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闽南童谣源于闽南民间,是闽南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展现方式,是闽南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它既体现了趣味性,游戏性,也体现了哲理性,这独特的韵味和其中的艺术价值深得儿童青睐。所以设想把闽南童谣应用在幼儿大班段的教学,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本文采用多元文化的视角,对闽南童谣在幼儿大班段的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多元文化;闽南童谣;大班段幼儿;幼儿教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中提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闽南童谣结构巧妙,朗朗上口,短小精悍,富有节奏感,适合口头传诵,而且容易被理解,很多幼儿都喜欢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但是,当今社会,闽南童谣已经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要保护闽南童谣,可以尝试将闽南童谣应用于幼儿大班段的教学活动中。
一、闽南童谣趋于消失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闽南童谣趋于消失的现状
闽南童谣这种艺术形式对于我们来说是既陌生又熟悉的。作为一名90后,笔者所熟悉的闽南童谣很少,会哼唱的更是屈指可数。
笔者所在的班级是大四班,这个班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幼儿都是闽南人,但是通过平常与他们的交流,大部分幼儿对闽南语都不熟悉。
2.原因分析
闽南童谣日益在我们生活中消失这一现状受多重因素影响,也表现出了闽南童谣的多种特点,本文主要研究环境因素和幼儿园因素。
(1)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儿童身心完善和学习起着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家庭因素。笔者的小侄子小豆米从小跟着外婆在安溪老家,從出生到三岁的时候,小豆米可以说一些日常简单的用语,也能听得懂闽南语。到了可以上幼儿园的时候,上的是蓬莱镇私立幼儿园,课间交流沟通等基本都是用闽南语,与同伴也经常是用闽南语交流。还记得有一次,在小豆米外婆家,我看他和几个邻居同龄的小朋友一起在庭院里玩游戏,于是就凑近了去看,原来他们在唱童谣:“天乌乌,要下雨,阿公阿嚒……”唱到精彩之处,他们就将童谣里的情节动作都表演出来,在加上小孩的童真童趣,看着甚是有趣。小豆米五岁的时候,小豆米妈妈将小豆米带到身边,去了苏州的一间公立幼儿园上学。一学期之后,小豆米已经听不懂闽南语了。慢慢的,在幼儿园和老师小朋友用普通话交谈已经不成问题。可是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就是小豆米已经不具备听和说闽南语的能力了。这个例子可见,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的作用很大。
(2)幼儿园因素
学前期儿童的认知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主要以直观形象性思维为主,由于当今闽南童谣已经淡出我们的生活,尤其是10后这一群体,他们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闽南童谣,再加上幼儿园没有开展一些有关闽南童谣的主题活动,于是儿童就缺少了对闽南童谣的直观认知,幼儿更加难以理解闽南童谣,没有产生唱闽南童谣的兴趣。
二、闽南童谣运用于大班段教学及一日生活的策略
闽南童谣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容易让幼儿喜欢并且接受,因其朗朗上口,富有实用性和趣味性。将闽南童谣运用于幼儿园大班段的教学活动中,除了能够极大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幼儿学习的效率。将闽南童谣运用于大班段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阶段特征表现来选择合适的童谣,并用合适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下是笔者对闽南童谣运用于大班段教学及一日生活的策略和建议。
(一)闽南童谣的选择以及运用方法
1.选择闽南童谣的原则
(1)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就是教师选择的童谣应该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接受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有些童谣是成人创造的,由于理解能力的差异,对于幼儿来说,不一定能够理解。
(2)教育性原则。
闽南童谣教学的目标是要极大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只有选择合适的的素材才能使幼儿在快乐中学习。
(3)地方性原则。
对于闽南地区的幼儿来说,选择闽南童谣要能体现地方民俗风情和语言特点。以此引起儿童对家乡传统文化的归属感。
(4)生活性原则。
生活性原则是指要从儿童的一日生活出发,选择比较靠近儿童生活经验的,符合儿童学习水平的闽南童谣。真正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选择与儿童日常生活、游戏密切相关的内容。
(5)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是指能引起儿童学习的好奇心。闽南童谣的特点,但有的语言过于直白,有些又单纯要求押韵却少了一丝趣味性。
(二)闽南童谣运用于大班段教学及一日生活的策略
闽南童谣应用于大班教学活动中不应只是口头说说,而要落到实处。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条件,让闽南童谣与儿童一日生活相结合。在大班段开展闽南童谣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是集体教学活动,还可以将闽南童谣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1.“闽南童谣”主题活动
幼儿园可以举行“闽南童谣”的主题活动,装扮了儿童的课间生活。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教师要求他们不仅仅要能唱会演,还要尝试创编和仿编,努力创造出新的童谣。采用边唱边跳,边唱年童谣边比动作,并配合一些打击乐器,这可以激发大班儿童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力。另外,由于大班幼儿已经出现了竞争意识,如果教学中采用比赛竞赛的方式,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班段儿童有很强的创造欲望,表达和表当方式多样化这一特点有利于这个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2.早操
早操是儿童一日生活活动中必需的,我所了解到的早操歌曲大部分都是几首歌曲的剪辑,拼凑在一起的。笔者认为将闽南童谣运用在大班段的早操中,利用闽南童谣押韵的句式和结构、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幽默的特点。将闽南童谣融合进早操的歌曲中,引导幼儿边念童谣边做动作,将节奏和动作配合好,引导幼儿将动作做到位。 3.点心环节
教师可以在分点心的时候引导儿童巩固和复习童谣,引导幼儿念,防止儿童浪费很多时间在等待上面,以此让幼儿做到有序吃点心,幼儿感兴趣了,吃点心的速度也就快了。儿童在空闲时间利用练习闽南童谣既愉悦了身心,又排解了无聊,这体现了大班段儿童活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
4.课前情绪稳定
一般教师在课前会利用手指操或者口令来让幼儿安静下来,让幼儿的注意力放在教师身上。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在朗读闽南童谣的同时,将注意力最大限度集中起来,积极准备好开始上课。大班段儿童情感的稳定性和有益性增长这一特点,使得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更有利于课前情绪稳定。
5.区角活动
在区角中的语言区里投放录音磁带、自制竹制乐器。教师可以将闽南童谣的图谱,录音磁带,或者一些自制的竹质乐器(幼儿园本来有的打击乐器也可以),引导儿童在区域活动时间正确使用自制竹质乐器或其他打击乐器配合着闽南童谣进行诵读。大班段儿童活动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提高,促進了幼儿园区角活动的开展与进行。
6.将闽南童谣融进三大游戏中
幼儿园三大游戏包括结构游戏、表演游戏、角色游戏。在结构游戏中可以让幼儿在理解了所学童谣的内容之后对里面出现的场景进行建构;在表演游戏中,可以将童谣改编成童话剧,并提供充足的材料,让幼儿进行表演;在角色游戏中,可以让幼儿选择扮演童谣中出现的人物和角色,巩固理解所学童谣。大班段儿童创造力逐渐提高,而且有浓厚的创造欲望,使得儿童参与三大游戏的水平得到提高。
三、结语
闽南童谣在当今社会中有日渐消失的趋势,将这种熟悉又陌生的艺术形式运用于幼儿大班段教学活动中,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以及对家乡的热爱。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大班幼儿年龄阶段特征,运用合适的原则和方法,实现闽南童谣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达到保护和传承闽南童谣的目的。闽南童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临一个关键的转型期。在幼儿园实习期间,笔者发现学习闽南童谣的例子并不多,所以希望在今后,闽南童谣能更多地出现在幼儿园中,有机会让幼儿更多的接触闽南童谣这一颇具韵味的文化,别让闽南童谣在10后群体中消失。
参考文献:
[1]黄阿香,林珊珊. 闽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路径与策略[J]. 幼儿教育研究,2020,(05):21-22+32.
[2]许燕芬. 走进闽南童谣,感受艺术魅力[J]. 当代家庭教育,2020,(26):55-56.
王金冰 厦门市第十幼儿园
【关键词】多元文化;闽南童谣;大班段幼儿;幼儿教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中提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闽南童谣结构巧妙,朗朗上口,短小精悍,富有节奏感,适合口头传诵,而且容易被理解,很多幼儿都喜欢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但是,当今社会,闽南童谣已经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要保护闽南童谣,可以尝试将闽南童谣应用于幼儿大班段的教学活动中。
一、闽南童谣趋于消失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闽南童谣趋于消失的现状
闽南童谣这种艺术形式对于我们来说是既陌生又熟悉的。作为一名90后,笔者所熟悉的闽南童谣很少,会哼唱的更是屈指可数。
笔者所在的班级是大四班,这个班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幼儿都是闽南人,但是通过平常与他们的交流,大部分幼儿对闽南语都不熟悉。
2.原因分析
闽南童谣日益在我们生活中消失这一现状受多重因素影响,也表现出了闽南童谣的多种特点,本文主要研究环境因素和幼儿园因素。
(1)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儿童身心完善和学习起着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家庭因素。笔者的小侄子小豆米从小跟着外婆在安溪老家,從出生到三岁的时候,小豆米可以说一些日常简单的用语,也能听得懂闽南语。到了可以上幼儿园的时候,上的是蓬莱镇私立幼儿园,课间交流沟通等基本都是用闽南语,与同伴也经常是用闽南语交流。还记得有一次,在小豆米外婆家,我看他和几个邻居同龄的小朋友一起在庭院里玩游戏,于是就凑近了去看,原来他们在唱童谣:“天乌乌,要下雨,阿公阿嚒……”唱到精彩之处,他们就将童谣里的情节动作都表演出来,在加上小孩的童真童趣,看着甚是有趣。小豆米五岁的时候,小豆米妈妈将小豆米带到身边,去了苏州的一间公立幼儿园上学。一学期之后,小豆米已经听不懂闽南语了。慢慢的,在幼儿园和老师小朋友用普通话交谈已经不成问题。可是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就是小豆米已经不具备听和说闽南语的能力了。这个例子可见,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的作用很大。
(2)幼儿园因素
学前期儿童的认知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主要以直观形象性思维为主,由于当今闽南童谣已经淡出我们的生活,尤其是10后这一群体,他们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闽南童谣,再加上幼儿园没有开展一些有关闽南童谣的主题活动,于是儿童就缺少了对闽南童谣的直观认知,幼儿更加难以理解闽南童谣,没有产生唱闽南童谣的兴趣。
二、闽南童谣运用于大班段教学及一日生活的策略
闽南童谣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容易让幼儿喜欢并且接受,因其朗朗上口,富有实用性和趣味性。将闽南童谣运用于幼儿园大班段的教学活动中,除了能够极大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幼儿学习的效率。将闽南童谣运用于大班段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阶段特征表现来选择合适的童谣,并用合适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下是笔者对闽南童谣运用于大班段教学及一日生活的策略和建议。
(一)闽南童谣的选择以及运用方法
1.选择闽南童谣的原则
(1)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就是教师选择的童谣应该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接受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有些童谣是成人创造的,由于理解能力的差异,对于幼儿来说,不一定能够理解。
(2)教育性原则。
闽南童谣教学的目标是要极大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只有选择合适的的素材才能使幼儿在快乐中学习。
(3)地方性原则。
对于闽南地区的幼儿来说,选择闽南童谣要能体现地方民俗风情和语言特点。以此引起儿童对家乡传统文化的归属感。
(4)生活性原则。
生活性原则是指要从儿童的一日生活出发,选择比较靠近儿童生活经验的,符合儿童学习水平的闽南童谣。真正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选择与儿童日常生活、游戏密切相关的内容。
(5)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是指能引起儿童学习的好奇心。闽南童谣的特点,但有的语言过于直白,有些又单纯要求押韵却少了一丝趣味性。
(二)闽南童谣运用于大班段教学及一日生活的策略
闽南童谣应用于大班教学活动中不应只是口头说说,而要落到实处。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条件,让闽南童谣与儿童一日生活相结合。在大班段开展闽南童谣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是集体教学活动,还可以将闽南童谣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1.“闽南童谣”主题活动
幼儿园可以举行“闽南童谣”的主题活动,装扮了儿童的课间生活。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教师要求他们不仅仅要能唱会演,还要尝试创编和仿编,努力创造出新的童谣。采用边唱边跳,边唱年童谣边比动作,并配合一些打击乐器,这可以激发大班儿童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力。另外,由于大班幼儿已经出现了竞争意识,如果教学中采用比赛竞赛的方式,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班段儿童有很强的创造欲望,表达和表当方式多样化这一特点有利于这个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2.早操
早操是儿童一日生活活动中必需的,我所了解到的早操歌曲大部分都是几首歌曲的剪辑,拼凑在一起的。笔者认为将闽南童谣运用在大班段的早操中,利用闽南童谣押韵的句式和结构、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幽默的特点。将闽南童谣融合进早操的歌曲中,引导幼儿边念童谣边做动作,将节奏和动作配合好,引导幼儿将动作做到位。 3.点心环节
教师可以在分点心的时候引导儿童巩固和复习童谣,引导幼儿念,防止儿童浪费很多时间在等待上面,以此让幼儿做到有序吃点心,幼儿感兴趣了,吃点心的速度也就快了。儿童在空闲时间利用练习闽南童谣既愉悦了身心,又排解了无聊,这体现了大班段儿童活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
4.课前情绪稳定
一般教师在课前会利用手指操或者口令来让幼儿安静下来,让幼儿的注意力放在教师身上。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在朗读闽南童谣的同时,将注意力最大限度集中起来,积极准备好开始上课。大班段儿童情感的稳定性和有益性增长这一特点,使得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更有利于课前情绪稳定。
5.区角活动
在区角中的语言区里投放录音磁带、自制竹制乐器。教师可以将闽南童谣的图谱,录音磁带,或者一些自制的竹质乐器(幼儿园本来有的打击乐器也可以),引导儿童在区域活动时间正确使用自制竹质乐器或其他打击乐器配合着闽南童谣进行诵读。大班段儿童活动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提高,促進了幼儿园区角活动的开展与进行。
6.将闽南童谣融进三大游戏中
幼儿园三大游戏包括结构游戏、表演游戏、角色游戏。在结构游戏中可以让幼儿在理解了所学童谣的内容之后对里面出现的场景进行建构;在表演游戏中,可以将童谣改编成童话剧,并提供充足的材料,让幼儿进行表演;在角色游戏中,可以让幼儿选择扮演童谣中出现的人物和角色,巩固理解所学童谣。大班段儿童创造力逐渐提高,而且有浓厚的创造欲望,使得儿童参与三大游戏的水平得到提高。
三、结语
闽南童谣在当今社会中有日渐消失的趋势,将这种熟悉又陌生的艺术形式运用于幼儿大班段教学活动中,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以及对家乡的热爱。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大班幼儿年龄阶段特征,运用合适的原则和方法,实现闽南童谣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达到保护和传承闽南童谣的目的。闽南童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临一个关键的转型期。在幼儿园实习期间,笔者发现学习闽南童谣的例子并不多,所以希望在今后,闽南童谣能更多地出现在幼儿园中,有机会让幼儿更多的接触闽南童谣这一颇具韵味的文化,别让闽南童谣在10后群体中消失。
参考文献:
[1]黄阿香,林珊珊. 闽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路径与策略[J]. 幼儿教育研究,2020,(05):21-22+32.
[2]许燕芬. 走进闽南童谣,感受艺术魅力[J]. 当代家庭教育,2020,(26):55-56.
王金冰 厦门市第十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