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其一,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告诉学生在适当的时间读有益的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语文学习都会有帮助;其二,加强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告诉学生用心动情地去朗读课文,能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对提升语文学习成绩有益。
【关键词】阅读 朗读 语文成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50-02
关于读书,中国古代有句名言,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文章只要多读,其要旨和主题思想就能领会了。这句名言言简意赅地肯定了“读”对于文章理解的重要性。笔者也认为语文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读”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呢?
我们先来看看语文教学教研中经常碰到的“读”字。现在随便翻看语文教学方面的教辅资料,查阅语文教学类的杂志,与“读”相关的两字短语特别多,如“阅读”、“默读”、“朗读”、“教读”、“品读”、“研读”、“评读”、“赏读”、“听读”、“演读”、“比读”等等。这些词语的出现,说明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在“读”上面做足了文章,有意识、无意识、地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想通过“读”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能。话说回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句中的“读”是怎样的“读”呢?笔者认为应该是阅读和朗读,可能就是反复阅读文章,看出层次,看出章法,看得次数多了,里面的意思就能领会了;或者是放声去读文章,读出意境,读出情感,读到会背诵,甚至倒背如流的地步,文章的主旨自然就明白了。我在这里也只想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阅读和朗读能力培养的粗浅认识。
下面先来说说“阅读”。
阅读的意思是:看并领会其内容,大多指不动声色地看。《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里面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阅读不仅对语文教学重要,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也很重要。怎样进行“阅读”呢?
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笔者认为:
其一,要注意阅读的方法。
阅读的方法,简单的理解就是采取什么方式去看书。我认为中学生主要注意两种阅读方法,即:精读和浏览。
什么是精读?精读就是反复仔细地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会碰到一些重要的文章,这些文章需要精读才能深入地理解其要旨。我们应该让学生通过精读找出一些关键性的语句,如过渡句、中心句、富有哲理的语句、富含重要思想的句子。一篇文章其实就像一座房子,这些句子就相当于支撑这座房子的柱子,抓住了这些关键性的语句,我们就能够更亲、更近地贴近作者的心,也就能够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文章蕴含的深意。例如,鲁迅先生写的《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站着喝酒”说明孔乙己经济状况不好,只能和“短衣帮”为伍;“穿长衫”又说明孔乙己思想上想向社会上层靠拢,此句道出了孔乙己经济生活条件与思想追求的矛盾,写出了他特殊的身份。文中还有一句“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一语句,暗示孔乙己无人关心,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冷漠,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很好的铺垫。抓住这些关键句子,我们就可以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文中人物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会有很大的帮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这些语句,思考、揣摩这些语句蕴含的意思,学生通过对这些语句的理解,能准确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何谓浏览呢?浏览就是快速地读,大略地看。人世间书籍众多,我们不可能详尽阅读所有的书或文章,对暂时没有时间研读的书或文章,但又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内容的,我们可以选择浏览。浏览可以帮助我们积累词汇,增加阅历,拓宽视野。因此,我教授新课时,常常不单刀直入地讲新课,而是在导入新课后,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练习浏览课文,然后提问学生,课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等等。长此以往,学生浏览文章的能力大大增强了。现在中考语文试卷上都有好几个阅读短文,良好的浏览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其二,要结合写去阅读。
有位前辈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他的话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是离不开笔、墨、纸张的。所以,要想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读和写要结合起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思考,学会动笔圈圈点点、勾勾划划,长期练习,能够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再者,阅读时和阅读后,可能有所想,有所悟,有所感,把这些想法感悟写出来,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我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于勒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我引导学生就“于勒如果发财归来,菲利普一家的表现会怎样”展开想象,要求学生动笔写出来,这样读写结合,学生对课文的主题就有了更透彻的理解。
其三,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习惯,终身受用。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语文学习帮助很大。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求学生阅读要静心、用心,要在适当的时候看有用的书。适当的时间就是指阅读的时间要恰当,如不能在上课时间看课外书籍;有用的书指对学生学习和成长有益的书。阅读时还要心无旁骛,要专心思考,这样的阅读才会让学生有所收获。因而,作为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
再来谈谈“朗读”。
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能领会内容,体验情感,陶冶情操;朗读还会帮助学生训练语感,规范语言。同时,要想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效用,必须注意讲究朗读训练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那么,学生的朗读能力怎样去培养呢?
朱子曾云:“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只有三者并用才能达到良好的读书效果。而朗读则可以达到这个要求。朗读就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各种器官协调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可见朗读是进行语文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注重朗读的基本功训练。
朗读首先读音要正确,不能读错字,发音要响亮,不唱读,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字词,能读准轻声和儿化音,能基本读出情感和意味。中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比较困难,教师可逐步引导。第一步,指导学生确定字词的重音。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步懂得句子中动词谓语、用作修饰的词、对比的词或者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要读重音。第二步,指导学生掌握朗读速度,要通过训练让学生知道,表示欢快、激动、高兴、愤怒的词句,一般读得要稍快一些;表示悲伤、忧郁、抒情的重点段落,读得速度要慢一些。在整篇课文朗读中,要有快有慢,富于变化。第三步,指导学生把握语调。语调是语音、语素、语气的综合反映,是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训练,在朗读实践教学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表示欢快喜悦及美好情感的课文要读得深沉舒缓,一般的文章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如,读《孔乙己》,要读出冷淡、辛酸、深沉的基调;读《白杨礼赞》,要读出激昂的抒情基调。通过长时间的朗读训练,慢慢教会学生各种朗读技巧,让学生读书高低变化,抑扬顿挫。
二、要带有感情去朗读。
朗读教学除了重视基本功训练外,还要带着感情去朗读课文,要注重自己情感的投入、渗透和传达,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感染学生,使学生对朗读感兴趣,能更深切地体会课文的情感。如我在执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时,“……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你永远居住在人民的心里,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想念你呵,想念你——想——念——你……”我范读这首诗歌,用深情、敬佩、低沉、悲痛略带哭腔的语气,把周恩来总理离去,人民对他的深切怀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感受到诗歌表现的意境。学生在听了老师朗读后,很受感染。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去朗读这首诗,读到动情处,竟泣不成声,热泪涟涟。带有感情的朗读比教师繁琐的讲解,更能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课文所抒发的情感。
三、要读出情景。
现在电视、电脑的视觉、听觉传媒信息,比之文章(课文)所传递的信息,更具有感官上的刺激。许多学生缺乏朗读的兴趣,他们不愿去朗读课文,针对这种语文教学的状况,作为语文老师,可以用语言规范,音质优美,吐字清晰,流畅自然的范读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让他们由被动听课到主动参与,从而喜欢上朗读。如,我在执教《春》这篇课文时,范读课文“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读出了春天里小草生机勃发的情态;“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通过我的朗读,春天百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仿佛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把课文的情景在脑海中呈现,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给学生美的感受。
概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朗读能力,定会提升语文教学的效能,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成绩。
【关键词】阅读 朗读 语文成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50-02
关于读书,中国古代有句名言,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文章只要多读,其要旨和主题思想就能领会了。这句名言言简意赅地肯定了“读”对于文章理解的重要性。笔者也认为语文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读”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呢?
我们先来看看语文教学教研中经常碰到的“读”字。现在随便翻看语文教学方面的教辅资料,查阅语文教学类的杂志,与“读”相关的两字短语特别多,如“阅读”、“默读”、“朗读”、“教读”、“品读”、“研读”、“评读”、“赏读”、“听读”、“演读”、“比读”等等。这些词语的出现,说明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在“读”上面做足了文章,有意识、无意识、地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想通过“读”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能。话说回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句中的“读”是怎样的“读”呢?笔者认为应该是阅读和朗读,可能就是反复阅读文章,看出层次,看出章法,看得次数多了,里面的意思就能领会了;或者是放声去读文章,读出意境,读出情感,读到会背诵,甚至倒背如流的地步,文章的主旨自然就明白了。我在这里也只想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阅读和朗读能力培养的粗浅认识。
下面先来说说“阅读”。
阅读的意思是:看并领会其内容,大多指不动声色地看。《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里面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阅读不仅对语文教学重要,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也很重要。怎样进行“阅读”呢?
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笔者认为:
其一,要注意阅读的方法。
阅读的方法,简单的理解就是采取什么方式去看书。我认为中学生主要注意两种阅读方法,即:精读和浏览。
什么是精读?精读就是反复仔细地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会碰到一些重要的文章,这些文章需要精读才能深入地理解其要旨。我们应该让学生通过精读找出一些关键性的语句,如过渡句、中心句、富有哲理的语句、富含重要思想的句子。一篇文章其实就像一座房子,这些句子就相当于支撑这座房子的柱子,抓住了这些关键性的语句,我们就能够更亲、更近地贴近作者的心,也就能够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文章蕴含的深意。例如,鲁迅先生写的《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站着喝酒”说明孔乙己经济状况不好,只能和“短衣帮”为伍;“穿长衫”又说明孔乙己思想上想向社会上层靠拢,此句道出了孔乙己经济生活条件与思想追求的矛盾,写出了他特殊的身份。文中还有一句“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一语句,暗示孔乙己无人关心,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冷漠,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很好的铺垫。抓住这些关键句子,我们就可以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文中人物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会有很大的帮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这些语句,思考、揣摩这些语句蕴含的意思,学生通过对这些语句的理解,能准确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何谓浏览呢?浏览就是快速地读,大略地看。人世间书籍众多,我们不可能详尽阅读所有的书或文章,对暂时没有时间研读的书或文章,但又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内容的,我们可以选择浏览。浏览可以帮助我们积累词汇,增加阅历,拓宽视野。因此,我教授新课时,常常不单刀直入地讲新课,而是在导入新课后,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练习浏览课文,然后提问学生,课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等等。长此以往,学生浏览文章的能力大大增强了。现在中考语文试卷上都有好几个阅读短文,良好的浏览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其二,要结合写去阅读。
有位前辈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他的话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是离不开笔、墨、纸张的。所以,要想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读和写要结合起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思考,学会动笔圈圈点点、勾勾划划,长期练习,能够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再者,阅读时和阅读后,可能有所想,有所悟,有所感,把这些想法感悟写出来,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我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于勒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我引导学生就“于勒如果发财归来,菲利普一家的表现会怎样”展开想象,要求学生动笔写出来,这样读写结合,学生对课文的主题就有了更透彻的理解。
其三,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习惯,终身受用。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语文学习帮助很大。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求学生阅读要静心、用心,要在适当的时候看有用的书。适当的时间就是指阅读的时间要恰当,如不能在上课时间看课外书籍;有用的书指对学生学习和成长有益的书。阅读时还要心无旁骛,要专心思考,这样的阅读才会让学生有所收获。因而,作为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
再来谈谈“朗读”。
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能领会内容,体验情感,陶冶情操;朗读还会帮助学生训练语感,规范语言。同时,要想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效用,必须注意讲究朗读训练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那么,学生的朗读能力怎样去培养呢?
朱子曾云:“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只有三者并用才能达到良好的读书效果。而朗读则可以达到这个要求。朗读就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各种器官协调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可见朗读是进行语文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注重朗读的基本功训练。
朗读首先读音要正确,不能读错字,发音要响亮,不唱读,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字词,能读准轻声和儿化音,能基本读出情感和意味。中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比较困难,教师可逐步引导。第一步,指导学生确定字词的重音。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步懂得句子中动词谓语、用作修饰的词、对比的词或者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要读重音。第二步,指导学生掌握朗读速度,要通过训练让学生知道,表示欢快、激动、高兴、愤怒的词句,一般读得要稍快一些;表示悲伤、忧郁、抒情的重点段落,读得速度要慢一些。在整篇课文朗读中,要有快有慢,富于变化。第三步,指导学生把握语调。语调是语音、语素、语气的综合反映,是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训练,在朗读实践教学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表示欢快喜悦及美好情感的课文要读得深沉舒缓,一般的文章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如,读《孔乙己》,要读出冷淡、辛酸、深沉的基调;读《白杨礼赞》,要读出激昂的抒情基调。通过长时间的朗读训练,慢慢教会学生各种朗读技巧,让学生读书高低变化,抑扬顿挫。
二、要带有感情去朗读。
朗读教学除了重视基本功训练外,还要带着感情去朗读课文,要注重自己情感的投入、渗透和传达,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感染学生,使学生对朗读感兴趣,能更深切地体会课文的情感。如我在执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时,“……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你永远居住在人民的心里,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想念你呵,想念你——想——念——你……”我范读这首诗歌,用深情、敬佩、低沉、悲痛略带哭腔的语气,把周恩来总理离去,人民对他的深切怀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感受到诗歌表现的意境。学生在听了老师朗读后,很受感染。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去朗读这首诗,读到动情处,竟泣不成声,热泪涟涟。带有感情的朗读比教师繁琐的讲解,更能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课文所抒发的情感。
三、要读出情景。
现在电视、电脑的视觉、听觉传媒信息,比之文章(课文)所传递的信息,更具有感官上的刺激。许多学生缺乏朗读的兴趣,他们不愿去朗读课文,针对这种语文教学的状况,作为语文老师,可以用语言规范,音质优美,吐字清晰,流畅自然的范读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让他们由被动听课到主动参与,从而喜欢上朗读。如,我在执教《春》这篇课文时,范读课文“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读出了春天里小草生机勃发的情态;“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通过我的朗读,春天百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仿佛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把课文的情景在脑海中呈现,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给学生美的感受。
概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朗读能力,定会提升语文教学的效能,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