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热爱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能力、提高素质,这是新课程的亮点。这是针对应试教育繁难偏重的压迫式学习弊端提出的,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一个态度端正、兴趣浓厚、能力超群、富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张弛得体、劳逸结合,该学习时学习,该活动时活动,学习时则全神贯注,追求高效率。一句话,就是要轻负高质,即通过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度,达到提高其能力的目的。这样,学生学习质量提高了,就不必打时间战术了,负担自然减轻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有适应性变化,特别是在提问环节。
一、精心设计问题以保证提问的高质量
高质量的课堂一定要保证学生思维的活跃,这样,教师才能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实现轻负高质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主要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以关键点设计问题。所谓关键点主要是指学生知识的模糊点、盲点与思维发散点,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从这些关键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1)通过模糊点设计问题。如教学“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列表比较一下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过模糊点进行设问,可以使学生增强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
(2)抓住盲点设计问题。如教学“质数、合数与分解质因数”时,当学生明白质数、合数的概念后,可以提问学生:1是什么数?部分学生很快回答:1是质数。这时再问:1除了它本身有没有别的约数?学生很快就判断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就把学生容易忽视的盲点抠了出来,使学生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3)抓住发散点设计问题。例如有余数的除法,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如果教师把这一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也能接受,但只是机械地理解。而利用发散性思维,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如:( )÷9=5…( )。要求学生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引导学生思考:先填哪个括号?为什么?在不知道被除数的情况下,余数有几种可能?最大填几?为什么?在多种答案中巩固所学知识之后,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小于除数的数都可以作为余数,在巩固中将旧知逐步延展和深化,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以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问题。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教师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设计一定梯度的问题。
二、精心选择方法以保证提问的高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好问题是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提问的前提。要保证提问的高效率,还必须讲究提问的技法,精心选择提问方法。
1.用迁移法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结构严谨,系统性强,知识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要素、相近的问题情境和相似的思维方式,只要找到具有沟通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就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这种由浅入深、以旧引新的提问方式,称为迁移法,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提问策略之一。
2.用分合法将问题逐个突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然后再综合解决大问题。这种提问方法称为分合法,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提问方法。提问设计的组合要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使问题的范围大小、难易繁简情况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3.用比较法促进全面理解。采用比较的提问方法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分析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有时候,教师的提问不从正面入手,而从相反方面做出假设,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
4.认识。如,教师展示了多角度的平均分,让学生从自己的作品中思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分析等能力。学习分数的核心部分是“平均分”,教师没有直接说明什么叫平均分,而是让学生拐了一个弯,从分一分着手,从正反事例中让学生进行比较,领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加深了学生对平均分的表象的建立。
三、准确捕捉发问时机以保证提问的有效性
在知识的关键和本质之处及时提问,可引导启发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的实质,把学生带入积极的学习情境之中,促使他们积极思考,顺利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数学教材的内容编排是以科学性和逻辑性为主的,很少考虑兴趣和注意,而数学教师必须在不影响科学性和逻辑性的条件下,考虑如何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教师把握提问时机的立脚点,应主要放在理解教材内容的需要上,务必在下列情况下适时发问:1.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时;2.新知识引起学生好奇心时;3.学生认知产生冲突时;4.学生理解产生疑惑时;5.认知教材的关键时。
另外,教师还要注意什么情境下问什么问题。在一节课的不同阶段,学生思维的紧张程度是不同的,教师要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推进,适时调整自己的提问。例如,在课的开始,学生的思维由平静趋向活泼状态,这时可采用激发式提问,多提一些低层次的认知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时,可采用高层次认知提问,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一、精心设计问题以保证提问的高质量
高质量的课堂一定要保证学生思维的活跃,这样,教师才能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实现轻负高质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主要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以关键点设计问题。所谓关键点主要是指学生知识的模糊点、盲点与思维发散点,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从这些关键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1)通过模糊点设计问题。如教学“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列表比较一下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过模糊点进行设问,可以使学生增强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
(2)抓住盲点设计问题。如教学“质数、合数与分解质因数”时,当学生明白质数、合数的概念后,可以提问学生:1是什么数?部分学生很快回答:1是质数。这时再问:1除了它本身有没有别的约数?学生很快就判断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就把学生容易忽视的盲点抠了出来,使学生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3)抓住发散点设计问题。例如有余数的除法,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如果教师把这一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也能接受,但只是机械地理解。而利用发散性思维,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如:( )÷9=5…( )。要求学生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引导学生思考:先填哪个括号?为什么?在不知道被除数的情况下,余数有几种可能?最大填几?为什么?在多种答案中巩固所学知识之后,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小于除数的数都可以作为余数,在巩固中将旧知逐步延展和深化,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以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问题。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教师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设计一定梯度的问题。
二、精心选择方法以保证提问的高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好问题是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提问的前提。要保证提问的高效率,还必须讲究提问的技法,精心选择提问方法。
1.用迁移法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结构严谨,系统性强,知识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要素、相近的问题情境和相似的思维方式,只要找到具有沟通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就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这种由浅入深、以旧引新的提问方式,称为迁移法,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提问策略之一。
2.用分合法将问题逐个突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然后再综合解决大问题。这种提问方法称为分合法,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提问方法。提问设计的组合要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使问题的范围大小、难易繁简情况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3.用比较法促进全面理解。采用比较的提问方法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分析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有时候,教师的提问不从正面入手,而从相反方面做出假设,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
4.认识。如,教师展示了多角度的平均分,让学生从自己的作品中思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分析等能力。学习分数的核心部分是“平均分”,教师没有直接说明什么叫平均分,而是让学生拐了一个弯,从分一分着手,从正反事例中让学生进行比较,领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加深了学生对平均分的表象的建立。
三、准确捕捉发问时机以保证提问的有效性
在知识的关键和本质之处及时提问,可引导启发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的实质,把学生带入积极的学习情境之中,促使他们积极思考,顺利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数学教材的内容编排是以科学性和逻辑性为主的,很少考虑兴趣和注意,而数学教师必须在不影响科学性和逻辑性的条件下,考虑如何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教师把握提问时机的立脚点,应主要放在理解教材内容的需要上,务必在下列情况下适时发问:1.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时;2.新知识引起学生好奇心时;3.学生认知产生冲突时;4.学生理解产生疑惑时;5.认知教材的关键时。
另外,教师还要注意什么情境下问什么问题。在一节课的不同阶段,学生思维的紧张程度是不同的,教师要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推进,适时调整自己的提问。例如,在课的开始,学生的思维由平静趋向活泼状态,这时可采用激发式提问,多提一些低层次的认知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时,可采用高层次认知提问,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