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提高对美的审美能力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它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美的享受。美术教学对于美术教师来说相当重要的,美术绘画欣赏课在高中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怎么才能上好一堂美术欣赏课,是每个教师应当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美术欣赏来谈谈怎么样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重点说说在绘画欣赏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在我上欣赏课期间,有许多学生提出来这样一个疑问∶“毕加索”、“凡高”、“塞尚”他们的画好在那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或者是“说明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那么在这里我们就要对作品作出审美评价就必须了解绘画的价值是什么?对于这些学生有这样的看法我作出了几点分析:第一、是学生不了解这些作家在所处年代,在这个年代的绘画趋势。第二、学生不明白绘画的中心思想以及表达现实意义。第三、他们为什么要画这副画,以什么样的形式画这副画。学生只是简单的明白这副画一点也不像什么,甚至连画的什么也不知道,只看到了上面五颜六色的色彩,而没有看见隐藏着的价值是什么。所以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是具有客观性的。那么审美评价是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所以要对作品作出评价就必须了解作品的价值。
在绘画欣赏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上,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而我觉得大致都是在以下两方面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
一、通过对绘画作品内容的欣赏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在对绘画作品内容的欣赏中,一般人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形式的本题之中。尽管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的多重内容。在具象绘画中,在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先内容处于隐处。如,达芬奇和丁拖莱拖所创作的《最后晚餐》,其再现性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构图、人物造型、透视等)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给观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试想,让一个不知道此圣经故事的人去欣赏这副画时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达芬奇的画透视焦点居中,呈一中对称构图,加之空间处理的平板装饰性,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在平静中人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产生从静到动、从安稳向骚动之感,使观者体验到一种事物萌芽状态,但预示着即将来到的运动最普遍的经验。而丁拖莱拖的画,由于透视焦点偏向一边,长形餐桌向纵向消失产生倾斜的纵深感。不对称的画面失去了稳定性,加之人物的前俯后因仰相互重叠,以及画面上方飞动着的小天使,更加剧了动荡不安的感觉,使观者体验到事物发展中矛盾对抗即将解体的一种普遍经验。而在表现性绘画中,表现内容处于显处,再现性内容则相反。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乍一看,使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性秩序下的欢乐气氛。这种错落有致的点线面构成失去了显示形象的支持,使我们首先感受而不是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处于一种均衡的网络系统监控下的普遍经验。在冷色调中透出澄黄的直线;在线与线之间点缀着大小不一样的深红、深蓝的色块,仿佛象五线谱上的音符,给人一种机械性跳跃的节奏感。对这些表现性内容的体验,只要放弃从画中索取现实形象的要求就能得到。然而,另一种再现性内容通过想象也时常从画中显现出来。如井字形的直线象街道、大小色块象建筑物等。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我们感知和评价有的放矢。同时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着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必须要清楚的知道绘画所表达的内容,对作品作出正确的判断。上面的举例说明作品内容是学生审美评价必须认识到的,是认识于审美的基础,了解作品内容就抓住了绘画的精髓,那么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中对作品有大概的认识。
二、通过对绘画作品内容和形式分析的关系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作品的内容来分析作品的美,同样,形式的分析也需要通过明白作品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题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的成分,这些成分就造成了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了评价难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映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冲动的评价,使评价到达主客观的统一。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灌输”是疏通人性中共同的自由理性精神之渠道。一种培养审美鉴赏能力的教学,离开主体从个别至一般的评判过程,任何定性的灌输有可能造成学生在欣赏上的敏感,即缺乏主见的个人谈假象。这是教学的另一个偏颇之处。应该把内容和形式分析二者联系沟通起来指导学生欣赏绘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评价能力也应该从多方面来着手。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和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好在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设计新颖的美术课,首先要把该节课的知识点结合到课题的设计中去,因为课题通常凝聚了它的中心和突出重点。那么我们要上好一节美术课就必须要让学生懂得更深层次欣赏绘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然后根据形象、生动的课题,层层展开。很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到教师的教学环节中去。
在我上欣赏课期间,有许多学生提出来这样一个疑问∶“毕加索”、“凡高”、“塞尚”他们的画好在那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或者是“说明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那么在这里我们就要对作品作出审美评价就必须了解绘画的价值是什么?对于这些学生有这样的看法我作出了几点分析:第一、是学生不了解这些作家在所处年代,在这个年代的绘画趋势。第二、学生不明白绘画的中心思想以及表达现实意义。第三、他们为什么要画这副画,以什么样的形式画这副画。学生只是简单的明白这副画一点也不像什么,甚至连画的什么也不知道,只看到了上面五颜六色的色彩,而没有看见隐藏着的价值是什么。所以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是具有客观性的。那么审美评价是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所以要对作品作出评价就必须了解作品的价值。
在绘画欣赏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上,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而我觉得大致都是在以下两方面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
一、通过对绘画作品内容的欣赏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在对绘画作品内容的欣赏中,一般人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形式的本题之中。尽管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的多重内容。在具象绘画中,在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先内容处于隐处。如,达芬奇和丁拖莱拖所创作的《最后晚餐》,其再现性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构图、人物造型、透视等)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给观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试想,让一个不知道此圣经故事的人去欣赏这副画时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达芬奇的画透视焦点居中,呈一中对称构图,加之空间处理的平板装饰性,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在平静中人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产生从静到动、从安稳向骚动之感,使观者体验到一种事物萌芽状态,但预示着即将来到的运动最普遍的经验。而丁拖莱拖的画,由于透视焦点偏向一边,长形餐桌向纵向消失产生倾斜的纵深感。不对称的画面失去了稳定性,加之人物的前俯后因仰相互重叠,以及画面上方飞动着的小天使,更加剧了动荡不安的感觉,使观者体验到事物发展中矛盾对抗即将解体的一种普遍经验。而在表现性绘画中,表现内容处于显处,再现性内容则相反。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乍一看,使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性秩序下的欢乐气氛。这种错落有致的点线面构成失去了显示形象的支持,使我们首先感受而不是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处于一种均衡的网络系统监控下的普遍经验。在冷色调中透出澄黄的直线;在线与线之间点缀着大小不一样的深红、深蓝的色块,仿佛象五线谱上的音符,给人一种机械性跳跃的节奏感。对这些表现性内容的体验,只要放弃从画中索取现实形象的要求就能得到。然而,另一种再现性内容通过想象也时常从画中显现出来。如井字形的直线象街道、大小色块象建筑物等。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我们感知和评价有的放矢。同时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着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必须要清楚的知道绘画所表达的内容,对作品作出正确的判断。上面的举例说明作品内容是学生审美评价必须认识到的,是认识于审美的基础,了解作品内容就抓住了绘画的精髓,那么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中对作品有大概的认识。
二、通过对绘画作品内容和形式分析的关系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作品的内容来分析作品的美,同样,形式的分析也需要通过明白作品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题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的成分,这些成分就造成了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了评价难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映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冲动的评价,使评价到达主客观的统一。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灌输”是疏通人性中共同的自由理性精神之渠道。一种培养审美鉴赏能力的教学,离开主体从个别至一般的评判过程,任何定性的灌输有可能造成学生在欣赏上的敏感,即缺乏主见的个人谈假象。这是教学的另一个偏颇之处。应该把内容和形式分析二者联系沟通起来指导学生欣赏绘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评价能力也应该从多方面来着手。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和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好在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设计新颖的美术课,首先要把该节课的知识点结合到课题的设计中去,因为课题通常凝聚了它的中心和突出重点。那么我们要上好一节美术课就必须要让学生懂得更深层次欣赏绘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然后根据形象、生动的课题,层层展开。很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到教师的教学环节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