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草木

来源 :散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ra_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养了一盆紫叶吊兰,爬山虎一样铺满了窗台,在阳光下看上去就像是一团燃烧的火焰。瞅着眼馋,忍不住掐了两小枝,带回来插在杯子里水培。户主先生讽我小气,说见个花草就往家里带,也不分个贵贱胖瘦。那有什么办法,我这辈子就只喜欢个文字和植物。光阴纷杂,唯它俩能让我心平气和地修复被生活耗掉的元气。我认真地每天给小吊兰换水,看着它们在水里一点点冒出小小的根须,觉得漫长的冬天又多了点盼头。做梦都没想到的是,两周后的一个清晨,其中的一枝小吊兰竟然开出了一朵小花,花瓣清秀、花蕊雅致,在晨光里撐出一朵清新飘逸的红晕。我惊喜不已,一个人在阳台上手舞足蹈了半天。乐完以后,又很认真地跟它们说“谢谢”。第二天晨起后又跑去看,发现另一枝也开了花。这也太神奇了吧?就那么瘦的两小枝,放水里才两周时间……我于是笃定地认为,吊兰必是听懂了我的那声“谢谢”,才又努力地开出了第二朵花。接下来的每天,我定时去书房给它们换水、道谢,它们也果真像我希望的那样,隔几天就会为我绽放一次……
  这不是我第一次为花草动容。在平均海拔三千米的高原上生活,激励你、陪伴你并带给你安慰的,永远不只是人。花草植物和人类相依为命、患难与共的那种情分,让人动容且难忘。这些年,见过的植物越多,我越发坚信这一点。
  在黄河蜿蜒而过的玛曲草原,有一处景色绝美的天然花海,名曰“西梅朵塘”。这个由藏语音译过来的名字,初听就感觉诗意得一塌糊涂,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在下一秒就置身其中。那片远在天边、和星空连为一体的草原,每年的7月中旬以后,就会变成一汪色彩的海洋。雨后的彩虹不过赤橙黄绿青蓝紫,西梅朵塘花海却是囊括了世间所有的色彩,让人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神奇的匠心。更为神奇的是,西梅朵塘花海的各色花朵,都会有个人秀的主场时段,7月开黄色的金莲,8月开蓝色的龙胆。9月,四面的山头上落满新雪时,毛茛花迎来了满眼繁华的首秀……花海的花朵比人类更懂得尊重彼此,从不争艳。一位去过西梅朵塘的诗人跟我说,即使再高冷再笨拙的人,在西梅朵塘花海也会写下最惊心动魄的分行文字……这些年,像候鸟一样飞向高原花海的可不止是诗人,很多摄影师扛着长枪短炮迢迢而来,在天宽地阔的玛曲草原上安营扎寨,在浓郁的花香中一点一点卸下身心的疲惫,发呆,冥想,做白日梦。有人说,在西梅朵塘花海,诗人和摄影家可以互换身份,让世界拥有无限可能。很多人最早知道玛曲,是因为黄河在那里拐了一个弯,形成了著名的“天下黄河第一弯”。后来,人们不顾鞍马劳顿和高原反应赶赴这里,则是缘于那片因“吉祥”命名的花海。那是一片怎样的海啊,挨过漫长冬日里风雪的一次次侵袭,等来雨水的润泽,然后让草木慢慢苏醒,然后在晚夏时节等来短暂的花季……
  大抵是海拔和氧气的缘故,甘南草原上的每一朵花都开得认真而孤傲,也多了几分说不出的清寂,完全没有街边花坛中的那份张扬和艳俗。木心先生曾说:“任何花儿,含苞欲放时皆有庄严相。”大约说的就是高原之花才有的这种气质。
  当江草原也有这样一片花海。虽不及西梅朵塘有名,却也称得上似锦繁华。
  因为疫情原因,庚子年的夏天,困兽一样的人们出不了远门,周日闲暇时只能带上帐篷举家前往草原放风提神。幸而甘南多草原,大大小小的草原皆以宽容之心收留了无处可去的人们。我和家人去当江草原的那天,帐篷和人多得超出了我的想象,以至于找了很久,才寻到可以撑开帐篷的一席之地。听朋友说当江草原有一片花海,我还特意带了笨重的佳能相机——跃跃欲试好多年都没去成的西梅朵塘,始终是我心底的一个结,既然一步之遥的当江也有花海,不妨先小试身手。当江草原果然也是海:花开得让人眼花缭乱,颜色繁杂得让人目不暇接,浩荡得似乎天地之间除了花草,再无别物了。我自以为出生在农村,无论长多大都能认得出那些开在田野上的小花,但面对当江草原上那风起云涌一般的花海时,我真的傻眼了。芸芸众花中,我能认得出来的不会超过五种:蒲公英、谢谢、龙胆、尕脚阿婆、打碗花……你看,就是这样,大自然总能在恰当的时机警示人类的自以为是——花还是童年里见过的那些花,它们千年万年不改初心地盛开着,记忆却无法数十年如一日地替我们记住那些芬芳的名字。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收起傲气,坐下来,对着这些花草开始迟到的自省。和宠辱不惊的大自然相比,人类真的是太渺小了,无论是格局、见识,还是气度胸怀,都远不及草木。尤其在高海拔的草原上,花花草草似乎都揣了同一颗慧心,要多坚忍就多坚忍,要多执着就多执着,不管周遭的环境多么恶劣不堪,都能心无旁骛地长成自己喜欢的模样。很多时候,人是不行的,因为会计较、会攀比,并因计较攀比生出嫉妒和仇恨。
  小时候见过一种会咬人的植物,叫荨麻。椭圆形的叶片边缘长满细碎的小锯齿。因为它们多生在村道篱笆旁,经常会有贪玩的小孩被咬伤。我在年幼时,也曾因好奇而故意去触碰它,被“咬”后大哭不止,鼻涕都吹成了泡泡。母亲见后,一边骂一边揪出我的鼻涕泡泡涂到伤口处,过了一会儿,那种痒酥酥的刺痛感就真的消失了。我第一次知道,鼻涕原来也是有作用的。自那以后,发现村里大人小孩不提防被荨麻咬上一口,都会助之以鼻涕。我当时的脑容量,根本想不通荨麻身上那些锋利密集的小牙齿,为什么干不过谁见谁嫌的鼻涕。长大后翻书,又发现长满牙齿的荨麻竟可药用,利尿止血,还能治疗脂溢性脱发呢。想想,它也是为我们背了不少的锅——年少贪玩的我们,谁能懂得一棵荨麻心里的慈悲?而它之所以“咬”人,也不过是一种自卫方式罢了。
  我的一位远房叔叔,被胃病折磨好多年,在城里的各大医院辗转看各种医生,中药西药吃了一大堆,终不见效。后来回老家探亲,得一土方说蒲公英能治。于是在乡下待了半年,天天以蒲公英为食:凉拌、煮面、清炒,后果真痊愈,人也清俊精神了不少。叔叔说,也许是他的身体和灵魂都需要草木度化,才让他遇到了乡下的蒲公英。他的话让我想起了中药房里琳琅满目的各味中药:三七、当归、竹苓、决明子、六月雪……那股浓浓的气味,让人坚信每一味草药,都怀着一颗能解人间疾苦、可慰尘世荒凉的慈悲慧心。
  高原春短而冬季漫长,花草树木在此尤显珍贵。每每遇见,我都会不自觉地为它们驻足片刻。它们努力朝着阳光向上生长的样子,每次都会照出我内心的怠惰、贪婪和功利。而它们的出现,似乎就是为了提醒我,人类需要反观内心、时时自省。
  责任编辑:田静
其他文献
一  从铁路桥上下来, 小路两旁是成片的桑林。小路上长着枯了的草皮,地面上的霜花在月下闪烁。我们走得很快,头上冒着热气,去三里外的村庄割猪头肉。那家煮肉的大概凌晨出锅,我们掐着时间前去。走着走着,枯草丛中会跳起一只兔子,或者两只大鸟就在你的鼻子尖上飞起来,冲着月光,大鸟扑扇着翅膀飞得老高,吓得我大叫。老师说:“这点小惊吓,算个啥? 告诉你,路上你会遇见一个无头人,双乳就是他的眼睛,肚臍眼就是他的嘴
期刊
大峡谷  太阳初升, 层层叠叠的山脊在阳光下闪耀,西边的山体却融化在浓重的阴影里。一明一暗,刀砍斧切,是对比强烈的巨幅版画。一条名叫前河的小河,就陷落在阴影的最深处。它由东向西,与大巴山圆弧垂直。如果说大巴山圆弧是一张弓, 前河就是搭在弦上的箭。  大巴山圆弧是地壳运动中南北板块挤压的结果。前河经年累月地流淌,手术刀一样拦腰剖开大巴山, 把深藏地壳之下的那些三明治或者千层饼状的层理, 完整地袒露开
期刊
微辣  秋深, 巢北人家的青椒红了, 沟沟畔畔,点点染染。这是一种介于灯笼椒和小米椒之间的老种,倒三角,肩宽肉厚,自小用人尿浇灌,性情刚烈。  秋冬之时,巢北各地的集市上,会有专门磨椒的作坊出现,很好找,门口的桶排着长队的那家就是。  磨好的辣椒铁锈色,呈糊状,粗粝,像红砖磨成的末,卧在桶里,很乖巧,像一尾火红的狐狸。配上一块石头, 小心地挑回家,换只瓦罐盛着。撒在罐口上的,用食指勾起来, 放进嘴
期刊
一  随僧人循阶而下,去了院子西边的一座小楼。  你住这儿。僧人说,一楼是书房,你在二楼。僧人一边说,一边推门,却一下没推开,因为潮气,门涨了,涩涩的。僧人再推,滞涩地,门吱呀一下,才开了。  寂照寺在半山, 四围是森然高大林木,道路崎岖,上山不易,香客不多,挂单的僧人也该是不多。推门进去,一楼两边都是书架,堆满了书籍。潮气的缘故,那些薄薄灰尘有点发  楼梯很窄,不过二尺阔,勉强容一人上下。二楼也
期刊
一  大雨终于到来, 仿佛内心形容不清白的东西也落到实处。窗外路上,有人与雨正面交锋。地面的潮湿味飘进屋。雨水的轰响和汽车的雷鸣剧烈。想起小时候在老屋,我们与暴雨抗争,从房子这边跑到那边。炸雷仿佛能把屋劈碎。我们用三米长的门闩棒关门。那个堂屋门有点变形, 很不容易合拢。奶奶在瓦屋用锅碗瓢盆接漏。不知风雨什么时候会停。等太阳把热气带回,我们发现, 猪圈楼边的那棵橘子树已被风雨拦腰斩断了。  不过,现
期刊
成为一座岛  这里曾是一座孤岛。河流入海沉积下来的泥沙日渐堆积成了伸向海里的一截陆地,最终把孤岛变成了陆连岛。有人一直向东走,走到他们以为的“天尽头”,在这里住下来,成为最初的岛民,日出而渔,日落而归,开始了岛上的生活。距离古登州不远处,散布着大大小小的三十多个岛屿,就像茫茫海路上的“驿站”,为那些驾一叶小舟穿越渤海海峡的渔民提供休憩补给、躲风避浪的处所。当他们向别人讲述海上遭遇的时候,难免添加一
期刊
远去的滑轮车  每个少年的心里都有一辆滑轮车。  那座矿山有井架、卷扬机、卡车,也有电视转播塔,它们的作用显而易见。可少时的他并不知道小小的轴承有什么用处,它们像是从矿山这台大机器上偷偷溜下来的, 躲藏在机修车间废弃仓库的角落里———这个想法是有道理的, 因为那时的他觉得:除了矿工,矿山所有能走动的事物都有圆圆的腿, 而轴承就是两个钢圈中间挤着一圈钢珠转子, 仿佛滴溜溜地行走在圆形铁轨上的脚, 当
期刊
凤城河四方方,把城池守得固若金汤。整个环河景区近三十处景观,均由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和水生植物组成,放眼远观,河面时而蜿蜒,时而壮阔。  船从宋代建筑望海楼景区出发,这是标准的宋代文人园林,由黑松、雪松、刺柏、龙柏、刚竹、孝顺竹以及茶梅组成。经文昌阁西行至唐代寺院南山寺,从河的段面上看,楼、阁、寺三位一体,构成了本邑地标体系。古称“凤池笔颖”的文峰塔前两棵菩提树,禅意天成。菩提树,又称紫
期刊
到泽库  2019年7月4 日,张青松紧紧握住泽库县司法局让忠局长有力的大手, 接受了藏族小伙洛桑扎西献给他的白色哈达。从此, 张青松这位“全国律师界十大新闻人物”,成了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的一名“1+1法律援助者”。  从西宁到泽库驾车四小时, 让忠局长带着他们到达泽库县时,已是晚上九点多。灯光下,闪烁的泽库县城迷离宁静,张青松有点诧异,有些遗憾。这么美丽的地方,怎么能说是到了边远贫困地区
期刊
我们这儿把猪叫狫狫,大猪叫大狫狫,小猪叫小狫狫。公猪母猪有另外的叫法,有点晦涩,有点古典,公猪叫牙猪,母猪叫豚子。若是你到谁家串门,刚好看见院子的猪圈里跑着两头猪,你一惊,没辨别出来,出口问,公猪母猪啊?人家就当你是个外来侉子,不会回答你的问题,心里瞧你不起。这儿的人护短、保守, 对外来东西持怀疑态度,留待商榷,才不想很快接受。我八岁到十七岁, 整个少年时期是在辽宁新民和尚屯度过的,那里的人说我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