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情与婚姻作为千年文学史和百年电影史的基本主题,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20世纪末物欲横流、人情淡漠的历史文化背景里,爱情主题依旧一往情深地在电影中若隐若现地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也不乏有爱情故事的踪影,以展现爱情与婚姻为主题的影片,主要是从女性的角度,以现代视觉来审视和观照少数民族妇女的情感归宿。本文主要选取了三部有代表性的分别反映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三个民族妇女的爱情和婚姻的影片,对其进行个案分析:《益西卓玛》讲述藏族女人益西卓玛一生与三个男人的情感纠葛,这是代表西藏老年一代的情感心路历程;《图雅的婚事》描写的是一位蒙古族中年妇女在生存困境下的婚姻悖谬——嫁夫养夫,情感、伦理、责任、生活的无奈相互纠葛感,体现了现实生活中中年妇女可能面临的情感困惑;《吐鲁番情歌》主要讲述一名时尚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现代维吾尔族姑娘阿娜尔罕,反叛传统的爱情观念,打破女性命运受操纵的、不自由的世俗束缚,大胆而又执著地追求亡姐昔日的恋人,最终赢得了理想的爱情,标志着以阿娜尔罕为代表的维吾尔新女性的新的婚姻观念的出现,并逐渐被人们接受。这三部影片取材于少数民族乡村普通妇女爱情婚姻的心路历程,是编导们对少数民族女性情感归宿的现代观照,诠释了少数民族妇女三个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生活环境下,爱情与婚姻这一人类共有的主题。
《益西卓玛》:一个藏族女人一生的情感依恋
谢飞导演的以西藏50年的历史为背景,以藏族老人益西卓玛的回忆为主线,反映她一生与三个男人的婚恋、情感纠葛的影片《益西卓玛》(1999年),以诗一样的节奏和韵律,展现了女主人公一生中情感的心路历程和对爱情的坦荡与挚诚。影片运用达赖六世仓央嘉措所写的情诗,将益西卓玛与三个男人的关系联结起来,也可以说是益西卓玛所唱的仓央嘉措的情歌吸引了三个男人:
画面(一):益西与少爷贡萨。酒摊里,年轻的益西边唱着歌,边忙着对酒、端酒,歌声“杜鹃来到门隅,带来春的气息。我和情人相会,心中欣悦无比”吸引了衣着华贵的少爷贡萨,于远处驻足倾听,一刻不离地盯着益西姑娘。画面(二):益西与加措。黄昏,骡帮宿营帐篷里,加措躺在垫子上吸鼻烟,远处传来益西悠扬的歌声,加措被深深吸引,跳出帐篷,跟随歌声的方向走去,来到益西的酒摊边,痴迷地听着益西的歌声:“从那东方山顶,升起白白的月亮。亲爱的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心上,默思上师的尊面,怎么也不显现。没想那情人的脸蛋,却占满了我的心间……”益西边穿梭斟酒,边继续歌唱:“若依了情人的心愿,今生就要与佛法绝缘。若到法门深寺修行,又会使那姑娘心寒。莫怪仓央嘉措,风流而又放荡。神王所寻求的,和我们没有两样。”一曲终了,加措似丢了魂似的,傻站着,盯着益西不动。画面(三):益西与桑秋。小喇嘛桑秋送给益西一本他亲手刻印的仓央嘉措诗集,并教小益西唱里面的情诗,寺庙为桑秋等少年喇嘛受戒时,遥望蓝天,益西的歌声传来,他慢慢地合掌念佛,闭上了眼睛,许是沉浸在益西那美妙的歌声之中。老年益西回忆时也充满深情地说:“那时候我的嗓子又尖又亮,只要在寺外一唱歌,他就想法偷跑出来同我玩……他喜欢听我唱歌,说我是洛达村的小金嗓子。”虽然桑秋一生献给了佛法,但益西所唱的情歌是他与益西从精神上进行情感沟通的桥梁。“若依了情妹的心意,今生就断了法缘;若去深山修行,又违了姑娘的心愿”①,桑秋正是仓央嘉措的写照。可以说影片里的爱就像仓央嘉措的诗,既有浪漫传奇的色彩,又有情感游荡的苦闷。
影片叙述了身为奴隶的益西与身为平民的加措、身为贵族的贡萨和身为喇嘛的桑秋同时有着三种不同的爱情。加措是一种野性力量的象征,他无拘无束,自由坦荡,而他作为马帮商人的身份,增加了他作为新兴社会阶层的内涵:感性、强悍、敢作敢为、崇尚本我。嘉措与少爷狭路相逢的一场戏,凸显了加措的阳刚孔武和侠义精神。女主人公益西卓玛从他身上感受到的是浪漫的爱情、原始的欲望、感性的放纵的力量,虽然起初益西与他没有感情,但被抢之后自认是“前世的孽果啊,注定了我这一辈子要跟了他”、“都是佛爷给命定的”。在坎坷中与加措共同走完人生,最后死在加措的身边。少爷贡萨是儒雅知性的象征,他同样喜欢益西卓玛的优美歌声,惜香怜玉,温文尔雅,极有涵养。益西爱着少爷,但他们是秘密的情人关系,少爷贡萨是她一生的牵挂和思念,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存在。益西卓玛生命中的第三个男人——喇嘛桑秋,则是宗教精神的象征,他超越世俗,虔诚皈依宗教,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苦行悟得真理,赢得人们的尊重,他与益西卓玛的联系也是纯粹精神性的联系。
益西与加措的爱属于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夫妻情感,是责任心和爱心让他们一同走完了人生之路。益西与贡萨的情感是真挚的,但爱恨交加,尤其是贡萨掠走了她的小儿子,使益西常年陷于思子的痛苦之中。桑秋则是益西精神中的爱情偶像。影片最后用旁白点明了主题:“人生是爱的寻找,爱的欢乐和痛苦其实都是人生,只要你真正被爱过,你又真诚地爱过,这就是幸福。”益西和三个男人的故事展示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也体现了一个藏族女人一生的情感依恋。
《图雅的婚事》:一位蒙古族女性的尴尬婚姻
2006年王全安导演的《图雅的婚事》,讲述了一位蒙古族中年妇女图雅“嫁夫养夫”的曲折故事,图雅的丈夫巴特尔因打井受伤致残,一次事故,图雅也不能再从事重体力劳动,一家人面临着生存危机。出于无奈,丈夫巴特尔主动提出与图雅离婚,让她带着两个孩子再嫁,自己跟姐姐过,但是图雅不愿丢弃巴特尔,作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带着巴特尔一起嫁人。“反正谁跟我养活巴特尔,我就嫁给谁”,成了图雅再嫁的唯一条件。虽然前来求婚的人络绎不绝,但大都不想接受巴特尔,后来宝力尔愿意接受巴特尔,把他安置在福利院,但巴特尔不能面对事实,自杀未遂,最后图雅嫁给了邻居森格,但在酒宴上两个男人却打了起来,图雅伤心地哭了,其“嫁夫养夫”的婚姻究竟会继续下去吗?影片到此就落下帷幕,开放式的结尾让观众深思。
“嫁夫养夫”是一种婚姻悖谬,是图雅一种理想的、拯救家庭的美好幻想,在世俗的现实世界里矛盾地存在着,是不可能完美实现的。“儒家的自我实现理想主要是以男性价值为目标的。中国文化在封建时代是一个明显的男性文化。妇女依附于男子,服从于家庭,成为女性人格理想和人伦价值的最高体现。”②虽然说这种观念已经为当代社会所抛弃,但是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它仍然矛盾地存在着。图雅就处在这种矛盾之中,她再嫁的方式不过为生活所逼,目的是养活一家人(包括残疾前夫),这是一种善的愿望,但这种愿望对图雅来说是美好的,而涉及其中的男人却难以接受。其实很多男人不是不能接受巴特尔这个人,而是不能接受他扮演的角色——图雅的前夫,如果巴特尔是图雅的父亲或弟兄,情况就不会如此复杂。在酒店时,当图雅说还是希望带上巴特尔跟她和宝力尔一起过,认为将巴特尔丢在福利院等于是杀了他时,宝力尔却极力拒绝,说:“一样的,你叫巴特尔跟我们一块儿住,不是把我也给杀了?”这是宝力尔极力维护自己作为男人尊严的真情流露。不仅求婚者无法接受巴特尔,就是巴特尔本人也难以接受。巴特尔沙哑的笛声,他的自杀,以及他和森格打架无一不表明,他不想放弃做丈夫的权利,在他的内心深处,根本就难以接受图雅带着自己嫁人的尴尬事实,他无法容忍与另外一个男人同住一个屋檐下。
影片的主人公图雅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而又执著的蒙古族妇女。身处中年,其婚姻情感已让位于生存,她的离婚没有让人觉得悲伤,同时她的相亲也失去浪漫的气息,一切在平淡沉郁中进行,即使后来的婚禮上,尤其那动听的婚礼歌曲给人一种喜庆的色彩,但随即被巴特尔与森格的扭打及两个孩子打架的场景给搅乱了,留给图雅的是悲伤和新的生活中充满变数的无尽矛盾。影片结尾,从图雅泣不成声的情景可窥视出图雅内心的极度困惑,或许她也开始怀疑自己执著的“嫁夫养夫”的抉择,并不是理想中的家庭婚姻生活,面对将来,她是否有信心呢?这也是导演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思考,留给观众品味人生中的酸甜苦辣。
《吐鲁番情歌》:一名现代维吾尔族姑娘的爱情观
《吐鲁番情歌》(2006年),用四首经典情歌将故事串联起来,讲述了葡萄沟一个普通家庭两代人的四段情感故事,影片塑造了一位现代时尚的维吾尔族女青年阿娜尔罕,其情感经历反映出了维吾尔族现代女性的爱情观:大胆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阿娜尔罕青春靓丽、活泼机灵,是一名时尚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现代维吾尔族姑娘。她有主见,敢爱敢恨,执著追求纯真的自由恋爱,不仅体现在她自己的情感经历中,而且还体现在她对姐姐康巴尔罕和哥哥普拉提的婚姻观点上。康巴尔罕既具有传统守旧的懦弱,又具有不委曲求全的反叛性,她没有大胆冲破父亲的权威被迫不与克里木来往,也不肯嫁其他人,在寂寞孤独中守候了八年。但是阿娜尔罕非常理解康巴尔罕,鼓励她去寻找克里木,并机智地劝走了前来与康巴尔罕相亲的“大叔”,还与父亲针锋相对,体现了阿娜尔罕敢于反抗家长父权制的传统习俗。虽然后来康巴尔罕因病死去,但在最后时刻终于与相爱的恋人团聚,圆了一个八年之后再次相见的梦。哥哥普拉提与阿娜木汗在葡萄园劳动过程中真心相爱,但求婚之时,阿娜木汗的母亲因她与普拉提父亲哈里克年轻时的夙怨而百般为难,尤其是要求以普拉提研制成功“甜蜜蜜”保鲜剂并占有“甜蜜蜜”的专利权为条件时,阿娜尔罕愤怒了:“甜蜜蜜是属于吐鲁番的。”鄙视以交易来成全婚姻:“我们家要不起你的宝贝女儿,你还是把她和你的葡萄一起卖个好价钱吧!”阿娜尔罕欣赏的是没有掺杂利诱的纯真的爱情婚姻,她自己的爱情经历,更好地诠释了这一点。阿娜尔罕深爱着在上大学的男友,默默资助他上学、出国留学,但后来等待的却是一封感谢信和一张借款单,阿娜尔罕痛苦,但没有消沉,而是撕掉那张令她寒心的借款单,她不在乎欠条,在乎的是对她感情的伤害,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康巴爾罕的死,让阿娜尔罕坚定了对克里木的爱,她不能像姐姐那样留下遗憾,实际上她也一直喜欢克里木。为了能见到克里木,阿娜尔罕经常以“拥军”的名义到部队慰问,但克里木一直回避她,因为康巴尔罕在他心目中还具有神圣的地位,阿娜尔罕是康巴尔罕的小妹妹,自己还带着一个孩子,不想连累她。但是,阿娜尔罕仍旧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冲破父亲的阻挠和世俗的压力,将克里木的儿子吐尔逊接回家中照顾,最终她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在《掀起你的盖头来》欢快的旋律下,与克里木成婚。
《益西卓玛》、《图雅的婚事》、《吐鲁番情歌》这三部以女性爱情婚姻为主题的影片,虽然题材不同,反映的民族、时代各有差异,但其中三个女主人公的情感命运就像一个人一生中的缩影,阿娜尔罕代表一个人年轻时代的情感经历,有自己的个性和火热的情感,大胆、自由、奔放、率真,追求纯真的自我,敢于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而图雅则是代表一个人的中年时代,生活慢慢变得繁琐而平淡,个人的情感已让位于对家庭的责任和爱心,爱情已不如以前那么浪漫,生存已成为生活中的主题。老年益西则代表了一个人的老年时代,磕磕绊绊走完一生,爱情婚姻已平淡如水,一切的爱恨恩怨得以化解,与自己厮守一辈子的人终老人生。这三部影片的出现是一个偶然,但对女性情感的关注却是影视艺术中的必然现象和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文为2010年度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成果之一,项目名称为“当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0SB139)
注 释:
①仓央嘉措、阿旺伧珠达吉:《达赖六世情歌及秘传》,中国瑜伽出版社,1983年版,第30页。
② 倪震:《中国电影伦理片的世纪传承》,《当代电影》,2006(1)。
(作者为绵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讲师,传媒博士)
编校:董方晓
《益西卓玛》:一个藏族女人一生的情感依恋
谢飞导演的以西藏50年的历史为背景,以藏族老人益西卓玛的回忆为主线,反映她一生与三个男人的婚恋、情感纠葛的影片《益西卓玛》(1999年),以诗一样的节奏和韵律,展现了女主人公一生中情感的心路历程和对爱情的坦荡与挚诚。影片运用达赖六世仓央嘉措所写的情诗,将益西卓玛与三个男人的关系联结起来,也可以说是益西卓玛所唱的仓央嘉措的情歌吸引了三个男人:
画面(一):益西与少爷贡萨。酒摊里,年轻的益西边唱着歌,边忙着对酒、端酒,歌声“杜鹃来到门隅,带来春的气息。我和情人相会,心中欣悦无比”吸引了衣着华贵的少爷贡萨,于远处驻足倾听,一刻不离地盯着益西姑娘。画面(二):益西与加措。黄昏,骡帮宿营帐篷里,加措躺在垫子上吸鼻烟,远处传来益西悠扬的歌声,加措被深深吸引,跳出帐篷,跟随歌声的方向走去,来到益西的酒摊边,痴迷地听着益西的歌声:“从那东方山顶,升起白白的月亮。亲爱的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心上,默思上师的尊面,怎么也不显现。没想那情人的脸蛋,却占满了我的心间……”益西边穿梭斟酒,边继续歌唱:“若依了情人的心愿,今生就要与佛法绝缘。若到法门深寺修行,又会使那姑娘心寒。莫怪仓央嘉措,风流而又放荡。神王所寻求的,和我们没有两样。”一曲终了,加措似丢了魂似的,傻站着,盯着益西不动。画面(三):益西与桑秋。小喇嘛桑秋送给益西一本他亲手刻印的仓央嘉措诗集,并教小益西唱里面的情诗,寺庙为桑秋等少年喇嘛受戒时,遥望蓝天,益西的歌声传来,他慢慢地合掌念佛,闭上了眼睛,许是沉浸在益西那美妙的歌声之中。老年益西回忆时也充满深情地说:“那时候我的嗓子又尖又亮,只要在寺外一唱歌,他就想法偷跑出来同我玩……他喜欢听我唱歌,说我是洛达村的小金嗓子。”虽然桑秋一生献给了佛法,但益西所唱的情歌是他与益西从精神上进行情感沟通的桥梁。“若依了情妹的心意,今生就断了法缘;若去深山修行,又违了姑娘的心愿”①,桑秋正是仓央嘉措的写照。可以说影片里的爱就像仓央嘉措的诗,既有浪漫传奇的色彩,又有情感游荡的苦闷。
影片叙述了身为奴隶的益西与身为平民的加措、身为贵族的贡萨和身为喇嘛的桑秋同时有着三种不同的爱情。加措是一种野性力量的象征,他无拘无束,自由坦荡,而他作为马帮商人的身份,增加了他作为新兴社会阶层的内涵:感性、强悍、敢作敢为、崇尚本我。嘉措与少爷狭路相逢的一场戏,凸显了加措的阳刚孔武和侠义精神。女主人公益西卓玛从他身上感受到的是浪漫的爱情、原始的欲望、感性的放纵的力量,虽然起初益西与他没有感情,但被抢之后自认是“前世的孽果啊,注定了我这一辈子要跟了他”、“都是佛爷给命定的”。在坎坷中与加措共同走完人生,最后死在加措的身边。少爷贡萨是儒雅知性的象征,他同样喜欢益西卓玛的优美歌声,惜香怜玉,温文尔雅,极有涵养。益西爱着少爷,但他们是秘密的情人关系,少爷贡萨是她一生的牵挂和思念,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存在。益西卓玛生命中的第三个男人——喇嘛桑秋,则是宗教精神的象征,他超越世俗,虔诚皈依宗教,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苦行悟得真理,赢得人们的尊重,他与益西卓玛的联系也是纯粹精神性的联系。
益西与加措的爱属于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夫妻情感,是责任心和爱心让他们一同走完了人生之路。益西与贡萨的情感是真挚的,但爱恨交加,尤其是贡萨掠走了她的小儿子,使益西常年陷于思子的痛苦之中。桑秋则是益西精神中的爱情偶像。影片最后用旁白点明了主题:“人生是爱的寻找,爱的欢乐和痛苦其实都是人生,只要你真正被爱过,你又真诚地爱过,这就是幸福。”益西和三个男人的故事展示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也体现了一个藏族女人一生的情感依恋。
《图雅的婚事》:一位蒙古族女性的尴尬婚姻
2006年王全安导演的《图雅的婚事》,讲述了一位蒙古族中年妇女图雅“嫁夫养夫”的曲折故事,图雅的丈夫巴特尔因打井受伤致残,一次事故,图雅也不能再从事重体力劳动,一家人面临着生存危机。出于无奈,丈夫巴特尔主动提出与图雅离婚,让她带着两个孩子再嫁,自己跟姐姐过,但是图雅不愿丢弃巴特尔,作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带着巴特尔一起嫁人。“反正谁跟我养活巴特尔,我就嫁给谁”,成了图雅再嫁的唯一条件。虽然前来求婚的人络绎不绝,但大都不想接受巴特尔,后来宝力尔愿意接受巴特尔,把他安置在福利院,但巴特尔不能面对事实,自杀未遂,最后图雅嫁给了邻居森格,但在酒宴上两个男人却打了起来,图雅伤心地哭了,其“嫁夫养夫”的婚姻究竟会继续下去吗?影片到此就落下帷幕,开放式的结尾让观众深思。
“嫁夫养夫”是一种婚姻悖谬,是图雅一种理想的、拯救家庭的美好幻想,在世俗的现实世界里矛盾地存在着,是不可能完美实现的。“儒家的自我实现理想主要是以男性价值为目标的。中国文化在封建时代是一个明显的男性文化。妇女依附于男子,服从于家庭,成为女性人格理想和人伦价值的最高体现。”②虽然说这种观念已经为当代社会所抛弃,但是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它仍然矛盾地存在着。图雅就处在这种矛盾之中,她再嫁的方式不过为生活所逼,目的是养活一家人(包括残疾前夫),这是一种善的愿望,但这种愿望对图雅来说是美好的,而涉及其中的男人却难以接受。其实很多男人不是不能接受巴特尔这个人,而是不能接受他扮演的角色——图雅的前夫,如果巴特尔是图雅的父亲或弟兄,情况就不会如此复杂。在酒店时,当图雅说还是希望带上巴特尔跟她和宝力尔一起过,认为将巴特尔丢在福利院等于是杀了他时,宝力尔却极力拒绝,说:“一样的,你叫巴特尔跟我们一块儿住,不是把我也给杀了?”这是宝力尔极力维护自己作为男人尊严的真情流露。不仅求婚者无法接受巴特尔,就是巴特尔本人也难以接受。巴特尔沙哑的笛声,他的自杀,以及他和森格打架无一不表明,他不想放弃做丈夫的权利,在他的内心深处,根本就难以接受图雅带着自己嫁人的尴尬事实,他无法容忍与另外一个男人同住一个屋檐下。
影片的主人公图雅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而又执著的蒙古族妇女。身处中年,其婚姻情感已让位于生存,她的离婚没有让人觉得悲伤,同时她的相亲也失去浪漫的气息,一切在平淡沉郁中进行,即使后来的婚禮上,尤其那动听的婚礼歌曲给人一种喜庆的色彩,但随即被巴特尔与森格的扭打及两个孩子打架的场景给搅乱了,留给图雅的是悲伤和新的生活中充满变数的无尽矛盾。影片结尾,从图雅泣不成声的情景可窥视出图雅内心的极度困惑,或许她也开始怀疑自己执著的“嫁夫养夫”的抉择,并不是理想中的家庭婚姻生活,面对将来,她是否有信心呢?这也是导演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思考,留给观众品味人生中的酸甜苦辣。
《吐鲁番情歌》:一名现代维吾尔族姑娘的爱情观
《吐鲁番情歌》(2006年),用四首经典情歌将故事串联起来,讲述了葡萄沟一个普通家庭两代人的四段情感故事,影片塑造了一位现代时尚的维吾尔族女青年阿娜尔罕,其情感经历反映出了维吾尔族现代女性的爱情观:大胆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阿娜尔罕青春靓丽、活泼机灵,是一名时尚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现代维吾尔族姑娘。她有主见,敢爱敢恨,执著追求纯真的自由恋爱,不仅体现在她自己的情感经历中,而且还体现在她对姐姐康巴尔罕和哥哥普拉提的婚姻观点上。康巴尔罕既具有传统守旧的懦弱,又具有不委曲求全的反叛性,她没有大胆冲破父亲的权威被迫不与克里木来往,也不肯嫁其他人,在寂寞孤独中守候了八年。但是阿娜尔罕非常理解康巴尔罕,鼓励她去寻找克里木,并机智地劝走了前来与康巴尔罕相亲的“大叔”,还与父亲针锋相对,体现了阿娜尔罕敢于反抗家长父权制的传统习俗。虽然后来康巴尔罕因病死去,但在最后时刻终于与相爱的恋人团聚,圆了一个八年之后再次相见的梦。哥哥普拉提与阿娜木汗在葡萄园劳动过程中真心相爱,但求婚之时,阿娜木汗的母亲因她与普拉提父亲哈里克年轻时的夙怨而百般为难,尤其是要求以普拉提研制成功“甜蜜蜜”保鲜剂并占有“甜蜜蜜”的专利权为条件时,阿娜尔罕愤怒了:“甜蜜蜜是属于吐鲁番的。”鄙视以交易来成全婚姻:“我们家要不起你的宝贝女儿,你还是把她和你的葡萄一起卖个好价钱吧!”阿娜尔罕欣赏的是没有掺杂利诱的纯真的爱情婚姻,她自己的爱情经历,更好地诠释了这一点。阿娜尔罕深爱着在上大学的男友,默默资助他上学、出国留学,但后来等待的却是一封感谢信和一张借款单,阿娜尔罕痛苦,但没有消沉,而是撕掉那张令她寒心的借款单,她不在乎欠条,在乎的是对她感情的伤害,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康巴爾罕的死,让阿娜尔罕坚定了对克里木的爱,她不能像姐姐那样留下遗憾,实际上她也一直喜欢克里木。为了能见到克里木,阿娜尔罕经常以“拥军”的名义到部队慰问,但克里木一直回避她,因为康巴尔罕在他心目中还具有神圣的地位,阿娜尔罕是康巴尔罕的小妹妹,自己还带着一个孩子,不想连累她。但是,阿娜尔罕仍旧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冲破父亲的阻挠和世俗的压力,将克里木的儿子吐尔逊接回家中照顾,最终她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在《掀起你的盖头来》欢快的旋律下,与克里木成婚。
《益西卓玛》、《图雅的婚事》、《吐鲁番情歌》这三部以女性爱情婚姻为主题的影片,虽然题材不同,反映的民族、时代各有差异,但其中三个女主人公的情感命运就像一个人一生中的缩影,阿娜尔罕代表一个人年轻时代的情感经历,有自己的个性和火热的情感,大胆、自由、奔放、率真,追求纯真的自我,敢于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而图雅则是代表一个人的中年时代,生活慢慢变得繁琐而平淡,个人的情感已让位于对家庭的责任和爱心,爱情已不如以前那么浪漫,生存已成为生活中的主题。老年益西则代表了一个人的老年时代,磕磕绊绊走完一生,爱情婚姻已平淡如水,一切的爱恨恩怨得以化解,与自己厮守一辈子的人终老人生。这三部影片的出现是一个偶然,但对女性情感的关注却是影视艺术中的必然现象和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文为2010年度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成果之一,项目名称为“当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0SB139)
注 释:
①仓央嘉措、阿旺伧珠达吉:《达赖六世情歌及秘传》,中国瑜伽出版社,1983年版,第30页。
② 倪震:《中国电影伦理片的世纪传承》,《当代电影》,2006(1)。
(作者为绵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讲师,传媒博士)
编校:董方晓