上这一单元的那段时间,同事常常分享课上的精彩片段,在这样的交流中,我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和看法。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原著有一定难度,特别是《红楼梦》有许多难懂的诗句和生僻字,以及复杂的人物关系。本课对学生提出的人文主题是“惜红楼梦断”,“惜”指出阅读的体验与感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解读文本、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等重要环节上,无视教材的文体意识,不分童话与寓言,也不论是叙事性课文还是说明性课文,均采用相似的教学策略,结果出现了“千课一面”的现象。造成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对课文的文体缺乏关注。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法,本文重点谈谈童话故事类课文的教学方法。  “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
统编本教材意图把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整本书阅读已成为语文课的“正规军”,走上了“课程化”的道路。但是,整本书阅读现状堪忧,很多学生只停留在浏览内容上,缺乏深入理解。近几年,笔者尝试运用“阅读探究单”,让整本书阅读更高效、更有趣。  阅读探究单是指教师围绕整本书阅读,设计出有目标的探究性话题,并伴随学生的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质量。  一、整本书阅读的目标  整本书阅读进入课堂,要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家乡的景色美,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美好情感。  2.学习作者生动观察,以小见大,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的描写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说搭石  1.上节课学习了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学习了第1自然段。“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课文围绕这句话,写了哪几幅画面?(赶路老人整搭石、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